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飞机产业
icon
搜索文档
城记 | 上海大都市圈,究竟“大”在哪里——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曾刚
新华财经· 2025-10-17 16:06
行动方案核心内容 - 《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正式落地,为长三角都市圈建设划定“十五五”期间核心航向,目标面向2035年,推动一体化治理从“形态融合”走向“形神具备” [1] - 上海大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地区,覆盖14座城市,需以突破省界壁垒为抓手,通过协同升级整合资源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 [1] 上海大都市圈战略定位 - 上海大都市圈之“大”需从“范围大”、“市场大”升级至“视野大”,从区域发展单元升级为全球竞合主体,以“基本建成卓越全球城市”为发展愿景 [2] - 上海凭借开放优势与制度创新能力,成为探索规则制定与开放引领的“RCEP制度型开放试验田”,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核心作用 [2] - 上海大都市圈以国家1.2%的陆域面积(11.4万平方公里)、7.7%的全国总人口(1.1亿人),贡献全国14.5%的经济产出 [3] 同城化发展内涵 - 对“同城化”的理解分为三个层面:1小时通勤圈服务于日常工作往返,1.5小时圈服务于商务交流出行,2.5小时圈服务于产业协同需求 [4] - 上海大都市圈实践以“2.5小时产业协同圈”构建为重,推动科创资源跨区域流动与协同,形成“叠加效应”而非“排挤效应” [5] - 全球化重塑“产品同构”内涵,同类型产业可通过分工协作与资源整合形成“集成经济”优势,城市竞争关系转向合作关系 [6] 产业集群建设进展 - 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从2022年45个增至2024年80个,跨市甚至跨省联合申报占比超过三分之二,呈现跨区域融合发展趋势 [7] - 跨省级行政区产业集群比例仍偏少,仅从2个增加至8个,长三角集群数量分布不均衡,江苏14个、浙江8个、上海5个、安徽2个 [7] - 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集群成功打破省域壁垒,集聚全国超过三分之一装机配套供应商,产业链相关企业近千家,工业产值超千亿元 [7] 未来发展方向 - “十五五”时期上海大都市圈需以跨省协同争创世界级产业集群为核心任务,重点培育全球公司、建设国际组织及制定行业标准 [8] - 先进制造业是抢抓新一轮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战略性领域,发力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亟待成为战略重点 [8]
长三角将逼近世界第一
投资界· 2025-06-25 15:02
长三角经济现状 - 2024年长三角人均GDP达1 95万美元 接近发达国家2万美元标准线 [5][7] - 长三角GDP总量4 65万亿美元 经济规模全球都市圈第二 仅次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5][7] - 长三角经济区包含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三省一市 2024年GDP总量33 17万亿元 [9][11]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比 - 长三角人均GDP为粤港澳大湾区85% 后者人均16 2万元 [9] - 长三角万亿GDP城市数量9座 大湾区5座 [11] - 长三角人口2 38亿 面积35 8万平方公里 大湾区人口8688 44万 面积5 6万平方公里 [11] 长三角发展驱动因素 - 地理优势显著 长江货运总量超全国铁路 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为世界级大港 [15] - 平原占比高 上海平地面积90% 江苏80% 利于城市扩张与农业发展 [15] - 教育资源密集 长三角贡献全国最多两院院士 上海 南京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前三 [16] 长三角产业协同模式 - 高端制造领域形成"大联合"模式 避免同质化竞争 如大飞机 机器人 生物医药产业 [16][17] - 上海自贸区 江苏苏南五市 浙江环杭州湾城市群 安徽六安等地分工协作 [16] 长三角未来增长动能 - 杭州数字经济与创新活力突出 阿里总部与直播电商形成产业生态 [19][20] - 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 合肥 芜湖等城市贡献全省50%GDP 合肥强省会战略见效 [20] - 上海通过五大新城落户政策 G60科创走廊等规划激发人口与产业活力 [21]
有“苏超”的长三角将逼近世界第一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0 12:09
长三角经济规模 - 2024年长三角GDP总量达4 65万亿美元 经济规模位居全球都市圈第二 仅次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7] - 2023年长三角以不到4%国土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 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9] - 2024年长三角人均GDP达1 95万美元 接近发达经济体2万美元标准线[7] 区域经济对比 - 长三角经济区覆盖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三省一市 2024年GDP总量33 17万亿元 人口2 38亿[16] -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总量14万亿元 人口8688 44万 人均GDP为长三角的85%[10][16] -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空间和人口资源不在同一等级 行政壁垒差异大 直接对比不科学[16] 发展驱动因素 - 地理优势显著 通江达海 长江航运总量超全国铁路 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为世界级大港[22][24] - 平原面积占比高 上海平地占90% 江苏占80% 利于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24] - 教育资源密集 长三角贡献全国最多两院院士 上海 南京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前三[25] 产业协同升级 - 高端制造进入"大联合"阶段 大飞机 机器人 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27][29] - 上海自贸区 苏南五市 杭州湾城市群 安徽六安等地分工协作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27] 未来增长动能 -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与创新中心 聚集deepseek 宇树科技等企业 城市活力突出[32][33][36] - 安徽通过合肥 芜湖等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 合肥GDP达1 35万亿占全省25%[37][39] - 上海通过五大新城落户政策 虹桥商务区 G60科创走廊等规划激发人口与产业活力[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