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生态监测
icon
搜索文档
获批联合国“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2 11:41
在全球合作布局方面,MoNITOR已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非洲和邻近岛屿国家 分委会、埃及国家海洋与渔业研究所、突尼斯国家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 局、泰国农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坦桑尼亚桑给巴尔渔业和海洋资源研究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 界气象组织等70余个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覆盖亚洲、非洲、大洋洲、美洲与欧洲的30多个国 家和地区。项目依托海洋二所牵头建设的"中非海洋科学与蓝色经济合作中心""环印度洋海洋科技与能 力建设培训中心"两大平台,重点面向非洲、环印度洋及岛屿发展中国家,开展生态监测、技术培训与 模型共建,构建跨区域海洋防灾减灾合作机制。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正式发函,祝贺自然资源部第二研究所牵头的联合 国"海洋十年"项目——"海洋自然灾害防治与环境健康增值(MoNITOR)"升级为大科学计划,标志着 中国在全球海洋生态环境治理与科学创新中的主动担当和关键地位得到进一步确认,为我国深度参与全 球海洋可持续发展治理体系注入新动能。 MoNITOR项目由海洋二所卫星海洋环境监测预警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云涛牵头,聚焦提升近 海生态系统的韧性 ...
新华视点|创新驱动 数智领航——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一线观察
新华社· 2025-06-14 09:42
麦浪滚滚,机声隆隆。在河南省鹤壁市淇县5G数字农业示范园,3000多亩高标准农田犹如金色的海洋,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呈 现出一幅喜人的现代农业丰收图景。 示范园内,田间部署了土壤墒情监测仪、气象站、病虫害监测设备等。它们就像"千里眼"和"顺风耳",能够全方位采集田间土壤湿度、养分含 量、气象数据、病虫害等各类信息。 从麦浪间的机械轰鸣,到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在这片农田里,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看不见的"科技大脑"守护着粮食的收获。 据统计,衡水高新区已累计投入近亿元构建"技术帮扶-评级激励-智慧监管"体系,实现"超标预警-工艺优化"闭环,指导帮助60余家工程橡胶企 业完成了环保分级改造。 福建省永安市素有"笋竹之乡"美誉。近年来,永安市以数智化加快笋竹产业转型升级。在笋竹种植环节,通过智能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竹 林土壤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实现智能化供水。产业加工向多元化发展,利用数控设备实现从手工到智能从人工到自动的转变,产品种类增多, 精度与质量明显改善,做到全竹利用。 在广西钦州市茅尾海立体智能综合监测基地,智慧水站正在从河道进行取水,自动开展水质五参数、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等 ...
广东首份综合性生物多样性报告发布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5-23 15:57
日前,在广东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周活动上,《广东省生物多样性(2025)》(以下简称《报告》) 发布,这是全省首份生物多样性报告,由广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牵头,联合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部门 编制,系统呈现广东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与保护成效。 初步构建省域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 广东省生态系统类型丰富,物种多样性位居全国前列。《报告》显示,广东复杂地貌和湿热气候孕育了 多样化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湿地、海洋、农田及城镇生态系统等。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 53.03%,湿地超190万公顷,海域面积41.93万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全省记录高等植物8186种、陆生脊椎动物1052种、昆虫及其近缘类群超12000种、水生 生物超3000种及微生物7165种,形成了多维度的生物资源图谱。其中,广东在珍稀濒危物种保护方面成 效显著,现存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6种、野生动物321种。 这些成果的实现,离不开监测网络。 深圳杨梅坑植物群落在台风干扰后,物种数量整体仍呈现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至2019年,群落结构复 杂性显著提高,各层次 ...
深读|环境DNA技术实现朱鹮监测“从无形到有形”转变
中国环境报· 2025-04-24 09:49
环境DNA技术突破 - 陕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牵头的研究团队首次将环境DNA技术应用于朱鹮监测,通过采集空气等环境样本提取朱鹮残留物DNA,实现精准监测[1] - 该技术突破传统人工监测的局限性,降低人力消耗,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经过近两年实践已初步摸清朱鹮在陕西省重点区域的分布及活动情况[1] - 研究团队开发了基于DNA分子的朱鹮靶向qPCR监测技术体系,灵敏度极高,环境中哪怕仅有1个DNA分子都能被检测到[8][9] 技术应用细节 - 空气采样采用专用采样器,设置流量30升每分钟,定时5小时,滤膜吸附包含朱鹮残留物的颗粒物,采样过程严格遵循"代表性、科学性、准确性"标准[3][4] - 研究团队建立了朱鹮基因库,收录超过三个城市的朱鹮基因组数据,涵盖不同年龄、性别和地理种群,为环境DNA精准对比提供基础[5][8] - 实验人员可在收到环境样本后不到5个小时完成环境DNA全流程分析,qPCR技术能针对性扩增朱鹮DNA,类似"磁铁"作用精准提取目标DNA[9][10] 监测介质比较 - 研究团队对水、空气、土壤开展全环境介质监测,2024年在榆林、铜川、汉中三市设置22个采样点位,成功从21个点位检出朱鹮DNA[12][14] - 空气样品中朱鹮DNA浓度最高(无定河监测显示每微升37个DNA序列片段),土壤样品次之(每微升7个),水样最低(每微升不到1个)[14] - 空气采样可大范围长时间富集样品,捕捉朱鹮DNA概率最大,成为最适宜监测朱鹮的环境介质,而水样因朱鹮停留时间短、土壤采样面积受限导致效率较低[14][15] 技术优势与前景 - 环境DNA技术实现朱鹮监测"从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可在不惊扰目标物种的情况下开展监测,并成功区分朱鹮近缘物种避免误认[19][20] - 该技术当前可实现朱鹮半定量监测(判断有无及浓度),未来有望实现绝对定量监测(种群识别、亲缘关系分析等)[20] - 技术融合GPS追踪和传统人工监测手段,形成多元化监测体系,为朱鹮及其他濒危物种保护提供"陕西方案"[17][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