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产业

搜索文档
数据背后,一个比肩楼市的红利出现了?
大胡子说房· 2025-07-16 20:25
前两天,上半年的经济数据陆续公布。 多数人的关注点,都是GDP的增长数据,但我的关注点却是另外两组数据。 首先是 广义货币M2 的数据。 上半年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了8.3%,比上月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2.1个百分点。 简而言之,上半年社会上的钱,是越来越多。 另一组数据是 物价指数 。 CPI通Z回升至0.1%,环比稍微回暖了一点,比之前的负数好一点,但依然不高; PPI通Z为-3.6%,连续第3个月回落。 简而言之,市场上的钱是多了,但是物价依然没上涨,没有通Z。 这就引出了当下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为什么市场上的钱越来越多,但物价没有上涨?资产价格也没有上涨呢? 那么多的钱,没流向商品,又没流向资产。 那这些钱到底去了哪里? 难道真的像很多人分析的那样,钱全部都被老百姓存起来了? 恐怕没有那么简单。 为什么说放出来的钱全被老百姓存起来这个说法不够准确? 因为 市场上新增的货币,主要是通过银行贷款放出来的。 而老百姓存的钱,不是工资收入就是财产收入,这些钱多数都是 存量货币 ,属于存量不是增量。 居民想要拿到这些新放出来的钱, 只能通过贷款。 但是上半年居民贷款余额只增加了1.17 ...
“稳中向好、结构向优” 政策组合拳成效释放于供需两端
新华财经· 2025-07-15 22:19
宏观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660536亿元,同比增长5 3% [1] -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 4%,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行业成为主要支撑 [2] - 进出口规模达21 7876万亿元,同比增长2 9%,创历史同期新高 [4] 政策支持与财政金融 - 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从1万亿元升至1 3万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力度从1500亿元翻倍至3000亿元 [3] - 新增专项债4 4万亿元,增量部分预计集中在地产收储领域 [3] - 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从1月的1 86%降至6月的1 46%,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从2 16%降至1 5% [4] - 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领域贷款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5] 消费与产业升级 - 居民消费品质升级诉求凸显,绿色低碳产品及文娱、体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需求增加 [2] - 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产业链呈现"连点成线、集链成群"态势 [2] - 供给侧结构持续优化,高端装备制造业推动工业增速回升 [2] 资本市场与预期 - 上证指数站上3500点,市场信心和预期持续改善 [6] - 下半年政策工具创新可能聚焦房地产收储、服务业、消费及"十四五"与"十五五"规划接续 [6] 外贸与全球经济 - 中国外贸韧性显现,成为全球外贸体系中的稳定性力量 [4] - 产业结构升级与数字经济发展为外贸创造新机会 [4]
上半年热门赛道轮番“登台唱戏”!人工智能ETF(159819)、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等产品今年以来关注度持续高涨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08 14:39
2025年上半年,市场"扛"住了外部冲击,热门赛道轮番"登台唱戏"是今年上半年市场最突出的特点。其 中,机器人、AI等相关ETF持续受到资金青睐。截至6月末,人工智能ETF(159819)今年累计获净流 入资金超70亿元,基金规模超过165亿元;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基金规模升至16.5亿元,相比 年初增超八倍。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有机构认为,本轮人工智能浪潮由DeepSeek等技术创新驱动,有坚实产业价值基础。DeepSeek具备高 性能、低成本、蒸馏有效、开源等核心优势,同时DeepSeek提出多项算法创新,打破了海外算力堆砌 的传统大模型提升路径,展示出中国在AI领域已经具备与全球顶尖水平竞争的实力,这将使全球投资 者对中国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新的认知,进而对中国科技资产重新进行价值评估。 而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迈向复杂场景应用,技术迭代与商业化落地加速。从产业趋势看,机器人具 备制造业替代的经济性,同时又能创造新的需求场景,预计需求增长曲线更顺畅、更为陡峭,机器人依 然是为数不多的有望超越消费电子、电动车产业链的长坡厚雪大赛道。 资料显示,机器人ETF易方达(159530 ...
三大产业2024年减税1.97万亿元 税收为新质生产力赋能
中国经营报· 2025-07-02 23:21
税收优惠政策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 税务部门落实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为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注入发展动能 [1] - 2024年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数据显示,三大领域共减免企业所得税1.97万亿元 [1] - 三大领域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 [1] 数字经济领域表现 - 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2024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 [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3.2% [1] 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 - 高技术产业2024年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7.5% [1] - 航空航天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0.5%,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3% [1] 机器人产业领域表现 - 近两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平均同比增长10.2% [2] - 特殊作业机器人2024年度同比增长28.4%,服务消费机器人同比增长12.4%,工业机器人同比增长7% [2] 税务部门未来政策方向 - 税务部门将持续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深化拓展"政策找人"机制 [2] - 依法打击违规享受、恶意骗取税费优惠等违法行为,保障政策红利精准落地 [2] -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 [2]
共减免1.97万亿元,总营收同比增长7.1%
金融时报· 2025-07-01 20:37
数字经济 - 2024年数字经济、高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共减免企业所得税1.97万亿元,总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2% [1] - 2024年数据生产总量同比增长2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建成5G基站425.1万个 [2] - 2024年全球新公开生成式AI专利4.5万件,中国占比61.5% [2] - 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2024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5.9%、2.7%,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5%、13.2% [2] - 字节跳动、腾讯、阿里巴巴等13家头部企业2024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1.9%、19.7% [2] - 5月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1%,1-5月规模以上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 [2] 高技术产业 - 2024年医药制造、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8.9%、7.5% [3] - 2024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1.7%、7.5%,航空航天产业增长10.5%、26.3% [3] - 1-5月飞机制造、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等行业利润分别增长120.7%、28.6%,带动航空航天相关设备制造行业利润增长68.1% [3] - 1-5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5%,5月3D打印设备、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增长40%和11.5% [3] 机器人产业 - 中国机器人产业稳居全球第一梯队,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机器人相关有效专利突破19万项,约占全球三分之二 [4] - 近两年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平均同比增长10.2%,其中特殊作业机器人、服务消费机器人、工业机器人2024年同比分别增长28.4%、12.4%、7% [4] - 5月智能无人飞行器制造、智能车载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85.9%、29.5%,机器人减速器、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倍和35.5% [4] - 1-5月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2% [4]
【邂逅中国 爱上中国】萨尔瓦多留学生肖俊龙:在机器人产业腾飞中,感受“中国制造”硬核实力
环球网· 2025-06-27 21:10
行业转型与升级 - 河北省唐山市正从重工业城市转型为智能制造新地标 机器人产业成为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4] - 唐山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 拥有百年工业历史 目前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4] 机器人产业展示 - 唐山机器人展示体验中心展示了中国版"变形金刚"等先进机器人技术[4] - 机器人掌勺的"大餐"体现了中国制造在智能化应用领域的创新实力[4] 国际合作与传播 - 环球网与长城新媒体集团联合制作短视频 通过外国留学生视角展现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2][4][5] - 栏目以外籍人士亲身体验形式 真实反映中国在高端制造领域的技术突破[2][4]
长三角将逼近世界第一
投资界· 2025-06-25 15:02
长三角经济现状 - 2024年长三角人均GDP达1 95万美元 接近发达国家2万美元标准线 [5][7] - 长三角GDP总量4 65万亿美元 经济规模全球都市圈第二 仅次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 [5][7] - 长三角经济区包含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三省一市 2024年GDP总量33 17万亿元 [9][11]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比 - 长三角人均GDP为粤港澳大湾区85% 后者人均16 2万元 [9] - 长三角万亿GDP城市数量9座 大湾区5座 [11] - 长三角人口2 38亿 面积35 8万平方公里 大湾区人口8688 44万 面积5 6万平方公里 [11] 长三角发展驱动因素 - 地理优势显著 长江货运总量超全国铁路 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为世界级大港 [15] - 平原占比高 上海平地面积90% 江苏80% 利于城市扩张与农业发展 [15] - 教育资源密集 长三角贡献全国最多两院院士 上海 南京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前三 [16] 长三角产业协同模式 - 高端制造领域形成"大联合"模式 避免同质化竞争 如大飞机 机器人 生物医药产业 [16][17] - 上海自贸区 江苏苏南五市 浙江环杭州湾城市群 安徽六安等地分工协作 [16] 长三角未来增长动能 - 杭州数字经济与创新活力突出 阿里总部与直播电商形成产业生态 [19][20] - 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 合肥 芜湖等城市贡献全省50%GDP 合肥强省会战略见效 [20] - 上海通过五大新城落户政策 G60科创走廊等规划激发人口与产业活力 [21]
南京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 审议《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快讯· 2025-06-24 13:58
南京市常务会议核心内容 - 会议集体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并强调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1] - 会议要求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支持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做精主业 [1] - 会议审议通过《南京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 [1] 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规划 - 计划加速集聚企业主体 做大产业规模 打造核心产品 [1] - 将统筹推进优质企业培育 重点项目招引 科技成果转化等工作 [1] - 着力深化拓展应用场景 构建创新体系 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 [1] 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发展 - 会议强调聚焦关键领域开展重大科技攻关 获取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1]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创新 [1] - 目标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 产业发展新标杆 生态协同新范式 [1]
科技金融“大合唱” 演绎协同奋进曲
金融时报· 2025-06-24 11:20
科技金融政策与机制 - 中国人民银行河北省分行联合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建立"双牵头"工作机制,覆盖省内9个部门和省市县三级机构,形成"1+N"政策体系 [2] - 河北已印发科技金融政策文件10余份,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上百场,发放科技型企业贷款突破万亿元 [2] - "一池两新万企"行动、"金融活水助力科技企业腾飞"专题活动等大型品牌活动为科技企业融资提供高端化平台 [2] 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实践 - 农业银行秦皇岛分行发放省内首笔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创新推出数据知识产权贷款产品 [3] - 北京银行石家庄分行发放河北省首单千万级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贷款1000万元,以"冀路畅达"网络货运平台数据集为质押物 [3] - 工商银行唐山分行发放全省首笔"机器人AI贷"500万元,调用企业研发日志数字化记录作为风控依据 [7] 多元化资金投入与基金运作 - 河北省科技投资引导基金以28.85亿元母基金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构建三级联动体系,设立子基金37只,总规模达204亿元 [4] - 基金投资项目161项,其中15家企业成功上市,1家成长为独角兽企业 [4] - 冀中能源集团发行河北省首单数字人民币科创债券,规模10亿元,期限5年,发行利率3.74%创集团新低 [4] 科技保险创新与特色案例 - 中国大地保险河北分公司落地全国首单科技投资研发转化损失保险,覆盖宜明昂科肿瘤创新药项目全链条风险 [5] - 创新保险模式实现"投资机构投保、双主体受益",项目失败后可双向赔付 [5] 区域特色科技金融发展 - 雄安新区分行打造科技金融试验田,设立示范性科技支行和特色网点,争取设立雄安创新发展奖励资金 [6] - 张家口建立科技金融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6] - 沧州市分行推动科技创新再贷款落地,6家银行为凯意新材料提供8亿元银团贷款,贴息后融资成本降低1.5% [8] 产业链与供应链金融支持 - 保定市分行利用长城供应链金融平台推动核心企业上下游协同发展,线上融资累计4.96亿元 [7] - 唐山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器人企业签约信贷金额达20亿元,投放8.31亿元,企业研发周期平均缩短9个月,专利申报量同比增长120% [7]
有“苏超”的长三角将逼近世界第一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0 12:09
长三角经济规模 - 2024年长三角GDP总量达4 65万亿美元 经济规模位居全球都市圈第二 仅次于美国波士华城市群[7] - 2023年长三角以不到4%国土面积创造全国近四分之一经济总量 拥有9座GDP万亿城市[9] - 2024年长三角人均GDP达1 95万美元 接近发达经济体2万美元标准线[7] 区域经济对比 - 长三角经济区覆盖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三省一市 2024年GDP总量33 17万亿元 人口2 38亿[16] - 粤港澳大湾区2024年GDP总量14万亿元 人口8688 44万 人均GDP为长三角的85%[10][16] - 长三角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空间和人口资源不在同一等级 行政壁垒差异大 直接对比不科学[16] 发展驱动因素 - 地理优势显著 通江达海 长江航运总量超全国铁路 上海港 宁波舟山港为世界级大港[22][24] - 平原面积占比高 上海平地占90% 江苏占80% 利于城市扩张和农业发展[24] - 教育资源密集 长三角贡献全国最多两院院士 上海 南京双一流高校数量全国前三[25] 产业协同升级 - 高端制造进入"大联合"阶段 大飞机 机器人 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27][29] - 上海自贸区 苏南五市 杭州湾城市群 安徽六安等地分工协作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27] 未来增长动能 - 杭州作为数字经济与创新中心 聚集deepseek 宇树科技等企业 城市活力突出[32][33][36] - 安徽通过合肥 芜湖等城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产业链 合肥GDP达1 35万亿占全省25%[37][39] - 上海通过五大新城落户政策 虹桥商务区 G60科创走廊等规划激发人口与产业活力[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