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

搜索文档
郑永年:未来十年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中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9 18:19
郑永年:未来十年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中心 中新网广州9月29日电 (记者 孙秋霞 郭军)2025世界粤商大会29日在广州开幕,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 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在主旨演讲时表示,未来十年内,粤港澳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中心和科 创中心。 图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广东省工商联供图 郑永年指出,他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研究提出科技进步的"三驾马车":一是拥有大批具有基础科研能力 的大学或机构,二是拥有大批有能力把基础科研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三是需要强大的金融服 务。"我们观察到粤港澳大湾区具备这三个条件。"郑永年称。 郑永年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加上体制机制改革,预计在未来十年内,大湾区有望成为世界最 大的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广大粤商一定要抓住这个发展大机遇。(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王永乐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关注中新经纬微信公众号(微信搜索"中新经纬"或"jwview"),看更多精彩财经资讯。 郑永年表示,从历史上看,第二次世 ...
被美国人连续收割三次?阿根廷是如何从发达国家沦落的
搜狐财经· 2025-09-29 13:31
你知道吗?在20世纪上半叶,南美洲的阿根廷曾是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当时的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随处可见来自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的移民, 这里的繁华程度甚至让许多欧洲城市都相形见绌。在二战后的经济黄金期,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超越德国和日本,成为名副其实的发达国家。 阿根廷的兴衰史:从富庶天堂到华尔街的肥羊 ★ TOP ★★★★★★ 大大 ★ ★ ★ ENTRAL ★ A START THE PERSON ★ ★ ★ ★ the lines of the latest of ★ ★ ★ an BAN ANA STAN AN 04.44 1996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国际资本迅速撤离阿根廷。到1999年,该国失业率飙升至18%,政府债务膨胀至1500亿美元。2002年,走投无路的阿根廷政府 宣布债务违约,拒绝偿还950亿美元外债。这激怒了华尔街的秃鹫基金——这些专门追讨债务的金融秃鹫甚至在非洲扣押了阿根廷军舰自由号作为要挟。 2015年后,面对美元的新一轮强势周期,彻底躺平的阿根廷政府选择了全面放开外汇管制。如今,年化80%的通胀率已成为阿根廷人的日常,而那个69.5% 的基准利率,不过是政府自欺欺人的把戏罢 ...
21书评︱后发经济体弯道超车的三条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4 12:57
第二条弯道的重点是全球价值链(GVCs),具体来说,是以非线性顺序,先加大、再减小、之后再加 大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本书建议采取一种与全球价值链相关的弯道:经济体最初应参与全球价值链,从 中学习知识,到了某个阶段后,应减少参与全球价值链,通过相继进入高端细分市场,发展本国价值 链。否则,后发经济体会停留在低附加值细分市场,表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症候。例如,尽管墨西哥签 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议》(NAFTA),过去十年间该国的人均收入却从美国人均收入的45%降至 33%。 第三条弯道是指首先专攻短周期的高科技部门和产品(如信息技术行业),到后期再专攻长周期的部门 和细分市场(如制药业)。长周期技术意味着先前的知识在长期内依然有用且重要。这些技术虽然意味 着令人垂涎的丰厚利润,却对后发者构成了进入壁垒。因此,建议后发者瞄准短周期技术,这些技术的 进入壁垒低,但发展前景良好,因为创新频率高,常常会打破在位者的主导地位。 安芳、李贵卿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5年6月 编者按:后发经济体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在追求现代化的道路上,只 有"东亚四小龙"等少数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经济体 ...
财新周刊-第34期2025
2025-09-06 15:23
行业与公司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消费行业:包括商品消费(如家电、汽车)和服务消费(如体育、旅游、家政、养老、文化娱乐)[3][7] * 制造业与供应链:电子注塑、家具、纺织、汽车制造,涉及公司包括明杰有限公司、合昌线带染整有限公司、鑫源汽车、富士康、歌尔股份、立讯精密、蓝思科技、三星[12][13][15][20][22][23][41] * 工业园区开发:WHA伟华集团、越香工业园区集团[14][19] * 贸易与投资:涉及中国、美国、越南、东盟等国家及地区的双边贸易与投资流动[15][16][75]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中国促消费政策持续加码,旨在扩大内需**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释放体育消费潜力,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3] * 自9月1日起,符合规定的个人消费贷和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贷将享受1个百分点的财政贴息,政策暂定持续一年[3] *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在扩大商品消费的同时培育服务消费新的增长点,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扩大消费需求[4] * 消费品以旧换新是政策重点,2024年印发的行动方案统筹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各1500亿元[5] * 2025年第三批69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已下达完毕,将于10月下达第四批690亿元资金,完成全年3000亿元的下达计划[5] **2 服务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支柱** * 2024年,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6.1%,对居民消费支出增长贡献率达63%[7] * 国内很多家庭在家政、健身、旅游、美容、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已经超过了商品消费[7] * 2024年8月初,《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布,提出了六方面20项重点任务[7] * 最新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支持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育、家政、文化娱乐、旅游、体育等8类消费领域[7] **3 收入与就业是消费的基础,需通过改革减少居民后顾之忧** * 居民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同时受制于消费意愿[8] * 消费补贴、贷款贴息、育儿补贴等福利有助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并减少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8] * 需要继续改善就业形势,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供给,有效降低居民的教育、医疗、养老等成本,不断缩小收入差距[9] * 提振消费离不开逆周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需要深化财税体制、户籍制度、劳动就业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等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制[9] **4 中美贸易摩擦驱动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向越南转移,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 * 2018年美国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关税后,以出口美国市场为主的中国链主企业及配套供应商纷纷赴越南建厂[13][21] * 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与2020年,东盟先后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15] * 2024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增至9823亿美元,其中中国对东盟出口5865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12%[15] * 自2016年起,越南就超越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15] * 2024年,中国是越南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自华进口额达1443亿美元;美国是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越对美出口1196亿美元[15] * 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2018年至2022年,美国进口商通过越南间接从中国进口的比例增加约21%[16] * 美国进口总额中,自中国进口的比例从2017年的21.6%降至2024年的13.4%;自越南进口的比例从2017年的2%翻倍至2024年的4.2%[16] **5 越南生产成本优势减弱,但关税差仍是主要吸引力** * 越南工业园区地价已高于中国中西部省份[17] * 人工价格超过2500元人民币一个月,甚至在南部出现招工难问题[17] * 从中国进口大量中间产品需支付关税,导致越南工厂生产的产品普遍比中国贵15%[17][26] * 中国企业维持当地产能主要看中的是中越两国对美出口的关税差[17] * 美国对全世界发起关税战,越南对美出口关税从4月2日宣布的46%降至8月实际的20%,仍高于大多数东盟国家19%的水平[17] * 美国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为57.6%,与越南的20%之间存在37.6个百分点的差距[27] **6 越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政府正推动产业升级** * 大批工厂的密集涌入让越南的生产成本暴增[17] * 越南政府正试图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升级[35] * 今年10月,越南新版《企业所得税法》开始施行,此前对工业园的税收优惠逐步收紧,转向对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定向支持[35] * 将芯片的研发、设计、制造、装配和测试,以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汽车制造和组装等列为重点扶持对象,给予最多的“四免九减半”的企业所得税激励[35] **7 企业管理与文化差异是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 * 越南工人普遍的工作状态是慢悠悠的,不愿意承担更多任务,不喜欢计件制考核等[29] * 越南人需要情绪价值,如果感觉在公司上班能受到尊重,即便工资低一点也能接受[28] * 中越工人的不同部分出于代际差异,越南工人很多是2000年以后出生,没有太强的赚钱欲望和养家责任[30] * 中国的工业化加速时期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10年代,70后80后工人是主力;越南目前仍处在人口红利期,2003年和2004年出生的约150万人正在成为工厂生力军[31] **8 越南产业链配套仍需完善,不同行业对中国供应链依赖程度不同** * 在电子产业链,明杰公司70%的原料已可本地采购,剩余30%主要是结构复杂的精密件和模具[31] * 在家具行业,生产所需90%的材料可以在越南当地采买,剩余10%一部分是板料(产能跟不上,品质不如中国),一部分是铁器(重工业基础薄弱)[32] * 在纺织领域,合昌公司所需原材料之一原胚纱80%仍来自中国;欧奎发现70%的布料依然需要从中国进口[33] * 越南土地虽名为公有制度,但个人拥有永久的使用权,并可将其作为资产交易,导致基础设施项目征地困难,进展缓慢[34] * 政府财力有限,没法给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地价减免,难以按照产业链方式招商引资[34] **9 品牌本土化是成功开拓越南及东南亚市场的关键** * 中国企业进东南亚市场往往有几个片面的认知:认为全球化就是换包装;认为低价就能赢;觉得在中国卖得好在东南亚也一定能卖好[39] * 中国品牌要想成功打入当地市场,除了包装本土化,更重要的是内容本土化[39] * 包装上同时使用中文和越南语效果适得其反,应针对目标客群(在越华人或本地越南人)选择单一语言[40] * 需根据当地消费者习惯重新调整产品(如越南人更在乎洗衣液的香味持久而非强力去污)和成本结构[40] * 鑫源汽车为越南市场做了诸多本土化改造,如缩短轴距适应狭窄道路,为卡货车斗设计7种款式方便防水通风,上半年其微型商用车以30%的市场份额超越了日本铃木[41] * 越南汽车零部件价格要比中国贵30%-50%,加上高额税赋,车价是中国的两三倍[42] * 看到越南乘用车市场从燃油车跨越到电动车的机会,以及越南政府宣布2026年起在大城市对燃油车限行[43] * 其他中国车厂(吉利、长城)也在密切跟进越南市场[43] **10 越南进行大刀阔斧的行政体制改革,以提升效率应对挑战** * 苏林担任越共中央总书记后,推动政府机构裁撤合并,将原有的63个省市撤并为34个省市,省、县、乡三级行政管理精简为省、乡两级[51][53][57] * 精简后的越南政府包括22个部门机构,其中部和部级机构共17个,较此前减少5个;政府直属机构5个,较此前减少3个[53] * 各部委、部级机构和政府直属机构将内设机构总数至少精简15%至20%,合并成立的政府机构则应将内设机构总数至少精简35%[53][55] * 此次机构改革共将裁减25万政府工作人员[61] * 从2026年到2030年,预计这项改革将削减190万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520亿元)的资金开销[61] * 改革目的整合资源,打造超级国际都市(如新胡志明市)、知识经济与创新中心(如新芹苴市)、物流与可再生能源中心(如新广治省)[59] * 目标是到2030年越共建党100周年之际,成为中等偏高收入的现代化工业国家;到2045年建国100周年之际,进入高收入发达国家之列[51] **11 越南运用“竹子外交”在大国间寻求平衡,为经济发展创造环境** * 越南一直采取在大国之间追求平衡的外交战略[72] * 苏林2024年8月访华,表示将深化越中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进构建具有战略意义的越中命运共同体[73] * 2024年9月,苏林前往美国出席联合国大会,与时任美国总统拜登会晤,强调越南将美国视为重要的战略伙伴[73] * 2025年4月,习近平访问越南,双方表示中越关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意加快两国发展战略对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74] * 连接中越的老街—河内—海防标准轨铁路总投资约203万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550亿元),预计将于今年12月开工建设[75] * 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南北高速铁路项目总投资约1700万亿越南盾(约合人民币4600亿元),于2024年11月获越南国会通过[75] * 中国对越南的投资额迅速增长,2025年一季度达到14.7亿美元,同比增长68.5%[75] 其他重要内容 * **消费现象级案例**:各地大力发展旅游,举办演唱会和体育赛事(如贵州村BA、村超,今年火爆的苏超),说明国内消费潜力巨大[7] * **越南投资历史浪潮**:中国台湾中小企业于20世纪90年代率先进入越南;中国大陆企业成规模迁移是在2010年前后;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后出现中国企业集中出海越南的高峰[19][21] * **美国对转运商品的界定**:美国将对通过越南转运的其他国家商品征收40%关税,但未明确定义“转运”的标准和认定机制,带来巨大不确定性[36][67][68] * **越南的多元化出口市场**:越南与欧盟、东盟等地区都签有贸易协定,将逐步实现零关税出口,其作为中国企业出口基地的角色难以在短期内动摇[37][71] * **企业出海的长远目标**:贸易战只是一个诱因,企业出海的目的是拓展国外市场(包括欧洲、东盟等),是其全球化布局真正的开始[37] * **越南本土市场潜力**:越南现有1亿人口,GDP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吸引中国产品面向本地消费只是时间问题[38] * **开拓东南亚市场的复杂性**:东南亚并非一盘棋,存在发达国家、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展阶段多元化,宗教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在此学会的经验可复制到世界其他国家[39]
拐点:新生代正在推动中国从“储蓄型”进入“消费型”社会 | 泉果探照灯
搜狐财经· 2025-09-01 13:56
全球对中国的观感变化 - 高收入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评论比例回升至过去六年新高 在美国认为中国是敌人的比例下降 [3] - 各国35岁以下年轻一代对中国的印象变得更加积极 [3] - 网红IShowSpeed的中国直播以少林寺功夫 洪崖洞夜市与中国汽车工业水路两栖SUV和空中科技eVTOL概念呈现 刷新中西方粉丝观感 [3] 人口结构与经济影响 - 人口红利消退不是经济失速的必然原因 政策应对和效率提升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6] - 麻省理工研究发现1990年后的老龄化国家通过拥抱机器人自动化等技术变得更富裕 [8] - 老龄化推动技术升级和提效 AI正在重塑就业结构 [9][10] 年轻一代消费文化 - 年轻人追求好玩有趣 在餐饮时尚旅行上的投入远超上一代 敢于超前消费并熟练运用数字金融工具 [12] - 中国本土咖啡连锁在极短时间全面超越星巴克 涌现出潮玩等新兴消费 [13] - 年轻人消费习惯使中国走向从储蓄到消费的拐点 消费成为宏观经济的核心驱动力 [14][16]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 - 中国增长模式与西方模型不同 高储蓄避免靠外债支撑增长的危机 [18] - 1990-2007年间效率提升贡献中国经济增长50%以上 主要动力来自改革带来的效率提升 [18] - 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改革提升效率 实现经济增长曲线上的跨越 [24] 科技与创新 - DeepSeek是在危机和紧迫中诞生的危机创新 美国芯片禁运促使中国本土产能快速上量 [26][27] - 中国在人均收入中等水平下已在不少领域拥有全球前沿技术 [26] - 竞争环境催生投资中短平快的一面 但心态正转向更在乎品质和价值观 [29][31] 文化与社会特征 - 中国文化深层基因有长期主义元素 如五年计划 子女教育投入和储蓄习惯 [33] - 中国人高度社会化 重视社区关系 是对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友好的温暖国度 [57] - 竞争环境培养努力工作的品质 努力是被一致认可的品质 [31] 消费投资机遇 - 中证主要消费指数近5年估值分位2.31% 近10年估值分位1.15% 性价比高 [44] - 居民存款搬家信号正在显现 育儿补贴和消费贴息政策提振内需 [49] - 外资回流为市场向上提供进一步支撑 [49]
Robotaxi的“新游戏”已然启幕
华尔街见闻· 2025-08-28 20:01
核心观点 - 百度Robotaxi在武汉实现单车层面扭亏为盈 标志着行业从技术愿景转向商业化阶段 [2] - 自动驾驶车辆成本降至30万元人民币以下 单位经济模型可行性显著提升 [3] - 中国政策支持与数据积累优势推动规模化落地 2030年市场规模或达1830亿美元 [4][5][6] 商业化进展 - 百度二季度在武汉实现单车层面运营盈利 突破行业长期亏损困境 [2] - 上海将Robotaxi运营范围扩展至陆家嘴核心区 所有一线城市均已开放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4] - 头部企业计划2025年底将车队规模扩大至千辆以上 进入规模化扩张阶段 [3] 成本结构突破 - 自动驾驶车辆总成本压降至30万元人民币以下 其中车辆本体与自动驾驶套件各占50% [3] - 激光雷达成本从2022年5000元人民币降至200美元(约1300元人民币) 降幅超70% [3] - 中国产业链极致效率追求为成本优化提供核心支撑 [3] 市场规模预测 - 瑞银预测2030年代初中国一线城市将形成30万辆Robotaxi车队 全国总需求达400万辆 [4] - 对应市场规模1830亿美元 成为全球资本关注的新兴产业 [4] - 政策测试许可互认机制(如深圳广州)降低企业测试成本和时间 [5] 技术竞争壁垒 - 自动驾驶本质是数据竞赛 真实路跑数据驱动算法迭代与场景处理能力 [4] - 商业化落地加速数据飞轮效应 核心区24小时运营使数据价值指数级增长 [4] - 数据壁垒一旦形成将难以逾越 快速巩固领先企业市场地位 [4] 政策环境支持 - 北京2024年4月实施新自动驾驶法规 为L3+级别运营提供法律框架 [5] - 政府要求科技企业与出租车公司合作 平衡新技术与传统行业关系 [6] - 政策将Robotaxi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和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环节 [6] 行业终局展望 - Robotaxi与量产车辅助驾驶(ADAS)路线长期必将交融 重塑社会出行形态 [6] - 出行成本下降与通勤时间再利用将重新定义城市物理边界 [6] - 全球科技巨头(Waymo/Cruise/百度/Pony.ai/特斯拉)竞争下一代城市基建定义权 [7]
去印尼造锂电池,先自建港口与机场?
高工锂电· 2025-08-19 19:33
印尼镍产业现状与矛盾 - 2025H1印尼镍出口额达165亿美元,首次超越煤炭(144亿美元)成为最大出口商品[3] - 全球最大镍生产商青山控股因供应过剩暂停IMIP工业园部分产线,显示产业战略触及价值天花板[4][5] - 印尼政府加速推动新能源产业链转型,中国锂电企业扮演关键角色[6][7] 印尼制造4.0战略背景 - 1997年以来制造业增速持续低于5%的GDP年均增长率,2023年制造业就业贡献仅19%[8][9] - "印尼制造4.0"目标2030年制造业GDP占比提升至25%,聚焦汽车等五大领域[11] - 基于镍产业成功模式,通过出口禁令强制外资转移高附加值环节[12][13] 镍产业转型与挑战 - 印尼掌控全球60%镍供应,但2024年6月以来镍价下跌30%挤压利润[15] - 政府计划2025年镍矿石配额从2.72亿吨削减至1.5亿吨,转向MHP等高附加值产品[16] - 从"大炼钢铁"转向"大炼汽车",推动电池制造和整车组装环节[17] 中国资本与技术输出 - 2025H1中国对印尼投资增长6.5%达82亿美元,显著高于整体FDI增速[18] - 锂电池、化工品和机械设备成为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出口主要动力[19] - 比亚迪等中国品牌占据印尼电动车市场90%份额,2025H1销量同比增215.2%[23][24] 新能源需求四大引擎 - 电动车:2025年1-7月销量42178辆,预计全年动力电池需求5GWh[23][28] - 两轮车:目标2030年1300万辆电动两轮车,年需求5-8GWh[28] - 储能:RUPTL计划新增4.3GW电池储能系统,对应17.2GWh需求[28] - 基础设施:数据中心容量将增长四倍至900MW,推动光储配套[30][31] 产业链建设瓶颈与突破 - 国家电网陈旧,企业需自建电厂/港口等基础设施,如宁德时代配套18个基建项目[37] - 主权财富基金INA投资2亿美元于LFP工厂,改善融资环境[39] - 盛新锂能6万吨锂盐基地投产,上汽通用五菱引入17家中国供应链伙伴[41] 区域发展与ESG挑战 - FDI高度集中于苏拉威西镍产区,西爪哇形成新电动车产业带[43][45] - 镍冶炼依赖燃煤电力产生ESG风险,格林美与淡水河谷合作建设净零工厂[46][47] 战略前景展望 - 印尼正构建"资源开采-电池制造-终端消费-回收利用"的完整锂电闭环[48] - 转型将影响全球电池产业格局,成为制造业与能源转型的关键试验场[49]
中国现代化的求索之路 ——读《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上海证券报· 2025-08-18 01:59
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历史阶段划分 - 作者将中国现代化进程分为五个阶段:挑战、准备、起步、高速增长和走向成熟 [4] - 以1842年鸦片战争为观察起点,从地缘国家向主权国家、工业国家依次过渡 [4] -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属于高速增长阶段,人均GDP从1978年156美元增至2021年1.25万美元 [12] 现代化的核心内涵 - 现代化是涵盖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民主化等全社会系统转型 [6] - 科学技术被强调为关键变量,中东石油富国案例显示人均GDP高不等同现代化 [5][6] - 区别于"四个现代化"概念,强调多维指标协同发展 [5] 晚清至民国的工业基础建设 - 张之洞等晚清重臣创办民族工商业但未形成系统工业认知 [5][6] - 1949年后快速建立门类齐全的重工业体系,保留完整产业链为后续发展奠基 [10] - 改革开放前工业基础建设保证国家独立性,未沿袭他国依附式发展路径 [10] 改革开放的关键驱动因素 - 家庭联产承包制释放农村劳动力红利,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11] - 承接亚洲经济体产业转移同时坚持自主工业发展 [10] - 地缘政治与产业转移构成两大外部有利条件 [11] 当前发展优势与未来路径 - 具备地缘、规模、人力、体制四大优势,人均GDP预计2035年达2万美元 [12] - 高端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如无人机、光伏、新能源汽车)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关键 [13] - 经济体量庞大(2021年GDP 17.7万亿美元)、教育科研投入持续增长支撑内生动力 [12][13] 历史经验与大国发展模式 - 康乾时期忽视科技导致与西方差距扩大,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案例警示封闭代价 [7] - 小国依附式发展不适用中国,必须建立完整工业基础和多元产业链 [8] - 清朝疆土完整为现代国家认同奠定基础,区别于欧洲帝国分裂模式 [9]
【专访】曹远征:提高工资收入的重点在于服务业转型升级
搜狐财经· 2025-08-15 12:06
消费结构转型 - 居民消费偏好从生存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型 恩格尔系数连续8年低于30% 表明已进入"富裕"社会阶段 [4] - 服务业需求旺盛但供给短缺 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存在明显供需错配 [1][5] - 物质商品需求持续下降 服务业支出占比提升 加剧商品需求不足问题 [1] 收入分配与就业 - 提高居民收入需实现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同步 国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速同步 [6] -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对消费拉动显著 2010-2020年农民收入增速快于GDP增速 催生新能源汽车等新消费领域 [6] - 服务业就业门槛低需求量大 是扩大就业重要途径 但需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创造高收入岗位 [7][8] 经济增长目标 - "十五五"期间年均经济增速需保持5%以上 是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关键 [9][10] - 2020-2024年年均GDP增速达5% 2025年预计超5% 满足现代化速度要求 [10] 通胀与政策转型 - GDP平减指数连续9个季度负增长 PPI连续34个月负增长 反映有效需求不足常态化 [11] - 需推动政策体系从供给侧向需求侧转型 形成支持内需扩大的政策体系 [12][13] - 短期需加大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宽松 长期需建立财政货币政策协同的新调控机制 [14] 产业发展方向 - 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 钢材水泥等产品可能出现绝对过剩 [1] - 制造业服务化升级至关重要 需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1][5] - 通过提升科研服务质量创造高薪职业 教育体制改革是能力建设的关键 [8] 社会保障改革 - 提高农村医保报销比例可直接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资金来源可通过提高国资收益划转社保比重 [7] - 人口老龄化加速 医疗成为老年人重要消费领域 [7]
韩国沉浮记
虎嗅APP· 2025-08-02 21:56
韩国经济发展模式 - 韩国在196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中期采用国家资本主义模式,政商合作推动经济高速增长,连续30年保持10%以上的年平均增长率,被称为"汉江奇迹" [4][5] - 朴正熙政府通过产业政策重点发展重工业,向少数财阀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优惠,导致企业负债率从1960年的100%飙升至1970年的400% [7][8][13] - 财阀集团在政府支持下进行多元化扩张,现代、三星等涉足多个不相关行业,形成内部交叉持股和交叉担保的复杂结构,掩盖真实盈利能力 [11][12] 金融危机与改革 -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韩国GDP萎缩5.7%,30家财阀中约一半破产,政府向IMF申请550亿美元援助并承诺全面改革 [19][21] - 企业重组后债务-股本比率从400%降至200%,大宇破产打破"大而不能倒"惯例,财阀业务聚焦核心领域 [21][24] - 金融改革耗费104万亿韩元(占GDP18%),银行不良贷款率从8.3%降至1.9%,资本充足率从7%升至12.4% [25] 经济转型成果 - 改革后GDP增速从1998年-5.7%反弹至1999年10.7%,人均GDP从1997年1.2万美元增至2024年3.6万美元 [28][17] -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外资净流出255亿美元(占GDP3%),但无大型企业倒闭,外汇储备达2500亿美元(1997年8倍) [29] - 研发支出占GDP比例从2013年4%增至2020年4.8%,企业研发中心从1981年46个增至2020年42155个 [33] 创新驱动发展 - 三星在危机后裁员30%,关闭非核心业务,负债率从300%降至85%,聚焦半导体、显示屏等高技术领域 [31] - 风险投资额占GDP比例从2010年0.05%增至2021年0.26%,政府采用"监管沙盘"模式支持创新 [32][33] - 中小企业占政府采购比例达77%,主动创业率从2013年20%升至2020年80%以上 [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