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学教育
icon
搜索文档
协和“4+4”医学速成班,理想的临床复合人才出现了吗?
虎嗅· 2025-04-28 17:21
医学教育改革模式 - 协和医学院2018年开启"4+4"临床医学博士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班 首批17名毕业生于2023年完成学业[1][2] - 该模式打破传统医学教育路径 允许非医学本科背景学生通过4年医学教育获得临床博士学位[2][3] - 上海交大医学院自2002年试点"4+4"模式 累计招收400余人 2024年计划招生20人[10][43] 招生与培养机制 - 报考需完成生物学等医学预科课程 协和要求≥70学分且完成40小时医疗志愿服务[14][15] - 协和试点班第一学年实行高频考核 包括每周小测和模块考试 80分及格线[17][24] - 两校均强调学生内驱力 交医课程自学占比达70%-80%[19][20] 学生背景与就业 - 协和试点班非医学背景占比40% 涵盖理工社科等26个专业[11][37] - 首届17名毕业生全部进入北京三甲医院 其中16人任职协和体系医院[28] - 交医"4+4"毕业生300余人主要流向附属三甲医院 与八年制就业无显著差异[27] 科研与临床能力 - 协和将科研训练贯穿全程 实行每周1天科研日制度[35] - 交医学生为应对就业压力 普遍提前投入科研 临床轮转时间较八年制少2年[33][34] - 试点班与八年制在国家临床水平测试中成绩无显著差异[47] 发展挑战与展望 - 多学科背景优势未充分显现 科研选题仍集中于传统临床领域[37][41] - 协和2022年起将年招生规模从17人扩至45人 计划构建专属胜任力评价体系[47][51] - 校方认为MD+PhD双学位才是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有效路径[49][50]
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上?
中国青年报· 2025-04-28 07:48
文章核心观点 AI技术为解剖学传统课程带来新空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通过标本数字化、构建教学系统、引入AI导师等改革举措,提升解剖课教学效果,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需大量投入,期望建成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国家标准推动学科发展 [1][3][4][6] 分组1:解剖学现状与问题 - 解剖学是医学重要基础学科和医学生入门必修课,但长期面临“大体老师”紧缺、标本资源稀缺与自然损耗难题 [1] 分组2:交大医学院的改革举措 - 4年前萌发对人体陈列馆2500多个瓶装标本进行数字化建设构想,3年前开始首批400多个标本数字化工作,未来计划完成全部藏品数字化存档 [1][2] - 建成具有颅骨自主知识产权的“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数据库涵盖22个解剖部位、990余层结构,二维效果可在线查看,裸眼3D效果需专用设备观察 [3] - 解剖课改革第二步是3D打印器官模型,学生可借回宿舍研究 [3] - 引入AI导师,研发全国首个“多模态智能导师”辅助教学系统,将传统解剖课堂升级为沉浸式智能学习空间 [4] 分组3:改革成效与学生反馈 - “裸眼3D层次教学系统”已运行3年,参与自主学习学生达2000余人,2024年全年平台预约人数接近万人次 [6] - 学生认为通过系统能更全面理解知识,学习过程更生动深刻,智能化学习方式超出想象 [4] - 新的裸眼3D系统和AI导师为科研提供重要参考 [5] 分组4:后续投入与期望 - 交大医学院对“AI解剖课”投入巨大且后续还会增加投入,目前人体构造教学团队持续推进AI智能数字化教学改革,已获4项教学课题项目支持,发表3篇相关论文,但后期仍需大量投入 [6] - 希望早日建成全国首个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国家标准,促进解剖学学科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