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疯狂补短板,一个“超级枢纽”城市来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0 21:07
深圳交通枢纽建设进展 - 深圳宝安国际机场T2航站区进入报批前公示阶段,第三跑道已亮灯并进入收尾阶段 [1] - 福田客运站停运并启动升级,计划年底焕新回归 [1] - 西丽高铁新城规划首次披露,将建成全市最大高铁站和轨道交通换乘站 [1] 深圳交通现状与挑战 - 深圳北站2023年高铁客流1.16亿人次,总客流2.7亿人次,日均客流达设计量的两倍 [2] - 深圳北站规模仅11台20线,远低于国内前20大高铁站 [4] - 深圳机场2024年旅客吞吐量6148万人次(全国第四),但仅1座航站楼和2条跑道,超负荷运转 [4] 重大交通基建项目 - 西丽站规划13台25线,引入4条铁路和2条城际铁路,总投资371亿元 [5] - 深圳机场三跑道投运后年保障能力将提升至8000万人次,新航站楼和东枢纽计划2027年建成 [5] - 2035年深圳机场目标旅客吞吐量1亿人次 [5] 区域交通网络规划 - 深圳联合香港推进港深西部铁路、北环线支线规划 [8] - 广东省加快广深第二高铁前期工作,推进深江铁路和深珠通道研究 [8] 站城一体化与TOD模式 - 西丽站采用TOD 4.0模式,构建地下2层、地上3层的立体慢行网络,实现站城一体 [10] - 深圳机场东枢纽整合航空、高铁、地铁等设施,中转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 [10] - 西丽站探索枢纽与物业开发一体化经营,打破传统红线界限 [13] 枢纽经济与区域联动 - 西丽站靠近南山科技园、西丽湖科教城和留仙洞总部基地,支撑高新企业和总部经济 [20][22] - 深圳规划建设"世界级临空经济带",整合机场、会展中心和大前海现代服务业 [19] - 深圳目标通过枢纽增强深港合作和大湾区一体化,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 [22]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跑出深圳创新加速度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0 19:20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深圳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包括加强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 [1]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紧密相连,教育筑基、科技攻坚、人才赋能形成协同创新范式 [1] -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大湾区重要引擎,有条件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机制改革上做出新探索 [1] 深圳高等教育与科创发展 - 深圳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10年累计高起点新建10所大学,学位点和优势学科快速增加 [2] - 深圳加快创新基础设施和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涌现出华为、华大、大疆、比亚迪等明星企业,成为大湾区产业链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2] - 深圳打造热带雨林式科技创新生态和人才发展环境,将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加快建设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良性循环与联动格局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有利于深圳形成"教育培育人才—科技反哺教育—人才支撑科技"的良性循环 [3] - 打造"政府搭台、企业出题、高校和科研院所解题"的联动格局,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有机衔接 [3]
湖北邀全球校友回鄂创业兴业
中国新闻网· 2025-06-09 22:57
湖北省"校友回归"工作方案 - 湖北省出台"校友回归"工作方案 旨在吸引全球校友回鄂创业兴业 [1] - 湖北作为科教大省 拥有近千万名分布全球的校友资源 涵盖学界精英 商界领袖 文化名流等 [1] - 方案重点支持校友企业与高校联合建设科创学院 探索6G 人工智能 量子测量等前沿技术研发 [1] 校友经济成效 - 2017年以来 武汉大学校友企业在鄂累计签约投资超6000亿元人民币 [2] - 武汉大学全球校友组织总数达317个 覆盖2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 校友龙头企业通过"校友链"有效带动"产业链"发展 [2] 政策支持措施 - 湖北省将帮助校友企业投资项目签约落地 提供精准对接服务 [1] - 计划从校友群体中引进战略科学家 科技领军人才 卓越工程师等高端人才 [1] - 通过校友智力资源与资本要素的匹配 提升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效能 [1]
这个世界级水岸凭什么天天刷屏朋友圈?“2025活力西岸”探寻从城市焕新到人居范本的鲜活经验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22:36
城市焕新规划 - 上海市徐汇区滨江区域11.4公里岸线正开展城市焕新活动 "一港一谷一城一心"有序落位 "一场一湾一园"规划提速 [1] - 西岸金融城超百万平方米空间成为资本蓄水池 数字谷与传媒港搭建人才价值转化平台 热力秀场等创新空间孵化硬科技与文化新势力 [1] 产业生态与战略 - 西岸区域实现消费 科技 艺术 传媒 生活全维度连结 构建"人才驱动创新 资本赋能产业 创业激活生态"良性循环 [3] - "ART与AI"双A战略推动产业生态迭代升级 多位企业管理层将探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本 [3] 主题活动与行业对话 - "2025活力西岸"主题对话活动将于2025年6月10日举行 聚焦"一江一河"商业密码破解 文化产业迭代与城市焕新并行等话题 [3] - 活动由上海市徐汇区营商服务中心指导 每日经济新闻 龙华街道办事处 西岸集团联合主办 [3]
即申即享、融资成本可降超七成 北京加大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支持
北京商报· 2025-06-09 18:50
政策核心内容 - 北京市发改委印发《关于开展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贷款贴息的实施方案》,旨在通过简化流程和即申即享机制提升企业获得感 [2] - 政策有效期至2027年12月31日,取消集中申报环节,企业可随时申报 [3] - 设备采购金额门槛设定为500万元及以上,涵盖单独设备购置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中的设备部分 [2] 金融支持细则 - 对符合条件的项目给予最高2.5个百分点的贴息,实际利率低于2.5%时按实际利率贴息 [2] - 贴息期限为2年,按5年期LPR 3.5%测算可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超70% [2] - 典型案例显示:某9.6亿元算力平台项目贴息后实际利率降至0.16%,某5000万元水电项目实现零利率 [3] 重点支持领域 - 明确覆盖八大领域:科技创新与研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新型基础设施、社会投资公共服务、文旅消费场所改造、农业 [3] 政策实施效果 - 2024年1-4月北京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其中设备购置投资激增110% [4] - 政策通过降低融资成本直接增强企业投资能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4][5] - 专家建议配套税收优惠、土地供应等政策形成协同效应,强化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5]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欧美同学会成立
杭州日报· 2025-06-09 11:10
日前,城西科创大走廊迎来人才工作的又一里程碑——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欧美同学会(杭州城西 科创大走廊留学人员联谊会)正式成立。该组织是浙江省内首个在重大战略平台上设立的欧美同学会, 标志着城西科创大走廊在深化创新驱动、构筑全球人才高地上迈出关键一步,为这片发展热土注入新的 澎湃动能。 记者了解到,大走廊欧美同学会还将实施更多举措,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来到大走廊、建设大走廊。 以欧美同学会为桥梁和纽带,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将积极撬动全球智慧资源,全力打响"创新策源 地""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三张金名片。 新成立的大走廊欧美同学会,首批汇聚了120余位个人会员。"城西科创大走廊是举全省之力打造的 高能级科创平台,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就抢抓海外人才加速流动机遇期,大力招引海外高层次人 才。"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大走廊已集聚省级以上海外领军人才600余名、海外 留学归国人员1.2万余名,"大走廊欧美同学会将成为一个枢纽组织,凝聚核心海归力量,为发展新质生 产力提供重要支撑。" 活动当天,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当选为大走廊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名誉会 长,他表示,作为 ...
传递稳市场稳预期的明确信号(国际论道)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9 06:50
LPR利率下调 - 1年期LPR降至3%,5年期以上LPR降至3.5%,均较上一期下降10个基点,为今年以来首次下降 [2][3] - 1年期LPR影响企业贷款和家庭贷款,5年期以上LPR是抵押贷款利率基准,以100万元商贷30年等额本息还款为例,LPR下降10个基点可减少每月利息50多元,节省利息总额近2万元 [3] - 此次利率下调是一揽子金融政策的一部分,包括降低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等 [4] 货币政策措施 - 货币政策放松表明中国政府致力于提振消费并确保较低融资成本 [4] - 金融机构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旨在提振消费和贷款增长,增强市场信心,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4] - 增加3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创设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制定科技保险高质量发展意见 [6] - 设立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推动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扩围增效 [6] 重点支持领域 - 货币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等领域,应对国际经济格局复杂性 [6] - 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再贷款额度从5000亿元增加至8000亿元 [7] - 关注科技、消费和养老领域,不仅提振货币流动性,更为经济调整提供支持 [7] - 加快出台系列融资制度稳定房地产市场,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 [7] 政策效果与展望 - 中国外贸韧性十足,1-4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同比增长2.4%,出口增速7.5% [8] - 中国政府有信心实现今年"5%左右"增长目标,推出提振消费和稳外贸措施 [8] -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显著变化,巩固"世界工厂"地位 [9] - 中国政策制定者准备了"足够政策火力",将在适当时候推出 [9] - 中国专注于增强经济韧性,通过长期性金融、产业政策及对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等领域的关注 [9]
从区域“软实力”到发展“硬支撑” 长三角聚力协同激活发展“动力源”
上海证券报· 2025-06-09 02:07
长三角经济总量与区域发展 - 2024年长三角GDP总量突破33万亿元,2025年一季度GDP超8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超25% [1] - 长三角拥有全国超三分之一的"万亿俱乐部城市"、4个"全国经济十强城市"、43个"百强县" [1] -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7年来成效显著,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作用 [1] 交通基础设施与"轨道上的长三角" - 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5万公里,高铁里程超7700公里(占比首次过半),日均客流超200万人次 [2] - 持续推进过江通道、省际瓶颈路段扩容,建设海太隧道、南京北站、苏州南站、上海浦东站等枢纽 [2] - 已建成沪宁、宁杭、杭甬、合宁等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建设加速,一体化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长三角拥有全国近五分之一高校、28个重大科研设施、4.9万台大型科学仪器,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突出 [3] - 上海张江与安徽合肥实施"两心同创"计划,共建国家实验室体系 [3] -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实体化运作,整合6家国家实验室、11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25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3]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与758家企业建立联合创新中心,孵化142项重大产业创新成果 [3] 先进制造业集群与产业升级 - 截至2025年5月,长三角汇聚26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占全国三分之一),涵盖集成电路、纳米新材料、海工装备等领域 [4] - 三省一市协同推进优势产业联盟、企业家联盟、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加速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 [5] 区域协同合作与协议签署 - 2025年会议签署多项协议,包括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框架、科技金融合作、数智文化产业基金、大飞机产业集群共建等 [6] - 成立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群联盟,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质量标准化合作 [6] - 区域发展模式转向创新驱动、文化文明、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的"多彩增长模式" [6]
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圆桌会议举行
新华日报· 2025-06-07 05:09
区域协同创新进展 - 长三角三省一市与贵州、四川、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等省市科技部门达成联动创新共识,将签署《长三角—长江经济带联动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合作框架协议》[1] - 长三角地区已建立科技创新共同体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签署《关于加强基础研究合作的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建设两批24家长三角创新联合体[1] - 江苏省去年实施长三角联合攻关和基础研究联合基金项目19项,牵头组建长三角种业创新实验室联盟[1] 跨区域合作成果 - 江苏联合长江经济带沿线高校院所共建17家全国重点实验室,组织12家科技服务机构发起"协同推进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服务倡议"[1] - 江苏去年向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输出技术合同2.4万项,成交额92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和49%[1] - 江苏推动环太湖科创圈、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融入上海科创圈,南京科创圈带动跨省毗邻城市创新能级提升[2] 未来重点发展方向 - 11省市将以"科创+产业"为引领,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量子科技、战略新材料、绿色低碳等领域开展合作[2] - 重点推进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重大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创新[2] - 目标实现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融通,推动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2]
威海市第四届威海国际周将于6月9日至15日举办
齐鲁晚报网· 2025-06-06 23:55
威海国际周活动概况 - 威海市自2022年起连续举办三届国际周,累计组织近百场国际化活动,带动20余万人次参与,吸引2000多名国际嘉宾,达成近300个合作意向 [1] - 第四届国际周将于6月9-15日举办,包含国际经贸、科技人才、体育、文化旅游四大类20余场活动,重点打造"蓝色活力之都,全球投资沃土"城市品牌 [1] 第四届国际周活动特点 - **活动规模升级**:首次引入第三十二届国际核工程大会,吸引20多国1200名嘉宾(含外籍300人),创历届外籍参与人数之最 [2] - **科技创新突出**:同步举办中韩/中日科技创新合作大会,各征集不少于60个参赛项目并评选10项优秀奖,包含创新大赛和技术对接活动 [2] - **中韩合作深化**:结合中韩FTA十周年契机,举办跨境物流对接、旅游观光说明会等活动,强化威海作为中韩自贸区首个写入双边协定的城市地位 [3] 中韩合作十年成效 - **制度创新**:威海与仁川成立中韩首个地方经济合作联合委员会,推进100多项议题,形成"双城双馆"(互设代表处和展示馆)互动模式 [3] - **物流通道建设**:创新"四港联动"机制,试运行中韩整车运输,客货班轮航线密度全国第一,构建连接日韩与欧亚的多式联运网络 [3] - **经贸成果**:韩资企业达995家(占外资总数54.1%),2600余家企业开展对韩贸易,十年进出口增长67.8%,2024年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全国第一 [4] - **人文交流**:与韩国7城建立友好关系,连续举办七届中韩创新大赛,10余所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文旅体育领域举办多项联合活动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