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
搜索文档
深圳科技创新维度居全球第四
南方都市报· 2025-10-14 07:15
报告发布与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于10月11日在深圳正式发布[2] - 报告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系统评估[3] - 报告揭示了在全球海洋治理深刻变革背景下海洋城市竞争格局的新变化[3]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格局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3] - 伦敦、新加坡、纽约凭借综合优势稳居第一梯队成为全球海洋发展标杆[3] - 东京、上海、香港和悉尼等城市跻身前列共同组成全球海洋经济头部力量[3]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三梯队中占比显著中国城市表现尤为活跃[3] 中国主要海洋城市表现 - 深圳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1位[3]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硬核支撑[2][5] - 青岛在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位列全球第16位[3]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5]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港口货物吞吐量继续居全球首位正加速从全球供应链的参与者向全球价值链的塑造者转型[4] 领先海洋城市竞争优势分析 - 伦敦作为老牌海洋强市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成为核心竞争力[4] - 新加坡以高效的政府治理和枢纽地位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4] 未来发展趋势与提升路径 - 报告预测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6] - 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抢占新赛道有利于海洋城市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6] - 报告为中国海洋城市提出四维提升路径包括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6]
上海香港跻身全球海洋城市十强
第一财经· 2025-10-12 14:35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结果 - 上海和香港跻身全球海洋城市十强,深圳位列全球第11名,青岛位列全球第16名[3][4]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四大梯队分布格局:第一梯队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第二梯队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温哥华、青岛、斯德哥尔摩、洛杉矶、台北、雅典;第三梯队包括赫尔辛基、大阪、安特卫普、厦门、横滨、釜山、雅加达、宁波-舟山、天津等21个城市;第四梯队包括东莞、胡志明市、南通、温州、烟台等19个城市[4][6] - 中国共有16个城市入围第二和第三梯队,占总数的一半以上[6] 中国领先海洋城市的核心优势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二,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居全球首位[7]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创新能力突出[7]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20%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33%的涉海两院院士[7] 海洋城市竞争力发展路径 - 海洋城市真正竞争力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三重优势,需在规则制定和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7] - 提出四维提升路径: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8] - 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竞争主旋律,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8]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评估结果 - 全球60个海洋城市基于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进行系统评估,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 [1][4] - 第一梯队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汉堡、奥斯陆、鹿特丹,综合实力强劲,是全球海洋城市发展的标杆 [4] - 第二梯队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温哥华、青岛、斯德哥尔摩、洛杉矶、台北、雅典,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 [4] - 深圳总排名第11位,位于第二梯队头部,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全球第七 [1][4]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在第二、第三梯队中数量占比显著,深圳(第11位)、广州(第14位)、青岛(第16位)等中国城市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5] 顶尖城市竞争优势分析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其核心竞争力 [4] - 新加坡凭借高效的政府治理和枢纽地位,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的宝座,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 [4] - 上海作为中国海洋经济“领头羊”,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 [4] - 深圳在科技创新维度高居全球第四,其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突出 [4]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20%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5]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 [1][6] - 中国海洋经济迈入“十万亿”时代,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传统港口城市产业趋同、科技成果转化不足等问题亟待破解 [6] - 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为中国海洋城市带来了历史机遇 [6] 未来海洋城市竞争力提升路径 - 海洋城市的真正竞争力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需在规则制定、生态构建等“软实力”方面实现突破 [1][7] - 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深度升级 [7] - 海洋科技创新需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问题,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 [8] - 提升全球海洋治理参与度需通过平台搭建、服务升级等方式融入全球网络,例如承办高端会议、发起国际倡议 [8] - 绿色低碳发展需实现“海洋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应用双轮驱动 [8] 未来发展趋势与机遇 - 2025-2030年,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 [9] - 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如LNG)、蓝碳经济等新业态将快速发展 [9] - 建议深圳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探索深海矿产开发权、海洋碳汇等要素市场化配置 [10] - 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智能采矿标准、绿色加注规范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 [10]
亚太集体崛起!《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1 14:29
报告核心观点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在深圳发布,基于五大维度对全球60个海洋城市进行评估,揭示了竞争格局的新变化[1] -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呈现清晰的“四大梯队”分化格局,伦敦、新加坡、纽约稳居第一梯队,深圳位于第二梯队头部,总排名第11[1][4] - 海洋城市的未来竞争力关键在于构建“硬基建+软规则+新生态”的三重优势,而非传统硬件规模[2][8] - 亚太城市集体崛起,中国城市表现活跃,已成为全球海洋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力量[3][6] - 技术驱动的效率革命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2025-2030年海洋城市竞争的主旋律[11] 全球海洋城市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城市包括伦敦、新加坡、纽约、上海、东京、香港、悉尼等,在各项指标中均表现优异,综合实力强劲[4] - 第二梯队城市包括深圳、休斯敦、哥本哈根、广州、青岛等,这些城市在某些领域具备突出优势,但整体综合实力与第一梯队存在差距[4][6] - 伦敦在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四大维度均排名全球第一,其完善的海洋法律体系和海事金融服务生态是核心竞争力[5] - 新加坡夺得经贸活力全球第一,其港口效率与开放度备受认可[6] - 上海总排名第四,经贸活力和国际影响均排名第二,科技创新排名第六,海事服务排名第五[6] 中国海洋经济与城市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7.8%,增速超GDP 0.9个百分点[2][8] - 深圳总排名第11,其中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四、经贸活力排名第七,是我国南部海洋经济圈的核心引领者[1][6] - 青岛科技创新排名全球第八,拥有全国约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已成为全国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6] - 中国海洋城市迎来“全球船舶海工制造和航运中心东移”的历史机遇,但也面临从规模扩张到质量跃升的转型压力[8] 未来竞争力提升路径 - 提升路径包括构建开放型经济生态圈、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深化全球治理参与度、创新绿色低碳模式[8] - 开放型海洋经济生态圈需打破“港口—产业”二元割裂,通过5G+AI、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智慧港航体系升级[9] - 海洋科技创新需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体系,例如青岛蓝谷已形成科研与转化的闭环[9] - 绿色低碳发展需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应用双轮驱动,建立市场化生态治理机制并推动零碳港口实践[11] - 新兴业态如海上数据中心、海洋AI、绿色燃料加注、蓝碳经济将快速发展,率先布局者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主动[11] 深圳的发展机遇与建议 - 深圳可重点推进三大方向:深化“深海装备—新能源—智慧港航”技术融合、建立海洋资源交易中心、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将技术成果转化为国际规则话语权[11] - 深圳在海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及水下机器人等新兴领域的创新能力,为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了硬核支撑[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