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二号

搜索文档
在系统学习中领悟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原理
搜狐财经· 2025-07-09 10:32
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 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特别是基于我国比较优势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 性、深层次变革,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谋划。《文选》中《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 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等文章,对加快构建 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着力点等作出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我们要从全局高度准确把握、 积极推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加快构建以内 需为主导的国内大循环,夯实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增强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并以此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 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更好在开放发展中赢得主动、赢 得未来。 今年3月,《习近平经济文选》第一卷(以下简称《文选》)出版。《文选》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的74篇著作,立足 我国经济发展的伟大实践,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目标指向,以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坚持 以人民为中心的 ...
太空摄影“上新”
人民日报· 2025-07-05 05:56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5月30日15时拍摄,经辐射校正处理后制作而成。 月球全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拍 摄,拍摄时器月距离约59万公里。 以上图片均为国家航天局提供(新华社发) 国家航天局7月1日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拍摄的地月影像图。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 在轨运行超33天,与地球距离超1200万公里,工况良好。 近期,天问二号探测器配置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分别对地球和月球成像,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性能。此 次发布的影像图包括器地距离约59万公里时拍摄的地球影像图和器月距离约59万公里时拍摄的月球影像 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处理制作而成。 地球彩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于5月30日13时拍摄,经辐射校正、红绿蓝(558— 631nm、500—573nm、434—477nm)三波段图像配准和彩色合成处理后制作而成。 地球彩色图,由天问二号探测器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拍 摄,拍摄时器地距离约59万公里。 《 人民日报 》( 2025年07月05日 06 版) (责编:胡永秋、杨光宇)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 ...
2025上半年电影票房超292亿元,国产片占比91.2%
搜狐财经· 2025-07-02 08:36
电影行业 - 2025年上半年电影票房为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 [1] - 观影人次为6.41亿,同比增长16.89% [1] - 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为91.2% [1] 航空业 - 国航C909机型执飞的CA757航班从呼和浩特飞抵乌兰巴托,开启国产飞机载旗执行国际商业航班新阶段 [1] 能源行业 - 国内汽、柴油每吨分别上调235元和225元 [2] - 用92号汽油加满50升的油箱将多花9元 [2] 铁路运输业 - 旅客乘坐火车不查验充电宝是否有3C认证,只要额定能量不超过100WH即可携带 [2] 教育行业 - 202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报名工作将于7月4日启动 [3] - 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7个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健全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体系 [3] 体育行业 - 2025年温网女单首轮,王欣瑜2比0击败赛会15号种子穆霍娃顺利晋级 [3] - 郑钦文1比2不敌对手止步首轮 [3] 国际金融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如果不是因为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关税政策,美联储2025年就会开始降息 [4] - 特斯拉股价下跌约7%,因马斯克与特朗普再起口舌之争 [4] 国际经济 - 欧元区6月通胀率按年率计算将达到2.0%,高于5月份的1.9% [4] - 巴西多数非金融企业认为美国贸易政策对其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主要体现为不确定性增加 [4] 国际政治 - 加沙地带的各大医院正遭受严重且持续的燃料短缺,因以色列方面对医院实行燃料限量供应政策 [4]
7月1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1 22:13
经济政策与市场建设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走中国特色向海图强之路 [2] - 新修订《矿产资源法》实施,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实行特殊保护,强调市场化配置资源与环境保护并重 [19] 宏观经济数据 - 前5个月规模以上轻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营业收入达9.27万亿元,延续回升向好态势 [11]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电影票房292.31亿元,同比增长22.91%,国产影片票房266.37亿元(占比91.1%),同比增长38.64% [17] 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 - 铁路暑运启动,预计发送旅客9.53亿人次,新线新站投入运营,复兴号列车提速 [13] - 沪渝蓉高铁通泰扬特大桥首座斜拉桥合龙,该桥全长172.9公里为世界在建最长桥梁 [20] 科技与航天 - 天问二号探测器发布地月影像图,国家航天局推进行星探测工程 [12] 国际贸易与物流 - 海关总署上线进出境邮件"一站式"办理平台,年处理超1亿件邮件,通关时长平均缩短5小时 [20] 能源与环境 -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完成对5省区及3家央企进驻,受理举报17880件,转办14066件,办结9213件 [18] - 水利部宣布进入主汛期,黄河中下游等地降雨预计偏多二到五成,预拨1.4亿元救灾资金支援贵州湖南洪灾 [18] 国际动态 - 贝莱德报告警示美国政府债务上升威胁金融市场地位,贸易政策动摇美元信心 [24] - 欧洲央行维持2%通胀目标,行长拉加德称未来通胀波动可能加剧 [25]
天问二号探测器“朋友圈”更新 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正迈得更大、更远
央视网· 2025-07-01 11:48
天问二号任务概况 - 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33天,与地球距离超过1200万千米 [1] - 国家航天局发布了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包括距离地球和月球各约59万千米拍摄的影像 [3] - 影像由窄视场导航敏感器拍摄,显示探测器功能性能良好,经地面科研人员处理制作完成 [3] 探测任务目标 - 任务计划通过一次发射完成对小行星2016HO3探测取样返回,再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5] - 小行星2016HO3是人类发现的首颗地球"准卫星",与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可能蕴含太阳系诞生初期的原始信息 [6] - 主带彗星311P同时具备小行星和彗星特性,打破天文学家固有认知,被称为"小行星带的'叛逆者'" [8] 任务技术挑战 - 需在微弱重力环境下实现直径仅41米且高速自旋的小行星稳定附着采样 [9] - 目标天体距离地球遥远,探测器需长期飞行,工作周期长 [10] - 存在测控信号延迟,对探测器自主控制、智能化水平及弹道设计等提出更高要求 [11] 探测器成像系统 - 搭载窄视场(长焦距)和宽视场(短焦距)相机,不同任务阶段使用不同相机 [14] - 配备分离式相机用于采样过程拍摄,另有固定角度相机,结合成熟与新技术 [14] - 科研人员预先设计镜头位置、景别和角度,需调整探测器姿态捕捉稍纵即逝的拍摄时机 [16][18] 任务实施特点 - 采取"边飞边探边决策"的探测思路应对目标信息不足的挑战 [9] - 任务包含小行星转移段、接近段、交会段等13个阶段,全程约十年 [12] - 每个阶段重要时刻将由各类相机记录,形成完整的探测过程影像资料 [12]
天问二号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快讯· 2025-07-01 08:09
天问二号拍摄的地月影像图发布 智通财经7月1日电,国家航天局7月1日发布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轨获取的地月影像图。目前,天问二号探测器已在轨运行超33天,与地球距离超 1200万千米,工况良好。近期,天问二号探测器配置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分别对地球和月球成像,显示了良好的功能性能。此次发布的影像图包括器地距 离约59万千米时获取的地球影像图和器月距离约59万千米时拍摄的月球影像图,回传地面后,由科研人员经处理制作而成。 18 DI ...
花钱也买不到!她的名字凭啥上天 南都新知
南方都市报· 2025-06-27 00:05
小行星命名规则 - 小行星是太阳系原始星云在长成大行星过程中的中间产物 目前已经发现140多万颗小行星 约90%分布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上 [4] - 小行星候选目标被发现后需上报国际小行星中心 确认非已知小行星后可获得临时编号 临时编号由代表年份的数字 代表月份的字母和所在时间段中的排序组成 [4] - 临时编号仅用于初步发现阶段 当小行星至少四次在回归中被观测到且精确测定出运行轨道参数后 会得到国际小行星中心给予的永久编号 这一过程往往经历数年之久 [7] 小行星命名流程 - 小行星在获得永久编号后 在10年的窗口期内 其发现者有权提出命名 发现者需将名称和命名理由提交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 提名经投票通过后将成为正式名称 [10] - 命名需遵守诸多规则 包括不长于16个字符 最好是一个单词 非攻击性侮辱性词汇 避免与已命名小行星或自然卫星过于相似等 [10] -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由发现者来命名并且获得国际公认的天体 命名体现了发现者个人的兴趣和意志 [10] 小行星命名实例 - 编号第34815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菲星" 发现者是香港天文学会前会长杨光宇 其发现的获得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2000多颗 [11] - 杨光宇常用演艺界人物的名字命名小行星 如林青霞 邓丽君 刘德华 张国荣 李安等 [11]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中心网站显示 截至6月26日18时 共发现小行星1450925颗 其中只有25354颗被命名 [16] 中国小行星命名情况 - 紫金山天文台于1964年发现的四颗小行星是第一批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 张衡星 祖冲之星 一行星和郭守敬星 名字来自四位古代科学家 [17] - 张钰哲是中国现代第一位其名被命名为小行星的科学家 1928年他发现了一颗小行星并将其命名为"中华" [18] - 钱学森 陈景润 钱三强 王选 孙家栋 袁隆平 屠呦呦 吴伟仁 南仁东 钟南山等科学家都有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18] 小行星命名的商业行为 - 小行星命名权不可转让和买卖 网上出售"小行星命名权"的行为未得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的权威认证 [24] -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特别声明 该联合会绝对不参与任何星星名字 星球表面土地名字的商业买卖 [24] - 命名权不能随意转让给他人 但一些国际比赛会以小行星命名机会作为奖励 如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规定 获二等奖以上的选手可申请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一颗小行星 [25]
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创新答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壮阔实践
新华社· 2025-06-23 23:28
科技创新战略部署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系统阐明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 [1] - 党的二十大确立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2] - 强调以"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推进战略目标实现 [2] 重大科技成就 - 天问二号开启我国首次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任务,周期约10年 [2] -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背采样返回 [2] - "中国天眼"FAST发现脉冲星数量突破1000颗 [2] - 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缩短1年多 [4] - 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鲲龙"获颁型号合格证和生产许可证 [6] - "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成功研制 [6] 科研投入与基础建设 - 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达2497亿元,占研发投入比例6.91% [6] - 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 - 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子午工程二期等大科学装置陆续建成 [6] 产业技术突破 - 时速400公里全球最快高铁列车刷新"中国速度" [7] - 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引领出口增长 [7] - 机器人产业加快智能化升级 [7] - 异体CAR-T细胞疗法治疗自身免疫病取得新突破 [6] - 南繁育种培育出一批小麦新品系 [6] 创新生态与产学研融合 - 上海"模速空间"聚集大模型企业近400家,形成产业链协同 [8] - 无问芯穹实现多种大模型算法在多芯片上的协同运行 [8]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转化 [9] - 安徽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9] - 广东出台科创护航地方性法规 [9] 国际合作与人才战略 - 中国科学院牵头"全球深渊探索计划"获联合国批准,联合10余国科研人员 [10] -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10] - 实行开放人才政策吸引国际优秀人才 [10]
不断揭开宇宙神秘面纱(一周科技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3 06:10
地磁暴与空间天气监测 - 特大地磁暴事件: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出现持续6小时的特大地磁暴,由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引发[1] - 太阳活动机制:日冕物质抛射是太阳爆发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地磁活动[1] - 监测技术发展:当前通过天基(科学卫星)和地基(地面监测站)双重系统监测空间天气,预报手段从传统人工经验分析升级为物理模型结合AI大数据分析[1] 暗物质与天文观测突破 - 暗光子研究:中科院新疆天文台首次发现暗光子在特定引力理论框架下的特殊效应,测定关键参数Barbero—Immirzi(BI),该参数可能影响引力波与暗物质/能量的相互作用[2] - 银河磁场测绘:清华大学联合多国团队利用"中国天眼"和南非阵列望远镜完成迄今最全的球状星团磁场梯度测量,绘制高精度银河磁场图谱[2] 深空探测进展 - 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将探测小行星2016HO3并取样返回,后续探测主带彗星311P,任务范围覆盖1.5亿至5亿公里距离,旨在拓展小天体科学认知[3]
瞭望 | 天问二号叩响中国小行星探测之门
新华社· 2025-06-09 19:32
天问二号任务概述 - 天问二号是中国首次实施小行星采样返回任务,主要目标是对小行星2016HO3进行探测、取样并返回地球,随后对主带彗星311P开展科学探测 [1][2] - 任务设计周期长达10年,技术难度大且工程风险高 [1][2] - 2025年5月29日,长征三号乙Y110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问二号探测器送入地球至小行星2016HO3转移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4] 发射阶段技术挑战 - 速度要求:火箭分离速度需达到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千米,远超地球轨道载荷要求的每秒7.9千米 [6][7] - 精度要求:入轨速度偏差不能超过1米,否则可能造成百万公里级差 [8] - 发射窗口:仅5月29日至31日连续3天,每天仅4分钟窗口期,需零窗口发射以节省燃料 [9] 火箭技术改进 - 采用长征三号乙火箭执行首次地球逃逸轨道发射,该火箭已完成108次发射,是我国宇航发射次数最多的单一型号火箭 [5] - 2020年实施运载能力与可靠性"双提升"工程后,长三乙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提升至5.55吨 [10] - 采用迭代制导技术和末速修正技术确保精确入轨,简化发射流程至3天共用一套程序 [10] - 测控系统进行全自动跟踪改造,借助AI算法提高跟踪性能和应急处理能力 [11][12] - 采用通用化、系列化、组合化设计思路,实现年生产发射15发火箭的能力水平 [12] 探测器技术创新 - 创新性采用大面积圆形柔性太阳翼设计解决能源供给问题 [13] - 配置11台科学设备进行光谱测量、光学成像等科学探测 [13] - 采用"边飞边探边决策"策略应对目标天体特性未知的挑战 [16] - 创新采样方式包括触碰采样、悬停采样及附着采样 [16] 科学目标与价值 - 小行星2016HO3是地球第5颗准卫星,在上百万个小天体中万里挑一,科学家对其起源众说纷纭 [16] - 主带彗星311P轨道位于主带小行星上,同时具备彗星喷发特征 [16] - 科学目标包括测定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物理参数、开展形貌与物质组成研究、进行样品实验室分析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