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
搜索文档
博物馆观众越来越年轻了,场馆如何应对?
第一财经· 2025-09-10 15:02
大型机构正在通过提升游客体验等方式,提升人均消费。 "大展"接连不断,打卡活动层出不穷,但对大型文博场馆来说,如何针对年轻观众提升吸引力,仍有很多可为之 处。 近日在上海前滩太古里举办的第四届"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座谈会上,博物馆机构的负责人和年轻参与者 齐聚一堂,共同讨论社群对博物馆运营和合作模式创新的影响。 美国基础设施服务商AECOM与主题娱乐协会TEA发布的《2023全球主题公园和博物馆报告》提到,全球前60位 博物馆的参观量已达到2019年水平的94%,其中亚洲主要博物馆的参观量已超过疫情前水平,达到106%,主要归 因于中国市场。大型机构正在通过提升游客体验等方式,提升人均消费。 浦东美术馆董事长李旻坤提到,近期"奥赛展"火爆,因此9月5日至10月26日,浦东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至23:00。 在活动内容上,除了展览策划、设计中的场景营造,浦东美术馆还推出舞蹈表演、儿童剧等活动,协同策划推出 文创和特色饮品。"希望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美术。" "双城青年文化人才交流计划"的四名来自京港两地的大学生,则提出了一份构建博物馆与居民社群关系的提案。 他们发现香港老街区油麻地的果栏摊主对社区历史文化 ...
在慢生活里感受古城韵味(感知文化里的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6
古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模式 - 采用可逆式设计修缮崇正书院 全部采用可逆式设计 书廊被钢架架空 书柜与院墙留缝 古树四周预留空隙[2] - 旧书院改造为新书店后成为网红打卡点 带动旅游业发展 当地居民推荐率100% 游客停留时间达半天[2][3] - 同步改造周边片区 老建筑修旧如旧举办展览 腾退广场举办假日集市 形成文旅集聚效应[2] 业态选择与运营特征 - 餐饮民宿成为主流业态 符合游客刚需 占比达主导地位 通过餐饮民宿可感受古城韵味[6] - 书店运营保留古建原生态 与松鼠蝙蝠共存 清晨需清理蝙蝠粪便 松鼠常穿堂过屋弄乱文创产品[3] - 博物馆计划引入旅拍下午茶等新业态 目前日均游客300-500人 周末达1000人 仍需财政补助[8][9] 社会资本参与机制 - 政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古建修缮经营 要求符合"不改变原状"和"修旧如故"原则[6] - 改造成本高于新建 民宿拆除违建钢结构棚子 保留历史山门假山[6] - 实行先易后难开发策略 优先整租公房示范 再引导经营者参与 原有居民占比保持90%[7] 政府管控与资金投入 - 累计投入保护资金3.2亿元 实施三期古城保护性恢复工程 完成道路改造和管网更新[8] - 强制搬迁占用文保单位机构 拆除有碍风貌的违章建筑 新建三大文化广场[8] - 政府守住安全风貌底线 改善公共服务 不干预市场竞争 业态布局需避免过度商业化[6][9] 文物保护与空间改造 - 等觉寺大殿太阳宫完整保存 原作为医院中药房因防虫需求意外保护古建 现仅做展示区[8] - 新建展示区采用钢筋混凝土满足防火 外观保持青瓦白墙与传统风貌一致[8] - 博物馆保留部分空置院落 后续将根据游客需求开发新功能[9]
破解预约难,“诗外”下功夫(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09-08 06:11
观众参观需求水涨船高,但博物馆承载量有限,"预约难"成为文博热中"幸福的烦恼"。破解供需矛盾, 需从两端发力。 破解"预约难",需要立足一域、因地制宜,也需要着眼全局、统筹资源,如此才能得出"最优解" 场馆外,观众排起长龙,等待入场;场馆内,人头攒动,各种特色展品令人目不暇接。今年暑期,博物 馆游热度不减。与此同时,"预约难""一票难求"等问题也引发讨论和关注。 博物馆不仅是增长见识的文化空间,也日益成为旅游打卡地。孩子们能在这里认识课本中的文物,外地 游客可以领略一座城的魅力,当地市民有了休闲好去处,如今,博物馆已成为集教育、旅游、展览、公 共服务等为一体的文化综合体,能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越来越多人钟爱博物 馆。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亿人次。 打破物理空间的限制,推动展品走出博物馆,走向更广阔的地区,能让更多观众不必长途跋涉便可大饱 眼福。江苏"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举办以来,一批镇馆之宝频频"出差",184天展期,累 计接待观众209.7万人次。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办"看·见殷商"展览,28家单位的338件(套)珍贵文物登 上"运河之舟",更多观众 ...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打造汉文化主题展示高地
北京青年报· 2025-09-05 18:12
博物馆建设与开放 - 大葆台遗址博物馆于2025年5月20日重新开放 建筑面积达7600平方米 展陈面积2800平方米 [1] - 博物馆依托"黄肠题凑"高等级葬制及千余件出土文物 系统展示汉代广阳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面貌 [1] - 开馆三个多月已接待观众近13万人次 尽管规模不大但观众反响热烈 [1] 文化定位与发展目标 - 该博物馆是北京地区唯一以汉代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致力于打造北京汉文化展示中心 [1] - 博物馆旨在让更多人了解北京在汉代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积淀 [1]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社会化办展搭建跨域融合新桥梁
北京青年报· 2025-09-05 17:11
展览运营成效 - "时空和鸣——解密达・芬奇的艺术科技与自然韵律"特展参观人数突破15万 超越前期预测 [1] - 该展览成为自然与文化、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的典范案例 [1] 馆藏资源建设 - 国家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以每年约3万件速度持续增长 [1] - 预计2029年新馆开放时馆藏标本总量将达到60万件 [1] - 2035-2040年间馆藏标本数量有望突破百万件大关 [1] 战略发展规划 - 新馆将建设成为南中轴地区博物馆群的文化地标 [1] - 未来将持续发挥国家馆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1]
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巡礼|北京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北京青年报· 2025-09-05 17:11
博物馆建设规划 -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为长期战略工程 [1] -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于2024年初正式印发 [1] 博物馆规模数据 - 北京地区备案博物馆数量达246家 [1] - 类博物馆数量达56家 [1] - 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首位 [1] 公共服务发展 - 博物馆免费开放持续推进 [1] - 公共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1] - 博物馆已成为市民文化生活重要组成部分 [1]
广西首家专业古生物化石修复鉴定室亮相
广西日报· 2025-09-05 11:16
行业意义 - 填补广西古生物化石专业修复领域空白 [1] - 为全区古生物化石资源保护、研究与科普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 - 构建"发现—修复—研究—展示"完整产业链条 [1] 技术能力 - 配备喷砂防尘一体化系统、专业气动笔显微修复一体化系统、化石修复防静电智能操作台等先进设备 [1] - 实现从软质到硬质的全类型化石修复 覆盖广西及周边地区绝大多数化石种类 [1] - 可处理微小昆虫化石至数米长恐龙骨架 提供专业修复方案 [1] 运营规划 - 不定期开展修复过程展示、科普讲座、中小学生研学等活动 [2] - 让公众近距离感受远古生命重生过程 激发对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关注 [2] - 推动广西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发展 [2]
走进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保中心 看“文物医生”的工作日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2 10:47
博物馆文物保护创新展示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建成760平方米可视化文物库房 展示百余件明清家具及6000块清乾隆《大藏经》木版[1] - 创新设置综合修复室实现文物保护过程全景展示 配备实时显示屏呈现修复细节放大画面[1] - 采用电子触摸屏提供3D扫描高清文物图像 详细展示材质/年代/规格等数据信息[1] 传统书画修复技艺 - 书画修复遵循洗/揭/补/全四道核心工序 清洗环节需针对不同污渍材质采用淋洗/吸附/浸泡等差异化处理方式[2] - 使用莜面粉与甘油混合面团进行除尘处理 其弹性与黏性优于普通面粉且不易残留画面[2][3] - 手工揭裱需长时间水浸润后捻搓揭除老化命纸 该步骤为修复过程中最关键且风险最高的环节[3] 科技赋能文物修复 - 应用生物揭展剂实现高精度揭裱 生物酶可精准分解浆糊淀粉为无黏性葡萄糖和水[3] - 创新技术使分离力降至13毫牛级别 相当于绒毛触感级作用力 有效解决画心损伤行业难题[3] - 目前开放有机质文物修复展示区 后续将扩展至金属/陶瓷等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展示[3]
看“文物医生”的工作日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02 09:00
博物馆文物保护创新展示 - 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建成可视化库房 展示760平方米空间内百余件明清家具及6000块清乾隆《大藏经》木版[2] - 通过电子触摸屏提供3D扫描高清文物图像 包含材质、年代、规格等详细信息[2] - 综合修复室设置实时显示屏 放大呈现文物修复细节画面[2] 传统书画修复技艺 - 书画修复采用"洗、揭、补、全"四道工序 清洗环节需针对不同污渍材质采用淋洗、吸污、浸泡等多种方式[3] - 使用莜面粉与甘油混合面团进行除尘 莜面弹性黏性优于普通面粉且不易残留[4] - 揭裱工序需用水长时间浸润画心 手工捻搓揭除老化命纸和浆糊[4] 生物科技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 - 创新研发生物揭展剂 通过生物酶精准分解浆糊淀粉转化为无黏性葡萄糖和水[4] - 分离力低至13毫牛(约0.013牛顿) 相当于绒毛划过手心触感[4] - 解决传统手工揭取可能损伤画心的行业难题 实现高活性、专一性、低温活性操作[4] 文物保护展示规划 - 当前开放书画与纺织品等有机质文物修复展示区[5] - 后续计划开放金属、陶瓷等无机质文物保护修复展示[5]
暑假进入尾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
中国新闻网· 2025-09-01 12:56
暑假进入尾声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大量五铢钱。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青铜博山炉。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出土的琉璃席等文物。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马器等文物。暑假尾声将 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热度不减。游客们利用假期最后的时光,前来感受穿越两千年的历史 文化魅力。中新社记者 刘占昆 摄 8月31日,江西南昌,游客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参观展出的孔子屏风等文物。暑假尾声 将至,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