CBAM

搜索文档
低碳氨开发“摸着石头过河”
中国化工报· 2025-08-12 10:51
低碳氨市场发展现状 - 低碳氨市场面临投融资困境 投资者要求中长期承购协议才放款 欧美政策不确定性阻碍市场发展 [3] - 全球低碳氨项目进展缓慢 530个追踪项目以60%投产概率计算 2050年实际产能仅2700万吨/年 远低于32300万吨/年理论潜力 [3] - 已达成最终投资决定的清洁氨项目总产能约680万吨/年 包括420万吨/年蓝氨和260万吨/年绿氨 相比2.5亿吨/年灰氨产能占比很小 [3] 长期需求与产能预测 - 全球氨需求将以年均2%增速增长 从2025年2.03亿吨增至2035年2.25亿吨和2050年3.72亿吨 能源领域应用成为主要驱动力 [4] - 全球氨产量年均增速维持2.3% 2050年总产量达3.72亿吨 与预期需求相符 增速主要与绿氨和蓝氨产能扩张有关 [4] - 2050年灰氨、绿氨和蓝氨产量预计分别为2.04亿吨、1.27亿吨和4000万吨 [4] 短期市场挑战 - 2028至2035年间低碳氨产能利用率可能走低 新兴需求端难以消化高成本产能 北美和中东仍是项目落地主力区域 [5] - 全球宣布的232个低碳氨项目中只有少数推进 受资本成本上升、长期原料成本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影响 [5] 政策影响与市场实践 - 欧盟CBAM机制2026年1月1日起实施 进口商需报告产品碳强度并购买证书 可能催生低碳氨新溢价空间但具体影响不确定 [6] - 中国和印度企业以低于700美元/吨价格争夺欧洲绿氨市场 印度ACME已与欧洲雅苒国际签订50万吨/年供应协议 [6] - Fertiglobe以每吨1000欧元价格赢得德国首份H2Global绿色氨合同 2027年将从1.95万吨开始供应 [7] 行业发展趋势 - 低碳氨项目开发者进入未知领域 2050年全球低碳氨需求可能因能源载体等因素推动近乎翻倍 [2] - 行业普遍预期随着碳强度差异显性化 低碳氨终将形成独立定价体系 [8]
专访赖晓明:持续推动全国碳市场各项机制发展与完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6:44
全国碳市场运行情况 - 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6.7亿吨,累计成交额超459亿元,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交易价格稳中有升 [1][2] - 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2025年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新增单向竞价交易方式 [1][2] - 2024年综合价格收盘价首次突破100元/吨,近期价格在70-80元/吨,年度成交额181.14亿元创历史新高 [3] 上海碳市场发展 - 上海碳市场覆盖全市碳排放总量约2/3,工业领域纳管单位排放量下降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 [4] - 2024履约年度碳普惠减排量使用量达15690吨(同比+72%),绿电消费量增长24%,8家企业获38710吨配额激励 [5] - 现货累计成交2.65亿吨/55.21亿元,连续12年100%履约,推出碳质押等创新产品盘活800万吨碳资产 [5][6] 碳金融创新 - 上海环交所推出碳质押、回购、保险等产品,碳回购业务累计成交18万吨/600万元 [6] - 发布碳中和指数(100家上市公司)及碳价格指数,推出规模最大的低碳主题ETF [6][7] - 计划推出转型金融指数,强化碳市场与绿色投融资联动 [7] CBAM应对策略 - CBAM将影响我国高碳行业出口竞争力,绿电/氢能等技术或迎发展机遇 [8] - 全国碳市场扩容覆盖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均为CBAM重点领域),需加速绿电应用和碳足迹摸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