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天问二号
icon
搜索文档
前三季度GDP增长5.2%,这“稳稳的幸福”来之不易
搜狐财经· 2025-10-21 19:38
如果说,宏观的"5.2%",更多体现了中国经济"稳"的一面;那么从细节处观察,新旧动能加速转换间呈 现出的诸多亮点,则充分显示了中国经济"进"的一面,让我们有理由对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金秋十月,中国经济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 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101.5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 别小看了"5.2%"的含金量。在各种风险挑战交织的背景下,我国这样超大体量的经济体,能守住这 份"稳稳的幸福",确实不简单。 纵向看,我国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是在2020年。到了"十四五"收官之年,我们仅用三个季度创 造出的经济总量,就已经与"十三五"最后一年全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什么是进步?这就是进步。 横向比,放眼全球,我国5.2%的经济增长水平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三季度,我国经济总量达35.5 万亿元,超过了全球第三大经济体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什么叫实力?这就叫实力。 种种迹象表明,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主基调没有变、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的态势没有变、经 济韧性强潜能大的基本特性没有变。纵有百年变局的风浪,也无法阻挡中国经济巨轮 ...
工业保持较快增长,三季度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快讯
华夏时报· 2025-10-20 11:11
一个亮点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和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 别同比增长9.7%和9.6%,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3.5和3.4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4.0%,高于全 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4.5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投资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在创新投 入持续加力的驱动下,国内涌现出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天问二号成功发射,全球首台 原位可变径盾构机"变径一号"下线,众多科技领域实现突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 2025年我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24个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百强,入围数量连续3年居全球首位。 文/张智 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三季度,工业保持较好增长态势,增加值同比增长5.8%,拉动 经济增长1.7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长较 快,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1.7%和8.6%,合计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资本市场较为活跃,金融业增 加值同比增长5.2%,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以旧换新相关消费继续增长,暑期出行需求集中释 放,相关服 ...
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 我国开启深空探测新征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14 21:39
中国探月工程成就 - 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成功采集并带回1731克月球样品,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任务圆满完成 [1][2][3] - 嫦娥六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带回约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最古老盆地认知的空白 [1][2][5] - 嫦娥五号任务实现了中国航天史上四个“首次”:首次月面自动采样、首次月面起飞、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首次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3] - 嫦娥六号任务创造了多项世界首次: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首次从月背采样返回、首次在地月拉格朗日点部署中继星 [12] 探月工程科学成果与国际合作 - 基于中国探月工程数据,中外科学家已发表超过1900篇科学论文,中国科学家发现月球第六种新矿物“嫦娥石” [7] - 嫦娥六号月背样品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形成于42.5亿年前,并首次获得月背古磁场信息和月幔水含量 [7][19] -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与组织、50多家科研机构参与,为未来深空探测提供中转站奠定基础 [21] 未来深空探测规划 - 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已启动,嫦娥七号计划明年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 [9][11] - 嫦娥八号计划于2029年前后发射,将与嫦娥七号共同开展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 [9] - 天问二号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的探测取样返回,并后续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24] - 中国正在规划小行星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采用“伴飞+撞击+伴飞”模式验证小行星防御方案可行性 [25] 深空探测技术研发与创新 - 深空探测实验室聚焦轨道设计、智能控制、深空通信等核心技术攻关,聚集了7名两院院士、10多名工程总师和首席科学家 [26] - 实验室成功研发月壤3D打印技术,能将模拟月壤加热至1300摄氏度以上熔融逐层成型,为未来月球资源就地利用奠定基础 [30][32] - 自主研发的深空探测数据平台可整合全球数据资源进行智能化分析处理,未来将向社会开放支持太空旅游科普教育 [36][38] - 开展空间等离子体环境研究,这是火星探测工程天问三号的核心科学目标之一,关乎星球宜居性判断 [42]
从“宇宙级合影”看创新中国(创新谈)
人民日报· 2025-10-13 06:10
获取"宇宙级合影",反映出我国不断提升的深空探测能力,彰显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心,展 现了持之以恒、孜孜求索,以长期主义、实干精神推动科技创新不断攀登高峰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探索太空的脚步将迈得更稳更远。发射天问二号,火箭入轨精度要求速度达到每 秒11.2千米的同时,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研制团队在采用迭代制导技术的基础上,运用末速修正技 术,在分离前实时调整火箭的速度、姿态等,确保满足入轨精度要求。从"嫦娥"揽月到"天问"探火,再 到"羲和"逐日,航天人将每一次叩问太空之旅,当作新任务的起点,持续攀登科技高峰,才有了向更深 更远太空进发的底气。 今天,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深远,这就更加需要我国广大科技人员 坚持"四个面向",心无旁骛搞科研、一心一意谋创新,也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创新 生态,以实干补短板、锻长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伟大事业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天问二号正在浩瀚宇宙翱翔,让我们期待它的更多好消息, 期待创新中国带给我们更多惊喜。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13日 19 版) (责 ...
不只FAST!中国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天南地北 最新成果公布
环球网资讯· 2025-10-12 14:24
杜思源:天问二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小行星探测器,截至10月1日,它已在轨飞行125天。它的主要任务 是对一颗地球准卫星探测取样,并将样品带回地球。 天问二号现在在哪?我身后的屏幕上有许多小小的波峰,这些就是由不同位置的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来 自天问二号的回答。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射电望远镜,是人类观测宇宙深处的"慧眼"。除了FAST,在我国还有一个由6台射电望远镜组成的"观 天巨眼"。这6台望远镜没有FAST口径那么大,但分布在祖国天南地北,组成的观测网有效口径等效于 中国国土面积那么大。 这张观测网为航天器测轨定位,让我们在深空探测中有了更精准的"导航"。最近,这些射电望远镜又有 了不少新发现,一起去看看! 总台央视记者 杜思源:这里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家们都在忙碌着。他们近期 的重点任务是天问二号探测器的观测和数据处理工作。 天问二号在哪里 射电望远镜有答案 事件视界望远镜 发现宇宙黑洞新变化 杜思源: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组新的照片,这也是关于黑洞的最新发现。在科学家眼中,这三张看起来相 似的照片中黑洞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 打造天马星空村 天文热带火科技游 杜思源:位于上海松江的天马射电 ...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华社· 2025-09-02 14:33
中国航天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1][2] - 空间站建造用时不到两年 完成以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组装建造[2] - 载人登月任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8月15日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2] 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历时53天带回月背样品[3] - 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进展顺利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4] -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实现火星绕 着 巡 天问二号今年5月成功发射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4] 商业航天发展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企业数量超过600家[8] - 2024年9月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突破[6] - 今年8月民营企业首次批量交付卫星互联网核心载荷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8] 基础设施建设 -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投用 两个发射工位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8] - 商业航天发射场建成补齐商业航天最后一块拼图[8]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华社· 2025-08-28 19:49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 [1][2] - 空间站组装建造用时不到两年 由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组成基本构型 [2] - 载人登月任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8月15日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2] 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带回月背样品并开展科学研究 [1][3] -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实现火星"绕 着 巡" 天问二号今年5月成功发射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 [4] - 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进展顺利 积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 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 [4] 商业航天突破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企业数量超600家 [7] - 朱雀三号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突破 [6] - 银河航天首次批量交付卫星互联网核心载荷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 几天就能下线一颗 [7] 基础设施建设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投用 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 已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 [7] - 发射场配备两个发射工位 补齐商业航天最后一块拼图 [7]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迈向更遥远的宇宙——我国航天事业大发展
新华社· 2025-08-28 18:37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成就 - 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并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 成为人类目前在太空仅有的两个空间站之一 [1][2] - 空间站建造用时不到两年 形成以天和核心舱 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为基本构型的国家级太空实验室 [2] - 载人登月任务研制工作进展顺利 今年8月15日成功完成长征十号系列运载火箭系留点火试验 [2] 深空探测进展 - 嫦娥六号任务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 带回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并进行53天太空之旅 [3][4] - 嫦娥七号 嫦娥八号任务进展顺利 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已有17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入 [4] - 天问一号2021年成功实现火星绕 着 巡 天问二号今年5月成功发射开启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 [4] 商业航天突破 - 商业航天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企业数量超过600家 [8] - 朱雀三号VTVL-1试验箭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 实现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突破 [6] - 银河航天首次批量交付卫星互联网核心载荷 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几天下线一颗 [7][8] 基础设施建设 -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2024年投用 实现商业航天发射场零的突破 [8] - 发射场两个发射工位形成组合拳 进入常态化高密度发射阶段 [8]
【科技日报】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11 09:33
嫦娥探月工程 - 嫦娥六号首次采集带回1935.3克月球背面样品,历时53天完成多项世界航天纪录[1][4] - 嫦娥六号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月背智能快速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关键技术[6] - 相比嫦娥五号任务,嫦娥六号实现首次月背采样返回,展示多项硬核科技如玄武岩纤维国旗、自主智能机器人等[6] - 嫦娥五号和六号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研究,大量科学成果涌现[4] - 探月工程四期将实施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6] 载人航天工程 - 中国空间站建设在20个月内完成3次舱段、4次载人飞船和4次货运飞船发射,跑出"中国航天加速度"[3] - 空间站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原材料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航天员蔡旭哲与团队完成9小时太空出舱活动,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2] - 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行6次"太空会师",后续将研制发射扩展舱段[3]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一号实现世界首次通过单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9] - 天问二号探测器飞行一个多月后与地球距离超过1200万公里,目标为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7][9] - 未来将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任务[10] - 在羲和号太阳探测基础上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建设新一代空间基础设施[10]
掌握核心技术,中国航天迈上新高度
科技日报· 2025-08-11 09:08
中国航天工程核心进展 - 嫦娥六号完成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1935.3克月背样品[1][5] - 突破月球逆行轨道控制 月背智能快速采样 月背起飞等关键技术[6] - 基于月壤样品取得多个首创性研究成果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演化历史[1] 载人航天领域突破 - 2022年12月31日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 实现产品全部国产化 关键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创造世界最快空间交会对接纪录 开发再生生保系统 舱外机械臂等创新技术[3] - 2024年12月17日航天员刷新单次出舱时长世界纪录达9小时[2] - 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 完成6次太空会师 开展多项空间应用实验[3] 深空探测技术跨越 - 天问一号2021年实现世界首次单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 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9] - 天问二号2025年5月29日发射 目标为2016HO3小行星和311P主带彗星探测[9] - 计划推进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 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等深空任务[10] 技术自主化成果 - 空间站原材料全部国产化 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3] - 采样系统从新材料 元器件层级实现基础技术突破[6] - 嫦娥五号 六号月壤样品已分发给国内外科学家产生大量研究成果[4] 未来发展规划 - 加速实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 八号任务[6] - 积极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6] - 发展卫星互联网系统 建设新一代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10] - 继续开展太阳探测工程[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