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
搜索文档
【甲秀评】夜经济激发消费新活力
搜狐财经· 2025-08-23 13:46
夜经济发展现状 - 贵阳夜经济呈现蓬勃活力 甲秀楼 民生路 青云市集等区域人流量密集 夜间消费涵盖夜市 夜宵和夜游等多种形式 [3] - 暑期学生放假 家庭出游及避暑需求叠加 形成消费市场旺季基本面 夜经济成为激活消费潜力的核心支点 [3] - 夜经济同时覆盖本地居民与游客需求 本地居民偏好亲子夜游和老友聚会 游客更关注夜间松弛感消费 [3] 夜经济成功要素 - 成功关键在于精准满足吃喝玩乐及情绪价值需求 避免同质化灯光秀或促销活动 聚焦小而美消费场景如步行街 市集和夜景 [4] - 贵阳推出"四精"城市生活策略 包括精品咖啡 精酿啤酒 精致餐饮和精彩非遗 分别对应夜间休闲 夜市氛围 消费品质提升及文化体验 [4] - 建议通过业态联动促进夜经济 例如推出夜间消费明信片打卡集章兑换文创产品 增强消费者参与度和夜间游览乐趣 [4] 消费潜力释放机制 - 夜经济将不同群体的夜间消费需求整合 从潜在需求转化为实际行动 体现其撬动消费的潜能 [3] - 供给端需敏锐捕捉消费者需求与夜间场景匹配 构建促进夜间消费的良性循环 通过美食 非遗故事和服务温度提升城市记忆点 [4]
夜上海 打造多元全谱系超级IP 今年6月以来夜间消费已超880亿元 夜生活节130个主题活动遍布市区与郊区
解放日报· 2025-08-14 10:01
上海夜间经济规模与活动 - 上海夜生活节从6月延续至9月,首批推出130个主题特色夏夜活动,涵盖潮流运动、电竞、音乐、美食等多种业态 [1] - 上海自今年6月以来夜间消费额超过880亿元人民币 [1][7] - 在最新发布的“2025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调查中,上海持续保持夜经济指数全国第一 [3] 上海夜间经济的核心特征 - 上海夜间经济是覆盖全场景、全人群的“全谱系夜生活生态”,难以被单一标签定义 [1] - 与成都、西安等拥有单一强符号的城市不同,上海夜经济的特色在于其多元复合的生态,契合其国际化大都市的特质 [2] - 夜经济形态丰俭由人,场景多样,例如石库门、梧桐树下街区、水岸艺术区等,提供了沉浸式体验 [2][4] 市场主体与创新业态 - 市场主体富有韧性与创造力,例如南昌路一带酒吧密度高,今夏酒吧数量达142家,比去年同期增加近20% [4] - 商家通过业态创新提升夜间营收,如“地理学家咖啡馆”采用“白咖夜酒”模式,夜间营业额已达白天的两倍以上 [4] - 出现融合多种业态的创新模式,如“INS新乐园”融合电竞、音乐、社交、餐饮,采用通票模式,超过一半消费者为18至28岁年轻人 [5] - 出现关注社会价值的业态,如全国首家残障者友好的无障碍酒馆“无碍理想”小酒馆 [5] 政府政策与支持体系 - 市商务委推出夜经济升级政策2.0版,涵盖丰富演艺活动、优化活动报批、推动体育观赛、支持夜间巴士线路、释放外摆经济活力等内容 [7] - 政策精准性存在提升空间,有商家反映外摆位申请渠道不便利,交通规则变化对客流造成影响 [7] - 专家建议强化数据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使消费数据有效沉淀并为政策提供科学指导 [7] - 建议搭建上海夜生活信息发布与预约平台,提供一站式消费指南,并利用数据识别消费空白区与过剩区,优化资源配置 [8]
无锡新安:烟火升腾近湖路,燃起消费新“夜”态
搜狐财经· 2025-06-28 09:01
夜市经济发展模式 - 无锡市新吴区新安街道近湖路后备箱市集成为当地夜经济新地标,设有100个摊位,吸引大量市民消费[1] - 市集业态丰富多样,包含手冲咖啡、现包小馄饨、冰饮等餐饮品类,以及创意手工甜品和文创周边等创新业态[1][6] - 市集通过保留传统市集温情与注入年轻态创新活力的方式,提升消费体验和吸引力[6] 城市治理创新实践 - 新安街道城管部门推出《近湖路后备箱集市经营公约》,实行"一摊一档"备案制,严格核查商户资质[2] - 采用单双号轮换机制平衡商户权益,划定明确摆摊范围与时段[2] - 新增1座临时公厕和10个垃圾桶,加强夜间保洁频次,改善市集环境卫生[2] 多方协同管理机制 - 城管部门搭建"商户自治会",鼓励摊主互相监督公约执行情况[4] - 城管、交警、社区联合成立"夜市巡查队",及时处理噪音和交通堵塞等问题[4] - 街道不定期开展食品安全检查,对违规经营者采取"亮红牌"措施[4] 未来发展计划 - 新安街道计划持续升级服务和优化体验,打造"夜经济"与"文明创建"双赢的典范[8] - 未来将以"公约共守、多元共管、创意共享"为内核,进一步焕发市集经济活力[8]
夜经济里看活力丨灯火亮起的“含金量”
河南日报· 2025-05-12 07:42
夜经济新业态发展 - 夜经济从传统购物餐饮拓展至潮玩、文创、休闲等新业态新模式,延长消费时间并拓展消费空间 [2] - 洛阳相声小剧场、郑州民谣酒吧等情绪消费场景成为都市人减压充电站 [2] - 河南通过"工业遗址美学+年轻社交"、文化IP开发等打造沉浸式夜游,重构消费场景 [3][4] 标杆城市经验借鉴 - 成都以锦里古街灯光演艺营造古蜀文化氛围,24小时健身房茶饮店构成夜经济矩阵 [4] - 长沙"一江两岸多商圈"格局培育出文和友、茶颜悦色等新消费品牌,形成全国性打卡地 [4] - 两地经验显示历史文化赋能与新兴业态融合是提升夜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4] 河南夜经济升级路径 - 政策层面拟借鉴长沙协同机制,出台"1+N"政策矩阵并加强基建投入 [4] - 文化挖掘方向包括开发甲骨文文创、复原老郑州市井场景、全息投影重现清明上河图 [5] - 业态创新重点培育夜间研学/会展/诊疗,计划将北龙湖金融岛升级为"24小时活力区" [5] 科技与文化融合趋势 - AR导航、数字藏品等技术将深度融入消费场景,推动"城市记忆IP+国际潮牌"跨界联名 [6] - 未来呈现"深夜食堂—潮玩市集—主题酒店"全链条布局,实现时空消费闭环 [6] - 本土设计师与品牌推动"豫字号"时尚消费品牌全国化发展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