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海洋贸易
icon
搜索文档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结果 - 全球60个海洋城市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进行系统评估,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1][4] - 第一梯队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综合实力强劲,是全球海洋城市发展的标杆 [4] - 第二梯队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温哥华、青岛、斯德哥尔摩、洛杉矶、台北、雅典,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 [4] - 深圳总排名第11位,位于第二梯队头部,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1][4]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第三梯队中数量占比显著,深圳(第11位)、广州(第14位)、青岛(第16位)等中国城市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5] 顶尖城市竞争优势分析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其核心竞争力 [4] - 新加坡凭借高效的政府治理和枢纽地位,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4]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 [4]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 [4]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20%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 [1][6] - 中国海洋经济迈入“十万亿”时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传统港口城市产业趋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6] - 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为中国海洋城市带来了历史机遇 [6] 未来海洋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 - 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需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 [1][7] - 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深度升级 [7] - 海洋科技创新需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 [8] - 提升全球海洋治理参与度需通过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等方式融入全球网络,例如承办高端会议、发起国际倡议 [8] - 绿色低碳发展需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双轮驱动 [8]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 [9] - 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9] - 建议深圳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10] -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智能采矿标准、绿色加注规范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 [10]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发布,基于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评估,揭示了竞争格局的新变化[1]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稳居第一梯队,深圳位于第二梯队头部,总排名第11[1][4] - 海洋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而非传统硬件规模[2][8]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中国城市表现活跃,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3][6] - 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2025-2030年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11]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城市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等,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优异,综合实力强劲[4] - 第二梯队城市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青岛等,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4][6]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核心竞争力[5] - 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6] - 上海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6] 中国海洋经济与城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2][8] - 深圳总排名第11,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第七,是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1][6]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6] - 中国海洋城市迎来“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8] 未来竞争力提升路径 - 提升路径包括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8] - 开放型海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升级[9] - 海洋科技创新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例如青岛蓝谷已形成科研与转化的闭环[9] - 绿色低碳发展需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建立市场化生态治理机制并推动零碳港口实践[11] - 新兴业态如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蓝碳经济将快速发展,率先布局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11] 深圳的发展机遇与建议 - 深圳可重点推进三大方向: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11]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6][11]
海南要成为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战略枢纽
海南日报· 2025-10-11 09:46
海南凭借自贸港政策与RCEP规则的叠加优势,正成为区域产业协同的重要节点。迟福林表示,未 来要进一步发挥优势,率先放开面向RCEP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市场,促进中国与东盟服务 市场连接。率先实施RCEP关税减让承诺清单,尽快实现"零关税"覆盖范围从封关运作时的74%逐步提 升至90%以上。 迟福林认为,蓝色经济是中国-东盟经济增长的大市场、经贸合作的大市场、产业转型的大市场。 海南要发挥好自贸港开放政策和资源禀赋优势,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涉 海贸易、投资、技术等领域的合作,持续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蓝色经济合作发展的巨大潜 力。 在迟福林看来,作为中国重要的开放门户,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是国家重大战略,其战略目标是 打造中国面向印度洋、太平洋的重要开放门户。12月18日,海南自由贸易港正式启动全岛封关运作,这 意味着在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实施高水平开放政策,这对全球自由贸易港(区)是一次重要突 破。 海南自由贸易港在深化区域自贸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能够为RCEP区域合作提供重 要的支点。迟福林建议,尽快推出具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依托金融开放政策,支持 ...
山东:鼓足“蓝色动能”,向海洋强省进发
新华网· 2025-09-06 09:40
海洋经济规模与贡献 -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8万亿元 居全国第二位 [1] - 海洋经济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23.9% [1] - 目标到2027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4] 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创新 - 自然资源部出台政策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 [2] - 东营市将海域分为水面、水体、海床和底土等立体空间并分别设立使用权 [2] - 光伏与养殖企业通过分层设权获得产权证书 破解用海矛盾 [2] 港口与产业协同发展 - 日照港岚山港区拥有6个木材专用泊位 年接卸能力1500万立方米 [3] - 形成300余家企业的木材产业集群 年贸易加工产值突破100亿元 [3] - 日照港近5年累计投资近430亿元 纳税近76亿元 [3] - 港口带动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利润、利税比重均超85% [3] 海洋经济开放合作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吸引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嘉宾参与 [3] - 山东计划与"一带一路"及RCEP沿线地区共建海洋产业园区和蓝色经济合作项目 [4] - 目标培育20个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并构建国际竞争力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4] 海洋开发机制改革 - 山东建立沿海、流域、海域协同一体的海洋环境污染综合治理体系 [2] - 实施自然岸线占补制度并深化海洋经济集成改革 [2] - 在海洋新业态培育、海域综合利用及海洋园区建设领域先行先试 [2] 海陆联动发展模式 - 山东统筹陆海空间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建设 [3] - 探索港区、园区、城区"三区互融"机制 [3] - 构建以港兴城、港产联动、产城共荣的港口枢纽经济圈 [3]
《2025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发布 对外经贸指数比上年增长3.7%
中国新闻网· 2025-06-08 17:08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 核心观点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指数为125.2,同比增长2.3%,对外经济与贸易指数增长3.7%至121.3,多项指标创历史新高 [1] - 海洋经济总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同比增长5.9%,增速高于国民经济0.9个百分点 [1]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制造业占比超30%,涉海企业IPO融资占比达17% [2] 发展规模与效益 -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万亿元,增速5.9% [1] - 发展规模与效益指数为125.2,与总指数持平 [1] 结构优化与升级 - 结构优化与升级指数为131.0,领先其他分项 [2] - 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30% [2] - 涉海企业IPO融资规模114亿元,占全市场IPO融资规模的17% [2] 资源节约与利用 - 资源节约与利用指数为121.5 [2] - 每公顷海域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 [2] - 海上风电发电量增长28.2%,海水淡化工程规模增长超10% [2] - 海洋原油和天然气产量分别增长4.7%和8.7% [2] 对外经济与贸易 - 海运进出口总额、国际航线集装箱吞吐量等指标创历史新高 [2] - 船舶出口金额3086.5亿元,同比增长58.7%,占全球海船完工量的42.7% [2] - 与"一带一路"沿海国家贸易额19万亿元,同比增长6.3% [2] 民生保障与改善 - 民生保障与改善指数为125.7 [3] - 沿海城市国内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超14% [3] - 人均海洋水产品占有量27千克,优质蛋白供给持续增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