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对外贸易等
icon
搜索文档
内蒙古交上“十四五”收官亮丽答卷
中国经济网· 2025-11-06 16:16
综合经济实力 - 经济总量自2021年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后,2024年突破2.6万亿元,时隔5年重回全国中游 [1] - “十四五”前4年GDP年均增速达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6个百分点 [1] - 2024年人均GDP突破11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5倍 [1] - 2022至2024年投资连续3年保持两位数高增长,增速排名从2020年全国倒数第3位跃升至正数第2位 [1] 科技创新驱动 - 2022年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水平首次进入全国中等创新地区行列,科技投入、产出、产业创新等关键指标增速进入全国前10 [2] - 成功研制全球最大容量构网型储能样机、全国首台“零碳排放”重型矿用卡车及首套煤矿5G智能控制终端 [2] 产业结构优化 - 煤炭年产量稳定在10亿吨以上,外送占比稳定在60%以上,保障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省份的煤炭供应 [3] - 外送电量占比稳定在40%以上,占全国外送电量六分之一以上,连续20年居全国首位 [3] - 2024年底新能源总装机达1.35亿千瓦,超过火电装机,新能源新增装机、总装机、发电量均稳居全国第一 [3] - 新发现铁、金、锂、锡等9种大中型矿产地42处,稀土新材料产值占全国比重持续领先 [3] - 2024年粮食产量达820亿斤,全国排名第六,可满足4亿人1年口粮消费,全国近一半羊绒产自该区 [3] - 算力和智算规模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现代装备制造、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拓展新赛道 [3] 绿色低碳发展 - “十四五”前4年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6.8%,以年均1.4%的能耗增速支撑了年均6.1%的GDP增长 [4] - 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走在全国零碳园区建设前列,多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 [4] 基础设施建设 - “四横十二纵”综合交通主骨架建成率达84.3%,综合交通网里程达23.8万公里,东西高速公路大通道全线贯通 [7] - 建成17条新能源外送通道,电力外送能力达7500万千瓦,居全国第一位 [7] - 新型基础设施加速布局,5G、大数据释放巨大乘数效应 [7] 重点领域改革 -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56% [8] - 政务事项全程网办率从2020年的52%上升至97.4% [8] - 电力市场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8] 向北开放与外贸 - 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比2020年翻了近一番 [9] - 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覆盖国内22个省区市的64个城市,连接境外10个国家的22个终点城市,“十四五”以来累计到发中欧(亚)班列1900列 [9] - 2024年口岸货运量达1.23亿吨,创历史新高,继续领跑全国边境陆路口岸 [9] 城乡区域协调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20年的67.48%提高到2024年的70.73%,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10] - 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开创“绿电跨区直供”新模式 [10]
广西出台金融惠企三年行动方案
广西日报· 2025-07-14 09:37
核心观点 - 广西推出金融惠企三年行动方案 通过多政策工具和多金融工具协同 服务重大项目 重点产业和普惠领域 目标到2027年统筹财政资金75亿元 带动贴息贷款6000亿元 担保补贴1000亿元 债券发行3000亿元 [1] 重点任务领域 - 重大项目融资优先保障中央预算内投资 国债 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的国家重点项目和自治区级重大项目 包括西部陆海新通道 平陆运河经济带 重点产业园区及"两重""两新"项目 [2] - 重点产业融资支持工业振兴和新质生产力培育 优先支持"人工智能+东盟""人工智能+制造"等人工智能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 未来产业和传统产业升级 同时支持乡村振兴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2] - 普惠领域融资加大对小微企业 民营企业及特定群体就业就学支持 培育民营企业"首贷户" 推动首贷和信用贷扩投放 [2] 融资渠道拓宽措施 - 加大银行信贷投入 每年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 再贴现 科技创新再贷款等工具不少于1000亿元 每年投放贴息贷款2000亿元以上 [4] - 畅通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渠道 支持境内外上市融资 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在区域性股权市场 新三板挂牌 [4] - 扩大保险风险保障服务 丰富科技 知识产权 特色农产品等保险产品 加强保险资金在科技创新 创业投资等领域的运用 [4] - 优化融资担保服务 提供0.2%至0.4%担保费率补贴 加大"科创担""工业振兴担"等产品投放 [4] - 扩大债券发行规模 力争每年发行各类信用债1000亿元以上 [4] - 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到2027年底撬动各类资本投资累计1000亿元以上 [4] 融资可得性提升措施 - 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推广重大项目"前期贷" 开发知识产权 数字资产 碳排放权等新型权益资产抵质押贷款产品 [5] - 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支持小微企业首贷和信用贷扩规模 推广主动授信 随借随还模式 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 [5] 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 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 完善贴息贷款政策 直接融资奖补政策及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探索设立风险补偿资金池 [5] - 分级分类开展融资对接 探索建立主办银行制 打造新型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 加强金融专家和AI顾问"双服务"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