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原特色农业
icon
搜索文档
开屏观察|滇港澳企业家聚首昆明,未来如何共启跨区域合作新篇?
搜狐财经· 2025-11-21 22:19
云南开放历史悠久,区位优势独特,在以"借助优势 拼船出海 开拓海外新市场"为主题的企业对话会现场,云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云南辐射中心的 区位优势,并非常真切地邀请各位港澳企业家到云南投资兴业。 云南,坐拥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以全国不到百分之六的面积创造了全国九分之 一的经济总量,蕴含强大的科创及经贸实力。 11月21日,2025年滇港澳企业家论坛在昆明举办。来自大湾区的近70位工商界精英,与云南企业家坐在一起,围绕绿色能源、新材料、高原特色农业、生物 医药、文旅康养等领域,探讨深化合作、互利共赢的巨大动力与潜力。 "拼船出海"谋共赢 牵头单位 云面省人民政府速递事务办公 品IE中位 机直产盒舒适观会员会 / 云南省工商业联 2025年11月21日 云南・田 所谓"拼船出海",即充分借助云南省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及香港、澳门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合力开 拓海外新市场,携手发展,共创未来。 在现场的对话中,香港中国企业协会云南分会会长孟立葵分享了天成太平洋公司借助香港国际化网络把业务拓展到全球,云 ...
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在林芝举办 聚焦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10-30 13:41
论坛概况 - 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于10月29日在西藏林芝举行 主题为“创新驱动·开放共赢:高原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路径与机遇” [1][3] - 论坛旨在汇聚各方智慧 共商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大计 [1] 产业发展重点 - 西藏正依托丰富资源与特殊政策 重点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清洁能源 文旅融合等优势产业 [3] -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邀请各界人士建言献策与投资兴业 共同推动西藏现代化建设 [3] 核心议题与讨论 - 七位嘉宾发表主旨演讲 议题涵盖高原农牧业双轮驱动 数字技术赋能 清洁能源发展 藏药与青稞资源提升 低空经济 文旅融合及国际经验借鉴 [3] - 在院士高峰对话环节 多位专家围绕“重大工程赋能西藏产业高质量发展”展开交流 探讨将“工程红利”转化为可持续“产业效益” 推动能源 数字 交通与产业协同发展 [3] 论坛意义 - 论坛为政府 学界与企业界搭建了高水平对话机制 [3] - 对凝聚共识 探索西藏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3]
云南印发行动方案 持续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央视网· 2025-10-22 13:47
文章核心观点 - 云南省出台专项行动方案 旨在通过全方位金融举措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引导股、贷、债、保、担等金融要素为民营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链条金融服务 [1][3] 持续加大民营企业融资支持力度 - 推动金融服务增量扩面 要求银行机构提高首贷户数量 扩大信用贷款规模 并优化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 [4] - 持续增加高原特色农业及乡村振兴信贷投放 重点支持鲜花、咖啡、中药材、肉牛等产业 并在普洱市思茅区开展金融支持咖啡产业试点 在昭通市镇雄县开展金融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试点 [4] - 强化旅居云南金融服务 开发推广旅居贷、云驿贷、七彩民宿贷等金融产品 支持文旅体育产业 [5] - 加大对专精特新、科技型民营企业支持力度 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列为重点服务对象 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支持 并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5] - 做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金融服务 引导银行机构运用跨境金融服务平台 定制外贸金融产品 并创新汇率避险产品 [6] 优化民营企业信贷融资服务 - 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和产品创新 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信用评估 减少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7] - 实施差异化信贷政策 指导银行机构单列民营企业信贷计划 优先配置信贷资源 并切实落实尽职免责制度 [8] - 做好贷款接续服务 对符合条件的存量贷款应续尽续 推广随借随还模式 不得无故停贷、压贷、抽贷、断贷 [8] - 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 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工具为金融机构提供优惠资金支持 [8] - 发挥融信服平台融资促进作用 整合公共信用信息 帮助金融机构对经营主体进行精准画像 [9] - 发挥保险功能作用 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 并发展适合民营企业的各类保险产品 [10] - 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增信作用 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与银行机构合作扩大担保覆盖面 [10] 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 推动优质民营企业用好股权市场 建立三级民营企业上市后备库 支持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 [11] - 支持民营企业发行债券 鼓励通过公司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融资 并推动债券扩容增量 [11] - 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加大对民营企业服务力度 建立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培训基地 并推动建立企业挂牌绿色通道 [11] - 充分发挥各级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 建立投资基金与拟上市企业名单双向推送机制 引导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12] - 鼓励银行机构与各级政府投资基金合作开展投贷联动 加大对民营企业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 [13] 做好风险防范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 加强风险防控 要求银行机构健全风险管控机制 加强贷前调查、贷款审查、贷后管理全流程风险管控 [14] - 建立风险分担机制 健全省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40%、州(市)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风险分担40%、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分担20%的三方共担442模式 [14] 强化组织实施保障 - 加大宣传引导和面对面服务力度 开展金融服务民营企业宣传工作 开办云南金融大讲堂 并实施金融特派员工作 [15] -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工作落实 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强化政银企沟通协调 各州(市)人民政府加强组织领导 金融监管部门进行指导监督 [15]
云南漾濞:40年守护“绿水青山” 铸就“金山银山”
中国青年报· 2025-10-17 13:20
经济发展成就 - 地区生产总值从1985年的0.27亿元大幅增长至2024年的49.26亿元 [1] - 人均GDP由1985年的316元显著攀升至2024年的51122元 [1] - 自1985年建县以来,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单一的贫困县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3] 核心产业与乡村振兴 - 核桃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产业,全县94.5%的农户种植核桃,种植面积达107万亩 [4] - 2024年核桃年产量达13.29万吨,综合产值达35亿元,人均核桃收入9300元 [4] - 通过实施“八大振兴工程”,初步形成了“核桃+文旅+N”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4] - 阿尼么村通过技术赋能实现蝶变,光明村依托百年古核桃林发展集种植、加工、旅游为一体的产业链 [1]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 发展之路以“生态立县”和生态保护为主,森林覆盖率稳居全省前列 [3] - 守护极度濒危植物“漾濞槭”,为两千余株百年古核桃树挂牌护航 [3] - “云南漾濞核桃—作物复合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3] - 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拥有18万株百年以上核桃古树 [3] 产业多元化与能级提升 - 产业发展突破传统模式,从单一资源开发转向全产业链发展 [4] - 云南漾濞产业园获批设立,高辣度辣椒、贡菜、万寿菊、烤烟、中药材等高原特色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4] - 大理大钢、鑫源实业等工业企业能级提升,新能源光伏蓬勃发展 [4] - 2024年接待游客176.3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0.61亿元 [4]
丽江向澜湄国家青年企业家发出合作邀请 五大领域商机可期
中国新闻网· 2025-09-27 16:51
产业推介活动 - 丽江市面向澜湄六国80余名青年企业家进行产业推介 重点介绍招商引资政策 外贸便利措施 高原特色农业 绿色工业 文化旅游五大领域合作机遇 [1] - 活动旨在邀请各国青年企业家投资兴业 共谋发展 [1] 城市定位与禀赋 - 丽江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记忆遗产三项桂冠的城市 [1] - 丽江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 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 [1] 外贸发展现状 - 2021年至2024年 丽江市累计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达10.98亿元人民币 [1] - 近年来丽江产的瓷制餐具 干木耳 芒果等特色产品持续出口至澜湄各国 [1] - 越南和缅甸是丽江在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1] 交通互联互通 - 航空口岸功能完善 中老铁路通车及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落地 使丽江与东南亚国家往来更便捷 [1] - 丽江已开通往返泰国曼谷 越南河内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条国际航线 出入境旅客数量稳步增长 [1] 营商环境优化 - 丽江市积极落实RCEP 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等关税减让政策 提升自贸协定利用率 健全外商投资服务保障体系 [2] - 2021年至今 全市新增外资企业96家 合同利用外资达5.3亿美元 [2] 农业合作举措 - 丽江市每年组织企业参加澜湄水果采购节等活动 助力丽系优质农产品更顺畅进入东南亚市场 [2] 与会方反馈 - 与会澜湄国家青年企业家表示通过推介会感受到丽江产业优势与发展潜力 将积极推动合作项目落地 [2]
云南人大:以“小切口”民族立法促进地区高质量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9-05 14:37
立法促进产业发展 -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指导民族自治地方以"小切口"立法破解产业发展难题 现行有效的182件单行条例中产业促进类占35件 占比近五分之一[1] - 立法护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出台文山三七、丘北辣椒、漾濞核桃、德宏咖啡、古茶树、天然橡胶、林下经济、新平柑桔等单行条例[1] -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三七发展条例》是全国首件产业促进类单行条例 2024年文山三七产业综合产值达206.25亿元[1] 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 出台彝医药、藏医药、傣医药、彝族服饰、建水紫陶、石屏豆制品等单行条例护航民族特色文化产业[2] -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彝医药条例》解决彝医医师资格问题 规范彝药标准认定和名医评审 立法经验被湖南广西湖北等地借鉴[2] - 正在制定《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草果产业发展条例》和《云南省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边民互市贸易服务和保障条例》[2] 立法实施效果 - 出台一批质量高、落点实、效果好的单行条例 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1] - 通过立法规范产业发展 提升品牌价值 如文山三七条例保障品质并促进综合产值增长[1] - 以立法推动探索边民互市组织管理新模式 助力兴边富民[2]
产业发展所需是技能提升所重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1
产业转型升级与技能提升 - 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变化推动各地推出政策扩大培训覆盖范围,强化技能提升与产业发展适配性,促进技能提升与特色优势产业融合[1] - 技能提升需重视赋能产业发展方向,为地方经济注入新动能[1] - 技能培训需立足地方特色优势产业资源禀赋,摒弃"大水漫灌"模式,采取"精准滴灌"方式[1] 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技能培训 - 云南省提出一产一策方式,同步实施高原特色农业、中药材、文旅、养老服务、绿色能源、劳动密集型六大特色优势产业技能提升培训专项行动[1] - 技能提升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深化产教融合,解决技能与岗位错配问题[1] - 技能提升本质是推动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需协调短期与长期、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关系[2] 技能提升与区域发展 - 西部地区通过招商引资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建立家门口务工车间,需要劳动者技能提升跟进赋能[2] - 技能提升是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区域竞争力塑造的关键,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2] - 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职业技能培训,西部地区以"特"字为指引探索技能赋能产业新路径[2] 新兴产业技能培训 - 需注重新兴产业培训如无人机驾驶员技能培训、直播带货培训,以人才竞争力助推特色优势产业提升效率和开拓市场[3] -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需因地制宜提升劳动者技能,强化企业主体作用,完善激励机制,深化产教融合[3] - 建立需求导向调整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技能提升互促共进,共同赋能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3]
第二十届西博会开幕在即 甘孜州多维度展示发展成果与产业优势
中国经济网· 2025-05-23 15:46
西博会甘孜州参展概况 - 甘孜藏族自治州借力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方位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新成就,重点推介文旅、能源、有机等优势产业资源 [1] - 展区采用"1+3+N"创新模式,其中"1"聚焦"十四五"发展成就,"3"突出文旅、能源、有机三大核心产业,"N"涵盖美食、天文、非遗等多元文化 [2] - 主题展馆细分为成就展、高原生态特色农产品展、非遗展三个展厅,以革命红、生态绿、天空蓝三色串联能源、有机、文旅发展图谱 [2] 能源产业发展 - 甘孜州能源可开发量达2.5亿千瓦,其中光伏可开发量1.5亿千瓦居四川省第一 [3] - "十四五"期间建成清洁能源装机2058万千瓦,在建2269万千瓦,水电规模全省第二、光伏规模全省第一 [3] - 全球最大水光互补柯拉光伏电站为标志性成果 [3] 高原特色农业 - 建成97.76万亩"三江六带"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创建50个省州现代农业园区 [3] - 361个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设立有机专柜展示酒肉茶菌果药水蔬粮油十大类优质农特产品 [3] - 47家企业参展农特产品展区,涵盖牦牛、藏香猪、青稞等七大种类 [6] 文旅产业成果 - 拥有115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52亿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671.85亿元 [4] - 非遗展重点展示德格印经院、"蜀山之王·千面贡嘎"景观及"十一环十骨干"精品游线 [4] - 配套开展非遗歌舞、原生态表演等民族文化展演活动 [7] 投资合作与推广 - 《飞夺泸定桥》主题元宇宙项目将在西部投资说明会签约 [5] - 举办成都-甘孜、浙江-甘孜农商对接会及炉霍县农产品专场推介,多个项目计划现场签约 [5] - 组织20名网络名人组成"甘孜体验团"打卡展馆,电商团队通过直播带货推广松茸、藏红花等农产品 [5]
因地制宜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
经济日报· 2025-05-22 05:56
西南地区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 云南省森林覆盖率55.25%,森林蓄积量21.44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 [1] - 云南省有机产品获证数2700多张,居全国第二位 [1] - 成渝地区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建设超1300万亩 [1] - 贵州省森林覆盖率63%,绿色经济占比46%,30多项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成果全国推广 [1]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加强流域水资源联合调度 [2] - 国务院支持贵州探索生态产品总值纳入绩效考核,实施经济发展与生态产品总值"双考核" [2] - 探索建立西南地区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推动生态保护标准互认、产业政策协同 [3] - 构建生态产品产权界定、价值核算、市场交易等制度保障体系 [3] 绿色产业发展路径 - 依托水电、光伏、页岩气等可再生能源优势,建设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3] - 推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向生态资源富集地区集聚 [3] - 通过税收优惠、绿色信贷等政策引导形成"生态资源—绿色技术—产业集群"转化链 [3] 科技支撑与生态修复 - 针对喀斯特石漠化、干热河谷植被退化等难题研发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4] - 建立符合西南特点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指标体系,推进GEP与GDP双考核制度 [4] - 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速碳中和、碳封存等技术成果转化 [4] 利益共享机制创新 - 探索生态管护公益性岗位,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分红力度 [4] - 引导农户通过林地托管、碳汇交易等参与生态资源市场化运营 [4] - 推行环保行为积分奖励制,将垃圾分类等转化为公共服务权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