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茶叶种植
icon
搜索文档
清风为伴产业兴 | 勤剪枝叶绿满山
茶产业发展现状 - 旺苍县茶园面积达25万亩,预计今年总产量将突破9200吨,综合产值78亿元左右,带动茶农年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 [3] - 旺苍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米仓山南麓,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茶叶生长 [1] - 茶农获得补贴和肥料支持,并有农技员定期指导种茶,预计今年收成不错 [1] 监管与整改措施 - 县纪委监委发现茶产业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虚假验收茶叶种植肥料的问题,查明原党支部书记姚某某收受他人现金49.6万元的违纪违法问题 [1] - 县纪委监委聚焦茶产业县级资金项目分配、乡镇具体实施、村级参与建设、群众获利等4个方面开展监督,累计发现并督促整改问题77个,发现问题线索44条,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8人 [2] - 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农业农村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查找风险点位17个,制定防控措施36条 [3] 监督机制与成效 - 县纪委监委构建协作监督模式,在县一级重点监督茶产业发展布局、项目分配、资金分配等,在乡镇一级重点监督项目申报实施、资金管理使用和政策执行兑现等,在村一级重点监督集体"三资"管理使用、配套物资发放等 [2] - 在群众利益方面,重点监督茶农"订单生产+保底收购""产品分成+劳务收入"是否兑现 [2] - 通过监督推动解决产业发展问题,茶产业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密码" [3]
一杯“村茶”喝出新业态
金融时报· 2025-06-10 11:15
茶旅融合模式创新 - 江西省上饶市尊桥乡通过"茶叶+文旅"模式将5000亩生态茶园打造为网红打卡地 五一假期茶饮日销量达四五百杯 汉服体验区竹篮供不应求 [1] - 当地企业航线咖啡推出限定饮品和季节主题茶室设计 最高日接待量突破800人次 累计接待超3.5万人次 [1] - 传统茶产业转型升级 从单纯种植加工转向融合茶文化体验与文旅消费 千年历史的上饶白眉茶产区焕发新生 [1] 产业联动经济效益 - 茶园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带动年产值突破1.2亿元 周边民宿餐饮年均增收500万元 [2] - 形成"茶饮引流-产业联动-村民增收"闭环 1200余名村民实现茶园就业 户均年增收达2.3万元 [3][4] - 11个村集体实现增收 龙头企业广信区茗香茶叶合作社获300万元贷款升级1600亩茶园为3A级景点 [3] 金融支持体系构建 - 中国人民银行上饶分行推出"茶旅融合贷""乡村振兴贷"等产品 支持茶园游步道 观景台等文旅设施建设 [3] - 广信农商银行通过整村授信为1200余户茶农提供无抵押贷款 助力茶园升级为综合体验空间 [3] - 创业担保贷款扶持返乡创业者 如松野茶咖主理人获资金支持实现"茶园咖啡"商业构想 [4] 区域产业扩散效应 - 成功模式引发模仿效应 上饶市清水乡 广丰区 横峰县等地涌现九井口 云边见山 空杯等新兴"村茶"品牌 [4] - 社交媒体传播加速品牌出圈 形成城乡融合新风口 推动农村消费升级 [4] - 金融资源与生态资源结合 使乡村成为创新创业前沿 茶产业链价值深度挖掘 [4]
福建周宁携特色康养产品在京发布“周宁24℃康养空间”
中国新闻网· 2025-06-09 11:01
品牌推广与文旅发展 - 周宁县推出"清新福建康养周宁"名特优新产品推介周,通过政府搭台、平台引流、企业让利三方合作模式,推动美食、高山冷凉花卉、高山云雾茶等特色康养产品走向全国市场 [1] - "周宁24℃康养空间"品牌发布成为亮点,以平均海拔800米和夏季日均24℃的气候优势为核心,推出24景、24式、24味等系列沉浸式康养体验内容 [1] - 周宁县作为"三库+碳库"理念首倡地,通过森林"四库"推介和话剧《树魂》展演,展示绿色发展实践成果 [1] 产业合作与项目签约 - 活动现场集中签约5个项目,总投资23.8亿元,覆盖文旅、康养、农业领域,并签订花卉采购和马铃薯购销协议 [2] - 非遗技艺、高山云雾茶、冷凉花卉等七大板块集中展示,同步启动"一县一桌菜·周宁篇"美食周活动 [2] - 推介周为期5天,将举办多场文旅、花卉、茶叶等专场活动,采用"线上+线下"模式推广资源 [2] 生态资源与产业布局 - 周宁县森林覆盖率72.96%,空气质量常年达国家一级标准,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多项"国字号"荣誉 [2] - 当地重点发展高山冷凉花卉、高山马铃薯、高山云雾茶等"3+N"特色农业产业,打造"鲤乡福境·云端周宁"全域旅游品牌 [2] - 活动由福建省工信厅、商务厅及周宁县等多部门联合主办,凸显省级政策支持 [2]
河源紫金:茶香引客来 农旅绘新篇
南方农村报· 2025-06-07 16:05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 广东省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省直组团纵向帮扶驻紫金县工作队与当地合作推动典型镇村建设[5][6][7] - 工作队整合教育厅、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为30个典型镇村定制建设规划方案[35][36][37] 黄花村茶产业发展 - 黄花村种茶历史悠久,土壤气候适宜茶树生长,具备茶产业基础[12][13] - 村内拥有黄花庄园、番客屋等特色文化场地,文化底蕴深厚[13][15] - 距离县城仅3公里,区位优势明显,适合发展复合业态[16] 农旅融合创新模式 - 推出"茶园观光+非遗体验+田园研学"复合业态,打造农学研示范基地[17][19][20] - 开发茶园观光、茶叶采摘体验项目,引入AI技术塑造"黄花韵韵"IP形象[25][26] - 建成综合性便民服务站,集成游客服务、农产品展销等六大功能[27][28] 项目成果与品牌建设 - 黄花庄园获评省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累计接待近两万名中小学生[21][22][23] - 2025年发布"蝉茶之乡,红色紫金"城市文旅明信片和黄花村明信片[30][31][32] - 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培育茶叶、果蔬、文旅等特色产业[39][40][42]
南农晨读丨6·6给“荔”节
南方农村报· 2025-06-06 10:30
农业普查 - 国务院决定于2026年开展第四次全国农业普查 [4][5] 荔枝产业升级 - 荔枝作为广东省优势特色产业,是岭南水果的代表和广府文化的符号 [7] - 浦北荔枝广告在深圳商圈和地铁展示,"浦北妃子笑"等品种预计6月10日后集中上市 [11] - 农行广东茂名分行在包茂高速柏桥服务区启动优惠促销活动,助力荔枝稳供稳价 [15][16] 特色食品产业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名单,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等六个茶产业入选 [9] 猕猴桃产业提质 - 和平县举办猕猴桃生产技术培训班,由广东省农科院等机构联合发起,果农参与踊跃 [13] 农业品牌建设 - 新丰县成立"新丰味"区域公用品牌专家智库,首批9名专家受聘 [18] 高标准农田建设 - 肇庆市迁移农田杂乱线杆,广宁县和怀集县已移除数百根电线杆,提升粮食生产效率 [20]
我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海南日报· 2025-06-05 09:07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 - 海南省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将生态优先贯穿发展肌理 [1][6] - 2023年万泉河流域生态产品总值(GEP)达2097 53亿元 为首次以流域为单元核算 [3] - 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碳足迹为5 39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千克 低于国内茶叶平均水平 [4] 生态价值转化模式 - 白沙县"两山平台"累计发放生态贷款超4100万元 惠及3900余农户 [5] - 蜈支洲岛海洋牧场实现渔业资源增长2倍 人工鱼礁区资源密度达周边5倍 珊瑚覆盖率从18%提升至28 78% [5] - 赤田水库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博鳌亚洲论坛等大型活动实现碳中和 [6] 绿色产业发展数据 - 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超55% 保有量40 9万辆居全国第二 新增更换占比全国第一 [6][7] - 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形成年产能改性料3 45万吨 餐饮具4 5万吨 膜袋5 71万吨 2024年产值增长68 25%至4 06亿元 [7] - 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75% 全域禁塑替代率达80% [6][7] 生态建设重点项目 - 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至7群42只 [6] - 博鳌近零碳示范区减碳96 2% 进入近零碳运行阶段 [6] - 推进中欧(保亭)绿色数字创新合作区等重点低碳园区建设 [7]
有鲜则名,有水则灵——央视《走遍中国》走进清远
南方农村报· 2025-06-04 10:34
清远生态与产业概况 - 清远森林覆盖率达70%,拥有北江、连江、潖江三江交汇的水系优势,是粤北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生态屏障 [5][6] - 当地通过"鲜"与"灵"的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乡村振兴 [7][8] 清远鸡产业 - 清远麻鸡采用山林放养模式,需训练180天,年出栏量达1.58亿只 [11][12][14] - 清远鸡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11亿元,成为当地五大百亿"土特产"领头羊 [13][14] 茶叶产业 - 英德市每6人中就有1人从事茶相关工作,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 [19][20] - "英红九号"茶叶通过非遗传承和研学活动推广茶文化 [16][17] 麻竹笋产业 - 清远拥有99.25万亩麻竹林,年产鲜笋151.36万吨,产业综合产值109.65亿元 [23][24][27] - 麻竹笋实现深加工转型,产品远销东南亚市场 [28] 北江经济带发展 - 北江经济带建设带动沿岸渔村转型,白庙渔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9万元增至159万元 [31][35] - 河鲜餐饮、民宿咖啡等业态形成完整产业链 [33][34] 温泉旅游产业 - 三坑镇温泉开发"美人汤"等特色产品,带动周边采摘农场、有机农业等配套产业 [37][38][39] - 温泉旅游使"空心村"重现活力,实现农文旅融合 [40] 漂流旅游产业 - 古龙峡拥有6063米天然赛道,落差378米,最高时速72千米,是"中国漂流之乡" [42][43] - 漂流项目带动当地旅游高质量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体验 [44] 产业发展模式 - 清远通过"百千万工程"实现生态资源向产业价值转化,形成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振兴模式 [46][47] - 当地保留传统产业特色的同时引入智慧农业等现代化手段 [47][48]
广东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茶园受灾复产应急技术措施来了
南方农村报· 2025-05-29 20:06
气象情况 - 5月以来南方较强降雨频繁 贵州 广西 广东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8成 局地偏多1-2倍 [2][3] - 5月27-29日南方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降雨过程 贵州东南部 湖南南部 广东北部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80-180毫米 局地300-350毫米 [3][4] - 强降雨区域集中 广西北部 广东北部个别站点日降水量可能接近或突破5月历史极值 [8][9] 茶园受灾应急措施 - 排除淤积积水 开沟排水 清理杂物防止病虫害滋生 [14][16][17] - 清洗枝叶 通过自然淋洗或人工喷洗恢复茶树光合作用 注意检测喷洗用水水质 [18][19][20][21] - 及时修剪 对出现枯叶焦叶的茶树进行修剪并杀菌消毒 [23][24] - 浅耕松土 雨停后一周内完成 辅助锄草 培蔸 松土等措施 [26][27] - 追肥管理 根据受灾情况适当补充养分 [28] 技术措施来源 - 应急技术措施由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清远综合试验站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联合提出 [11][12][13]
2025年灰茶尺蠖第一代幼虫在清远或临中度发生风险
南方农村报· 2025-05-29 20:06
灰茶尺蠖虫害预测 - 2025年灰茶尺蠖第一代幼虫在广东清远可能面临中度发生风险 [2] -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通过8年全国试验站数据构建双预测模型,首次揭示区域性虫害暴发差异 [3][4] 灰茶尺蠖生物学特性 - 灰茶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具咀嚼式口器,一年发生5~6代,7月~9月为危害高峰 [6][7] - 以蛹在树冠下表土内越冬,成虫具趋光性,羽化后当日或次日交尾并产卵 [7][8] - 幼虫主要啃食嫩叶、老叶及嫩茎,形成光杆,啃食叶片呈"C"型 [9] 灰茶尺蠖绿色防控技术 生态调控 - 茶园行间土壤覆盖绿肥或作物秸秆,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天敌如胡蜂、绒茧蜂、蜘蛛等 [12] - 为害严重时采用轻修剪方式将树冠面剪低5~10cm,修剪枝条带离茶园并覆盖薄膜防控幼虫 [13][14] 理化诱控 - 安装窄波LED杀虫灯(每15~20亩一盏)诱杀成虫,羽化高峰期开灯 [15][16] - 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每亩3~5套)诱杀雄虫,及时更换诱芯和装置 [16][17] 科学用药 - 中度偏轻时(每平方米3~5头幼虫)喷施短稳杆菌、病毒制剂、白僵菌等生物制剂 [18] - 中度偏重时(每平方米>10头幼虫)选用虫螨腈、联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等化学药剂 [19] - 贯彻农药安全间隔期,控制用药量和次数 [20] 技术指导单位 - 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茶叶创新团队、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机构提供技术支持 [21][22]
2025年茶小绿叶蝉在清远或将达重发生等级
南方农村报· 2025-05-29 20:06
茶小绿叶蝉灾害预警 -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预测2025年茶小绿叶蝉在广东清远地区将达到重发生等级[3] - 预警基于全国茶树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数据 由王晓庆团队与黎健龙团队联合攻关完成[4][5] - 茶小绿叶蝉在广东一年发生10余代 夏秋两季为害高峰 2025年第一峰期间清远茶园需重点防范[7][8] 茶小绿叶蝉生物学特性 - 茶小绿叶蝉属半翅目叶蝉科 具刺吸式口器 在广东一年发生10余代 有两个发生高峰[9][10] - 以若虫和成虫刺吸茶树嫩茎嫩叶汁液为害 受害芽叶沿叶缘变黄 叶脉变红 卷曲粗老[11] - 为害严重时芽叶叶缘红褐焦枯 芽叶生长停滞 甚至全叶焦枯脱落[12] 绿色防控技术 - 生态调控:生产季节适时分批强采 春茶结束进行轻修剪 清除茶行间杂草 控制虫口基数[15] - 茶园行间土壤覆盖绿肥或作物秸秆 增加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利用蜘蛛、寄生蜂等天敌[16] - 理化诱控:悬挂天敌友好型色板(每亩25张)可显著降低叶蝉第一峰虫口数量[17] - 在茶小绿叶蝉为害高峰期采用吸虫机捕杀成虫、若虫[18] - 科学用药:当第一峰百叶虫口超过6头时 可选用茶皂素、除虫菊素等植物或化学农药防治[19][20] - 贯彻实施农药安全间隔期 做到用药量适宜 尽量减少用药次数[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