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北京大学-临沂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在临沂市举行
 齐鲁晚报网· 2025-10-21 03:55
10月19日,北京大学-临沂产学研合作对接交流会在临沂市举行。北京大学程和平院士带队,携叶正 芳、白树林、范德尚等10余位教授来临沂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共同推动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北京大学专家一行还分组到鲁南制药、罗欣药业(002793)等6家标志性产业链骨干企业调研。 副市长孙德士参加对接交流会并致辞。 (人才临沂) 当前,临沂正深耕做强13条标志性产业链,着力打造更具辨识度、话语权、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对先进技术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此次邀请各位专家来临沂开展对接活动,正是临沂"产 业需求"与北大"科研优势"的精准契合。 临沂市将抓住合作机遇,组织县区、部门、企业全面对接,找准产业契合点、创新切入点,全力创造最 佳条件、提供最优服务,推动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实质性成果,打造校地携 手、产教融合、互惠共赢的示范样板。 ...
 缩短“时差”促创新(评论员观察)——“差距”之中育新机②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2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有效缩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时差",一定能让科技创新这 一"关键变量"加速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破除"不敢转"的风险,需要强化机制保障,更好营造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四川制定方案、修订条 例,出台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先使用后付费等举措,2024年全省登记科技成果同比增长20%, 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33.6%。机制松绑激发源头活水,让"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都没有后顾 之忧,科技成果转化自然更加顺畅。 破解"不会转"的困惑,让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金",需要做好科技服务支撑。从科技创新到产业创新, 不是简单地跨越一纸专利,而是一场系统性接力。截至6月底,我国已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 心,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持续推进,为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科 技红娘"穿针引线,中介平台支撑托举,让企业找技术、技术找落地场景都有了依托,提升了科技成果 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速度和效率。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 新融合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抓好主体、畅通渠道、营造生 ...
 缩短“时差”促创新(评论员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9-30 06:30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是缩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时差”的关键 [1][4] - 缩短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时差”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深远影响 [1] - 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可实现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2]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是提升成果转化能力的重要途径 [2] -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工程验证”三级研发体系,实现年技术成果转化率达75%以上 [2] - 在满足市场需要与提升研发能力之间形成互促闭环,能有效提升创新效率 [2]   机制保障与政策支持 - 通过机制松绑和政策支持可破除“不敢转”的风险,营造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氛围 [3] - 四川省通过出台按比例赋权、先确权后转化等举措,使2024年全省登记科技成果同比增长20%,技术合同登记额同比增长33.6% [3] - 强化机制保障能让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没有后顾之忧 [3]   科技服务与平台支撑 - 做好科技服务支撑是破解“不会转”困惑、让科技成果“落地生金”的关键 [3] - 截至6月底,中国已建成3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有241家中试平台纳入重点培育库 [3] - 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和“科技红娘”等中介服务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坚实支撑,提升了转化速度和效率 [3]   产业发展与市场表现 - 近期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展示了国产机器人在主持、竞速、格斗、自主换电等方面的优异表现 [1] - 机器人产业动能强劲,正推动“人机共生”愿景成为现实,并映照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稳健步伐 [1]
 从制造到智造:合肥西南中心崛起,科创引领区域经济新纪元
 财联社· 2025-09-05 15:56
 核心观点 - 合肥市凭借量子计算、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创新产业崛起,成为全球科创领域的现象级存在,其西南板块作为城市副中心之一,正通过新兴产业布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1][28][31] - 安徽省从传统农业大省转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高地,肥西县作为全省县域经济标杆,2024年GDP增速达4.5%,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年增幅12% [7] - 新兴产业需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构建与资本精准投入实现高质量发展,低空经济、生物制造、绿色能源等赛道潜力巨大 [16][21][24]   宏观视野——安徽转型与西南经济新动能 - 肥西县连续十五年位居安徽省县域经济榜首,2024年GDP增速4.5%,科技创新投入强度年增幅12% [7] - 安徽省新兴产业协会通过"平台+资源+生态"模式推动阳光电源、联宝电子等龙头企业形成产业集群 [8] - 财联社构建"媒体+数据+服务"生态体系,覆盖超12万家企业,累计服务产业项目超300个 [10]   企业转型——从物理空间到智慧生态的建设者 - 名邦置业从开发商转型为城市服务商,打造"景观公园艺术"项目,融合生态、智慧与人文生活方式 [13] - 集团推进建筑智能化与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构建与现代产业相匹配的生态圈 [13]   未来产业——新赛道布局与第二曲线崛起 - 低空经济产业链规模短期有望突破万亿,生物制造在医疗、农业领域呈现爆发态势 [16] - 企业需通过研发投入强化、创新平台搭建与成果转化机制优化三大策略布局第二曲线业务 [16]   绿色实践——"双碳"目标下的产业解决方案 - 协鑫集成构建全产业链闭环,合肥基地组件量产效率从十年前的13%~14%提升至25%以上,布局钙钛矿叠层技术 [19] - 阳光电源对6000多种物料及195家供应商开展碳盘查,在蜀山运河新城建设零碳园区 [19] - 零重力飞机工业团队从2022年初30人扩展至300余人,本地化供应链支撑超60%,90%需求在长三角满足 [20] - 房地产与建筑业碳排放占全国总量超50%,需从设计源头整合光伏、地源热泵等减碳技术 [20] - 安徽国信建设推广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达70%,建筑机器人成本降至市场同类一半以下 [21] - 长城证券指出安徽凭借政策、技术及区位优势成为绿色产业高潜力区域,资本需聚焦光伏、储能、氢能等赛道 [21]   创新共振——科技赋能传统行业与区域协同 - 大名集团通过数据平台分析海外需求,联合配件企业投资机器人项目实现中国配件供应全球 [24] - 高岩科技构建餐饮大数据平台,菜品风味生命周期预测模型服务联合利华、雀巢等企业,年闭店率高达40% [24] - 迈科技将创新管理拆解为600个模块,以数字化工具提升企业研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5] - 国盾量子量子保密通信应用于合肥重点单位,量子计算探索金融、药物物流和气象场景,量子精密测量产品供应地震局 [25][26]   西南区域发展与产业布局 - 合肥西南通过新能源汽车、高端智能制造、产学研一体化大健康三大产业布局,成为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中心 [28][31] - 区域历经4次战略进阶,包括"滨湖科学城西南高端制造组团"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定位 [29] - 名邦地产在西南片区打造名邦公园一品项目,集成创新设计与人居标准,包括超5米层高、全楼栋保姆梯及360°空中院等配置 [31][33]
 中国这个集群超越日本跃居榜首!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02 22:12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变化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从全球第二跃居第一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2] - 圣何塞-旧金山集群上升三位至全球第三[2] - 北京位列第四 首尔位列第五[3]   创新集群核心指标 - 风险资本交易活动首次被纳入全球创新指数评估体系 成为重塑排名格局的关键因素[4][5] - 2019-2023年GII百强集群共吸引16.9万笔风险资本交易 圣何塞-旧金山(6.9%)、纽约市(4.5%)和伦敦(4.4%)领先[5] - 评估采用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科学论文发表量和风险资本交易量三项核心指标[5]   大湾区资本支持体系 - 广州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500亿创投母基金、100亿天使母基金与50亿科创母基金构建"基金丛林"[7] - 广州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5600亿元 吸引深创投、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布局[7] - 香港交易所2025年上半年IPO募资1094亿港元 为2024年同期的8倍 创2021年以来半年度纪录[12]   区域协同与产业孵化 - 香港发挥金融和国际化优势 深圳强化技术转化 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11] - 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在孵项目近80个 超半数来自港澳台及海外初创团队[9] - 深圳拥有各类创新载体4000余家 包括1家国家实验室和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1]   产业基础与企业生态 - 广州开发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 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小企业[10] - 深圳创业板机制与华为、腾讯等成功企业形成创新示范效应[12] - 珠海、东莞、佛山在科创孵化领域具发展潜力 东莞松山湖创新型企业与深圳联动紧密[10]
 从连续5年全球第二到今年第一,深圳香港广州三城创新作了什么
 第一财经· 2025-09-02 18:10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变化 - "深圳-香港-广州"创新集群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跃居全球第一 超越东京-横滨集群 圣何塞-旧金山集群位列第三 [1] - 风险资本交易活动首次被纳入全球创新指数集群研究指标 重新校准创新实力认知 [2] - 2019年至2023年间全球百强创新集群共吸引近16.9万笔风险资本交易 圣何塞-旧金山(6.9%) 纽约市(4.5%) 伦敦(4.4%)领先 [2]   大湾区创新集群优势 - 深圳证券交易所周边风险投资成功 创业板优势明显 与大湾区制造业发达密切相关 [3] - 香港2025年上半年IPO募资1094亿港元 达2024年同期的8倍多 创2021年以来最高半年度纪录 [13] - 香港交易所新增50余家依据18C 18A章节上市的高科技企业 [13]   政府支持与资金投入 - 广州设立1500亿产投母基金 500亿创投母基金 100亿天使母基金与50亿科创母基金 构建"基金丛林" [6] - 广州私募基金管理规模约5600亿元 吸引深创投 高瓴资本等头部机构布局 [6] - 科创母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引导社会资金参与 产业园区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减租或零租金支持 [7]   区域协同与产业布局 - 香港发挥金融和国际化优势 深圳强化技术转化 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 [12] - 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在孵项目近80个 过半数为港澳台及海外初创项目 [7] - 深圳拥有各类创新载体4000多家 包括国家超算中心二期 合成生物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2]   企业生态与产业基础 - 广州开发区80%以上规上工业企业为中小企业 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为中小企业 80%以上创新成果来自中小企业 [11] - 深圳主导作用明显 华为 腾讯 大疆等企业形成创新示范效应 [13] - 东莞松山湖创新型企业与深圳联系紧密 佛山机器人产业基础良好 珠海具备创新要素优势 [11]
 广州天使母基金披露“成绩单”,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广州日报· 2025-05-11 21:07
 广州风投创投发展环境   - 广州通过推动优质项目产融对接、开展风投创投创新试点、引导银行保险等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完善股权投资退出机制等措施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   - 目前广州私募基金管理人779家管理规模约5600亿元为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提供长期资本支持 [1]     广州天使母基金阶段性成效   - 基金聚焦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重点培育种子期和天使期项目打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1]   - 设立半年多已组织3批次40家投资机构遴选公示合作机构30家拟设立子基金总规模87.10亿元预计撬动社会资本近60亿元放大倍数超3倍 [2]   - 已设立7只参股子基金合计规模10.01亿元子基金和直投基金已投及拟投项目超50个涉及投资金额约5.5亿元 [2]   - 已完成投放项目14个投资金额7000万元全部属于"大学大院大所大平台"早期培育孵化项目 [2]   - 投资方向覆盖广州"12218"产业体系中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 [2]     资源储备与生态建设   - 储备合作机构371家构建多元化合作矩阵储备项目1146个从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带动能力等多维度挖掘优质项目 [2]   - 构建62位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库引入外部智囊提供专业投资建议 [2]   - 与21家被投子基金代表签约3家子基金管理机构与7家拟投资企业代表签约 [3]     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举措   - "广州科技成果转化'金谷荟'"揭牌汇聚政产学研用金服等资源支持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三级跳" [3]   - 第二届"金谷杯"科创大赛启动面向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孵化项目通过"以赛促创、以赛促投、以赛促转"推动科技成果市场化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