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伏板
icon
搜索文档
“名场面”走进现实 “中国智造”让“科幻场景”加速落地
人民日报· 2025-10-20 07:32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特别是自动化、人工智能和先进制造领域的应用,已将许多科幻场景变为现实,并吸引了全球的关注 [1][2][3] 制造业自动化与“黑灯工厂” - 中国工厂的自动化程度极高,例如“黑灯工厂”内机器人可独立完成大量工作,生产线旁几乎没有工人 [2] - 工业机器人应用规模庞大,2024年中国工厂运行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达到约200万台 [4] - 数百台工业机器人可协同作业,在短时间内完成汽车整车的装配 [2] 前沿技术应用与产品 - 外骨骼“机甲”已实现应用,例如在福建武夷山供游客租用辅助登山,并有应用于航空、采矿等行业的上肢外骨骼机器人 [3] - 成功研制出可使微波和可见光“弯曲”的“超材料”衣物,如能有效避开红外监测的迷彩服 [3] - 在电动汽车、电池、光伏板、风力涡轮机、无人机、先进机器人等技术领域处于全球引领者地位 [2] 人工智能与数字化转型 - 中国正通过人工智能驱动的人形机器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4] - 已有超过4500家企业布局人工智能领域,推动其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4] - 大规模部署的5G网络为智慧城市、交通物流、数字医疗与精准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3] 人才支撑与创新生态 - 人才是创新生态的核心支柱,全球近半数的顶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自中国 [5] - 中国已形成显著的“工程师红利”,工程师总量从2000年的约520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约1770万人 [5] - 2020年中国在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领域的毕业生人数超过350万,居世界首位 [5] 国际影响与吸引力 - 中国的科技形象吸引国际游客,特别是30至50岁的中青年群体,他们对电动汽车工厂、机器人等科技体验感兴趣 [6] - 海外社交平台上关于中国科技体验的帖文数量显著增长,“酷”、“创新”与“前沿”成为认知中国的新关键词 [7] - 英国品牌金融公司的报告显示,中国在全球软实力排名从2021年的第八位跃升至2025年的第二位 [7]
欧盟“拉网式”设限中国商品,中国被迫反制,中欧贸易战开始了?
搜狐财经· 2025-07-08 17:43
中欧贸易摩擦现状 - 中欧贸易摩擦频繁升级,欧洲对中国商品采取"拉网式"限制措施,中国商务部启动对欧盟白兰地的反倾销调查[1] - 中国明确表示将对欧盟医疗器械进口实施反制措施,电动汽车关税谈判尚未定论[1] - 法国财政部长警告中国商品在欧洲市场份额已接近50%,工业部长称中国资金涌入欧洲是"定时炸弹"[5] - 法国等国家使用《国际采购工具》针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风电设备、光伏板等产业[5] 欧洲立场与担忧 - 欧洲认为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损害其经济利益,担心中国廉价商品挤垮欧洲制造业[2][5] - 法国经济学专家称欧洲制造业是"命根子",法国官员表示需要改变游戏规则应对中国商品冲击[5] - 欧洲对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感到压力,特别是中国高端核磁共振设备即将进入欧洲医院[11] - 西门子、飞利浦等欧洲公司在中国高端医疗市场占据垄断地位,年出口额超200亿美元[20] 中国应对策略 - 中国对欧盟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是基于国内产业申请和严格调查程序,符合世贸组织规则[14] - 中国反制措施旨在保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而非重创欧盟,通过实际行动传递信号[15] - 中国医疗产品年出口欧盟近170亿美元,同时中国每年进口超600亿美元商品[20] - 中国贸易反制措施被外界评价为"系统且成熟"的"外科手术",快速精准且致命[22] 中欧经贸关系演变 - 过去中欧经贸关系以互惠为主,德国汽车和法国白兰地在中国市场占据重要地位[9] - 随着中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物美价廉商品大举进入欧洲市场,打破原有平衡[11] - 中欧经济关系从互依互赖变成博弈武器,贸易争端墙壁迅速加高[22] - 欧盟内部对华政策出现分歧,经济界希望维持合作,政治精英倾向对华遏制[17] 外部影响因素 - 美国贸易政策影响欧盟决策,跨大西洋安全关系使欧盟对华政策受华盛顿影响[24] - 俄乌冲突给中欧贸易摩擦增添地缘政治色彩,欧洲不满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25] - 欧盟曾是美国贸易大棒受害者,但未选择与中国合作应对共同外部压力[24] 未来展望 - 中欧关系处于关键十字路口,需要共同绘制新的"互惠地图"[25] - 欧盟需停止无端指责和单边制裁,回到世贸组织框架下平等对话[26] - 中国愿在相互尊重基础上与欧盟探索更广阔合作空间[26] - 欧盟面临选择:合作共赢或对抗孤立,结果掌握在欧盟自己手中[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