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icon
搜索文档
雨林生态下的危机意识 深圳“独角兽走廊”生态进化启示录
南方都市报· 2025-07-20 22:55
深圳南山区独角兽企业集群发展现状 - 2024年深圳独角兽企业42家,总估值1599亿美元,南山区拥有深圳近一半的独角兽企业,总估值超700亿美元,估值贡献比达全市45% [1] - 南山区形成"独角兽走廊",重点分布在集成电路、机器人等硬科技赛道,区域内"机器人谷"绵延十公里,优必选科技曾为长期登榜的独角兽企业并于2023年登陆港交所 [2] - 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是南山区创新生态中最突出的两大领域,龙头企业与上千家创新企业构成覆盖智能感知、自然语言、决策控制等领域的融合矩阵 [3] 创新生态与产业布局策略 - 南山区构建"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通过政策支持、平台搭建、场景开放等六大方向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 [3] - 提出"总部在南山、制造在周边"的产业布局,加强与深莞惠都市圈及"黄金内湾"区域协同,缓解空间压力 [6] - 重点发展财务、法律、国际咨询等高端专业服务业,匹配现有产业体量,完善概念验证、中小企业孵化等创新服务环节 [6] 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 产业发展能级待提升,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关键技术自主掌控力与成果转化能力不足 [4] - 土地资源紧张、商办空置率偏高、人才住房供应趋紧,需优化资源配置 [4] - 通过对接香港基础研究优势与深圳产业转化能力,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全链条生态 [6] 未来产业机遇 - 智能终端(新能源汽车、无人机、机器人、AI眼镜等)将成为下一个现象级产业,南山区可依托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优势催生爆品 [9] - 具身智能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和低空经济领域有望快速突破,深圳已开放大量应用场景加速市场化 [10] - 南山区瞪羚企业在机器人细分领域完成0-1技术积累,场景释放后可能实现1-100突破 [10] 人才与国际化发展 - 需警惕高生活成本削弱高端人才吸引力,平衡高人口密度下的资源配置 [7] - 发挥鹏城实验室、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基础设施作用,同步引进硬科技与软科学领域人才 [7] - 对标全球最优创新生态,通过歌剧院、国际交流平台等建设提升人才定居"软环境" [6]
深圳观察:37家深企入围全球独角兽榜,五大厂孵化五小兽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08:29
深圳独角兽企业概况 - 深圳共有37家独角兽企业上榜《2025全球独角兽榜》,位列全球城市第6位、国内城市第3位,相比去年增加3家 [1][2] - 南山区以14家独角兽企业成为深圳最高产区域,福田区(6家)、前海(5家)、宝安区(4家)、龙岗区(4家)紧随其后 [2] - 南山区12家独角兽企业分布在粤海、西丽和桃源街道,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独角兽走廊",与大沙河创新走廊范围重叠 [2] 行业分布特征 - 硬科技领域占比超80%,半导体(6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5家)、新能源(2家)为三大主导行业 [7] - 半导体行业代表企业包括比亚迪半导体、航顺芯片、云豹智能等;人工智能领域涵盖引望智能、大疆、元戎启行等 [7] - 物流行业有4家独角兽,货拉拉、丰巢科技、纵腾集团、顺丰快运分别通过AI优化、智能快递柜、数字海外仓和智慧物流中心创新 [8] 企业孵化模式 - 5家独角兽由世界500强深圳企业孵化,包括华为剥离的引望智能(估值1150亿元)、比亚迪分拆的比亚迪半导体等 [4][5] - 引望智能成立不足一年即成为独角兽,整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覆盖智能驾驶、车控、车云服务等领域 [4] - 比亚迪半导体拥有芯片设计至应用的全产业链能力,业务涉及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等 [5] 区域创新生态 - 南山区通过"科技创新+总部经济"战略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吸引优质独角兽集聚 [3] - 深圳"20+8"产业集群政策与独角兽行业分布高度契合,提供嵌入式创新环境和资金支持 [9] - 粤港澳大湾区共有72家独角兽(占全国21%),深圳可联动港澳促进产业对接和科技成果转化 [13] 标杆企业案例 - 微众银行、荣耀、大疆、货拉拉进入全球独角兽前100名 [2] - 欣旺达动力为新能源车企提供动力电池系统方案,正浩创新在移动储能领域全球销售额第一 [7] - 海柔创新首创箱式仓储机器人,提升存储密度80%-500%并提高拣选效率3-6倍 [8]
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在广州举行加强央地合作 紧密协同港澳 携手推动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效黄坤明阴和俊讲话 王伟中主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6-21 09:36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 - 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于6月20日在广州举行 省委书记黄坤明 科技部部长阴和俊等领导出席 [1] - 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的重大平台 已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1] - 建设该中心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服务"一国两制"大局 支撑广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1] 重点任务部署 -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2] - 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夯实科技创新硬实力 促进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2] - 深化科技金融融合 培养引进科技创新人才 优化科技体制改革 [2] - 发挥"一国两制"优势 建设横琴 前海 南沙 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 优化科技创新空间布局 [2] 实施保障机制 - 广东省将履行主体责任 省直部门加强央地协同 珠三角各市落实建设任务 [3] - 深化与港澳特区政府合作 推动三地协同创新和高质量发展 [3] - 科技部将强化支持服务 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打造新兴产业策源地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3] 工作进展通报 - 粤港澳三地通报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情况及下一步计划 [4] - 会议明确了2025年重点任务 中央部委介绍了支持措施和工作安排 [4] - 中央和地方多个部门 港澳特别行政区领导 科研机构及高校负责人等参会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