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潮针

搜索文档
「高潮针」的资本密码
36氪· 2025-05-07 20:55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高潮针"话题在社交平台爆火,4月27日热搜阅读量突破2亿,相关帖子超10万篇[3] - 医美概念股因"高潮针"概念大幅上涨,天原股份、德美化工、芭薇股份等股价涨超9%,部分公司盘中涨停[3] - 2024年国内高潮针市场规模达87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150亿元,2030年有望达800亿元,复合增速超35%[16] 产品技术与商业模式 - 高潮针学名为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私密注射,通过注射PRP宣称可增强性体验,但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效果[5][8] - 单针成本约千元,终端售价近万元,毛利率超80%,商家通过疗程套餐捆绑销售提升客单价[17] - 形成高复购模式,效果持续6-12个月,疗程复购率达65%,成为"成瘾性生意"[16][17] 营销策略与消费者行为 - 采用"种草三板斧"策略:制造性福焦虑、KOL病毒式营销、利用公立医院背书[14] - 社交平台推广话术统一,结合用户案例和效果对比图渲染功效,如"临床满意度达92%"[14][16] - 瞄准20-45岁女性群体,将消费行为包装为"女性觉醒""自我投资",诱导冲动消费[5][7] 企业参与与资本动态 - 远想生物旗下丽芙莎"高潮针"2024年营收超5亿元,毛利率78%[16] - 春立医疗跨界布局,股价在概念炒作期间单日上涨5.8%[17][18] - 天原股份、德美化工通过参股远想生物间接涉足产业链,芭薇股份提供研发生产服务[3] 争议与风险 - PRP技术获批适用范围仅为离心制备血浆,用于性功能提升属超范围应用[14] - 实际效果存疑,可能引发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严重案例导致肺栓塞[9] - 资本利用"独立女性"概念包装未经充分验证的产品,存在过度营销问题[19]
从“高潮针”到资本狂欢:医美乱象背后的血色泡沫何时破灭?
搜狐财经· 2025-04-30 05:07
医美行业乱象与资本炒作 - 所谓"高潮针"实为骨科用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器(PRP),注册用途明确标注为"骨折修复",却被医美机构偷换概念为"阴道敏感点注射",价格飙升至9800元/针 [2] - PRP制备器作为Ⅲ类医疗器械审批严格,平均需5.2年完成127项技术文件,但73%设备流入非审批领域 [4] - 医美机构通过伪造学术背书(如截取论文片段、PS电镜图、专家站台)进行话术包装,精准针对86%对性生活不满意的已婚女性群体 [6][8] 资本市场的极端波动与利益链 - 芭薇股份在"高潮针"概念发酵时单日市值暴涨2.3亿元,辟谣后次日暴跌9%,超5亿资金出逃 [3] - PRP厂商实行双轨制定价:骨科医院出厂价2800元/套,医美机构采购价达5800元,差价用于灰色交易 [4] - 私募基金提前三个月布局概念股,即便暴跌后整体收益率仍超40%,医美业务毛利率高达89.7% [12] 灰色产业链运作模式 - 河北医疗器械集散地存在"开骨科发票配送医美耗材"的洗白链条,2023年PRP医美渠道销售额突破14亿元 [5] - 厂商通过私立医院中转,将PRP设备以骨科耗材名义流入医美机构,形成完整规避监管的流通网络 [4][5] - 医美机构将PRP技术包装成"发际线复活针"、"卵巢抗衰"等虚假项目,历史罚单金额达230万元 [7] 监管措施与行业整顿 - 国家药监局启动"医美器械清源行动",首批下架1723件违规产品,深圳将违法机构纳入征信系统 [12] - 杭州试点Ⅲ类医疗器械"一物一码"追溯体系,违规使用率下降68% [9] - 上海法院判定PRP虚假宣传构成欺诈,判决三倍赔偿消费者,韩国《医美事故特别法》使维权成功率从17%提升至63% [11][12] 医疗事故与行业危害 - 非法注射导致妇科并发症5年内增长470%,有患者因PRP注射造成坐骨神经损伤永久丧失性功能 [7][12] - 广州出现"高潮针"致多发性栓塞案例需抢救6小时,成都患者发生3cm×4cm阴道壁坏死灶 [7][12] - 《Lancet》研究显示医美技术滥用已形成系统性风险,行业信用被资本炒作严重透支 [12]
女性“高潮针”火了,医生揭秘背后疗法
虎嗅· 2025-04-29 14:52
文章核心观点 近期“高潮针”冲上热搜,其主要成分PRP治疗并非新鲜事物,虽在组织修复等领域有一定潜力,但用于“高潮针”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且存在诸多风险,应限制性、规范性使用 [2][4][17] 分组1:“高潮针”基本情况 - “高潮针”冲上热搜,多地女性开打相关预约爆满,是在阴道内敏感点位注射胶原蛋白提升性快感和高潮,价格数千元至万元不等 [1][2] - 医学上无“高潮针”概念,部分项目技术不成熟、原理不扎实、效果不明确且风险大 [2] 分组2:PRP治疗背景 - PRP又称富血小板血浆,是富含血小板的血浆蛋白浓缩液,2000年左右用于骨科和牙科,富含生长因子理论上能促进组织修复、再生 [3][4][5] - 支持PRP在骨科、牙科运用的循证医学证据级别不高,有限疗效和昂贵价格限制其临床应用,后转战私立医美机构用于面部注射 [5] - PRP治疗在我国未获批用于医美整形,厂家获批的是制备装置,多数私立医美机构无采集血浆等资质,但市场需求使其在监管模糊地带广泛开展 [6] 分组3:“高潮针”原理及效果争议 - 私立医美机构称“高潮针”在女性“G点等高潮点位”注射PRP能促进神经末梢修复等提高性体验且无副作用,但无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8][9] - 部分求美者注射PRP后感受获益可能源于个体差异或心理暗示,不具备普遍推广基础 [10] - 现有研究关于PRP治疗女性性功能障碍证据等级低,注射剂量等未达成统一共识,“有效结果”存疑 [10][11] - 医学上“敏感点位注射”存在争议,女性性相关生理解剖结构是范围而非“点”,特定部位注射可能无用 [12] 分组4:“高潮针”风险 - 医疗操作无“绝对安全”,PRP制备、注射过程污染可能导致局部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 [13] - 部分“高潮针”用玻尿酸或纤维蛋白可能存在远期硬化风险 [14] - 女性私密部位注射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血管和神经,打进血液可能诱发栓塞导致死亡 [15] - 非医疗机构非专业医生操作,可能使用不符合质量标准的PRP制品,且PRP产品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16] 分组5:监管与建议 - 我国已有地区发文禁止阴道内注射行为,国家卫健委提出降低注射美容并发症发生率目标 [17] - PRP在组织修复等领域有潜力,但应在严谨科学探索中进行,现阶段需限制性、规范性使用 [17]
突然!集体暴跌!
中国基金报· 2025-04-28 16:18
A股市场表现 - A股全天震荡下跌 沪指跌0.2% 深成指跌0.62% 创业板指跌0.65% [3] - 两市共1216只个股上涨 4110只个股下跌 涨跌家数比为1:3.38 [4] - 总成交额达10767.82亿元 总成交量97684.47万手 [5] 行业板块表现 电力行业 - 电力股延续强势 华电能源、三峡水利等涨停 [6] - 国务院核准10台核电机组 我国核电进入大规模建设高峰期 在建机组31台 待建13台 [6] - 电力板块涨幅居前 华电能源涨10% 三峡水利涨9.97% 华电辽能涨9.97% [7] 银行板块 - 银行板块持续走强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创历史新高 [8] - 重庆银行领涨4.68% 青岛银行涨2.92% 光大银行涨2.10% [9] 算力概念 - 算力概念股盘中拉升 恒润股份、大位科技涨停 [10] - 新锦动力涨19.92% 天娱数科涨10.07% 鸿博股份涨9.97% [11] 消费板块 - 食品、零售等消费股全线调整 有友食品、贝因美等跌停 [12] - 1-3月上海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57.45亿元 同比下降1.1% [12] - 品渥食品跌13.63% 海融科技跌10.41% 有友食品跌10% [13] 医美概念 - "高潮针"概念股集体暴跌 芭薇股份跌超13% 德美化工跌超5% [14] - 该产品宣称通过PRP技术提升女性性功能 但缺乏科学依据 存在安全风险 [14] 地产板块 - 地产股集体大跌 渝开发、天保基建等多股跌停 [14]
上热搜的女性高潮针 又一个“韭菜骗局”?| 新京报快评
新京报· 2025-04-28 13:05
高潮针市场现状 - 高潮针产品近期因网络热搜引发关注,主要通过在阴道敏感点位注射胶原蛋白来提升性快感,价格区间为数千元至万元不等[1] - 市场宣传中存在"预约爆满"现象,但实际调查显示多家机构可当天安排注射,疑似饥饿营销手段[1] - 该产品早在2021年就有专业文章进行打假,此次热度可能为有计划的炒作行为[1] 产品合规性问题 - 知名高潮针产品定价9800元/针起,三疗程19800元起,但获批适用范围仅为骨折手术辅助治疗[2] - 产品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严格按注册证规定范围使用,私密部位注射属于超范围违规操作[2] - 已有地方监管部门发文明确禁止阴道注射填充剂项目[2] 安全风险与行业乱象 - 医学研究显示阴道注射可能导致感染、出血、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存在组织硬化变形风险[2] - 有文献记载阴道注射透明质酸后致死的案例,提示可能引发致命肺部并发症[2] - 部分机构通过夸大宣传和网络种草营销,利用消费者焦虑心理进行推广[3] 行业监管建议 - 需加强医疗器械使用范围监管,规范整形机构经营活动[3] - 网络平台应提升对擦边广告的审核力度,遏制虚假营销内容传播[3] - 行业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科普机制,帮助消费者识别伪科学产品[3]
阴道内注射“高潮针”真相揭穿!这种技术正被私密整形机构滥用
第一财经· 2025-04-28 12:49
医美产品"高潮针"市场现状 - "高潮针"主要在私密整形类机构出现 商家广告称通过在阴道内"敏感点位"注射胶原蛋白等实现效果 价格区间为千元至万元不等 [1] - 以远想生物科技开发的"高潮针"为例 官方定价为单针9800元 [3] - 小红书等平台关于"高潮针"的产品推广笔记已基本被清空 [4] 资本市场反应 - 4月28日A股开盘后"高潮针"概念股集体暴跌 芭薇股份大跌超9% 德美化工下跌超7% 天原股份下跌超5% [1] - 上周五这些概念股受"高潮针"炒作盘中一度涨停 [1] 产品技术背景与监管现状 - 国家药监局批文显示此类产品实为"富血小板血浆制备器"(PRP) 获批适应症仅为骨折手术辅助治疗 属于严格监管的三类医疗器械 [3] - PRP技术通过提取患者自体全血制备血小板浓缩物 利用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3] - PRP应用有从骨科拓展至医美领域的趋势 如脸部注射 但国家药监局尚未就此适应症给出明确批文 [3] 行业专家观点 - 妇产科专家警告阴道内注射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支持 可能带来感染和神经损伤等风险 [1] - 整形外科主任指出PRP脸部注射是机构常规操作 但称"高潮针"完全是无稽之谈 批评资本逐利导致医美行业畸形发展 [4] - Arthrex公司中国相关人士明确表示其PRP产品不包含"阴道内注射"适应症 [3]
近万元一针的“高潮针”是“擦边球”还是“智商税”?
新浪财经· 2025-04-27 17:36
文章核心观点 “高潮针”在社媒平台走红,但产品宣传用途与获批用途严重不符,存在打“擦边球”行为,超适应症使用风险重重,还带动了A股相关概念股股价上涨 [1][6][7] 产品情况 - “高潮针”是高浓度血小板血浆治疗技术(PRP)在医美领域的再包装,通过提取患者自体全血经梯度离心、分离得到血小板浓缩物,利用生长因子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 [1] - 市场上知名度最高的“高潮针”为远想生物旗下品牌丽芙莎,官方定价一针9800元起,三个疗程费用19800元起,宣传强调拥有国家药监局批文 [2] - 丽芙莎获批适用范围为从人体自体血样中制备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用于骨折手术的辅助治疗,不能用于静脉注射 [5] - 该产品所属管理类别为被严格监管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第三类医疗器械风险等级最高,实行严格的产品注册制度 [6] - 不少其他厂商类似产品获批适用范围均为骨科辅助,除骨科之外的用途均为超适应症使用 [6] 市场反应 - 医美业内人士称“高潮针”是“智商税”,前几年推广不温不火,今年突然火爆 [7] - 4月25 - 27日,天原股份、德美化工、芭薇股份等相关概念股股价涨超9%,天原股份、德美化工盘中股价一度涨停 [7] 相关公司 - 天原股份、德美化工通过参股佛山德盛天林股权投资合伙企业,间接持有远想生物股权,远想生物旗下有丽芙莎品牌推出“高潮针”产品 [9] - 芭薇股份未直接生产“高潮针”,通过为远想生物提供化妆品研发和生产服务,间接参与相关产业链 [9] - 远想生物创立于2008年,是专注再生医美的公司,旗下4大核心品牌为“伊肤泉、瑞恩诗、凝光E.R.T和丽芙莎”,但官网产品介绍未列丽芙莎 [9] - 2022年10月曾发生“高潮针”炒作事件,背后公司为远想生物,当时宣传商标“高潮针”未审批通过,目前仍未审批通过 [9] 法规提醒 - 山东省民营整形美容协会曾提醒,超适用范围但未说明情况涉嫌欺诈,应三倍赔偿,若患者受到伤害,由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 [13]
小红书上的独立女性,正在排队打高潮针……
商业洞察· 2025-04-27 16:47
医美行业新趋势 - 医美行业近期出现"高潮针"新概念产品,引发相关概念股异动,包括德美化工(20.18亿市值)、天原股份(40.19亿市值)、春立医疗(11.26亿市值)和芭薇股份(7.35亿市值)等公司因业务关联性受到市场关注 [6][7] - 该产品通过PRP(富血小板血浆)技术实现,单针市场价格约1万元,在小红书等平台预约火爆,杭州、成都、珠海等多地出现排队现象 [6][7][9] - PRP技术原应用于骨科修复和皮肤创面愈合,现被医美机构拓展至私密健康领域,但国家药监局仅批准其制备装置(第三类医疗器械),未认证其宣称的私密健康功效 [11][12] 产品技术分析 - 高潮针核心技术为PRP制备,通过离心技术从自体血液提取富血小板血浆,春立医疗等公司提供相关PRP制备设备 [7][9] - 韩国REV-MED公司生产的PRP Kit(注册证号20163102219)是国内主要获批设备,由北京恒信博恩医疗代理,有效期至2026年 [12] - 远想生物旗下丽芙莎品牌是主要推广方,德美化工和天原股份通过参股佛山德盛天林间接持有远想生物股权 [7] 消费市场特征 - 医美行业呈现从面部(水光针/热玛吉)向私密健康(高潮针)延伸的产品迭代趋势,反映消费升级路径 [7][16] - 不同代际消费差异显著:60后偏好养生科技(如量子磁疗毯),80/90后聚焦抗衰(年消费3万元热玛吉),00后倾向情感消费(泡泡玛特盲盒) [15][16] - 消费主义通过转化健康焦虑(60后)、年龄恐惧(80/90后)和孤独经济(00后)三大切口实现代际收割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