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制造

搜索文档
昔日荔枝林,今成科学城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8
发展历程与区域规划 - 松山湖从荔枝林起步 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成为科技创新爆发点 [2] - 2018年整合周边镇区建成90.5平方公里松山湖科学城 布局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重点项目 [2] - 形成涵盖机器人装备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化格局 [4] 产业集群与企业生态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海柔创新、云鲸智能等独角兽企业 覆盖家庭服务/智能运动/娱乐休闲机器人领域 [3] - 基地内逸动科技船用动力设备应用于多个绿色景区 本末科技推出直驱电机轮足机器人 LiberLive研发无弦吉他 [3] - 科学城聚集17000户市场主体 含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70家国家高新企业/64家上市及后备企业/25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4] - 23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 产业生态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全链条支持 [4][3] 金融支持体系 - 设立总规模1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首期5亿元) 参与50亿元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 [6] - 建立每年1亿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 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损失最高补偿50%本金 [6] - 提供信用贷款贴息和科技金融纾困政策 显著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 缓解研发投入现金流压力 [6]
基金数量规模东莞居首 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年底开园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07:07
综述篇 -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定位为"科技金融集聚区"和"千亿园区",承担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任 [3] - 园区已进驻220余家金融服务机构及基金机构,基金数量184家占全市59%,认缴规模962亿元占全市75%,均居全市第一 [3] - 上市企业7家、后备企业57家,数量均居全市首位,彰显资本增值潜力 [3] - 东莞将整合政策、资本、产业资源,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新高地 [3] 规划布局 - 集聚区规划面积5200亩,首开区750亩,以"一轴两翼"空间布局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等业态 [4] - 围绕"金融新业态先行区、基金集聚区、政策创新区、产品示范区、生态样板区"五大核心定位发力 [4] 战略逻辑 -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科技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首,广东省"十四五"规划支持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 [5] - 松山湖拥有7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及华为终端总部等行业龙头企业,形成"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 [5][6] - 集聚区将吸引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形成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6] 资本集聚 - 园区已备案基金184家,总投资认缴规模962亿元 [7] - 2018年出台《促进基金业发展实施办法》,2021年设立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东莞基地 [8] - 2023年设立广东省科技金融综合服务中心东莞松山湖分中心,2024年建设数字人民币全域应用集聚区 [8] 政策支持 - 设立每年1亿元融资损失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天使贷""园区保"等创新融资产品 [9] - 2010年设立广东省首家"金融法庭"和金融纠纷调解中心 [11] -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提及东莞法院助力17家科创企业获1.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贷" [11] 服务体系 - 构建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梯"服务体系,满足初创、成长、成熟期企业差异化需求 [12] - 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五大母基金落户松山湖,目标形成2000亿元母子基金群 [12] - 松山湖天使基金总规模10亿元,已投资19个项目,今年将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 [12][14] 生态协同 - 成立"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队,提供超100亿元融资,实现"全科会诊"服务模式 [15] - 案例:为蓝潜海洋技术提供近2000万元"股权+债权"资金支持 [16] - 推动银行参考风投评估调整授信,企业通过股债结合降低股权稀释风险 [16] 未来发展 - 研究修订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政策,起草科技金融集聚区政策 [17] - 建设"三个高地":政策创新高地、机构汇聚高地、产品创新高地 [17] - 设立百亿母基金,构建"投贷债保"联动机制,强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导向 [18]
松山湖科技金融进化论
南方都市报· 2025-05-19 11:10
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建设 - 东莞松山湖科技金融集聚区于2024年3月启动建设,规划面积5200亩,首开区750亩,采用"一轴两翼"空间布局,包含科技金融服务中心、基金中心等业态 [6] - 集聚区已吸引14家头部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6家金融机构签署首批入驻协议,目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金融新高地 [6][8] - 东莞将整合政策、资本、产业资源,构建覆盖科技创新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强化"科技-产业-金融"正向循环机制 [5][35] 产业基础与战略定位 - 松山湖拥有77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1+4+1+X"现代化产业体系,涵盖华为终端总部、生益科技等龙头企业 [9][11] - 园区进驻金融服务机构220余家,包括银行20家、证券公司9家,已备案基金184家(占全市59%),总规模962亿元(占全市75%) [15] - 集聚区定位为金融新业态先行区、基金集聚区等五大核心功能,旨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8][11] 资本集聚与政策创新 - 松山湖设立总规模10亿元天使基金(首期5亿元),已投资湃泊科技等19个项目,计划新增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人才创新基金等 [23][25] - 东莞市高质量发展基金体系目标形成2000亿元规模,其中市场型母基金规模150亿元,计划撬动1400亿元母子基金群 [23] - 2024年设立1亿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推出"天使贷""园区保"等创新产品,破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题 [17] 金融服务模式创新 - 成立"股贷担保租"联动服务队,累计提供融资超100亿元,实现银行、风投、担保等跨业态协作 [26][28] - 创新"科创贷+批量担保+保险服务""股权投资+科技成果转化贷"等联动模式,为蓝潜海洋等企业提供近2000万元组合融资 [28] - 建立广东省首家金融法庭和金融纠纷调解中心,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助力17家科创企业获1.1亿元科技成果转化贷 [20] 未来发展布局 - 松山湖将修订科技金融政策,优化母基金出资比例和返投机制,打造政策创新、机构汇聚、产品创新三大高地 [33][35] - 计划设立百亿母基金,联合中信集团等设立种子基金、产业链发展母基金,强化"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导向 [33] - 目标吸引银行、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及中介服务机构集聚,构建全链条科技金融服务生态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