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妹开荒》

搜索文档
文化之约丨触摸峥嵘岁月的精神密码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09-12 08:56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 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好山河之时,中华儿女发出救亡图存的怒吼。作家们也迅速觉醒并行动 起来,他们以无畏精神和果敢行动,在抗战最前线和敌后战场,通过实地采访获取鲜活素材,精心创作出众 多反映抗战的优秀文学作品。现当代文学史充分表明,抗战文学是深深浸染硝烟与血泪的不朽文字,这些文 字既是对日本侵略者的申诉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建书,更是革命理想主义的宣言稿。在这场艰苦卓绝 的文化抗战中,文学不再是风花雪月的装饰品,而是鼓舞人心和激扬士气的精神武器。 抗战文学中有家国命运的追问与求索。在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里,祁家四合院的崩塌象征着传统宗 法社会在战争暴力下的解体。钱默吟从避世文人到抗日志士的身份转变,折射出彼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 这种精神突围不是简单的政治选择,而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在战争语境下的现代转化。而小 羊圈胡同里普通市民的生存挣扎,则构成了民族危难时期最鲜活最朴素的众生相。 抗战文学中有民族苦难的书写与记录。在最早被日军占领的东北沦陷区的文学版图上,萧军的《八月的乡 村》与萧红的《生死场》形成了强烈的美学对照:前者以浓重笔墨描绘抗日游击队孤悬敌后 ...
从抗敌小八路到人民艺术家(人物)
人民日报· 2025-09-11 06:13
荣获"人民艺术家"称号的田华。 资料图片(新华社发) 田华演出《白毛女》剧照。 江 平供图 "长期以来,你们怀着对党和人民的热爱、对艺术理想的坚守,塑造了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银幕形象,给 几代观众留下美好回忆……"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回信,一字字一句句,如暖流漫过 心田。 1939年寒冬,刘天花扎着两根枯黄的小辫,站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的门前,她想跟着队伍走。那些会 唱歌跳舞的大哥哥大姐姐拍拍她的头问:"八路军不养闲人,你会干啥?"天花昂起头,清清亮亮唱起 《救亡进行曲》:"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 就此,刘天花成了抗敌剧社最小的文艺兵。抗敌剧社的副社长汪洋说:"参加革命了,应该改个响亮的 名字,我看就叫田华吧!" 父亲千叮咛万嘱咐,要小田华跟着共产党,不把东洋鬼子赶跑,决不回家。 剧社的生活艰苦而充实。白天行军,晚上排演,和日寇遭遇了,打游击那是家常便饭。小田华不怕死, 但特别想家。两个哥哥都出去抗日且先后牺牲了,鬼子"扫荡"时抓"花姑娘",姐姐虽然拼死逃脱,但还 是被吓傻了。她不放心,想回家帮父亲干农活,又走不了,便偷偷地哭。汪洋说:"革命流血不流泪。 你是来抗日的,又不是到亲戚家串门的, ...
大地铭记·时代的号角
人民日报· 2025-09-05 06:57
抗战戏剧历史与创作 - 抗战戏剧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兴起 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成为首选剧目并广泛传播[6] - 卢沟桥事变一个月后三幕剧《保卫卢沟桥》上演 台上台下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形成强烈共鸣[6] - 抗战时期戏剧创作速度极快 数量众多且传播范围广 形成"演员四亿人 战线一万里"的宏大场面[6]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色 - 郭沫若话剧《屈原》以诗化语言表达民族激愤 梅兰芳京剧《抗金兵》通过战鼓表演展现牺牲精神[9] - 河北梆子《血泪仇》在河北白洋淀演出时 战士和老乡产生强烈情感共鸣 回忆起牺牲的战友[7] - 街头剧《沦亡以后》通过日常空间实现情感共振 将个体痛苦转化为集体抗争意识[7] 延安鲁艺的戏剧运动 - 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 创作《白毛女》《兄妹开荒》等作品记录抗战历史[10] - 秧歌剧《兄妹开荒》1943年创作 反映边区大生产运动 带动秧歌剧创作热潮[11] - 《白毛女》1945年推出 源自河北民间传说 展现喜儿从躲山到下山反抗的蜕变过程[12] 戏剧社会影响与群众反响 - 战士观看《白毛女》后写下"为喜儿报仇"请战书 农民观看《兄妹开荒》后主动多交公粮和参军[13] - 郭兰英表示歌剧《白毛女》改变其人生道路 田华称抗敌剧社经历使其保持艺术生命力[10] - 鲁艺剧团深入前线战壕和农村土台演出 实现台上故事与台下生活的深度呼应[13] 当代抗战题材创作 - 话剧《生死场》1999年首演 改编自萧红小说 展现村民从麻木到抗日的转变过程[14] - 话剧《四世同堂》2010年首演 以祁瑞宣为主角展现普通人的坚守与民族气节[15] - 文献话剧《抗战中的文艺》2022年推出 2023年升级为戏剧电影并通过高清影像技术扩大传播[15] 红色歌剧与地方特色 - 民族歌剧《沂蒙山》已演出300多场 塑造海棠等沂蒙人民形象展现英雄气概[17] - 创作团队沿八路军115师路线采风 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大青山遗址获得创作灵感[17] - 沂蒙红嫂群体包括明德英、王换于等代表 用乳汁救伤员、办托儿所等事迹被艺术化呈现[18]
在劳动中放歌
人民日报· 2025-05-03 06:01
文章核心观点 劳动歌声协调劳作节奏,滋养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虽随时代更迭但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1][4] 传统劳动音乐起源与体现 - 中国最早的民歌“举重劝力歌”是劳动号子的雏形,《诗经》记载劳动者歌声体现劳动中放歌是人生智慧 [1] 传统劳动音乐分类及特点 号子 - 是劳动者最直接、最坚定有力的生命之歌,如黄河、川江船工号子,各类劳动皆有对应号子 [2] 山歌 - 可看作劳动者的独白,内容丰富、节奏自由、表现手法多样,有很多描写劳动题材,歌词即兴创作 [2] 小调 - 流传范围更广,短小规整,表现形式更细致,涵盖生活方方面面,是市井田间的絮语 [3] 近现代劳动音乐发展 - 近现代传统农耕生产方式改变,劳动音乐有新形式,如《二月里来》等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重构工业时代劳动赞歌 [4] 劳动音乐的传承 - 劳动歌声在时代洪流中更迭,一些远去,一些以新方式传唱,如刀郎重新演绎《川江号子》引发共鸣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