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美服务
icon
搜索文档
水光针市场乱象:“三无”产品偷着打!总台《财经调查》曝光→
搜狐财经· 2025-08-03 20:15
医美行业乱象 - 正规医美机构广东韩妃整形外科医院违规使用械二类"丝丽516动能素"水光产品进行注射,并刻意混淆"械字号"概念误导消费者[3][4][6][7][9] - 姬妍兮医疗美容诊所违规注射械二类"丽驻兰黑盒"水光产品,执业医师对合规性问题含糊其辞[10][11][12][14][16][18][20][22][23][24][26][27] - 生活美容店遇见美科技美容店无医疗资质,提供走私"三无"水光针剂注射服务,包括未获批准的JUVELOOK和丽珠兰水光针[29][31][33][34][36] 违规产品流通 - 深圳明通化妆品批发市场"鑫隆国际医美仓"公开销售违禁水光针剂和麻贴,包括无中文标识的外版丽珠兰水光针和73元/盒的违规麻贴[38][40][41][42][44][46] - 销售人员提供132页报价单显示市场上有数百种违规水光产品流通[47] - 小红书平台成为违规水光针推广和代打服务接单渠道,部分内容将不能注射的产品宣传为"卓越"注射类产品[44][49][56][58] 产品滥用情况 - 连云港薇缇医疗美容店将适用范围为"预防术后粘连"的械三类东国透明质酸钠凝胶(88元)冒充水光针使用[64][66] - 医颜医美机构将同样用于预防术后粘连的"术唯可"透明质酸钠凝胶违规用于面部注射[66][68] 非法服务模式 - 徐州无名工作室通过小红书接单,在非医疗环境下提供代打服务,操作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49][51][52][54] - 代打服务形成产业链:消费者从药商处购药后找代打人员注射,跨城市也可通过小红书找到服务[56][58] - 代打人员缺乏专业资质,操作不规范且回避关键问题,发现问题后迅速切断联系[60][62]
AirSculpt Technologies(AIRS)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01 21: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第二季度营收为4400万美元 同比下降137% 环比第一季度收窄4个百分点 [7] - 调整后EBITDA为580万美元 同比下降110万美元 利润率133% vs 上年同期135% [7][20] - 病例量下降141%至3392例 单例收入稳定在12975美元 [18] - 经营现金流500万美元 同比提升160万美元 [22] - 杠杆率从376倍降至287倍 偿还债务1600万美元 [21][22]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皮肤紧致项目在3家中心试点 计划第三季度扩大试点范围 [13][31] - 50%患者使用第三方融资支付 高于第一季度的44% [19] - 客户获取成本降至2905美元/例 同比降低420美元 [20]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同店营收下降约22% 但较第一季度边际改善 [7][18] - 2024年新开的5家中心表现符合预期 将纳入同店计算 [36] - 伦敦中心Q2表现优于整体 但仍未实现现金流转正 [41]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五大战略重点:营销优化、销售转化、新服务开发、客户体验提升、技术投入 [11][14] - 营销支出转向搜索引擎/社交媒体 带动潜在客户量创纪录 [11] - 通过Salesforce系统提升咨询量 并激活历史客户资源 [15] - 短期优先改善同店销售 暂缓新中心扩张计划 [49]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消费环境仍具挑战 客户转化存在滞后性 [28][46] - 维持全年指引:营收16-17亿美元 调整后EBITDA 1600-1800万美元 [15][23] - GLP-1药物流行带来皮肤松弛需求 但相关收入未计入指引 [31][32] 其他重要信息 - CFO Dennis Dean计划退休 正在物色接任者 [5][17] - 成本削减计划全年节省超300万美元 Q2已取得显著进展 [9][39] 问答环节所有提问和回答 问题: 下半年业绩改善驱动因素 - 潜在客户量和咨询量增长为基础 但消费犹豫仍存 [28] - 成本管控和营销效率提升将推动EBITDA改善 [29] 问题: 皮肤紧致服务进展 - 试点结果尚未形成稳定收入 暂不影响全年指引 [31][32] 问题: 新中心对同店数据影响 - 2024年新中心将纳入计算 带动同店降幅收窄 [36][37] 问题: 消费趋势观察 - 客户行为呈现波动性 独立医美机构竞争压力增大 [45][46] 问题: 扩张计划重启条件 - 需等待同店销售企稳及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改善 [49]
这个夏天,年轻人异地求美火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6:05
医美+旅游市场趋势 - 高考后暑期医美需求激增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30% 整形美容中心7-8月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多台 [5] - 北京地区双眼皮、隆鼻、瘦脸针等手术暑期业务量增长30% 连续几年呈递增趋势 [7] - 海外医美项目中 医美占比高达15.4% 韩国成为最热门目的地 [9] - 2024年31%中高收入人群计划出境医美 按2800万求美者计算超900万人有跨境需求 [10] 消费群体特征 - 增量客户以高三毕业生和大学生为主 形成二三线向一线城市流动趋势 [8] - 年轻群体精算投入产出比 例如韩国热玛吉价格仅为国内40% 差价可覆盖机票住宿 [9] - 社交媒体助推热潮 小红书相关话题讨论量超1亿 抖音播放量持续攀升 [11] 区域市场发展 韩国市场 - 提供C-3-3医疗签证(最长3个月) 配套中文翻译、接送机及术后度假服务 [15] - 2023年接待外国医疗游客117万人次创纪录 中国患者占比22.3%达26万人次 [15] - 皮肤科和整形外科治疗占比68% 地陪服务时薪达120-150元人民币 [15][19] 成都市场 - 提出2025年医美产业目标营收1000亿元 出台专项发展规划和支持政策 [16] - 依托旅游资源开发"医美+康养旅游"线路 计划打造特色医美品牌集群 [16] - 河北北戴河新区引入韩国抗衰医美中心 探索"旅游+医美"创新业态 [16] 行业服务模式 - 韩国机构设计"变美+旅行"行程 如术后安排网红店打卡等轻活动 [15] - 成都推动从单一美容向"精神疗愈"转型 结合生态资源开发康养医美 [16] - 部分机构存在"美容贷"诱导和黑诊所陷阱 跨国服务存在语言沟通障碍 [19]
成都都市圈上半年GDP超1.5万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7-27 18:38
成都都市圈经济表现 - 成都都市圈上半年GDP达15171.78亿元,其中成都占比79.8%达12108.2亿元,德阳1588.0亿元,眉山945.48亿元,资阳530.1亿元 [1] - 成都第三产业增加值8654.2亿元占GDP比重71.5%,显示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 [2] - 德阳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1799.0亿元同比增长10.8%,利润90.3亿元增长6.9% [2] 重点产业链发展 - 都市圈9条产业链产值超万亿元,成都主导新型显示、轨道交通等6条产业链,德眉资主导清洁能源装备等3条产业链 [1] - 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352.2%,智能手表119.2%,锂离子电池45.8% [1] - 德阳燃气轮机产量增长101.6%,发电设备增长51.3% [1] - 眉山太阳能电池增长179.8%,液晶显示屏15.5%,液晶显示模组24.5% [1] - 资阳铁路机车增长130.8%,锂离子电池31.9%,中成药71.5% [1] 消费与服务业发展 - 成都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22.3亿元,正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和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2] - 成都重点发展文创产业、演艺经济、赛事经济等服务消费领域 [2]
医美并购的“朗姿教训”
核心观点 - 朗姿股份通过资本驱动快速并购医美机构形成连锁规模,但忽略了行业"医生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1][30] - 医美业务非但未成为第二增长引擎,反而拖累公司整体业绩和现金流表现[8][14] - 资本运作与实体经营的深层矛盾是朗姿医美困局的根源[31]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2.2亿-2.6亿元,同比增长31.74%-55.69%,但扣非净利润仅0.9亿-1.3亿元(含1.6亿元减持投资收益),同比下滑35.68%-7.09%[3][4]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14亿元同比降7.77%,扣非净利润7328万元同比降6.89%,经营活动现金流1.74亿元同比降23.43%[7] - 医美业务收入与毛利润同比分别减少9.22%和8.58%,毛利率55.05%显著低于女装(64.51%)和婴童(62.28%)业务[11] 业务结构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拥有41家医美机构(12家医院+29家诊所),运营七大品牌但仅晶肤医美实现正增长[10][13] - 2024年仍斥资5.82亿元收购北京丽都100%和湖南雅美70%股权,但标的机构主力团队已流失[22] - 2016年至今通过年均1次并购扩张医美版图,包括米兰柏羽、高一生等品牌[24][29] 行业特征 - 医美产业链上游药械厂商利润占比50%-70%,下游服务机构虽占55%-60%产值但利润仅10%-25%[16] - 医美机构属重资产行业:设备5-10年折旧周期,医生月薪2万-3万元+5%-10%提成,且禁止加盟模式[17] - 行业门槛低致价格战激烈,2025年全国专科医美机构达2.1万家同比新增2400家[21] - 美国医美连锁化率不足15%,主流为"中央厨房+个人诊所"模式,医生培养周期13-15年[30] 资本运作 - 2020-2021年因医美概念股价三个季度涨7倍,但实控人申炳云2021年6月套现6.33亿元[26] - 股价从71.6元高点跌去74%,反映市场对并购扩张模式的质疑[28][30] - 收购标的北京丽都曾因管理混乱、医疗纠纷频发导致资不抵债,原实控人沦为老赖[22]
高考生挤爆整形科
虎嗅· 2025-07-18 16:53
高考后医美消费趋势 - 高考后首周近视眼手术订单环比激增108%,牙齿美白增长30%,轻医美项目预约量全线增长约30% [2][8] -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学生患者增长10%-30%,整形美容中心7-8月手术量月均增加100+台 [7] - 预计7月底至8月底将迎来医美消费波峰,毕业生成为主导消费群体 [8] 医美消费群体特征 - 18-24岁人群与医美相关内容互动频率最高(33.76%),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比达12.43% [21] - 四级及以下城市医美人群占比38.4%位列第一,广东、山东、江苏、四川为医美大省 [26] - 61.9%消费者计划2025年医美预算在1万元以下,轻医美成为新宠 [30][32] 医美市场结构变化 - 医美消费呈现明显下沉趋势,低线城市熟人推荐模式加速市场渗透 [25] - 轻医美项目因创口小、恢复快、价格低(1万以下占比61.9%)更受年轻群体青睐 [28][30] - 传统整形手术量下降,注射类等非手术项目占比提升,呈现"动刀少打针多"特征 [29] 医美项目风险数据 - 面部轮廓改造存在大出血、神经损伤(面瘫)等风险 [33] - 假体隆胸可能出现包膜挛缩、假体破裂等并发症 [33] - 鼻综合整形存在假体穿出、呼吸功能受影响等风险 [33] - 注射填充可能导致皮下结节、肉芽肿形成等问题 [33]
新氧20250701
2025-07-02 09:24
纪要涉及的公司 新氧公司,成立于 2013 年,2019 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一家打通医美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企业 [3]。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业务布局**:公司主要有三个业务单元,中游是互联网线上平台业务,通过新氧 APP 向入驻医美机构收取信息服务费和佣金;上游收购武汉奇致激光,代理韩国东邦玻尿酸产品,推出新氧珍品系列;下游以新氧青春诊所为核心业务 [2][3]。 2. **业绩预期**:2025 年总营收预计 15 - 16 亿元,Top 业务贡献 5 - 6 亿元,连锁业务约 6 亿元,上游业务约 3 亿元,Q4 集团层面可能单季度盈利;2026 年连锁 10 家门店预计成功爬坡,上游推出新品贡献几千万元收入 [3][12]。 3. **门店情况**:截至目前已开 31 家新氧青春诊所,2025 年计划扩至 50 家,集中在一线城市;成熟期门店月均收入 450 - 500 万元,成长期约 300 万元,磨合期约 100 多万元;成本结构中营销 15%,耗材 49% - 50%,人员 12%,房租水电 10% - 15%,设备折旧 10% [2][3][6][7]。 4. **客户群体**:目标客户为 25 - 45 岁有审美认知的女性,30 - 35 岁消费能力最强,复购率 60% - 65%;主要通过老带新、私域转化和小红书/大众点评投流获客,人均获客成本约 700 元 [2][8][9][10]。 5. **产品情况**:2025 年推出韩丽多卡因塑形透明质酸、新水光针等新产品,自有品牌进货成本低,性价比高;2026 年计划推出自有童颜针、丝素蛋白等上游产品 [13]。 6. **加盟合作**:加盟合作机制在谈判阶段,初步设想按加盟商月营收收 15%,业务爬坡成功后从净利润收 20%左右;加盟商多为有酒店或健身房连锁经验的富裕人士 [18]。 7. **盈利情况**:成熟期门店净利润率 15% - 17%,2025 年底预计 10 家成熟期门店月利润总计约 500 万元,2026 年中旬成长期门店预计达类似盈利水平 [23]。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私域运营**:私域用户基盘接近 110 万,较 2024 年的 70 多万增长显著,转化率 15% - 20% [11]。 2. **人才情况**:有 120 名全职医生,收入中位数 3.8 - 4 万元,人才流失率正常 [24][25]。 3. **管理模式**:线上统一管理,线下门店不接触现金,中后台数据看板监控运营,确保连锁商业模型高效运作 [27][28]。 4. **竞争情况**:与和颜医美、美丽田园模式有相似处,但新氧模式较为独特 [28]。
95后中国男生,成了医美圈财神爷
虎嗅· 2025-06-29 07:00
医美行业趋势 - 95后男性医美用户激增,正在影响国内医美市场 [2] - 医美机构针对95后男性专门招聘市场开发专员并迭代产品手册 [3] - 国内医美技术和产品发展促使部分95后男性从日韩转向国内消费 [4] - 中国医美市场渗透率约11%,远低于韩国的20.5%和美国的17%,但男性医美消费年增长率超20% [11] - 预计到2025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男性消费者比例将突破30% [11] 男性医美消费特征 - 男性医美用户复购周期较女性更长,TOP3偏好品类为紧致提升(17.8%)、鼻头整形(13.5%)和下颌(5.6%) [4] - 男性平均客单价是女性的2.75倍,更追求自然、隐秘的微调效果 [13] - 20-40岁男性最常做基础皮肤清洁项目(几百元)和除皱针(几百到两三千元) [5] - 男性医美需求呈现明显年龄分层:00后爱皮肤管理,80后热衷抗衰与毛发管理,95后是争夺焦点 [8] - 95后男性偏爱光子嫩肤、水光针等轻医美项目,以维持少年感和解决皮肤问题 [10] 消费动机与行为 - 95后男性医美主要动机为提升择偶竞争力和职场形象 [7][9] - 社交媒体对95后男性医美消费影响权重急剧放大 [10] - 男性消费决策快,很少货比三家,更关注医生专业度和资质 [14] - 20-30岁年轻男性几乎每月到店消费,注重保养,复购率较高 [11] 市场机会与挑战 - 男性植发和腹肌塑形呈现爆发式增长趋势 [18] - 医美机构面临上游材料价格持续走高和营销新规带来的利润压力 [12] - 男性用户获客成本高,需要更精准的投放方式 [13] - 市场对医美机构信任度和包容度不足是潜在消费力释放的瓶颈 [12] 未来展望 - 预计未来三到五年国内男性医美将占20%-30%市场份额 [19] - 部分连锁医美机构已开始单独布局男性医美业务 [18] - 新氧线下轻医美门店将重点布局互联网大厂和商圈商场 [20]
新氧昨美股股价涨近42% 营收降亏损加剧核心业务滑坡
中国经济网· 2025-06-24 17:20
公司股价表现 - 新氧科技昨日股价大涨41 88% 收盘报1 66美元 [1] 财务表现 - 2024年总营收14 67亿元 同比下滑2 09% 毛利润8 99亿元 同比下滑5 72% 净亏损5 87亿元 [1] - 2025年第一季度总营收2 97亿元 同比下滑6 6% 净亏损3310万元 同比扩大56 13% 毛利率从63%降至49% [1] 业务结构变化 - 传统支柱业务"信息与预约服务"收入从2023年11 51亿元降至2024年9 29亿元 占比从100%缩水至63 4% [2] 行业竞争格局 - 抖音 小红书等新兴平台分流医美机构广告预算 [2] - 阿里健康 美团等综合平台凭借流量优势抢占市场 导致平台订阅机构数量锐减 [2]
向医美终端转型 新氧周一大涨41.88%
证券时报网· 2025-06-24 15:26
股价表现 - 周一收盘时新氧股价大涨41.88%至1.66美元/股,市值达1.66亿美元,为在美上市中概股涨幅最高[1] - 前一交易日股价已上涨15.84%,公司股价长期低迷[1] - 2019年5月上市首日上涨31.88%,股价从13.8美元涨至18.2美元,市值达18.23亿美元(约123亿元人民币)[1] - 公司一度计划在市值5亿美元时退市[1] 业务表现 - 一季度平台信息服务订阅机构数减少导致信息及预约服务收入同比下降34.1%至1.429亿元(1970万美元)[1] - 医疗设备订单量下降导致医疗器械销售及维保服务收入同比下降35.7%至5560万元(770万美元)[1] - 轻医美连锁业务收入达9880万元,同比增长551%[1] - 预计2025年Q2线下连锁收入将达1.2亿至1.4亿元,同比增长337%至410%[1] 公司发展历程 - 2013年创立,最初为互联网医美平台,依靠医美机构广告收入及中介业务实现营收[2] - 2016-2018年营收从0.49亿元增至6.17亿元,复合增速达254.85%[2] - 2024年11月推出轻医美连锁品牌"新氧青春诊所",通过集中采购、自建产品管线降低成本[2] - 目标将单店坪效提升至同类型机构的3~5倍,主打"性价比"竞争力[2] 连锁业务进展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在全国九大城市运营23家医美中心,18家已实现月度运营现金流为正[2] - 季度核销项目超92900个,同比增长989%[2] - 季度核销付费用户超45500人次,同比增长874%[2] - 活跃用户数突破7.57万人,同比增长846%,用户黏性增强[2] 行业竞争与争议 - 阿里健康、美团等综合平台及抖音、小红书等内容电商平台分食B端客户,公司竞争力衰退[2] - 近期因"奇迹童颜"项目与圣博玛产生争议,5999元/支的定价远低于官方指导价1.88万元/支[3] - 圣博玛质疑产品存在"正品风险与操作隐患",公司回应称产品支持UDI验真且医生资质合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