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玻尿酸注射
icon
搜索文档
青少年暑期扎堆整容,“容貌焦虑”背后藏着哪些心理问题
新京报· 2025-07-25 12:31
青少年医美整形现象 - 暑期青少年扎堆整容 准大学生和准高中生成为主要群体 呈现低龄化趋势[1][3] - 20岁以下消费者占比达11.12% 最小求美者仅11岁[3][6] - 双眼皮和隆鼻是最热门项目 部分青少年甚至考虑颌骨整形等高风险手术[2][4] 行业规范与政策 - 我国规定未满18周岁不得实施非必要医美项目 必要手术需监护人签字并由正规医院评估[5] -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从业规范 明确禁止引导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服务[6] - 正规医院医生普遍不建议未成年人整容 因面部仍在发育阶段[4][7] 医美行业现状 - 社交平台存在大量整形前后对比内容 放大正常面容的"缺陷"[3] - 部分私立整形医院接收未成年人客户 存在家长陪同现象[3] - 行业存在夸大宣传问题 从业人员不得作出安全性断言或保证[6] 技术层面考量 - 未成年人皮下胶原代谢处于正向生长阶段 过早干预可能导致后期问题[6] - 不可吸收材料长期可能出现增生 肉芽和移位等问题[7] - 鼻整形需等待软骨发育完全 双眼皮手术原则上禁止未成年人实施[7] 心理因素分析 - 容貌焦虑常源于同伴比较和社交压力 部分青少年通过外形寻求认同[8][9] - 存在"体象障碍"案例 对微小缺陷过度关注[10] - 部分案例显示整容需求背后存在亲子关系问题[9][10]
让“求美”更安心 我国美容整形价格项目有了统一规范
人民网· 2025-06-20 09:50
美容整形行业规范政策 - 国家医保局印发《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设立101项美容整形项目,旨在统一规范项目命名和定价行为,构建更规范透明的市场环境[1] - 指南不改变美容整形类价格市场调节价的管理方式,主要针对技术成熟、临床广泛开展的项目进行统一命名和定价规范[1] - 对"填充注射"类项目进行统一命名,涵盖玻尿酸注射和聚乳酸等新材料填充注射,并新增精细缝合减疤价格项目[1] 美容整形项目精细化管理 - 对丰唇项目进行精细划分,细分为红唇、唇珠等多个子项目[2] - 对"植发"项目按部位细分,分为头发、睫毛等毛发移植类项目,采用"起步加数量"的计价方案,以"次"为基础计价单位,超出部分按毛囊单位计价[2] - 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自行设立加收项、扩展项并备案,以促进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和应用[2] 行业影响与展望 - 规范措施有望解决医疗机构之间"同名不同价""同价不同质"的混乱,建立跨机构比价的统一标尺[2] -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省医保局参考指南,推动医疗机构自主合理定价并及时公开公示[3] - 行业专家指出美容整形本质是医疗行为,消费者仍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和有经验医生就诊[2]
统一医美服务项目命名、引导合理定价,国家医保局发文规范
南方都市报· 2025-06-19 13:37
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发布 - 国家医保局发布《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设立101项美容整形项目,包括美容注射费、隆鼻费、脂肪移植费等 [1] - 指南统一规范美容整形项目命名,如将"光子嫩肤""超声炮""热玛吉"分别映射为皮肤美容治疗光/激光、超声、射频 [1] - 新命名体系对临床新出现的聚乳酸、聚己内酯、羟基磷灰石等新材料填充注射兼容性更好 [1] 再次手术加收政策 - 指南明确针对隆鼻、去眼袋、双眼皮、开眼角等再次手术难度显著提升的项目设立"再次手术"加收项 [2] - 再次手术需进行拆除原有置入物、修复损伤结构、恢复生理功能等精细化操作,技术要求更高 [2] - 其他价格项目是否加收由医疗机构自主把握 [2] 新增精细缝合减疤项目 - 指南新增"减张美容缝合"和"切口美容改型"两个价格项目 [3] - 减张缝合通过分散切口张力降低皮肤牵拉裂开风险,改型技术通过重新设计切口改善外观形态 [2] - 患者可自愿选择这些技术进行缝合,医疗机构可单独收费 [3] 价格管理政策 - 绝大多数医美项目属自费项目,不在医保报销范围 [3] - 医疗机构可自主设定价格项目和价格水平 [3] - 各省医保局将参考指南指导医疗机构按照公平合理原则自主定价 [3]
涉及“热玛吉”、植发等,国家医保局统一规范美容整形价格项目
新京报· 2025-06-18 14:14
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 - 国家医保局同步出台美容整形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 旨在统一规范美容整形项目 引导医疗机构自主合理定价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1] - 立项指南不改变市场调节价管理方式 重点在于统一价格项目名称和规范医疗机构定价行为 [2] - 允许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自行设立加收项和扩展项 需报当地医保部门备案 [3] 价格项目标准化措施 - 对技术成熟项目按服务产出统一命名 例如将"填充注射"项目涵盖玻尿酸及聚乳酸等新材料注射 [2] - 规范抽象项目名称 如将"光子嫩肤"映射为皮肤美容治疗光/激光 "超声炮"映射为超声治疗 "热玛吉"映射为射频治疗 [2] - 对"植发"等项目进行部位细分 采用"起步加数量"计价方案 以"次"为基础单位 超出部分按毛囊单位计价 [2] 新增专项服务价格项目 - 新增"减张美容缝合"和"切口美容改型"项目 鼓励医疗机构采用精细缝合技术减少术后瘢痕形成 [4] - 患者可自愿选择美容缝合服务 医疗机构可在核心术式外对缝合进行单独收费 [4] 技术价值体现政策 - 针对隆鼻 去眼袋等再次手术难度显著提升的项目 设立"再次手术"加收项 [5] - 明确除皱费 发际调整费 睫毛移植费等细分项目 满足多样化审美需求 [5] - 首次对市场调节价项目进行统一规范 旨在通过价格规范引领服务规范 促进行业创新研发和市场转化 [5] 后续实施方向 - 指导各地加快对接落实立项指南 公立医疗机构需按公平合理原则自主定价并公开公示 [5] - 公立机构可参照指南自行设立其他美容整形类项目 引领非公立机构规范服务和收费行为 [5]
日本医美市场规模超“整容大国”韩国,男性成为医美手术常客
搜狐财经· 2025-05-07 13:04
日本医疗美容市场规模 - 日本医疗美容市场规模超过6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02亿元),超过韩国的23.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2亿元)[1] - 2021年日本医美市场规模为4860亿日元,同比增长120%,2023年达到5940亿日元,同比增长108.8%[3] - 2009年至2023年间,日本医美市场规模扩大了2.39倍[3] 市场增长驱动因素 - 社交网络营造开放氛围,艺人网红公开承认医美手术带动普通人接受度提升[3] - 医美技术发展使小手术费用从数十万至数百万日元降至一两万日元[3] - 社交网络发达增加人们被看到的机会,考虑美容医疗人数迅速增加[3] - 医疗器械技术进步和韩国产平价药品普及推动非手术美容治疗知名度提高[4] 市场结构特点 - 非手术类项目(如激光治疗、玻尿酸注射)占比高,深受消费者欢迎[4] - 抗衰老和皮肤护理成为核心概念[4] - 男性医美需求增长,如去除胡须手术帮助提高工作效率和自信[4] 消费者行为特征 - 调查显示15-49岁人群中70%关心外表,43%考虑美容医疗[4] - 美容医疗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选择[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