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年会不能停》
icon
搜索文档
“最大公约数”,救不了中国电影
虎嗅APP· 2025-09-07 10:51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达120亿元 超过去年同期水平[6] - 票房前五影片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 其中前三部豆瓣评分均超8分[6] - 《哪吒2》票房达150亿元 创历史新高[5] 观影人群结构变化 - 2024年暑期档观影总人次较2023年减少近2亿[7] - 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6.9%[7] - 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2024年32.5岁 显示核心观众群体老龄化[7] 电影市场发展历程 - 2010年后银幕数量十年间增长超十倍 影院建设快速下沉至三四五线城市[8] - 2014年在线票务平台通过9.9元票补培养用户习惯 将观影转化为高频日常娱乐[8] - 2016年调研显示票房增长主要依赖新增影院带来的新观众 而非现有观众观影频次提升[9] 行业面临的挑战 - 2020-2022年影院长期关闭使00后群体缺失观影习惯养成期[10] - 新一代观众偏好"网络化"双向互动娱乐模式 与影院"课堂式"体验存在根本冲突[10] - 短视频/短剧/3A游戏/家用投影等多维度替代品冲击影院"奇观"体验[10][11] - 电影票价上涨至40-50元 且需投入2-3小时不可中断时间 消费决策成本显著提高[13] 行业转型策略 - 电影产业转向制造"社交货币" 通过引发全民讨论提升票房[13] - 采用"标签化"内容生产模式 提炼社会情绪制造传播热点[14] - 典型案例包括2023年《消失的她》提炼"提防身边男人"情绪标签[14] - "牛马电影"聚焦30岁职场人群困境 如《年会不能停》《长安的荔枝》引发共情[14] - 默许"屏摄"行为促进电影成为社交谈资[16] 商业模式风险 - 情绪标签化创作易引发舆论反弹 如《逆行人生》因脱离现实遭口碑票房双败[17] - 过度情绪输出导致观众"情感脱敏" 需持续加大刺激强度[17] - 资源向头部超级大片集中 中等成本电影生存空间受挤压[18] - 创作趋向保守化 故事和人物塑造让位于传播性"金句"和"名场面"[18]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垂直领域深度开发优于追求"最大公约数" 《南京照相馆》创新历史微观叙事 《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小人物获得成功[20] - 《捕风捉影》凭借扎实的老派动作片制作异军突起 未滥用特效或迎合社会议题[20] - 需要建立多元电影生态 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爆款[18][20]
长安的荔枝:盛唐社畜启示录
36氪· 2025-06-18 11:21
职场剧内容分析 - 《长安的荔枝》通过李善德和郑平安的角色刻画,展现了职场中的项目管理难题、人情世故以及基层员工的困境 [2][4][7] - 剧中李善德在岭南分公司面临的资源短缺、部门推诿等问题,映射了现实职场中跨部门合作的痛点 [8][11] - 郑平安的商务宴请和酒桌文化技能,揭示了职场中人际关系处理的重要性 [11][13] 职场剧角色演变 - 近年职场剧主角从精英转向普通人,如李善德、马杰等角色更贴近大众职场经历 [13][15][16] - 角色类型多样化,包括讨好型人格、躺平新人、边缘化员工等,覆盖更广泛职场人群 [16][17][19] - 配角设计也注重现实映射,如何有光的"白磷型领导"、赵新民的过度解读行为等 [13][16] 观众需求变化 - 观众更倾向于在职场剧中寻找共鸣,而非早期对精英生活的向往 [19][21][22] - 普通职场人的逆袭、成长故事成为叙事重点,如李善德完成不可能任务等 [10][23][24] - 剧集通过微小可能性展现,满足观众对现实困境的情感慰藉需求 [23][24] 职场知识点提炼 - 剧中包含多项实用职场技巧:工作留痕、文件审阅、资源争取等 [7][11][12] - 跨部门协作中的"对齐颗粒度"、领导沟通等场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2][16][17] - 酒桌文化、商务宴请等特殊场合的应对策略被详细刻画 [11][13]
长安的荔枝:盛唐社畜启示录
雪豹财经社· 2025-06-17 23:47
核心观点 - 《长安的荔枝》通过基层职场人物李善德和郑平安的遭遇,展现了现代职场中的背锅、甩锅、跨部门协作困境等现实问题 [7][9][10] - 该剧以项目管理难题为叙事主线,聚焦普通人逆袭,成为大学就业指导课案例和职场人共鸣来源 [7][9][10] - 近年职场剧从精英叙事转向普通人视角,主角多为背负房贷、被PUA或躺平的典型职场形象 [19][22][28] 基层职场生存指南 - **职场陷阱**:李善德在酒局被哄骗签下不可能任务(荔枝保鲜转运),体现"工作留痕""会议缺席风险"等知识点 [10][11] - **跨部门协作**:岭南分公司何有光、赵新民表面配合实则阻挠,反映"态度好但不办事"的推诿现象 [11][12] - **资源争取技巧**:李善德借"为圣人办事"名义获取经费和资源,类比现实中借上级压力推进项目 [13][14] - **商务应酬**:郑平安精通酒桌文化,需掌握劝酒、送礼、人脉勾兑等技能,吐酒情节折射心酸 [16] 职场角色图谱 - **典型人物**: - 老黄牛员工(李善德):直率较真但易背锅 [18][22] - 职场油子(郑平安):长袖善舞面具下藏辛酸 [5][18] - 白磷型领导(何有光):易燃易爆难应对 [18][24] - 秘书型牛马(赵新民):过度解读领导意图 [22][23] - **其他作品对照**: - 《年会不能停》马杰:因不懂讨好被孤立 [22] - 《不讨好的勇气》吴秀雅:讨好型人格的自我规训 [22][25] - 《机智的医生生活》吴怡瑛:上班只为发薪日的躺平派 [22] 职场剧叙事转向 - **早期模式**:聚焦精英成长(如《杜拉拉升职记》《翻译官》),塑造光鲜职业幻想 [28] - **近年趋势**: - 主角多为房贷压力大、被边缘化或躺平的普通人 [22][28] - 剧情强化PUA、背锅、跨部门扯皮等现实痛点 [10][11][26] - 通过微小逆袭(如李善德完成任务、吴秀雅转型脱口秀)提供情绪慰藉 [32][33] - **观众共鸣点**: - 弹幕高频关联"深夜改方案""职场黑话""对齐颗粒度"等场景 [10][17][23] - 社交平台将现代职场类比为"侍君"的复杂君臣关系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