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一级市场投资
icon
搜索文档
2025的一级市场真实现状:“熬鹰”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8-17 17:06
一级市场现状与趋势 - 2025年一级市场参与者心态复杂:政策转暖但市场活跃度仅相对提升,收益效果仍不乐观 [2] - 监管政策转向鼓励支持但保持强监管,IPO过会数量较高峰期腰斩以下成为共识 [3] - 科创领域受政策倾斜,传统行业IPO受抑制,未来每年IPO数量大幅减少 [3] 创投机构动态 - 创投机构面临赛道变窄、科创企业含金量评测难度增加,并购成为无奈退出选择 [4] - 民间资本活跃度提升但未达热火朝天程度,国资资本已成投资主力 [4] - 私募投资压力大且谨慎,政策风向转变和长期赋闲促使创投机构重新活跃 [4] 企业层面反应 - 企业面临股东退出压力,IPO仍为首选但政策消化期延长 [5] - 监管政策趋严促使企业预留时间自我规范,现场检查概率提高 [5] - 传统行业企业持观望态度,后期市场明朗化或触发申报小浪潮 [5] 中介机构困境 - 中介机构受市场萧条冲击最大,人员冗余导致降薪裁员和低价竞争 [6] - 2024年为中介机构生存抉择年,业务量转暖但仍需时间恢复 [7] - 产能与需求不对等,人力配置仍基于高景气期需求,北交所项目收益低 [8] 行业分化与竞争 - 头部券商集中度加强,马太效应显著,综合实力优势明显 [9] - 行业进入"熬鹰"阶段,生态链参与者适应新形势但调整滞后 [10] - 打破僵局需从价格竞争转向提升内功和业务质量 [10] 全球母基金峰会 - 2026年第四届达沃斯全球母基金峰会将发布2025全球最佳母基金机构榜单 [13] - 峰会聚焦跨越经济周期和全球母基金行业未来发展 [13] - 2025第六届中国母基金峰会和专项榜单评选即将启动 [14]
对赌回购的人间真实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2 16:36
一级市场回购机制分析 (一)回购条款的运作机制 - 一级市场基金存续期通常为7-8年,GP通常在基金到期前1-2年(如第6年)要求项目方回购投资款以确保LP资金回收[3] - 上市周期较长(申报到完全退出需2年以上),若GP预判项目无法在基金到期前上市(如2027年到期的基金需2025年完成申报),会提前1.5年启动回购流程[4][5][6] - 实际执行中7年期基金可能仅投资4年即要求回购,剩余3年用于协议谈判和诉讼执行[7] (二)创始人接受回购的动因 - 部分回购条款具有强制性:机构在投决后临时增加回购条件,创始人因现金流压力被迫接受[8][9] - 技术背景创始人易受投资人误导:投资人以"老股转让退出"或"公司资产为限"等话术弱化回购风险认知[10][11] - 市场环境倒逼:一级市场90%以上基金要求对赌回购,优质创始人谈判空间有限[12][13] (三)回购条款的利益博弈 - GP通过提高利率补偿投资周期缩短:原6-8%的回购利率升至10-12%以维持7年期的IRR目标[15][16] - 附加条件转嫁成本:包括强制返投(1亿投资需落地1.5-2亿)、FA协议佣金、税务筹划等衍生条款[17][18] - 条款设计本质是LP资金周期(7年)与硬科技企业成长周期(10年+)的错配[20][21] (四)行业结构性矛盾 - 银行信贷缺位加剧融资依赖:研发型硬科技企业缺乏抵押物,无法获得雪中送炭式贷款[21] - IPO收紧放大退出压力:二级市场疲软与上市门槛提高形成恶性循环,倒逼GP滥用回购条款[22] - 行业成熟度不足:GP/LP/项目方三方认知差异显著,执行过回购的参与方与未经历者存在立场割裂[24] 行业活动动态 - 母基金研究中心启动2025专项榜单评选,拟于7月发布私募股权行业优秀机构及人才榜单[29][33]
90后的投资经理,未来在哪里
叫小宋 别叫总· 2025-01-17 12:09
90后投资经理的行业现状 - 90后投资经理入行后主要经历新能源企业投资亏损、芯片设计企业持续烧钱阶段、Pre-IPO投资撤材料或定增浮亏等挫折[1] - 已掌握招商能力、对赌回购谈判技巧以及与LP周旋的经验 但缺乏成体系的投资逻辑[1][2] - 行业新人被迫从"回购"和"返投"开始职业生涯 反映出当前一级市场的畸形生态[1] 房地产行业与投资行业的类比 - 2019年后建成的房屋因开发商偷工减料导致质量问题 形成行业共识[2] - 投资行业同样出现过度追求对赌条款和招商比重的趋势 质量把控让位于短期利益[3] 机构合伙人的行为异化 - 合伙人将精力集中于返投和回购项目 而非挖掘优质项目或促进行业变革[4] - 部分机构调整KPI规则 大幅提高返投和募资权重 导致奖金分配严重向合伙人倾斜[4] - 资深从业者利用招商与投资混同的机会进行财富积累 准备退休[4] 行业认知的代际差异 - 行业问题被50岁以上资深从业者清晰认知 但30-35岁的年轻从业者和创业者往往难以察觉[7] - 这种认知差异导致新生代在职业发展和创业过程中面临更多潜在风险[7] 行业困境的宏观背景 - 一级市场内卷下行与中等收入陷阱、人口拐点、产业升级困境等宏观因素密切相关[8] - 投资行业现状可能成为一代人的宿命 短期内难有根本性解决方案[8] 行业观察者的立场 - 内容创作者旨在记录行业真实状况 揭示不被广泛讨论的行业问题[6][9] - 观察并非制造焦虑 而是基于事实的行业反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