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咏春》
icon
搜索文档
看完九三文艺晚会,聊聊80后“舞坛双子星”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4 20:07
晚会热度与市场反响 -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热度持续刷屏社交媒体 网友呼吁全国巡演[1] - 晚会主创团队以80后总导演和90后编导为主 00后演员比例超半数[1] -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剧场类演出票房超54亿元 其中舞剧所属歌舞类占比仅10%[13] - 精品舞剧持续引领市场 头部内容缺乏但消费力充足[13] 创作团队与代表作品 - 总导演周莉亚与韩真被称为"舞坛双子星" 来自中国东方演艺集团[3] - 合作创排的四部舞剧中三度摘得"文华大奖"[3] - 代表作品包括《沙湾往事》《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咏春》等[1][3] - 《只此青绿》实现一票难求 《咏春》成功出海[1] 创作理念与艺术特色 - 采用"对话"创作理念 搭建过去与现在的桥梁 通过现代角色引导观众进入历史场景[4] - 在《只此青绿》中独创"展卷人"角色 打破观众与历史间的壁垒[4] - 追求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转化结合 要求演员提前一年学习真功夫[9] - 作品呈现极致东方美学 细腻情感和诗意叙事 精准切中核心消费群体需求[18] IP开发与商业扩展 - 《只此青绿》IP实现多元化开发 2024年国庆档同名艺术电影收获5000万票房[20] - 电影将舞剧文化魅力从一二线城市辐射至下沉市场[20] - 同步推出交响音乐会 筹划文旅演艺项目 从爆款舞剧蜕变为可持续开发的文化资产包[23] - 多元化开发建立在作品累积的文化资本基础上 形成商业护城河[23] 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上半年热门舞剧包括《红楼梦》《只此青绿》《咏春》等10部作品[16] - 舞剧市场虽规模有限但头部内容引领效应显著[13][18] - 创作方向融合中华美学与当代审美 激活文化生命力[10] - 成功作品实现艺术表达与市场回响的平衡 打破"叫好不叫座"困境[9][10]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9月起“焕新”登场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08-21 17:22
活动规模与结构 - 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于9月16日至10月16日举行 覆盖大湾区11座城市 由文化和旅游部及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主办 [1] - 艺术节包含五大板块:剧目展演、艺术讲堂、美术展览、惠民活动及演艺交易 总计超100场精品演出、18场艺术展览、150场公益演出及系列讲堂活动 [1] - 活动通过整合国内外优质演艺资源 涵盖歌剧、舞剧、话剧、戏曲等多元艺术形式 包含35台剧目共104场演出 其中国际剧目10个、国内(含港澳)剧目17个、省内剧目8个 [2] 国际与本土文化内容 - 国际剧目包括俄罗斯瓦赫坦戈夫剧院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法国原版音乐剧《莫里哀》及希腊国家歌剧院歌剧《茶花女》等经典作品 [3] - 国内剧目涵盖国家话剧院《四世同堂》、香港话剧团《Skylight天色》及广东粤剧院粤剧《红头巾》等兼具口碑与地域特色的创作 [3] - 美术展览板块推出18场展览 主展览"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集结三地37位艺术家的98件作品 配套策展人导览及公众互动活动 [3][4] 学术与产业平台建设 - 艺术节举办4场高规格艺术讲堂 聚焦城市发展与艺术生态、交响乐创新、戏曲守正创新等议题 邀请国内外行业专家参与研讨 [5][6] - 同期举办第16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 吸引20个国家及地区近300家演艺机构参与 推动国际演艺资源对接与合作 [6] - 演交会设立六大展区 包括海丝演艺特展与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 促成《黄飞鸿》等演艺项目巡演协议签署 助力中外文化双向流通 [7] 惠民措施与公众参与 - 艺术节提供三重惠民福利:票务优惠、惠民演出及文旅联动 所有剧目提供不少于50张免费票及不低于可售票10%的低价票 部分演出低价票比例超50% 最低票价30元 [8] - 组织近150场公益演出 覆盖学校、商圈、公园等公共区域 并推出"凭演出票享美术馆、博物馆特展门票优惠"的联动机制 [8] - 发起"艺术点亮生活"有奖征文活动 鼓励市民深度参与 强化艺术节的公众属性与普惠性 [9]
文化科技双核驱动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将于下周启幕
证券时报网· 2025-05-14 16:01
展会概况 - 第二十一届文博会将于5月22日至26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主会场设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全市各区设立52个分会场 [1][3] - 展会主题为"创新引领潮流 创意点亮生活",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机制探索,为期5天 [3] - 展会已连续举办20届,本届将重点突出博览和交易功能,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 [4] 参展规模与结构 - 共有6280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线上线下参展,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线上线下参与 [3] - 线下设八大展馆(3个综合馆+5个专业馆),云上文博会平台同步展示 [3] - 海内外头部品牌企业超300家,含60余家首次参展企业如埃及Konouz,以及腾讯、网易、中影股份等"老朋友" [5] 文化产业数据 - 2024年深圳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3754家,实现营业收入12875.08亿元,占全省51.5%、全国9.1% [2] - 多媒体游戏动漫、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制造等16个行业小类营收达5863.99亿元 [2] - 数字创意、微短剧、生成式AI应用等新兴业态加速布局 [2] 核心亮点 - **AI科技**:新设人工智能展区,6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参展,涵盖全应用场景呈现与互动 [5] - **首发首秀**:全馆举办超120场新品发布会,包括合翼航空载人无人机模型、达芬奇文化中国推广计划等 [5] - **国际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合作机构、产品品类均创历史之最,覆盖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6] - **文创中国**:主展区面积从1300㎡扩至3000㎡,100余家机构携重量级文创产品参展 [6] 交易促进措施 - **场景升级**:开辟新品首发、供采对接等多元交易场域,"文博会消费季"联合淘宝、京东等平台提供流量支持 [7] - **通路升级**:打通展前配对至展后云洽全周期服务链,联动全国文化大数据交易中心 [7] - **服务升级**:首次上线AI会展助手"文小博",优化即时购、云端购等渠道,实现精准供需对接 [8] 协同效应 - 与2025全球人工智能终端展、第六届深圳国际人工智能展览会、第九届世界无人机大会资源共享 [3] - 打造"七个超级平台"包括文化产品交易、投融资服务、新技术发布等,强化"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品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