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
搜索文档
“文化+”“+文化”双向奔赴(深观察)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03 06:47
行业核心观点 - 文化产业通过创意产品、科技融合及跨产业链接,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助推器,其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59% [4] - “文化+”与“+文化”的双向拓展模式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释放产业活力并创造消费新场景 [8] 产品破圈与市场表现 - 国产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获得超18.2亿元票房,并带动相关书籍销售和旅游打卡热潮 [3]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演出超800场,并衍生出电影、音乐会等多种形式,探索舞台艺术产业化 [3] - 中国游戏产业表现强劲,上半年自主研发游戏海外收入达95.01亿美元,同比增长超11% [3]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人,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 产业经济规模 - 202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59%,2024年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19.14万亿元 [4] - 在北京、杭州等地,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超过10%,成为支柱产业 [4] 文化+创意产品 - 《故宫日历》累计发行850余万册,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累计销售200万件 [5] - 文创雪糕、动漫游戏IP衍生手办等商品受到市场热烈追捧 [5] 文化+科技融合 - 催生出《唐宫夜宴》等大空间沉浸展、数字博物馆及元宇宙文旅项目,提升观众体验 [6] +文化赋能多元产业 - “旅游+文化”通过实景演出如《印象·刘三姐》等形式吸引大量游客,文物游、非遗游持续升温 [7] - “体育+文化”使赛事成为文化展演舞台,如“村超”的苗绣队服和芦笙伴奏,带动游客增长 [7] - “城市更新+文化”将旧厂房老街区转型为创意园和博物馆,如阿尔山·泰康艺术中心和长春市第一净水厂戏剧《南岭1932》,焕发新活力 [7]
科技赋能舞台 产业链接文旅 多维新消费场景为文化消费注入新动能
央视网· 2025-10-29 12:07
央视网消息:当传统叙事遇上科技赋能,当舞台艺术融入文旅经济,中国舞剧市场迎来品质与活力并进的黄金期。从《只此青 绿》掀起的文化热潮到原创舞剧走向国际,中国舞台艺术正在释放新的消费潜能与产业动力。 与此同时,《咏春》《只此青绿》等原创舞剧的海外巡演持续升温,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名片。专家表示,现在的舞剧市 场一方面在不断提升审美水平,另一方面也在用创意突破打造更有中国味儿的艺术表达。舞剧热起来以后,不光带火了文创产品、主 题展览这些新消费场景,也让编创、舞美、文旅融合等整个产业链都动了起来。观众能更近距离地感受艺术魅力,更为文化消费注入 了新动能。 如今,舞剧正从单一的舞台艺术形式转向融合文化、旅游与商业的多维消费场景,成为文化经济的重要增长点。以《只此青绿》 为例,自2021年首演以来,累计演出超800场,票房突破5亿元。围绕核心IP衍生出的百余款文创产品,与30多个品牌展开跨界合作, 带动商务赞助与联动经济效益超过4000万元,并衍生出音乐诗画《江山竞秀》《只此青绿》交响音乐会等系列作品,形成了完整的艺 术产业链。 在北京顺义大剧院,全新改版的舞剧《唯我青白》以突破性的舞台呈现惊艳亮相。该剧打破传统线 ...
演艺、赛事激活新消费 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揽金超384亿元
中国新闻网· 2025-10-09 16:06
中新网成都10月9日电 (记者 贺劭清)记者9日从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四川打 造"跟着演出去旅行""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推动文体旅融合发展。10月1日至8日,四川 共接待游客473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384.01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分别增长8.32%和 6.53%。 演艺、赛事激活新消费 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揽金超384亿元 在文博方面,四川各大博物馆推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主题展览,利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游览体验。三星堆 博物馆推出智能穿戴设备,让游客近距离、沉浸式感受文物细节。武侯祠博物馆举办"月满华诞·幻游三 国"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与多元业态组合的三国幻境美学空间,接待游客75.52万人次, 同比增长17.61%。(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编辑:熊思怡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综合美团、携程、去哪儿等平台数据,国庆中秋假期四川文旅消费规模全国排名第四,夜间文旅消费同 比增长18.2%。成都位居全国文旅消费目的地城市第二。 上海昆剧团全本《牡丹亭》连演3天,现象级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连演6场……国庆中秋假 ...
因为《只此青绿》,有种审美不会疲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6 23:57
每经编辑|金冥羽 这是最感人的告别,也是最难舍的告别。中秋之夜,成都城市音乐厅,演员四次谢幕,掌声经久不息,印证那句 "无名无款,只此青绿"的穿透力。 这是《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第五次来蓉,六场演出,开票即罄,场场爆满。有人三刷,有人五刷,有人千里追剧,只为再看一眼那抹过目 难忘的"青绿腰"。 拉长来看,自2021年8月首演以来,《只此青绿》已演出超过800场,巡演80余座城市,甚至走出了国门,所到之处,无不掀起一票难求的"青绿热"。 众所周知,《只此青绿》的灵感源自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却不止于"画"。它用"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把一 幅静态的国宝,拆解成一场可感、可触、可呼吸的穿越故事。 于是,千年古画在舞台上流动起来。观众看到的,不只是"青绿山水",更是"青绿是如何被织出来"。其中,问篆,是刻一枚印章的执着;唱丝,是缫一缕 丝线的温柔;寻石,是踏遍山河找一抹颜色的倔强;淬墨,是磨一池墨汁的耐心。 这不是复刻,这是"文化转译"。"宋风"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在舞台上呼吸流动的身体语言。当群舞勾勒出层峦叠嶂,当青绿服饰随舞步晕染开来, 观众不再是 ...
800场《只此青绿》深刻诠释,有一种审美不会疲劳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06 23:30
文章核心观点 - 舞剧《只此青绿》自2021年8月首演以来已演出超过800场,巡演80余座城市,所到之处均出现一票难求的盛况,显示出强大的市场吸引力和文化影响力 [1] - 该剧的成功并非简单的“国潮红利”或“政策投喂”,而是通过高水平的“文化转译”和创造性转化,精准满足了当代观众对文化厚度、美学精度、情感浓度和价值锚点的“审美刚需”,推动了文化消费的升级 [2][3][5] - 作品以“慢”对抗“快”的时代节奏,通过120分钟的“慢叙事”为观众提供情感慰藉和精神治愈,其传递的文化自信与情感共鸣是市场成功的关键 [3][6] 作品艺术特色与创作理念 - 创作灵感源自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但不止于复现画作,而是通过“展卷”“问篆”等七个篇章,将静态国宝转化为可感、可触、可呼吸的穿越故事,实现了“文化转译” [2] - 作品让“宋风”在舞台上成为流动的身体语言,使观众从“看画的人”转变为“入画的人”,在与古人对话中感受中华文明密码 [2] - 创作团队坚持“没有最终版本,只有最好版本”,根据观众反馈不断打磨细节,这种“死磕细节”的工匠精神使作品从“爆款”进化成“长红” [5] 市场表现与消费者行为 - 在成都的六场演出开票即罄,场场爆满,有观众多次观看甚至从外地追剧,2025年国庆成都站980元票价被秒空 [1][4] - 观众的文化消费行为已从“看热闹”进化到“看门道”,不再满足于“特效+流量+IP”的快餐式演出,转而渴望“可反复咀嚼”的艺术产品 [5] - 有消费者从哈尔滨飞往成都连看6场,只为“看清每一帧的细节”,这表明消费动机已从“冲动消费”转变为“审美刚需” [4][5] 行业趋势与潜力 - 《只此青绿》与《不眠之夜》、《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作品多次创下演出纪录,表明市场对高质量文化艺术作品存在强劲需求 [5] - 文化消费具有巨大潜力,相较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弹性更大,观众可以每月欣赏多场演出 [6] - 市场的文化消费正在升级,好的艺术作品从来不缺市场,而市场缺的是真正的好作品 [5]
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添彩人民美好生活——“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成就斐然
新华网· 2025-09-30 08:13
文艺创作繁荣 - 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和音乐舞蹈史诗剧《正义必胜》等重大演出精彩呈现 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创作风气盛行 [4] - 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舞台艺术和美术创作行动计划 国家美术发展和收藏工程 推动文艺作品从优秀文化和实践中汲取养分 [4] - 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 中国诗歌节 中国京剧艺术节等20余项全国性展演活动 为优秀作品搭建展示平台 [4] - 通过戏曲进乡村和文化进万家等活动 支持优秀文艺作品赴城乡基层演出 加强艺术普及 [4] 公共文化服务提升 - 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建设持续推进 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更加健全 [8] - 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成效显著 [8] - 全国新增58家5A级旅游景区 A级景区总数达1.65万家 县域覆盖率提升至97% [8] - 旅游景区在产品业态和服务品质方面加快焕新升级 [8] 非遗保护与传承 - 各地建设非遗工坊1.29万家 带动相关产业120万余人就业增收 [10] - 推动非遗进景区 街区和社区 非遗之光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10] - 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 找准非遗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11] 文旅产业发展 - 2024年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9.14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37.7% [12] - 规上文化企业达7.8万家 较2020年增加1.3万家 [12] - 2024年各地举办惠民活动21万场次 发放消费券等惠民补贴23亿元 带动消费超1400亿元 [12] - 旅游业快速恢复发展 产品供给和服务质量持续优化 市场乱象得到整治 [12] - 文旅融合深入推进 文化遗产游 红色旅游和研学旅游等持续升温 [12] 国际交流合作 -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和旅游办事机构增至73家 与150多个国家签订文化合作协定 [13] - 打造欢乐春节 茶和天下和中秋诗会等系列文化活动 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13] - 2024年入境游客1.32亿人次 同比增长60%以上 内地居民出境旅游1.23亿人次 同比增长40%以上 [13] - 推动入境旅游便利化 优化免签支付和退税等政策 [13]
2025北京文化论坛|AI如何重塑影视创作——“破界共生: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平行论坛首场沙龙举办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17 19:13
行业观点 -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前所未有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 提供文化创新全新可能[5] - AI技术正在革新影视工业全流程 传统制作链条开始全面应用AI技术[9] - 生成式AI普及实现对创作者平权 极大降低创作门槛[12] - AI技术将如手机和数码相机一样成为日常工具 实现技术平权时代进步[12] - 行业需依靠自身力量打造垂类模型 自主研发算法和构建训练数据体系 避免被科技发展碾压[16] - AI是拓宽行业产值 激发产业新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重要推动力[19] - 科技发展有效赋能文化传播 通过AI技术使中国文化底蕴更易传播[19] 技术应用 - AI生成影视作品在科幻构想 文化创新 国风动画等维度展现强大能力[5] - AIGC技术使传统需要小组工作一周的镜头仅需一人半天完成 实现降本增效和简化创作沟通流程[9] - AI在前期概念设计 特效场面预览以及通过预演工具辅助导演进行全片规划方面带来全新突破[14] - 多模态大模型发展将使AI在影视制作每个环节发挥更重要作用[12] 创作影响 - AI为电影人重拾创作本真与勇气 提供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度[11] - 创作者得以更低成本 更无畏心态追寻内心影像表达 拥抱艺术创作无限可能[11] - AI未改变内容为王根本逻辑 但提供重新定义创作流程和参与全球竞争的机遇[16] - AI在降低制作门槛同时抬高内容标准 使更质朴贴近生命与灵魂的表达更为珍贵[19] - 内容创作核心竞争力将更集中于深刻叙事与人性洞察[19] 活动背景 - 北京文化论坛平行论坛首场专业沙龙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举行[1] - 沙龙由北京市文联和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承办 作为四季影像主题创作分享会[3] - 论坛将继续举办多场科技与文化融合主题专业交流活动[23]
影视股龙头,涨停,“7天4板”
中国证券报· 2025-09-15 16:40
市场整体表现 - 上证指数下跌0.26% 深证成指上涨0.63% 创业板指上涨1.52% 市场全天成交额23031亿元 较上日缩量2452亿元 [1] - 前期热点算力板块调整 新能源板块表现强势 储能概念股活跃 [1] - 游戏 影视院线 汽车零部件等板块涨幅居前 [1] 汽车零部件板块 - 板块整体大涨 浙江世宝 朗博科技等近10股涨停 [1][3] - 开特股份上涨13.56%至36.60元 豪恩汽电上涨11.96%至178.15元 安徽凤凰上涨10.34%至23.68元 山子高科上涨10.11%至3.05元 索菱股份上涨10.06%至5.58元 万向钱潮上涨10.05%至8.65元 浙江世宝上涨10.02%至13.51元 [4][5] - 主要受两大政策催化: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汽车整车企业供应商账款支付规范倡议》获多家车企响应 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提出2025年汽车销量目标3230万辆(同比增长约3%)其中新能源汽车1550万辆(同比增长约20%)[5][6] - 政策推动缩短货款账期 促进产业链规范发展 同时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准入试点 有条件批准L3级车型生产准入 [6] - 智能化成为车企重要差异化竞争优势 智能网联长期成长逻辑强化 [7] 影视院线板块 - 板块表现活跃 中国电影涨停(成交额34.27亿元 总市值395.4亿元)实现"7天4板" 幸福蓝海涨超10%至32.20元 捷成股份上涨5.95%至6.05元 横店影视上涨4.07%至18.68元 万达电影上涨3.18%至12.32元 [1][8][9] - 受国庆档期催化 《只此青绿》《731》《同甘共苦》等多部影片集中上映 其中《731》预售票房超6400万元 猫眼想看人数超440万人 [12] - 2025年大盘票房突破400亿元(历时256天 比2024年提前76天) 8月全国电影票房和观影人次同比分别增长48.6%和66.9% [12] - 国庆假期共8天(10月1日至8日) 历史档期票房表现可观 文旅消费券和政策支持有望刺激观影需求 推动行业复苏 [12]
“妖股”直击:中国电影再度涨停,新片上映+国改+行业复苏,55天暴涨55%
金融界· 2025-09-15 15:47
公司股价表现 - 中国电影今日强势涨停收报21.18元涨幅10.03%成交额达34.27亿元 [1] - 自9月5日以来累计涨幅达55.16%创出21.18元区间新高 [1] 核心业务动态 - 公司参与出品发行的《只此青绿》全国正式上映 该片获亚洲电影大奖提名且豆瓣评分8.1 暑期档点映反响热烈 [2] - 2025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主导或参与出品14部影片累计票房60.82亿元 占同期国产片票房22.97% [2] - 暑期档多部影片持续贡献收入 [2] 战略与治理 - 公司完成战略升级正式更名为"中国电影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强化央企品牌与全产业链运营能力 [2] - 国企改革和治理结构优化带来估值重塑预期 [1] - 控股股东中影集团持股比例达67.36% 承诺2025年内不减持股份 [2] 行业环境 - 2025年全国电影大盘票房提前76天突破400亿元 行业复苏态势显著 [2] - 国家电影局启动2025年度国产影片海外发行奖励申报 公司作为行业龙头有望通过海外版权销售获得专项资金支持 [2] - 整体电影行业复苏态势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有利环境 [1] 市场关注点 - 新片上映预期特别是《只此青绿》等重点影片的市场表现预期 [1] - 公司在产业链中的龙头地位得到强化 市场份额优势明显 [1]
超400万人关注,就在本周!绩优且低价的潜力股出炉
证券时报网· 2025-09-15 07:49
国庆档影片上映情况 - 本周上映影片包括《只此青绿》《731》《同甘共苦》等 国庆前后将上映《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熊猫计划2》等多部影片 [1] - 影片题材涵盖抗战、剧情、历史、喜剧、动画等类型 类型极为丰富 [1] 国庆档票房预期 - 历年国庆档票房表现可观 2021年国庆档总票房超43亿元创历史第二高 2023年及2024年国庆档总票房均超20亿元 [2] - 2025年国庆假期共8天 业内人士对国庆档及全年票房给出乐观预期 [4] - 暑期档优质影片观影需求持续释放 叠加后续档期影片定档 优质影片催化有望带动国内电影市场票房稳步增长 [4] 重点影片关注度 - 《731》截至9月14日21时预售票房超6400万元 猫眼想看人数超440万人 遥遥领先其他影片 [4] - 猫眼娱乐表示暑期档出现《731》等亮点影片 在观影热潮持续升温下有望给全年电影市场再添动力 [4] 影视院线板块市场表现 - 截至9月12日申万二级影视院线指数月内涨幅超5% 位居120余个申万二级行业涨幅前列 大幅跑赢上证指数 [5] - 多家影视院线公司9月以来涨幅超10% 幸福蓝海、金逸影视、中国电影涨幅位居行业前三 [5] 重点公司股价表现 - 幸福蓝海9月以来涨幅接近71% 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未参与《731》投资制作 [8] - 金逸影视9月以来涨幅超45% 参与投资《飞驰人生2》《第二十条》等涵盖核心档期的影片 [8] - 中国电影9月以来涨幅超38% 第五大流通股东长影集团联合出品《731》 参与《志愿军:浴血和平》《刺杀小说家2》等影片出品发行 [8] - 博纳影业9月以来涨幅超15% 参与出品《志愿军:浴血和平》 [9] - 光线传媒月内股价小幅下跌 参与出品《三国的星空第一部》等影片 [10] 行业业绩表现 - 2024年上半年A股影视院线公司净利润总额接近18亿元 创2022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 整体净利润较上年增长超75% [11] - 万达电影、光线传媒、中视传媒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均超200% [12] - 光线传媒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2.29亿元 同比增长超370% 净利润位居行业之首 [12] - 慈文传媒、华谊兄弟等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亏损 [12] 低价绩优潜力股筛选 - 影视院线行业最新收盘价低于13元/股且机构预测2025-2026年净利润增幅持续超10%的公司有7家 [12] - 捷成股份最新收盘价不足6元/股 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增幅有望超80% 公司为新媒体版权运营龙头 布局短剧及出海业务 [12][13] - 百纳千成最新收盘价6.64元/股 机构预测2025年扭亏为盈 2026年净利润增幅超25% [13] - 奥飞娱乐、华智数媒、万达电影均有望在2025年实现同比扭亏为盈 [14] - 万达电影2024年亏损超9亿元 机构预测2025年净利润额有望超10亿元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