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疗影像设备
icon
搜索文档
最新融资!超紧凑脑部PET系统
思宇MedTech· 2025-06-20 14:36
思宇年度活动回顾与即将召开的大会 - 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医美科技大会已成功举办 [1] - 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将于2025年7月17日召开 [1][14]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3-5日举行 [1][14] Positrigo AG公司及NeuroLF系统进展 - 瑞士神经影像设备公司Positrigo AG成立于2018年,由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孵化,专注脑部疾病诊断的紧凑型PET系统 [1] - NeuroLF脑部PET系统于2024年获美国FDA和欧盟CE双重认证,2025年完成新融资以加速欧美市场商业化 [1] - 公司总部位于瑞士苏黎世,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影像技术 [1] NeuroLF的技术优势与临床定位 - 采用坐姿扫描设计,无需空间改造,适合门诊或高通量机构使用 [5] - 体积大幅缩小,降低基础设施依赖,拓展常规医疗场景应用 [11] - 集成下一代探测器与算法,实现低剂量辐射下的高分辨率脑区代谢成像 [11] - 适应症覆盖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脑肿瘤及癫痫等 [11] 融资与市场逻辑分析 - 全球痴呆患者数预计从2020年5500万增至2050年1.39亿,驱动脑功能影像需求爆发 [3] - 专用脑PET设备成本更低、流程更快、图像更精准,匹配医院病种导向的运营逻辑 [3] - FDA+CE认证降低商业化风险,双认证后资本吸引力显著提升 [3] - 2025年1月Klotho Neurosciences完成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设备融资,欧美市场成神经成像创新集中区 [3] 国内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结构性机遇 - 中国"十四五"规划支持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国产化,政策与医保支付改革形成合力 [12] - 2035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4亿,脑部疾病筛查需求显著上升 [12] - 中国企业在制造成本与"一带一路"市场拓展中具备结构性优势 [12] 结构性挑战 - 国内尚无紧凑型脑PET系统面市,NeuroLF的低剂量探测与空间压缩设计仍是研发盲区 [12] - GE、Philips、Siemens等国际品牌在高端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12] - 国内核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不足,专用设备需配套专业操作人员 [12] 行业趋势与竞争格局 - 全球专用神经影像技术加速成型,NeuroLF以"专用+紧凑+高效"优势崭露头角 [10] - 联影医疗、锐世医疗等中国企业正从通用PET-CT向专用脑PET方向延伸 [7] - 低成本高分辨率赛道将成为下一代核医学设备竞争焦点 [13]
2025年中国数字化X射线诊断系统(DR)行业发展全景分析及未来前景研判:国产化率持续提升,未来三年国产化率有望突破80%[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5-28 09:38
数字化X射线诊断系统(DR)行业定义 - 数字化X射线诊断系统(DR)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影像采集和处理的医学影像技术,由X线摄影系统、数字影像采集板和图像获取控制工作站构成 [2] - DR检查具有快速(<10秒成像)、准确、辐射剂量低(比传统胶片降低30%-50%)等优势,适用于呼吸、消化、泌尿、骨骼等疾病的临床诊断 [2][3] - 相比CR和传统胶片X光,DR在成像速度、图像质量(高动态范围、低噪声)、长期成本(耗材成本低)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 行业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DR市场国产化率达68.78%,进口品牌份额持续下降,国产品牌竞争力显著增强 [1][5] - 东部地区DR采购占比增长,而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下降,中部地区降幅尤为明显 [7] - 行业从"组装制造"向"核心部件自主+智能化增值服务"升级,未来三年国产化率有望突破80% [1][19] 产业链分析 - 上游核心部件包括X射线发生器、数字化探测器、图像处理系统、AI辅助诊断等 [9] - 中游为DR设备制造与系统集成,下游应用于医疗机构临床诊断、体检中心等领域 [9] - 政策推动县域医学影像设备配置升级,支持乡镇卫生院CT配置和AI辅助诊断技术应用 [12] 竞争格局 - 主要企业包括联影医疗(市占率第一)、万东医疗(第二)、西门子医疗、迈瑞医疗等 [13][14] - 联影医疗2024年医学影像设备营收84.45亿元,毛利率7.05% [15] - 万东医疗2024年DR产量1365套(同比+46套),销量1401套(同比+129套) [17] 发展趋势 - "设备更新"政策将推动各级医院DR设备升级换代,2025年中高端市场迎来增长机遇 [1][19] - 技术向基层医疗机构渗透,三级医院普及后逐步向一级医院推广 [19] - 政策支持县域医共体设备更新,推动医学影像资源共享中心建设 [12]
一场围绕医生“眼睛”的5000亿市场争夺战
虎嗅APP· 2025-05-03 10:44
医疗影像AI市场现状 - AI已成为医疗影像领域的刚需,正在改写5000亿元医疗影像市场的底层逻辑[3] - 中国临床医护人员使用AI工具比例超三分之一,全球平均水平达26%[5] - 放疗12个流程中有9个加入AI元素,剩余3个实现自动化[5] - 2024年中国拿到三类医疗器械证的AI产品超160个,绝大多数与影像相关[5] 医疗影像设备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医疗影像市场规模超500亿美元,2020年有望增至700亿美元(约5000亿元人民币)[10] - 中国医疗影像市场2019-2023年复合增长率超10%,2024年规模达1300亿元[10] - 国产设备在高端领域突破:联影推出全球首台零噪声DSA、5.0T全身磁共振系统[11] - DR市场国产三强占比达42%,联影在次高端CT领域市场份额33%超西门子[12] 医疗AI技术进展 - 联影智能推出100多款AI影像产品,覆盖筛查/诊断/手术规划等场景[6] - GE医疗在FDA获81个AI产品认证[6] - AI可将PET/CT检查时间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示踪剂剂量减少70%[18] - 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使25分钟的病历报告缩短至5分钟[17] 行业变革趋势 - AI使地市级影像检查互认率达80%以上[20] - 诊疗一体化趋势显现:影像既是诊断手段也是治疗本身[25] - 未来疾病将按靶点分类而非器官分类[25] - 医疗设备厂商转向提供"系统"而非单机,实现多模态影像融合[26] 本土企业机遇与挑战 - 国家医保局推动医保影像云索引上传试点[27] - 2024年联影营收103亿元同比下降9.73%,净利润降36.08%[28] - 核心零部件如MRI射频线圈仍依赖全球供应链[28] - 医疗反腐和集采政策导致大型设备市场低迷[28]
一场围绕医生“眼睛”的5000亿市场争夺战
虎嗅· 2025-05-03 07:01
AI在医疗影像市场的渗透 - AI已成为医疗影像领域的生产工具,医护人员对其依赖程度高,中国临床医护人员使用AI工具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全球平均水平达26% [1] - 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12个流程中有9个加入AI元素,剩余3个实现自动化 [1] - 医疗影像AI产品经历商业化困境后反弹,疫情期间需求激增使其成为最成功的AI+医疗典范 [2] 医疗影像AI市场现状 - 截至2024年中国已有160多个AI产品获得三类医疗器械证,绝大多数与影像检查相关 [3] - 联影智能推出100多款AI影像产品,覆盖筛查、诊断、科研等场景,被3000多家医院采用 [3] - GE医疗在FDA获得81个相关产品认证,行业从专科领域转向生态整合 [3] 医疗影像设备市场格局 - 2024年全球医疗影像市场规模超500亿美元,预计将增长至700亿美元(约5000亿元人民币) [6] - 中国2019-2023年相关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超10%,2024年规模达1300亿元以上 [6] - 国产设备在高端领域取得突破,推出多个"全球首个"产品如零噪声DSA、5.0T人体全身磁共振系统等 [7] 国产设备市场份额提升 - 在DR市场国产品牌包揽前三,合计占比达42% [8] - 联影医疗在次高端CT领域市场份额达33%,超过西门子医疗成为销冠 [10] - 高端CT领域联影医疗以23.2%份额位居第二,仅次于GE医疗 [10] AI带来的效率提升 -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时间从按周计算缩短至24分钟 [13] - 联影元智医疗大模型可将25分钟的病历报告缩短至5分钟 [13] - PET/CT叠加AI使检查用时从10分钟缩短至3分钟,示踪剂剂量减少近70% [15] AI推动医疗模式变革 - AI帮助基层医院提升诊断能力,地市级影像检查检验互认率达80%以上 [18] - 影像精度达到分子水平将改变疾病分类和治疗逻辑,实现按靶点分类治疗 [24] - 医疗设备厂商提供"系统"而非单机,实现多模态影像融合和语音控制 [25] 行业挑战与机遇 - 2024年联影医疗营收103亿元同比下降9.73%,净利润同比下降36.08% [27] - 核心零部件仍依赖全球供应链,如MRI射频线圈、CT设备的X射线探测器等 [27] - 国家推动医疗设备基层配置和影像云数据共享,为本土企业创造机会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