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创业

搜索文档
硬科技创业时代亟须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
证券时报· 2025-08-19 02:36
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现状 - 贵州省出台新政明确技术经理人可评正高级研究员 安徽将技术经理人纳入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多地针对这一新兴职业出台职称评定 人才认定等支持政策 [1] - 技术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定义为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的专业人员 承担成果挖掘 培育 孵化 评价 推广等职能 [1] - 深圳某研究院技术经理人岗位月薪最高达5万元 反映硬科技创业时代对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 [1] 行业需求驱动因素 -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崛起使高校科研成果成为创业源头 但存在科研成果转化难与企业找技术难的双向困境 [2] - 科研人员"懂技术不懂市场"与企业"懂市场不懂技术"之间存在信息鸿沟 技术经理人能有效弥合供需错配 [2] - 技术经理人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价值在科技产业转型背景下愈发凸显 [2] 人才供给瓶颈 - 技术经理人需兼具技术理解力 市场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全链条服务职能导致职业门槛高 [3] - 行业面临系统化培养渠道有限 培训碎片化 证书含金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3] - 缺乏统一职业资格认证 等级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职业路径不清晰制约人才供给 [3] 政策与教育体系突破 - 科技部发布《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规范》建立能力建设 职业发展 等级评价一体化标准体系 [4] - 四川 北京 天津等十余省市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 支持队伍建设 [4] -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 培养技术 产业 金融复合型人才 [4]
从大疆到让雷军掏出24亿的速腾聚创:朱晓蕊如何缔造神话?
搜狐财经· 2025-08-04 16:13
大疆发展历程 - 大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85%份额 [1] - 2020年公司估值达1000亿人民币 位列胡润独角兽榜第14名 [1] - 2017年无人机销量突破100万台 公司市值超150亿美元 [5] - 2021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4600项 [5] - 2023年市场价值增长至1250亿元人民币 [5] 朱晓蕊的科技孵化模式 - 采用"精雕细琢 宁缺毋滥"理念 深度孵化企业仅7家 [12] - 对每家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 全程把控技术路线与产业化 [12] - 注重基础研究深度 构建被投企业技术壁垒 [12] 速腾聚创成长轨迹 - 2014年孵化激光雷达项目 突破"黄金玩具"技术偏见 [6] - 核心产品包括MX激光雷达 M3激光雷达 M-Core SoC等 [8] - 2022年获小米战投24亿元 硬件成本低+软件响应快构成竞争优势 [8] - 2024年前三季度总营收11亿元 同比增长91.5% [8] - 激光雷达累计销量达381900台 同比激增259.6% [8] - 合作客户超2600家 预计2025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突破10万颗 [8] 关键技术突破节点 - 2008年大疆初创期 朱晓蕊主导飞控系统参数调试 单参数测试超百次 [3] - 早期四旋翼飞机技术突破 带动产品畅销北美市场 [5] - 激光雷达项目实现从学术样机到量产产品的转化 [8]
从大疆离职创业,被雷军领投24亿,神秘女科学家缔造出百亿独角兽
搜狐财经· 2025-08-02 19:47
朱晓蕊的科技创业历程 - 朱晓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研究,是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联合发起人之一 [2] - 2006年投资100万元支持大疆创始人汪滔的无人机项目,并带领学生团队协助攻克技术难题 [4] - 正式加入大疆担任首席科学家和创始董事,深度参与核心技术研发并引入优秀人才资源 [6] - 2014年支持博士生邱纯鑫创业,联合创立速腾聚创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将机器人定位技术积累注入公司 [6][8] 速腾聚创的发展轨迹 - 早期团队主要来自朱晓蕊课题组,坚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软硬件同步开发 [8] - 半年内研发出16线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RS-LiDAR,赢得首轮资本关注 [10] - 2022年获得雷军旗下小米产投领投的24亿元融资,估值突破百亿 [14] - 已完成10轮融资,手握40多款车型订单,客户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等主流车企 [16] 技术路线与行业竞争 - 预判激光雷达从机械式向固态化发展,提前布局MEMS和Flash固态激光雷达技术 [12] - 面临华为、禾赛科技等实力玩家竞争,需保持先发优势 [22] - 需跨越可靠性、一致性、成本控制等量产障碍 [22] 商业模式与战略规划 - 从硬件供应商向感知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构建芯片、硬件到算法的全栈能力 [16] - 正在筹备上市,计划通过融资投资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完整生态 [22] - 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反对拿来主义,在关键技术上建立护城河 [18]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6] - 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带动自动驾驶技术需求,激光雷达需求激增 [10] - 雷军投资速腾聚创是双赢选择,小米汽车确保传感器供应,速腾聚创获得品牌背书 [14]
深创投集团总裁刘苏华: 风投行业呈现七大新趋势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07:11
风投行业新趋势 - 创新创业方向从模式创新转向硬科技创业,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行业 [2] - 科技环境面临"脱钩断链"挑战,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遇阻,关键技术零部件存在供应链风险 [2] - 风险投资与国家战略契合度提升,中央政策从募、投、管、退全链条支持行业发展,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2] - 国资成为风投市场主力军,国资LP出资占比超80%,地方和中央国资机构直接投资比例增加 [2] - 投资节奏与经济增速同步放缓,预计未来经济增长中枢长期维持在5%,企业成长速度受大环境影响 [3] - 中国科技创新从跟随模仿转向领先,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突破 [3] - 人工智能成为新经济起点,正在颠覆创作、科研、产业应用等领域,未来可能重构组织架构和商业逻辑 [3] 相关ETF表现 食品饮料ETF (515170) - 跟踪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指数,近五日下跌0.51%,市盈率20.31倍 [5] - 最新份额57.8亿份(增加45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95.6万元,估值分位18.98% [5] 游戏ETF (159869) - 跟踪中证动漫游戏指数,近五日上涨2.52%,市盈率43.69倍 [5] - 最新份额70.4亿份(增加3.2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593.6万元,估值分位65.10% [5] 科创半导体ETF (588170) - 跟踪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近五日上涨2.16% [5] - 最新份额3.7亿份(增加2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885.6万元 [5] 云计算50ETF (516630) - 跟踪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指数,近五日上涨3.33%,市盈率115.52倍 [6] - 最新份额4.4亿份(增加3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78.1万元,估值分位91.37% [6]
深创投集团总裁刘苏华:风投行业呈现七大新趋势
证券时报· 2025-07-31 03:03
风投行业新趋势 - 创新创业方向从模式创新转向硬科技创业 重点围绕人工智能 机器人 半导体 生物医药 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等行业开展 [2] - 科技环境面临"脱钩断链"挑战 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遇阻 关键技术零部件面临供应链风险 [2] - 风险投资与国家战略契合度提高 中央密集出台政策从募投管退全链条支持行业发展 成为服务国家战略重要载体 [2] 市场结构变化 - 国资成为风投市场主力军 LP出资占比超80% 地方国资和中央企业直接投资比例提升 [2] - 投资节奏与经济增速同步 预计未来经济增长中枢长期处于5% 企业成长速度随环境变化放缓 [3] 科技创新进展 - 中国科技创新从跟随模仿转向创新领先 在人工智能 新能源汽车 航空航天 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3] - 人工智能成为新经济起点 正颠覆创作 科研 自动驾驶 AI制药等领域的产业链 未来可能重构组织架构和商业逻辑 [3]
聚势登峰 再启新程 | 浦东科创-海望登峰(二期)CEO特训营即将启航
投中网· 2025-07-17 11:34
特训营概况 - 浦东科创-海望登峰(二期)CEO特训营聚焦硬科技领域创业者的产业化破题与企业成长关键环节,集结顶尖导师、龙头企业与资本支持,助推项目从0到1跃升 [1] - 首期特训营历时8个月,42位创业者参与5期线下培训,课程覆盖战略、产品、组织、市场与融资五大模块,19位导师来自科研、产业、资本与管理领域 [3] - 首期学员企业融资成果显著:13家完成融资6.25亿元,26家处于融资进程中,累计融资超10亿元 [3] 学员企业技术突破 - 智新浩正研发的"异体人再生胰岛注射液"获国家药监局临床许可,为国内首款异体通用型再生胰岛产品 [4] - 合肥国镜仪器发布国内首台台式冷场扫描电子显微镜,填补国产高端科研仪器空白 [4] - 国科炭美建成千吨级硬炭材料示范线,产品性能超越进口同类并获下游验证 [4] - 中科氢易实现第四代固态电解质隔膜技术中试突破并启动批量供货 [4] 二期特训营升级 - 课程体系全面升级,聚焦技术商业化路径、产业链协同、融资逻辑与组织成长,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 [6] - 招募199名学员,覆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产业,企业营收从初创期到亿元级梯度分布 [7] - 学员团队多为"科学家+工程师+商业运营"配置,高学历及海归背景突出,部分主导国家级科研专项 [7] 课程与资源支持 - 导师团队覆盖科研、产业、政策与管理四大维度,提供立体化指导 [8] - 教学方式创新:私董会、工作坊、路演与标杆企业参访结合,形成学习闭环 [8] - 整合浦东科创集团产业投资、科技金融与政策服务资源,提供"六个一"培育计划(资金、办公、人才等支持) [9] - 设立"成长之星""创新之星"激励机制,构建长期创业社群与资源循环生态 [10] 政策与资本背景 - 浦东新区推出"青创15条",提供100万平方米低租金青年公寓与创业空间,构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支持体系 [12] - 浦东科创集团总资产300亿元,管理规模600亿元,投资培育近150家上市企业(含56家科创板),科技金融服务企业近万家 [13] - 旗下海望资本管理规模近200亿元,通过投资招商引入项目总估值超500亿元 [13]
身价200亿!曾破译周鸿祎手机的“技术帝”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6:04
公司概况 - 影石Insta360为全景相机行业龙头,全球市场份额达80%[3] - 公司于科创板上市,市值突破700亿元[2] - 创始人刘靖康为34岁技术极客,个人身价达200亿元[2] 创始人背景 - 刘靖康1991年生于广东中山,南京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毕业[2] - 大学期间因破解周鸿祎手机号码被称为"技术帝"[2] - 2013年首次创业开发"名校直播"APP未果,2015年转向全景相机领域[2] 产品发展 - 2016年推出首款Nano全景相机,支持苹果手机直拍直发社交平台[2] - 后续推出ONE X、X系列、GO等系列产品,覆盖运动博主、骑行、滑雪等场景[2] - 旗舰产品Insta360 X5引发全球抢购潮[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收从20亿元增长至56亿元,年增长率达180%[3] - 海外收入占比接近80%[3] 行业地位 - 公司产品占据全球全景相机80%市场份额[3] - 被视为硬科技创业典范,代表中国年轻一代的科技创新能力[3]
98年清华小伙,如何带着一群草根在机器人马拉松中逆袭?
混沌学园· 2025-05-08 19:08
公司发展历程 - 2023年9月公司成立时面临融资困境,团队由草根创业者组成,缺乏顶尖学历和行业资源,初期接触的投资机构均无果而终[6][7][8] - 团队自筹100万资金在北京顺义别墅实验室开发出首台人形机器人样机,凭借实物展示获得清华系投资机构760万元种子轮融资[11] - 2024年初公司经历技术瓶颈和人才危机,现金仅够支撑10个月运营,通过重组团队转向强化学习算法路线,5个月内实现机器人跑跳动作并在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获得5000多万元pre-A轮融资[13][14][15][25] - 2025年通过"后空翻"技术展示和39900元定价策略实现商业化突破,抖音投放1小时获得数百条销售线索,随后在机器人马拉松比赛中包揽二三名,订单总量突破1000台[28][30][31][34] 技术突破路径 - 初期用1个多月时间完成从硬件样机到嵌入式系统全跑通,实现机器人行走功能,创造行业速度记录[11][13] - 技术路线从传统模型预测控制(MPC)转向深度强化学习(DRL),通过专项算法题筛选潜力工程师,5个月内实现机器人跑跳单腿跳等高级动作[20][22][24][25] - "后空翻"技术成为关键突破点,该动作对硬件爆发力、结构稳定性、电池放电能力和极限工况算法提出综合挑战[28][30] 商业化策略 - 采用"技术+流量+极致性价比"组合拳:空翻技术展示制造噱头,39900元定价仅为行业均价的60%,形成市场冲击[30][31] - 通过抖音1小时精准投流获得首批销售线索,快速搭建销售团队实现闭环,两个月内从零订单到产能满载[31][34][35] - 借力机器人马拉松赛事获得媒体曝光,三轮车测试辅助设备成为创新亮点,包揽比赛名次带来持续流量[34] 团队建设经验 - 早期面临"三无团队"(无顶尖学历/明星履历/行业资源)困境,通过实物demo打破投资机构对豪华团队的迷信[6][7][39] - 资金危机时逆向操作:在现金仅剩10个月时仍投入重组团队,通过算法题筛选理论基础扎实且热爱行业的潜力人才[18][22][24] - 建立"技术验证-资本注入"良性循环:用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示获得pre-A轮融资,用商业化突破稳定现金流[25][31][35]
对话机器人专家王田苗:10% 的人设计机器,40% 的人服务机器,50% 的人享受爱好
晚点LatePost· 2024-09-23 11:35
人形机器人行业现状与趋势 - 人形机器人领域当前存在泡沫,但泡沫对科学发展和产业推动具有必要性[2][43] - 通用具身智能技术大规模应用爆发仍需5-10年,但专用场景落地可能在未来1-2年实现[34] - 行业将经历周期性调整,预计2023年底至2024年初进入低落期[5][42] 科学家创业与孵化模式 - 科学家创业需克服管理短板,核心是放权让利,让学生成为决策主体和大股东[3][20][21] - 硬科技孵化需关注三要素:市场需求匹配度、技术成熟度(2-3年窗口期最佳)、团队能力[30] - 孵化角色演进路径:从家长式管控→教练指导→啦啦队支持[23][24] 具身智能商业化路径 - 特斯拉Optimus等产品验证了工厂场景优先落地的策略,供应链定制(电机/减速器/丝杠)是关键[46] - 新机会存在于传统机器人渗透率低的领域:物流/商超/清洁/医疗/电池回收等[49] - 技术替代将分阶段:标准化批量工作(50-60%)→人机协作(40%)→创造新岗位[54] 硬科技创业方法论 - 成功科技创业者需具备:强技术背景、团队互补性、持续学习能力[50][51] - 两类发展路径:专精特新(存活率高)vs平台型链主(死亡率高但规模大)[47] - 科学家转型需突破两点:全职All in意愿和商业思维培养(客户需求导向)[32] 产业历史经验与启示 - 日本企业通过专用化改造美国PUMA机器人,成就工业机器人产业霸主地位[35][36] - 当前人形机器人发展阶段类比1970年代第一代工业机器人,需经历场景适配过程[37] - 技术演进规律:短期效果常被高估,长期价值易被低估[45] 未来劳动力结构展望 - 社会分工可能演变为:10%设计机器、40%服务机器、50%专注爱好[8][55] - 机器人将替代"五类工作":单调/重复/肮脏/劳累/危险的标准化任务[54] - 护理类工作难以被替代,因需情感陪伴和零容错要求[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