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石油和化工
icon
搜索文档
生产一线走出来的“工人院士”——记全国劳动模范、燕山石化炼油厂中压加氢装置工段长刘劲松
中国化工报· 2025-05-12 09:56
行业表彰与劳模精神 - 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授予1670人,其中石油和化工行业146人 [1] - 燕山石化刘劲松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并成为全国炼油专业首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2] 航空煤油生产与技术突破 - 2016年燕山石化采用直馏柴油裂化新技术对中压加氢裂化装置扩能改造,刘劲松团队半年内完成改造并提供上万个技术数据 [3][5] - 国内首套直馏柴油裂化生产航煤装置一次开车成功,劣质柴油转化为高值喷气燃料 [5] - 2020年刘劲松创新航煤生产流程,缩短产品合格时间48小时以上,减少开工成本2825万元 [5] 清洁能源与环保贡献 - 燕山石化汽柴油供应占北京市成品油市场50%以上 [6] - 刘劲松参与京ⅥB油品质量升级,实现汽油车颗粒物排放下降20%-30% [6] - 通过调整天然气制氢装置负荷降低芳烃含量,确保油品质量达标 [6] 炼油系统转型升级 - 润滑油加氢装置生产高端润滑油基础油,形成新效益点 [7] - 国内首套采用美孚MSDW专有工艺的润滑油加氢装置一次开车成功 [7] - 2024年Ⅱ类6cSt和Ⅲ类4cSt润滑油基础油出口海外,实现进口替代 [8] 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 刘劲松团队通过试验摸索定制化生产化妆品级白油,开拓涤纶低弹丝油剂、变压器油市场 [8] - 润滑油加氢装置区成为华北高端润滑油基础油生产基地 [8]
石化行业154名先进个人获表彰
中国化工报· 2025-04-30 09:37
表彰大会概况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2426人受到表彰,包括1670名全国劳动模范和756名全国先进工作者 [1] - 石油和化工行业有146人获评全国劳动模范,8人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 [1] - 这是我国第17次评选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1] 表彰对象特点 - 表彰对象坚持政治性、注重群众性、体现代表性,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 [2] - 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903人,占比37.22%;普通农业劳动者和农民工321人,占比13.23%;机关事业单位的科研、教学一线等人员634人,占比26.13% [2] - 行业分布涵盖农、林、牧、渔业,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20个国民经济门类 [2] 石化行业表彰情况 - 石化行业获表彰的先进个人中,一线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占据相当比例 [3]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炼油厂第一作业区中压加氢装置操作工、首席技师刘劲松等获评全国劳动模范 [3] - 石化行业获表彰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多为投身石化领域的教育工作者,如吉林油田实验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潘威等 [3] 历史背景 - 1950年至2020年,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16次全国劳模表彰大会,累计表彰先进个人33708人次 [3] - 1995年后,每5年召开一次大会,在逢"五"逢"十"年份的"五一"前夕举行 [3]
三举措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 大家谈 科技创新 自立自强
中国化工报· 2025-04-22 10:31
行业战略方向 -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1] - 石油和化工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需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突破口 [1] - 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撑和创新生态优化保障 [1] 技术创新突破 - 化工产业链条长、技术密集度高 核心技术缺失是行业发展的最大制约 [1] - 企业应积极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找到打破技术封锁的关键路径 [1] - 南化公司通过优化反应工艺、开发新型催化剂产业体系 将产品收率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 [1] - 南化公司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实现协同增效 [1] - 在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领域 南化自主研发的碳捕集溶剂已进入规模化试验阶段 [1] - 为传统化工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自主解决方案 [1] 产学研协同机制 - 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畅是制约科技创新的痛点 [2] - 企业可通过与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引入院士工作站等方式缩短成果转化周期 [2] - 企业应主动发布技术需求清单 设立产业创新联合体 引导科研资源向关键领域集聚 [2] - 高校和科研机构需建立以应用价值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推行研用一体模式 [2] - 推动企业出题、学校解题、双方联合推广的协同机制 [2] 创新生态构建 - 科技创新是技术突破、制度变革与文化重塑的过程 [2] - 在科研人才激励方面 应推行差异化考核体系 对前沿技术研究团队实行长周期考核加里程碑奖励 [2] - 允许科研人员在一定范围内试错 营造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创新氛围 [2] - 破除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桎梏 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 - 通过负面清单管理、项目跟投等方式完善容错免责机制 让科研人员轻装上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