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介

搜索文档
“职业背债人”骗局猖獗,监管紧急提醒→
第一财经· 2025-07-23 21:04
2025.07. 23 本文字数:1374,阅读时长大约2分钟 作者 | 第一财经 陈君君 半年内可获百万元,外加公司、房产或汽车,交换条件只是个人征信……"职业背债人"骗局在社会上 流行起来,不少金融消费者上当受骗。监管近期再度提示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远离"职业背债"陷 阱。一旦成为"职业背债人",将面临诸多风险隐患:背上巨额债务、信用破产并涉刑责。 监管提示,金融消费者需提高风险意识,切记任何承诺以个人名义贷款,却声称"不用你还"的话术, 本质都是骗局。面对"职业背债"这类看似轻松赚钱的"好事",一定要保持清醒,不要铤而走险,贪小 失大。 "职业背债人"的陷阱 在社交平台的隐秘角落,近期时常能看到一些极具诱惑力的招募信息:"一手大量村民、花户,速 来""白户可做,三个月下款,到手200万。""一个月轻松入账百万""3到6个月,净赚500万。"这些看 似诱人的高额报酬,往往能轻易吸引不少人的目光。 记者发现,"花户""白户""一手村民资源"等"黑话"实则是职业背债生意从业者留下的暗号,这些"黑 话"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的骗贷产业链,受害者多为金融知识匮乏的弱势群体。 上述"黑话"中,"白户"是指从未有过贷款记 ...
央行拟规范经纪业务!这些业务不得参与……
券商中国· 2025-07-18 19:02
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解读 核心观点 - 人民银行发布《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共26条细则,旨在规范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明确经纪机构不得参与债券一级发行和柜台债券业务 [1] - 货币经纪公司已成为银行间市场交易枢纽,2024年通过经纪机构成交的本币交易额达433万亿元,占全市场总成交额20% [2] - 《办法》强化对经纪业务的功能和行为监管,填补制度空白,涵盖机构类型、执业范围、风险隔离、信息披露等全流程规范 [2][3] 经纪机构类型与执业范围 - 经纪机构包括货币经纪公司及其他提供经纪服务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机构开展经纪业务需参照货币经纪公司同等管理 [4] - 执业范围覆盖银行间市场债券、回购、衍生品等交易服务,但明确禁止参与债券一级发行和柜台债券业务 [5] 入市与运营要求 - 经纪机构进入银行间市场需向央行报告,非专门机构需设立独立经纪业务部门,严格隔离经纪与自营业务 [6] - 信息披露需实时、完整、准确公开最优经纪报价和成交信息,新增实时报送客户委托报价要求 [6] - 通讯工具需与个人设备隔离,录音及通讯记录需全程留痕并保存至少5年 [6] 监管与禁止性行为 - 央行及分支机构可对经纪机构开展执法检查,基础设施机构监测展业情况,自律组织负责自律管理 [7] - 明确13项禁止性行为,包括禁止自持头寸交易、为不合规客户服务、利用信息优势牟利及协助规避监管等 [6]
金融机构承销业务竞争应跳出“费率”围城
证券日报· 2025-07-15 00:16
债券承销低价竞争事件 - 某单债券发行项目中6家主承销商合计承销服务费仅63448元,平均每家仅万余元,再现"地板价" [1] - 交易商协会对此启动自律调查,明确表示若违反自律规则将予以处理 [1] - 交易商协会6月已发布通知强调不得以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竞标 [1] 低价竞争原因分析 - 机构"以价换量":通过低价做大承销规模获取市场排名优势,形成恶性循环 [2] - 价格主导评标:发行人普遍采用"最低价中标"规则,非价格因素权重不足 [2] - 业务结构单一化:债券市场总存量超188万亿元,成为机构必争的现金流业务 [2] 低价竞争长期危害 - 导致专业服务缩水:尽调流于形式、风险预警缺位,可能增加债券违约风险 [3] - 挤压合规机构生存空间,破坏良性竞争环境 [3] - 削弱承销商价值发现功能,沦为简单通道业务 [3] - 阻碍创新产品研发,影响绿色债券等新兴领域发展 [3] 行业改进方向 - 金融中介价值应体现在定价把握、风险管控和资本配置引导 [4] - 需监管、发行方等多方协同,推动竞争焦点转向价值创造 [4] - 重建以质量与合规为核心的竞争格局,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4]
关乎你的钱包!多地金融监管局密集提示
金融时报· 2025-06-16 07:08
非法金融中介活动现状 - 近年来非法金融中介以"代办无抵押贷款""征信修复"等名义进行诈骗,通过虚假宣传收取高额服务费并非法收集个人信息 [1] - 此类活动扰乱金融秩序,加剧消费者财务困境,6月起全国开展防范非法金融宣传月活动,多地金融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 [1] 常见非法金融骗局类型 - 贷款中介骗局:以"低利率""快速放款"诱骗消费者支付手续费,伪造流水后拖延放款或消失 [2] - 代理退保黑产:虚假宣传"代理维权",阻碍正常维权流程并盗用个人信息 [2] - 信用修复谎言:宣称可"征信洗白",收取费用后无法兑现承诺 [2] - 恶意逃废债务:冒充专家教唆消费者拒绝协商,从中牟利 [2] 非法中介主要操作手法 - 话术陷阱:利用信息差编造专业术语诱导消费者 [3] - 合同迷宫:设置阴阳合同、模糊利息计算及隐藏高额违约金条款 [3] - 黑产链条:倒卖消费者身份证、银行卡等敏感信息用于电信诈骗 [3] 消费者防范措施 - 需通过金融机构官网等官方渠道核实中介资质,警惕推销电话中的非正规要求 [4] - 银行等正规机构不会在放贷前收费,提前收取"手续费"极可能是诈骗 [5] - 遭遇诈骗应保存证据并通过12378等合法投诉途径维权 [5] - 避免将消费贷用于投资、购房等非消费领域,防止以贷养贷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