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科技创业

搜索文档
天大,靠VC出圈
36氪· 2025-10-02 10:33
天津大学130周年校庆与战略转型 - 天津大学迎来130周年校诞,作为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其战略正从“培养工程师”向“孵化创业者”、从“输出科研成果”向“培育创新生态”转变 [1][2] 2024年创投基金布局 - 2024年9月,联合九安医疗、海河产业基金等发起规模50亿元人民币的“天开九安海河海棠科创母基金”,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硬科技领域,重点支持天开高教科创园内的早期项目孵化 [2] - 2024年11月,携手脑机交互与人机共融海河实验室设立规模10亿元人民币的专项基金,瞄准脑机接口、神经工程等前沿方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2][9] - 基金布局旨在建立“科学家+企业家+政府+投资人”的创新投资模式,以“耐心资本”支持技术的长期发展 [10] 校友企业IPO进展 - 易思维(杭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于2024年6月5日获受理,计划募资12亿元,用于工业视觉智能装备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研发中心升级,核心技术源自天津大学精密仪器学科,创始人郭寅为天大博士 [3][5][6] - 滴普科技于2024年5月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公司估值达68亿元人民币,由天大本硕校友赵杰辉创立,聚焦企业级大模型人工智能应用解决方案,按2024年收入计算在中国相关市场排名前列 [3][4] 北洋海棠基金发展历程与规模 - 北洋海棠基金成立于2017年,由天津大学校友企业家自发发起,专注于投资天津大学师生及校友的硬科技项目 [7][8] - 目前基金总体管理规模超过75亿元人民币,已投资50余个硬科技项目,直接投资和带动投资近50亿元人民币 [8] - 基金计划未来5年打造不少于40万平米的创新创业载体,吸引500家科创企业,孵化10家独角兽企业,汇聚1万名以上青年学子留津创业 [9] 天开高教科创园生态建设 - 天开园于2023年5月18日正式开园,旨在通过“物理空间+制度设计”破解高校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聚焦政务、科创、金融、商务、知识五大服务 [11] - 自成立以来,天开园设立41只基金,总规模达196.3亿元人民币,带动企业获得投融资24.27亿元人民币,已孵化培育企业超过100家 [11][12] - 园区内成功案例包括天津大学成果转化企业费曼动力完成高瓴资本等多轮融资,以及永续新材料建成年产3万吨的食品级纳米纤维素生产线 [12] 学科积淀与时代机遇 - 天津大学拥有130年的工科学科深耕历史,是中国工科教育的“压舱石”,在新能源、新材料等硬科技领域具备深厚积淀 [13] - 当前一级市场投资风格向“投早、投小、投科技”转换,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时代机遇,天津大学在此背景下走在高校创投浪潮前列 [13]
实战派投资人忠告:硬科技创业,速度是竞争力,活着是硬道理
创业邦· 2025-10-02 09:09
投资趋势与偏好 - 投资机构青睐具备长期价值和技术积累的硬科技项目,如新材料和人工智能[5][6] - 新材料领域是国家关键“卡脖子”领域,技术难度高但产值不一定大[6] - 生物科技与AI项目在评委打分中获得较高分数,区间在82-88分[6] - 材料是许多技术突破的底层基础,中国创业正从技术创新走向材料创新[7] 硬科技投资逻辑演变 - 投资逻辑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快速变现,转变为硬科技时代需要10年沉淀[9] - 硬科技创业更注重场景适配、客户留存、生态建设与供应链能力,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颠覆不同[9] - 硬科技企业常立足于特定细分需求,市场天花板不一定高,但成功切入后能存活[9] - 企业发展取决于“供给侧”迭代能力,即用初始产品切入市场后,能否迭代出更多产品覆盖更广需求[10] 投资策略与时机把握 - 在热门投资领域不应盲目追逐,早期机构应聚焦看得懂的领域并深耕,等风来[12] - 一个实验室产品走向市场平均需要14年周期,但基金存续期通常为8-9年,难以完整覆盖[12] - 基金采用两种策略:一是投“拐点型”项目,希望投资后24-36个月内出现成长拐点;二是配置10%资金用于“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孵化[12] - 早期科技投资需兼具辨识拐点的能力和从0到1的胆识[12] 创业者能力要求 - 创业者需要具备持续快速奔跑的能力,AI主导的大变革时期窗口期更短[14] - 坚持活着、不下牌桌是创业者的重要能力,创业是向死而生的过程[14] - 创业者应对可控的事情保持谨慎,对不可控的事情保持乐观[14] - 创业者需思考是做“唯一”还是“第一”,并具备应对大厂竞争的能力[9] 行业活动与平台影响 - DEMO CHINA大会以“AI+科技资本”为主线,汇聚人工智能及硬科技公司、投资机构和产业公司[16] - 大会评选涵盖机器人、智能硬件、AI创新应用、智能制造、医疗科技等126家早期企业[16] - 大会吸引213家投资机构参与,十余年来吸引47000+创业企业报名,1506家企业登台展示[16] - 登台企业中623家成长到A轮以后,327家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5家成功上市[16]
金秋鹭岛逐梦!2025厦大火炬创业成长营开营,36支硬科技团队共启创新征程
36氪· 2025-09-30 09:31
九月的厦门,风携桂香,也载着一群创业者的滚烫初心。9 月 26 日,【2025 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 暨南强创业营】入营仪式如期启幕,来自全国的硬科技创业者、高校与园区领航者、投资界伙伴齐聚一 堂,在这场充满热忱的相聚里,共同翻开创新成长的崭新篇章。 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总工程师吴志伟、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创新创业处四级调研员朱雯静、厦门大 学校友总会副秘书长陈运动、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巩固、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 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爱钦、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超、厦门大学校友总会郑怡、 交通银行厦门分行普惠部/科技金融总经理张旭、交通银行厦门分行大唐支行行长洪晓念等嘉宾共同出 席本次活动,与各方代表围绕产业创新趋势、优质项目孵化、资本精准对接展开深度交流与资源链接。 多方助力:护航项目长远发展 2025 厦门大学火炬创业成长营暨南强创业营由厦门大学、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大学创新创业 教育领导小组指导,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处、厦门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办公室、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 有限公司主办,厦门高新科创天使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承办。 他诚邀入营项目入驻,承诺提供全方位 ...
大疆教父李泽湘和他的机器人军团
创业邦· 2025-09-19 14:27
李泽湘孵化体系概览 -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通过教育者、创业者、投资人三重身份成功孵化160多家硬科技公司 其孵化体系始于1992年香港科大3126实验室 后扩展至哈工大深圳教改班、XbotPark基地及深圳科创学院 覆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家庭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等多个领域 [6][7][8] - 产业基金方面 李泽湘成立清水湾一期创投、XBOT PARK基金、Hong Kong X、东莞清水湾二期创业投资等 总资金规模超过20亿 以早期投资和供应链赋能为特色 [6][14][15] 孵化企业统计与分类 - 根据不完全统计 李泽湘创办、深度参与孵化或投资的机器人相关企业至少达65家 横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家庭机器人、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等领域 [7][8][9][10][11] - 代表性企业包括大疆(市值突破1500亿元)、固高科技(2023年上市)、卧安科技(递交港交所招股书)、云鲸智能(启动Pre-IPO轮融资) [7][20][36][37] 核心零部件领域企业 - 固高科技:1999年成立 专注运动控制系统 2023年营业收入4.18亿元(同比增长3.36%) 运动控制核心部件收入占比70.40% 净利润4890.88万元 李泽湘持股13.5% [9][20][21] - 其他企业包括纳密智能(减速机开发)、鹰腾信息(移动机器人视觉方案)、本末科技(无减速器直驱电机)、无穹创新(三维空间智能感知)、墨现科技(触觉传感器) [18][22][23][24][27][29] 消费端(C端)产品企业 - 云鲸智能:2015年成立 家庭服务机器人 完成1亿美金(约7.3亿元)融资 预研家庭具身智能产品 [34][35] - 卧安机器人:2015年成立 AI具身家庭机器人 估值从天使轮1.6亿元增长至C轮40.5亿元 李泽湘持股12.98% [36][37] - 未知星球:2016年成立 智能乐器 无弦吉他LiberLive上市后2023年营收超10亿元 全球无弦吉他市场销量排名第一 [38][39] - 其他C端企业包括正浩创新(移动储能)、厨鲸科技(智能洗碗机)、智橙动力(泳池机器人)、来牟科技(割草机器人)、可触未来(AI陪伴机器人)等 [31][32][33][42][44][45][46] 工业机器人领域企业 - 李群自动化:2011年成立 轻量型工业机器人 全球首台驱控电一体并联机器人 国内第一家全品类工业机器人企业 [57][58] - 海柔创新:2016年成立 仓储机器人 "货箱到人"模式 累计融资超3亿美元 2022年估值达20亿美元 [59] - 松灵机器人:2016年成立 移动底盘及解决方案 子品牌Mammotion智能割草机2023年欧美销量8万台 [60][61] - 其他企业包括松山智能(3C电子自动化集成)、魔仓机器人(智能制造仓储解决方案) [62][63] 特种机器人领域企业 - 大疆创新:2006年成立 无人机 2024年营收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35%) 净利润120.56亿元 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80% [68] - 逸动科技:2012年成立 水上/水下动力系统 子品牌纳瓦科技专注消费级水下机器人 [69] - 农业相关企业包括道创智能(水果分选设备)、恩茁科技(育苗自动化)、沐秦智能(果园农业机器人)、食铁兽科技(商用割草机器人) [70][71][73][75] - 其他特种机器人企业涵盖建筑(卓蚁科技、湃特纳机器人)、家禽养殖(羿光科技)、无人机(灵遥机器人)等领域 [66][76][77][78] 医疗与健康相关机器人企业 - 外骨骼机器人企业包括奇诺动力(工业级、医用级外骨骼)、英汉思动力(消费级动力外骨骼) [83][84][85] - 智能医疗设备企业包括鹿仔科技(基础医学研究设备)、边缘创智(AI心理设备)、灵动动物(动物医学影像AI分析) [86][87][88] 孵化体系发展与地域扩展 - 孵化体系演进:1992年香港科大3126实验室(孵化50余家企业)→2004年哈工大深圳教改班(走出40余家企业)→2014年东莞XbotPark(孵化60余家企业)→2021年深圳科创学院 [6][90][91][93] - 地域复制:XbotPark模式扩展至宁波、常州、重庆、广州、长沙、北京等地 深圳科创学院三年吸引1.2万人申请 孵化67个创业项目 [6][91][93] - 孵化成果:XbotPark孵化企业15%成长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 存活率高达80% 深圳科创学院首批项目60%在两年内从零经验获得天使轮融资 [91][93]
最后五天!李泽湘教授领衔助力,现金奖励+百万无责资金+千万级融资,2025明月湖硬科技创业大赛报名将止!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8-31 12:06
大赛概况 - 2025明月湖国际硬科技创业者大赛聚焦机器人及硬科技领域 面向全球智能硬件 AI 自动化及先进制造创新团队 旨在通过资金 资源 生态等多维度赋能推动创新项目落地与成长[1] - 大赛报名截止日期为2025年9月5日 决赛将于2025年10月在重庆两江新区举行[1][16][20] 大赛亮点 - 总奖金池33万元 优胜项目可获350万–500万元无责创业探索资金 降低早期创业风险[3] - 决赛现场汇聚红杉资本 科兴资本 清水湾二期基金等百余家投资机构 提供高效融资通道[3][9] - 优胜项目可加入XbotPark科创生态 获得技术方案 供应链整合 共享工厂到市场资源的全链路支持[3][11] - 优秀项目可入驻明月湖国际智能产业科创基地 享受最高200㎡免费办公空间 实验室及人才公寓[3][6] 参赛要求 - 大赛设置科创种子组与创新企业组双轨道 覆盖从早期构思到初步规模的机器人 智能硬件及自动化领域团队[4] - 科创种子组面向初创团队或个人 含在校学生 需拥有智能硬件领域创新技术点或创意构想 种子轮融资需求或孵化需求[5][8] - 创新企业组需有融资需求 拥有智能硬件相关技术成果或产品原型样机 核心团队成员不少于3人 项目需具备创新能力和高成长潜力[5] 资源支持 - 优胜项目可共享33万赛事奖金 获得最高500万元无责资金支持 并享受免费办公 研发空间及人才公寓[6] - XbotPark科创生态系统已培育超过140家硬科技企业 团队存活率超过80% 其中15%成为独角兽或准独角兽 总体估值累计超过800亿元[11] - 共享工厂每年可服务超过50个硬科技产品创业企业 提供设计 打样 生产测试 工艺优化等一站式制造服务[12] - 明月湖硬科技供应链联盟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对硬科技企业及供应链企业的双向支持[12] 附加权益 - 优秀项目可获得省市级人才政策及科技项目申报优先推荐机会 高层次人才及海归团队享受专属政策服务通道[14] - 大赛活动获主流媒体全程跟踪报道 提升参赛项目知名度及影响力[15] - 决赛路演环节提供专家及投资人点评指导 颁奖典礼集中展示优秀项目并提供与相关领导交流机会[16]
硬科技创业时代亟须壮大技术经理人队伍
证券时报· 2025-08-19 02:36
技术经理人职业发展现状 - 贵州省出台新政明确技术经理人可评正高级研究员 安徽将技术经理人纳入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多地针对这一新兴职业出台职称评定 人才认定等支持政策 [1] - 技术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 定义为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服务的专业人员 承担成果挖掘 培育 孵化 评价 推广等职能 [1] - 深圳某研究院技术经理人岗位月薪最高达5万元 反映硬科技创业时代对复合型科技服务人才的迫切需求 [1] 行业需求驱动因素 -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崛起使高校科研成果成为创业源头 但存在科研成果转化难与企业找技术难的双向困境 [2] - 科研人员"懂技术不懂市场"与企业"懂市场不懂技术"之间存在信息鸿沟 技术经理人能有效弥合供需错配 [2] - 技术经理人推动科研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价值在科技产业转型背景下愈发凸显 [2] 人才供给瓶颈 - 技术经理人需兼具技术理解力 市场洞察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全链条服务职能导致职业门槛高 [3] - 行业面临系统化培养渠道有限 培训碎片化 证书含金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3] - 缺乏统一职业资格认证 等级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 职业路径不清晰制约人才供给 [3] 政策与教育体系突破 - 科技部发布《技术经理人能力评价规范》建立能力建设 职业发展 等级评价一体化标准体系 [4] - 四川 北京 天津等十余省市将技术经理人纳入职称序列 支持队伍建设 [4] - 西安交通大学成立全国首家高校技术经理人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推出首个技术转移专业硕士学位 培养技术 产业 金融复合型人才 [4]
昔日荔枝林,今成科学城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58
发展历程与区域规划 - 松山湖从荔枝林起步 2010年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 成为科技创新爆发点 [2] - 2018年整合周边镇区建成90.5平方公里松山湖科学城 布局散裂中子源、材料实验室等重点项目 [2] - 形成涵盖机器人装备制造、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代化格局 [4] 产业集群与企业生态 - XbotPark机器人基地孵化海柔创新、云鲸智能等独角兽企业 覆盖家庭服务/智能运动/娱乐休闲机器人领域 [3] - 基地内逸动科技船用动力设备应用于多个绿色景区 本末科技推出直驱电机轮足机器人 LiberLive研发无弦吉他 [3] - 科学城聚集17000户市场主体 含7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770家国家高新企业/64家上市及后备企业/259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4] - 234家企业营业收入超亿元 产业生态提供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开拓全链条支持 [4][3] 金融支持体系 - 设立总规模10亿元天使投资基金(首期5亿元) 参与50亿元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基金 [6] - 建立每年1亿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池 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损失最高补偿50%本金 [6] - 提供信用贷款贴息和科技金融纾困政策 显著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 缓解研发投入现金流压力 [6]
从大疆到让雷军掏出24亿的速腾聚创:朱晓蕊如何缔造神话?
搜狐财经· 2025-08-04 16:13
大疆发展历程 - 大疆在全球无人机市场占据85%份额 [1] - 2020年公司估值达1000亿人民币 位列胡润独角兽榜第14名 [1] - 2017年无人机销量突破100万台 公司市值超150亿美元 [5] - 2021年累计专利申请量超过4600项 [5] - 2023年市场价值增长至1250亿元人民币 [5] 朱晓蕊的科技孵化模式 - 采用"精雕细琢 宁缺毋滥"理念 深度孵化企业仅7家 [12] - 对每家企业担任首席科学家 全程把控技术路线与产业化 [12] - 注重基础研究深度 构建被投企业技术壁垒 [12] 速腾聚创成长轨迹 - 2014年孵化激光雷达项目 突破"黄金玩具"技术偏见 [6] - 核心产品包括MX激光雷达 M3激光雷达 M-Core SoC等 [8] - 2022年获小米战投24亿元 硬件成本低+软件响应快构成竞争优势 [8] - 2024年前三季度总营收11亿元 同比增长91.5% [8] - 激光雷达累计销量达381900台 同比激增259.6% [8] - 合作客户超2600家 预计2025年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突破10万颗 [8] 关键技术突破节点 - 2008年大疆初创期 朱晓蕊主导飞控系统参数调试 单参数测试超百次 [3] - 早期四旋翼飞机技术突破 带动产品畅销北美市场 [5] - 激光雷达项目实现从学术样机到量产产品的转化 [8]
从大疆离职创业,被雷军领投24亿,神秘女科学家缔造出百亿独角兽
搜狐财经· 2025-08-02 19:47
朱晓蕊的科技创业历程 - 朱晓蕊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专注于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研究,是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峰会联合发起人之一 [2] - 2006年投资100万元支持大疆创始人汪滔的无人机项目,并带领学生团队协助攻克技术难题 [4] - 正式加入大疆担任首席科学家和创始董事,深度参与核心技术研发并引入优秀人才资源 [6] - 2014年支持博士生邱纯鑫创业,联合创立速腾聚创并担任首席科学家,将机器人定位技术积累注入公司 [6][8] 速腾聚创的发展轨迹 - 早期团队主要来自朱晓蕊课题组,坚持核心技术全栈自研,软硬件同步开发 [8] - 半年内研发出16线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RS-LiDAR,赢得首轮资本关注 [10] - 2022年获得雷军旗下小米产投领投的24亿元融资,估值突破百亿 [14] - 已完成10轮融资,手握40多款车型订单,客户包括比亚迪、广汽埃安等主流车企 [16] 技术路线与行业竞争 - 预判激光雷达从机械式向固态化发展,提前布局MEMS和Flash固态激光雷达技术 [12] - 面临华为、禾赛科技等实力玩家竞争,需保持先发优势 [22] - 需跨越可靠性、一致性、成本控制等量产障碍 [22] 商业模式与战略规划 - 从硬件供应商向感知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构建芯片、硬件到算法的全栈能力 [16] - 正在筹备上市,计划通过融资投资上下游产业链,构建完整生态 [22] - 坚持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反对拿来主义,在关键技术上建立护城河 [18] 行业背景与市场机遇 -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6] - 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带动自动驾驶技术需求,激光雷达需求激增 [10] - 雷军投资速腾聚创是双赢选择,小米汽车确保传感器供应,速腾聚创获得品牌背书 [14]
深创投集团总裁刘苏华: 风投行业呈现七大新趋势
证券时报网· 2025-07-31 07:11
风投行业新趋势 - 创新创业方向从模式创新转向硬科技创业,重点围绕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行业 [2] - 科技环境面临"脱钩断链"挑战,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遇阻,关键技术零部件存在供应链风险 [2] - 风险投资与国家战略契合度提升,中央政策从募、投、管、退全链条支持行业发展,成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2] - 国资成为风投市场主力军,国资LP出资占比超80%,地方和中央国资机构直接投资比例增加 [2] - 投资节奏与经济增速同步放缓,预计未来经济增长中枢长期维持在5%,企业成长速度受大环境影响 [3] - 中国科技创新从跟随模仿转向领先,在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突破 [3] - 人工智能成为新经济起点,正在颠覆创作、科研、产业应用等领域,未来可能重构组织架构和商业逻辑 [3] 相关ETF表现 食品饮料ETF (515170) - 跟踪中证细分食品饮料产业主题指数,近五日下跌0.51%,市盈率20.31倍 [5] - 最新份额57.8亿份(增加45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95.6万元,估值分位18.98% [5] 游戏ETF (159869) - 跟踪中证动漫游戏指数,近五日上涨2.52%,市盈率43.69倍 [5] - 最新份额70.4亿份(增加3.2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1593.6万元,估值分位65.10% [5] 科创半导体ETF (588170) - 跟踪上证科创板半导体材料设备主题指数,近五日上涨2.16% [5] - 最新份额3.7亿份(增加2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885.6万元 [5] 云计算50ETF (516630) - 跟踪中证云计算与大数据主题指数,近五日上涨3.33%,市盈率115.52倍 [6] - 最新份额4.4亿份(增加300万份),主力资金净流出78.1万元,估值分位91.37%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