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探测
搜索文档
天问二号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6-05 05:56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于5月29日顺利升空,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任务周期设计为10年左右 [2] - 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 - 这是继嫦娥奔月、祝融探火之后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又一次重要探索 [2] 任务目标与科学意义 - 工程目标包括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自主导航与控制、小推力转移轨道设计等关键技术 [3] - 科学目标聚焦测定小行星和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热辐射特性等物理参数,并开展样品实验室分析 [3] - 小行星2016HO3可能保留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5] - 主带彗星311P兼具传统彗星物质构成和小行星轨道特征,探测有助于理解小天体演化机制 [5] 任务设计与技术挑战 - 任务包含13个飞行阶段,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 [6] - 小行星探测分为9个阶段,包括1年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预计2027年底返回地球 [6] - 探测器配备11台科学设备,如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 [7]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从2000千米距离开始自主开展精准捕获和采样 [7] 关键技术难点 - 需在零重力环境下完成高速自转小行星的稳定附着及采样,任务难度巨大 [8] - 任务距离跨度大(小行星1800万-4600万公里,彗星1.5亿-5亿公里),对通信、轨道设计等提出高要求 [8] - 目标天体特性存在不确定性,如小行星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 [8] 中国深空探测规划 - 天问二号采用触碰、悬停、附着3种采样模式应对不确定性 [9] - 计划2028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实现火星样品返回,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四号探测木星 [9] - 天问三号将开展国际载荷合作、样品共享等国际合作 [9]
中国航天史上最长任务开启 谁来接力“天问”?
央视新闻· 2025-05-30 06:43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是我国首次开展行星际取样返回任务,设计周期10年左右,是我国航天史上周期最长的深空探测任务[1][4] - 任务采用"双目标探测"模式,先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再飞向主带彗星311P进行探测,两段任务总耗时近10年[5] - 任务共搭载11台科学载荷,旨在为小天体认知起源和演化带来突破性发现[4] 技术突破 - 采用自主探测导航技术,实施"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智能化程度显著提升[10] - 创新使用离子电推进与化学推进综合动力系统,更适合长期深空航行[12] - 相比嫦娥六号2个月、天问一号2年的任务周期,天问二号10年周期对技术系统提出更高要求[12] 任务挑战 - 双目标探测面临"一近一远、一冷一热"的极端环境考验[5] - 小行星2016HO3直径仅100米左右,成分和来源存在较大不确定性[8] - 主带彗星311P可能包含太阳系早期原始成分,具有重要研究价值[8] - 十年任务周期需要持续调整飞行状态,维护难度远超地球卫星[14] 人才储备 - 航天团队呈现年轻化趋势,嫦娥/神舟团队平均年龄33岁,北斗团队35岁[15] - 教育部新增航天装备领域专业,培养飞行器加工制造和维修维护人才[15] - 商业航天企业在自主导航、电推进等技术领域成为国家航天的有效补充[16] - 十年任务周期为青年人才提供成长为技术骨干的机会[18]
天问二号,向小行星进发!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计划最远到达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处 [1] - 任务包含13个飞行阶段,技术难度大,工程风险高 [4] - 探测器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的实施策略,提高了智能化自主化程度 [6] 任务目标 - 主要任务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 - 工程目标是突破弱引力天体表面取样、高精度相对自主导航与控制等关键技术 [2] - 科学目标是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轨道参数、自转参数等物理参数,开展形貌、物质组分等研究 [2] 探测器配置 - 探测器配置了中视场彩色相机、多光谱相机等11台科学设备 [3] - 设计了触碰、悬停、附着3种采样模式以应对小行星特性的不确定性 [6] 任务难点 - 需在弱引力条件下完成采样,小行星2016HO3平均直径约41米,几乎处于零重力环境 [10] - 任务距离跨度大,小行星2016HO3距离地球约1800万至4600万公里,主带彗星311P距离地球约1.5亿至5亿公里 [11] - 探测目标天体特性存在不确定性,对小行星2016HO3的自转速度、表面状态等具体情况仍不明确 [11] 运载火箭 - 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首次执行地球逃逸轨道发射,此前已完成108次发射 [7] - 火箭入轨速度需达到每秒11.2千米,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 [7] 科学意义 - 小行星2016HO3可能保留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9] - 主带彗星311P具有传统彗星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轨道特征,探测可促进对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的理解 [9]
拓展人类研究太阳系天体的能力——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天问二号成功发射
新华社· 2025-05-29 20:35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射 - 天问二号探测器于29日凌晨成功发射,国际航天专家高度评价其拓展人类研究太阳系天体的能力[1] - 俄罗斯航天历史学家热列兹尼亚科夫指出该任务将填补小行星研究的空白[1][4] - 多国人士表示"天问"系列是勇敢大胆的太空探索项目,希望与中国开展合作[1][3][5] 天问二号任务目标与技术突破 - 主要任务包括对小行星2016HO3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后续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2]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可能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科学界视其为研究演化的"活化石"[2] - 若成功将成为首个实现小行星取样+彗星探测双重任务的国家,超越日本和美国现有技术[2][3] - 主带彗星311P具有多尾结构和周期性尘埃喷发特征,观测有助于理解太阳辐射对天体的影响机制[2] 国际科学界评价与潜在价值 - 获取的样本数据将填补太阳系研究空白,任何新增数据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3] - 英国专家评价"天问"系列涵盖前沿行星科学多个方面,将补充现有科学知识体系[3] - 天问一号已实现火星车着陆,天问二号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能力持续提升[3][4] - 样本返回任务有助于揭示太阳系天体的形成和演化过程[3] 国际合作与行业影响 - 俄罗斯专家指出中国太空计划雄心勃勃,技术发展水平已获国际认可[4][5] - 欧洲专家建议加强与中国合作,克罗地亚学者认为中国展现尖端技术领先优势[5] - 非洲代表期待通过合作传播航天成果,激发年轻一代对科技的兴趣[5] - 国际空间科学研究所正推动全球科研合作以拓展太阳系研究深度[5]
浩瀚深空,天问二号要“探访”哪些“朋友”?
新华社· 2025-05-29 12:38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任务于5月29日发射成功,与天问一号探测火星不同,此次任务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和主带彗星311P [1] - 这是我国首次开展行星际采样返回任务,标志着深空探测的新一步 [5][6] 小行星2016HO3的科学价值 - 2016HO3是一颗近地小行星,被称为地球的"小跟班",公转周期与地球接近 [3] - 该小行星是太阳系的"活化石",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对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和演化历史具有极高价值 [3] - 2016HO3是地球准卫星之一,非常稀缺,选择它是"万里挑一" [3] 主带彗星311P的科学价值 - 311P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但具有彗星特征,会喷发出多条尾迹 [4] - 该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科学研究价值极高 [4] - 311P的起源未知,可能是小行星带原生或从外太阳系捕获形成,探测它将促进对小天体物质组成和演化机制的理解 [5] 中国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一号至嫦娥五号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战略,嫦娥六号带回人类首份月背样品 [5] - 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实现我国航天器从地月系向行星际的跨越式发展 [5] - 天问二号任务实施周期长、风险难度大,工程全线协同攻关确保发射成功 [6]
开启十年“追星”路 天问二号先“取星尘” 再探彗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5-29 07:51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我国成功发射天问二号探测器 开启首次地外小天体"双目标探测" [1] - 任务包含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和主带彗星311P探测两个目标 [4] - 整个任务周期约10年 包含13个飞行阶段 [7] 双目标探测细节 小行星2016HO3任务 - 探测器将经历9个阶段:发射段→1年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近距探测段→采样段→返回等待段→返回转移段→再入回收段 [9][10] - 采样返回舱预计2027年底着陆地球 主探测器继续飞向彗星311P [10] - 小行星保留太阳系原始信息 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11] 主带彗星311P任务 - 该彗星位于火星与木星轨道间 距离地球1.62-5.13亿公里 [13] - 兼具彗星物质构成与小行星轨道特征 可研究天体演化机制 [13] 技术挑战 - 轨道设计需克服地球与小行星轨道周期差异 [16] - 采样环节需准备多种方案应对不同星壤条件 [17] - 返回舱需承受12公里/秒再入速度的超高过载 [18]
天都一号成功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
快讯· 2025-05-27 18:41
天都一号成功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 - 天都一号地月通导技术试验星在近地点成功实施关键变轨操作,顺利完成向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的精准转换 [1] - 此次轨道机动标志着天都一号成为首个进入地月往返3:1共振轨道的探测器 [1] - 天都一号的飞行数据将为复杂引力环境下航天器的轨道维持与控制、自主导航等技术攻关提供重要支撑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