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物医药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Nature子刊:王晓东/郑三多团队揭示SARM1在神经轴突退行中的作用机制
生物世界· 2025-08-25 12:39
轴突退行机制研究 - 轴突退行是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病理变化 表现为轴突肿胀、碎裂和萎缩 与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2] - SARM1是轴突退行的关键执行者 通过TIR结构域的NAD酶活性导致NAD⁺耗竭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处于自抑制状态 轴突损伤时被激活 [2] SARM1激活机制 - NMN作为NAD⁺前体启动SARM1碱基交换活性 促使ADP-核糖与化合物形成共价加合物 [5] - ADP-核糖偶联物作为分子胶促进超螺旋SARM1细丝组装 使TIR结构域呈现活性构象 [5] - 细丝达到溶解度极限后凝聚成具有完整酶活性的稳定相分离组装体 [5] 抑制剂研究发现 - 靶向SARM1 TIR结构域的临床阶段抑制剂意外形成类似加合物 反而促进其活化 [6] - 该发现揭示将SARM1激活限制在受损轴突空间范围的分子机制 为开发神经保护策略提供新指导 [7]
中山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合作发表最新Nature Cancer论文
生物世界· 2025-08-24 12:03
大脑与肿瘤相互作用机制 - 大脑与肿瘤之间存在关键但未被充分理解的双向相互作用,可加速肿瘤进展[2] - 大型荟萃分析显示抑郁症和焦虑症与癌症发病率、癌症特异性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涵盖2611907名参与者[2] - 大脑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信号轴、自主神经系统和免疫反应等神经内分泌通路调控肿瘤发生发展[2] 结直肠癌神经回路劫持机制 - 结直肠癌细胞劫持从大脑侧隔到肠道神经元的脑-肠多突触回路以维持肿瘤生长[4] - 侧隔区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通过多突触回路连接肠道胆碱能神经元,其神经纤维延伸至肿瘤微环境[7] - 激活该回路促使肠道胆碱能神经元释放γ-氨基丁酸,激活肿瘤细胞含ε亚基的GABA A受体[7] 应激对肿瘤进展的影响 - 慢性束缚应激(抑郁小鼠模型)增强大脑-肠道回路活动,加剧肿瘤进展[7] - 临床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大脑隔区神经元活动增强与原发肿瘤体积增大相关[7] - 研究揭示了应激敏感的大脑隔区-肠道多突触通路被癌细胞利用促进肿瘤生长[9] 研究团队与发表信息 - 研究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建明团队联合南方医科大学高天明院士团队完成[3] - 成果于2025年8月21日发表在Nature Cancer期刊[3] - 研究标题为《结直肠癌细胞劫持从侧隔到肠道神经元的多突触脑-肠回路以维持肿瘤生长》[3]
因涉嫌性骚扰被开除,mTOR研究先驱远走捷克从新建立实验室,如今再发Nature
生物世界· 2025-08-21 16:00
David Sabatini科研生涯与学术成就 - 因发现mTOR蛋白和揭示其为雷帕霉素直接作用靶点而闻名世界[3] - 1997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Whitehead研究所并建立实验室 2006年获终身教职 2008年入选HHMI研究员 201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3] - 发表超过200篇论文 其中70余篇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 总被引次数超19万次 H指数达160[3] 职业争议与变动 - 2020年10月被指控性骚扰 2021年8月从Whitehead研究所辞职并被HHMI解雇[4] - 2022年5月纽约大学拟聘用但因抗议未果 2023年11月接受捷克科学院职位并建立新实验室[5] mTORC1机制研究突破 - 研究解析氨基酸动态调控mTORC1的结构基础 发表于2025年8月20日Nature期刊[5] - mTORC1是由mTOR/Raptor/mLST8/PRAS40/DEPTOR组成的蛋白复合体 核心功能为调控细胞生长/代谢/生存[7] - 氨基酸通过Rag GTP酶激活mTORC1 其活性受GATOR超级复合体(含GATOR1/KICSTOR/GATOR2)调控[7] GATOR2结构与调控机制 - GATOR2形成八角形笼状结构 WD40结构域β-螺旋桨可与GATOR1/亮氨酸传感器Sestrin1-2/精氨酸传感器CASTOR1相互作用[8] - 冷冻电镜解析显示传感器占据独特且不重叠的结合位点 破坏位点会选择性损害mTORC1对特定氨基酸的感知能力[9] - 研究揭示两级调控机制:别构信号传递(氨基酸信号经传感器至GATOR2)和结构驱动激活(GATOR2构象变化激活mTORC1)[12] 技术局限与未来方向 - AI蛋白质结构预测工具尚无法模拟营养传感器在配体或GATOR2结合时的构象变化[14] - 需通过实验结构测定GATOR复合体(包括KICSTOR和SAMTOR)以揭示调控逻辑并指导药物设计[14]
Nature子刊:杨仕明团队揭示胆囊切除术加剧结直肠癌发生的新机制,并提出潜在干预方式
生物世界· 2025-08-20 16:45
胆囊切除术与结直肠癌风险关联机制 - 胆囊切除术与结直肠癌风险升高相关 但潜在机制此前尚不明确[3][7] - 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团队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和胆汁酸代谢受损是关键机制[4][8] 胆囊切除术对肠道菌群及胆汁酸的影响 - 胆囊切除术导致短双歧杆菌减少而活泼瘤胃球菌增加[8] - 人体甘氨熊去氧胆酸(GUDCA)水平升高 小鼠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水平升高[8] - 肠道微生物群紊乱促进TUDCA生成并加剧结直肠肿瘤发生[8] 分子信号通路机制 - 受损胆汁酸代谢抑制法尼醇X受体(FXR)信号转导[4][8] - FXR/β-连环蛋白相互作用被破坏 最终加剧结直肠肿瘤发生[4][8] 潜在预防策略 - FXR激动剂奥贝胆酸(OCA)可预防胆囊切除术相关的结直肠肿瘤发生[4][8] - 调控肠道微生物群-胆汁酸-法尼醇X受体信号轴是重要预防策略[10]
研究发现一种血吸虫能够关闭人体部分免疫“警报”
新华社· 2025-08-18 21:14
研究核心发现 - 曼氏血吸虫进化出关闭人体疼痛和瘙痒免疫警报的机制 实现无感知皮肤入侵 [1] - 血吸虫通过抑制TRPV1+蛋白活性阻断神经信号传递 避免触发免疫系统反应 [1] - 该机制通过产生特定分子抑制关键神经通路 增强寄生虫生存能力 [1] 潜在医疗应用 - 识别血吸虫阻断TRPV1+的分子可能开发预防血吸虫病新疗法 [2] - 相同分子机制有望开发非阿片类新型止痛药物 提供替代治疗方案 [2]
李蓬/李校堃/宋保亮院士等重磅嘉宾齐聚温州:代谢生物学年度盛会邀您注册
生物世界· 2025-08-04 12:02
会议背景与意义 - 代谢作为生命活动基本形式 其失衡是肥胖 心血管疾病 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人类疾病的核心病理基础[2] - 会议旨在共享前沿科学洞见 激发创新思想碰撞 深化科学共同体建设[3]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主题为代谢研究 创新与转化 由Cell Press与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分会联合举办[4][8] - 会议时间定于2025年8月21-25日 地点为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温州君廷酒店[5] - 会议网站为https://www.bsc.org.cn/C2-MERIT/ 提供注册缴费及详细信息查询[5][20] 会议日程安排 - 8月21日安排Cell Press编辑面对面交流及生物医药产业调研活动[4][18] - 8月22日设置青年论坛 墙报交流及基金申请座谈会[6] - 8月23-25日进行全天学术会议 包括开幕式 主旨报告 分会场研讨及闭幕式[6][16] 主办与支持单位 - 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代谢生物学分会和Cell Press细胞出版社[8] - 支持期刊为Cell Metabolism和Molecular Cell[10] - 承办单位包括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机构[9] 学术报告与嘉宾 - 主旨报告嘉宾包括李蓬院士 肖瑞平教授 宋保亮教授等国内外知名学者[12] - 分会场议题涵盖免疫代谢与癌症 脂质生物学 肠道微生物组 结构生物学与药物开发等9大方向[21] 注册与费用 - 注册费标准分会员与非会员两档 正式代表早期注册费为1700-1800元 后期为1900-2000元[20] - 学生代表注册费统一为1100-1200元 企业代表为4000元[20] - 注册费包含会议资料 用餐及茶歇 支持在线支付 银行汇款及现场支付方式[20][22] 住宿与联系方式 - 会议酒店为温州君廷酒店 提供订房专用链接https://form.ebdan.net/ls/jImLiS5K[23] - 会务联系人包括史天娇(注册) 张雪(基金) 焦婉霄(招商)[25][26]
新研究有望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提供新思路
新华社· 2025-08-01 15:25
研究核心发现 - 磁性材料表面电子自旋方向显著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淀粉样蛋白聚集过程[1] - 自旋方向改变可使淀粉样蛋白原纤维数量增加近一倍 最长可达对照组20倍[1] - 研究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学会·纳米》杂志 由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研究团队主导[1] 技术应用前景 - 未来有望开发具备特定自旋极化特性的纳米颗粒或功能材料[1] - 该技术可定向干预淀粉样蛋白异常聚集过程[1] - 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干预与治疗开辟新路径[1] 研究实验细节 - 研究聚焦短肽 系淀粉样β蛋白重要变体 在患者大脑中形成黏性原纤维和斑块[1] - 借助磁性表面探索肽在不同电子自旋方向下的聚集行为[1] - 生物系统对电子自旋的敏感性远超此前认知[1]
《自然·代谢》重磅:生酮饮食为何真能瘦?复旦科学家破解肠道微生物与胆汁酸协同阻断能量吸收新机制
GLP1减重宝典· 2025-07-31 17:21
生酮饮食减重机制研究 - 生酮饮食通过改变肠道菌群丰度,降低胆盐水解酶(BSH)水平,导致血液中牛磺脱氧胆酸(TDCA)和牛磺熊脱氧胆酸(TUDCA)显著升高,从而抑制肠道碳酸酐酶1表达,直接阻断卡路里吸收 [5][6] - 连续7周高脂生酮饮食(脂肪占比75.1%)的小鼠体重和空腹血糖显著降低,22种代谢物水平上调,其中6种牛磺酸偶联胆汁酸(BAs)变化最显著,TDCA和TUDCA能显著降低正常饮食小鼠的体重和空腹血糖 [9] - 生酮饮食显著降低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减少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疣微菌门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丰度,Lactobacillus murinus ASF361菌株对宿主体重和血糖影响最显著 [11][12] 临床验证与潜在应用 - 416名健康参与者数据显示低血浆TDCA和TUDCA水平与高BMI及空腹血糖显著相关,25名生酮饮食受试者12周平均减重5.27kg,血浆TDCA和TUDCA水平显著升高且与代谢指标变化高度相关 [14] - 研究支持TDCA和TUDCA作为肥胖及相关代谢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为生酮饮食减重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 [15] 肥胖治疗领域动态 - 《柳叶刀》子刊研究显示68%患者通过减重手术后体重减半,不同术式效果存在差异 [21] - 《柳叶刀》发布权威分析比较七大减肥药疗效 [22]
Cell子刊:姜学军团队揭示缺氧通过表观遗传调控铁死亡
生物世界· 2025-07-28 16:02
铁死亡与缺氧调控机制 - 铁死亡是一种由铁依赖性磷脂过氧化驱动的代谢性细胞死亡过程,与包括癌症在内的多种病理状况有关 [2] - 缺氧通过抑制组蛋白去甲基化酶KDM6A活性,以缺氧诱导因子(HIF)非依赖的方式抑制铁死亡 [2] - 缺氧通过抑制KDM6A导致其转录靶点(包括脂质代谢酶ACSL4和ETNK1)的表达降低,从而重塑细胞磷脂谱为铁死亡抵抗状态 [3] KDM6A在癌症中的作用 - KDM6A是一种肿瘤抑制因子和氧依赖性组蛋白去甲基化酶,其缺失在膀胱癌中常见,会导致铁死亡抵抗 [5] - 对致癌组蛋白甲基转移酶EZH2进行药理学抑制,可恢复携带KDM6A突变的膀胱肿瘤异种移植组织对铁死亡的敏感性 [4] 研究核心发现 - 长期缺氧可通过HIF非依赖的方式抑制铁死亡 [5] - 缺氧通过抑制KDM6A重塑磷脂组以抵御铁死亡 [5] - EZH2抑制可恢复KDM6A突变膀胱癌的铁死亡敏感性 [5]
孔雀开屏:首都医科大学最新论文登上Cell子刊封面
生物世界· 2025-07-23 16:07
肾细胞癌研究进展 - 肾细胞癌(RCC)缺氧且富含乳酸的微环境为异常的赖氨酸乳酸化修饰(Kla)提供了有利条件,但Kla在RCC进展中的功能作用和机制此前尚不清楚 [2] - 研究系统性绘制了肾细胞癌缺氧状态下的蛋白质乳酸化谱,聚焦YTHDC1 K82赖氨酸乳酸化修饰的功能机制 [2] - 研究发现人类肾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全局赖氨酸乳酸化修饰(Kla)水平升高,这促进了肾细胞癌的恶性发展 [6] YTHDC1乳酸化修饰机制 - 在缺氧条件下,由p300介导的YTHDC1 K82赖氨酸乳酸化修饰在体外和体内均促进肾细胞癌的恶性发展 [6] - YTHDC1 K82赖氨酸乳酸化修饰能增强YTHDC1的相分离,导致细胞核凝聚体的扩大 [6] - 相分离凝聚体保护致癌转录本BCL2和E2F2不被多聚腺苷酸尾外切体靶向-外切体复合物(PAXT-EXO)降解 [6] 研究亮点 - 定量乳酸化组学分析揭示了缺氧条件下高乳酸化修饰蛋白 [7] - 缺氧诱导p300介导的YTHDC1 K82赖氨酸乳酰化修饰以促进肾细胞癌进展 [7] - K82位点乳酸化的YTHDC1增强了相分离凝聚体的形成,并通过保护致癌mRNA不受PAXT复合物降解来发挥作用 [7] 研究意义 - 研究揭示了YTHDC1通过增强细胞核内相分离、稳定致癌mRNA、驱动肿瘤进展的全新调控通路 [2] - 研究提出了潜在治疗靶点,为肿瘤代谢与RNA调控交叉领域打开了新局面 [2] - 增强的赖氨酸乳酸化修饰(Kla)通过调控相分离从而调控YTHDC1靶基因的稳定性,促进肾细胞癌的进展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