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管理
搜索文档
2025会议明牌:未来5年钱往哪流,都在这13个领域
搜狐财经· 2025-10-26 02:33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 - 土地财政时代正式落幕,财富流向转向技术和绿色创新[1] - 过去依靠投资和房地产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翻篇[3] - 实体经济部门将迎来巨额投入,重点流向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综合交通网络等领域[5] 科技创新与硬科技领域 - 政策明确要打造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尤其是在芯片和人工智能领域[3] - AI将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形成"人工智能+"实效,量子科技将从实验室推向应用层面[5] - 卫星互联网和太空旅游的开放预示基础通信和高端消费领域的变革[5] - 长三角科创走廊专注于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研发强度目标设定在3.8%[10] - 粤港澳合作在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积累专利优势[10] 内需市场与消费升级 - 特色餐饮、健康医疗、文体娱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5] - 服务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占比已达48%,并以超过15%的速度增长[8] - 消费品以旧换新和设备更新政策将在2025年后加力扩围,预计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可能达1.5万亿元[8] - 文旅、健康、教育等提升生活品质的消费形态成为拉动内需主力[8] 区域发展与投资机会 - 中西部和农村是亟待开发的新蓝海,四川、湖北等内陆省份崛起速度可能超乎想象[5] - 城市发展重点从向外扩张转向内部更新,未来五年地下管网改造将超70万公里,带来近5万亿元新增投资需求[8] - 区域发展重点聚焦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10] 银发经济与民生服务 - 银发经济规模预计在2035年达30万亿元,医养结合、康养护理、老年用品和服务将形成巨大产业链[8] - "三保"政策瞄准就业、消费和民生底线,社区服务、平价消费、技能培训将获直接政策支持[6] - 食品健康和公共安全领域整治将催生对专业监管、检测技术和服务的新需求[6] 数字贸易与金融市场 - 数字贸易规模已突破3万亿元,跨境电商试验区数量达165个,数字市场准入持续扩大[8] - 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渠道正在优化,QFII额度扩容和"跨境理财通"试点扩大[10] 产业发展细分领域 - 智能机床、数字农业等细分领域可能诞生下一批行业新贵[5] - 地下管网改造将带动绿色建材、智能监测设备、数字化管理系统等相关产业[8]
镇江开启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一证两用”双认证
新华日报· 2025-09-24 05:47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市场对数字化管理领域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攀 升。为破解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瓶颈,加快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镇江市总工会主动作为,联系引导社 会组织力量助力工会赋能产改,积极争取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项目资金支持、人社部门政策 支持,依托镇江工匠学院教学资源,联合具有培训资质的镇江市软件行业协会,共同启动以"职基助 力、赋能产改"为主题的首批数字化管理师培训,打造"线上+线下"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改政 策从"纸面"落到"地面",让职工实实在在享受到政策红利。 9月15日,镇江市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化管理师)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首发活动举行。江苏首批 数字技术人才"技能+职称"双认证政策在镇江正式落地。该市30名产业工人各自收获了一份含金量十足 的"职业礼包"。 本次获证职工大多来自镇江"四群八链"相关企业。他们通过了数字技术初级专业技术等级认证,符合条 件的不仅可参照高级工技能等级享受政府补贴,还可凭该证书直接认定相应系列和层级的职称,实 现"免评直认,一证双用",为产业工人数字技术人才打通"技能+技术"的双轨发展通道。"以前评职称要 单独准备材料、 ...
全省首批落地,认技能算职称 镇江开启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一证两用”双认证
镇江日报· 2025-09-17 07:59
政策核心与实施 - 江苏省首批数字技术人才“技能+职称”双认证政策在镇江正式落地 [1] - 30名产业工人首批获得数字化管理师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1] - 证书实现“免评直认,一证双用”,持证者可参照高级工享受政府补贴并直接认定相应职称 [1] 政策影响与意义 - “一证两用”机制打破产业工人职业发展“单行道”,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新模式 [2] - 双认证机制认可实操能力并通过职称体系检验理论素养,助力工人实现从操作到创造的跨越 [2] - 政策为产业工人数字技术人才打通“技能+技术”的双轨发展通道 [1][2] 行业背景与人才需求 - 数字经济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市场对数字化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持续攀升 [3] -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的“智改数转”进程加速,企业对数字技术人才需求从数量填补转向质量提升 [3] - 为破解产业升级中的人才瓶颈,加快数字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3] 培训模式与实施路径 - 打造“线上+线下”数字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产改政策从纸面落到地面 [3] - 项目依托镇江工匠学院教学资源,联合镇江市软件行业协会共同启动首批数字化管理师培训 [3] - 项目获得全国总工会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项目资金支持及人社部门政策支持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