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交货币
icon
搜索文档
父亲囤40多件黄金给女儿当嫁妆,老铺黄金为何魅力难挡?
搜狐财经· 2025-10-27 01:16
品牌价值与市场定位 - 公司是中国率先推广“古法黄金”概念的品牌,创立于2009年,具有独特的“情绪价值”,被类比为黄金界的“爱马仕”[1] - 品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类似于奢侈品每年都会涨价,购买其产品具有囤积价值[1] - 本土品牌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增强,部分消费者从青睐国外奢侈品品牌转向力挺本土品牌[1] 产品工艺与技术优势 - 公司在2019年首创以足金黄金为底材、手工镶嵌钻石的工艺,打破了钻石饰品行业以K金为底材的传统[3] - 公司在2022年以传统铜胎烧蓝技法为基础锻造出“金胎烧蓝”产品[3] - 精湛独特的古法工艺使其产品在众多黄金饰品中脱颖而出,消费者愿意为其工艺附加值买单[3] 价格策略与促销活动 - 恒隆新店开业推出9折优惠,货品比线上齐全,买满5万元有赠品[5] - 品牌产品于10月26日全线涨价,开业折扣叠加涨价预期形成了强大的购买动力[5] 消费观念与需求转变 - 消费者对黄金的需求从传统保值增值转变为情感寄托和个性表达,产品能彰显独特品味或承载对家人的爱与祝福[7] - 黄金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社交货币”,购买行为与社交媒体分享、互动紧密结合[10][12] - 黄金的“投资+消费”双重属性契合年轻人“精致抠”的理财观,既追求品质设计又寻求“花钱但不算浪费”的心理安慰[14] 行业趋势与文化背景 - 公司产品的“古法工艺”标签契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文化自信的升温[16][17] - 錾刻、花丝、烧蓝等传统技艺通过黄金饰品焕发新生,部分消费者购买时带有支持非遗的使命感[16][17] - 国潮持续深化和消费心态迭代推动黄金市场发展,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是未来的重要方向[19]
从户外装备到都市时尚,冲锋衣如何成为北京市服
36氪· 2025-10-24 11:31
进入 10 月中旬,北京瞬间"一夜入冬"。当你走上街头,可能会发现无论是行色匆匆的通勤族,还是在咖啡馆享受周末的年轻人,身上都默契地穿着冲锋 衣。 在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评论区里有人调侃:"北京的骆驼比沙漠都多。" 冲锋衣的流行并非偶然。它既能精准适配北方秋季的多风与昼夜温差,又能通过三合一设计实现一衣多穿的高性价比,更微妙地契合了当下年轻人追求反 精致与松弛感的集体心态。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股热潮:根据魔镜数据,从2023年8月至2024年9月,冲锋衣在主流电商平台的销售额已突破100亿元大关;而飞瓜数据等机构的报告也 显示,从2022年到2025年,冲锋衣在抖音的销售热度与用户搜索热度均持续攀升。 问题来了:一件本属于登山、探险的户外专用装备,究竟是如何跨越场景壁垒,一跃成为都市通勤和日常穿搭的时尚新宠的? 欧美机能风和日本山系风启蒙 冲锋衣的时尚基因,早在欧美和日本的潮流体系中就已埋下伏笔。 一切变革始于面料,1969年,GORE-TEX面料的发明,以其革命性的防水透气特性,为现代冲锋衣奠定了技术基石。随着上世纪70年代登山等户外运动的 兴起,这项技术迅速成为专业装备的标配。 但真正的美学转向 ...
中产新三件套
投资界· 2025-10-07 14:56
核心观点 - 室内网球、匹克球、室内高尔夫正成为新晋中产运动三件套,这些曾经的“贵族运动”正通过室内化、降低门槛的方式走向大众,并因其解压和社交属性而流行 [5] 运动参与度与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网球人口达到2518余万人,相较于2021年增长率达28.03% [8] - 行业预测显示2029年中国网球运动市场规模将超过600亿元 [8] - 2024年中国高尔夫练习场数量为3388家,同比增长11.08% [23] 运动特点与用户画像 - 室内网球通过自动发球机降低门槛,场地费用在黄金时段为每小时100元至140元,优惠时段低至每小时五六十元 [7] - 匹克球被描述为“平替版网球”,结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点,易于上手 [9] - 室内高尔夫利用模拟器练习,价格亲民,例如沈阳地区两小时体验价仅为60元 [17] - 参与匹克球的用户多为IT从业者、留学生、高校老师、医生和金融从业者等高学历群体 [18] 消费行为与市场趋势 - 运动爱好者为持续参与愿意支付费用,例如破例办理3000元的俱乐部消费卡 [5][10] - 运动品牌如李宁和阿迪达斯已积极布局新兴运动市场,李宁举办中国匹克球巡回赛,阿迪达斯签约世界第一球员并推出签名球拍 [23] - 高尔夫市场呈现从“商务社交工具”向“家庭娱乐”转型的趋势 [23] 市场下沉与竞争态势 - 网球和匹克球等运动正迅速向三四线等下沉市场渗透 [22] - 行业竞争加剧,以高尔夫为例,室内场馆价格出现内卷,部分场馆价格低至每小时三四十元 [24] - 尽管入门门槛降低,但高尔夫进阶消费依然较高,置办行头和下场一次的总费用可达4000多元 [25]
谁在买拉布布
经济日报· 2025-10-05 06:04
拉布布产品市场表现 - 迷你拉布布新品发售热度依旧但二级市场未出现高溢价 [1] - 拉布布搪胶系列在二级市场价格大幅回落 [1] - 一款全球唯一初代薄荷色拉布布在拍卖会上以108万元天价成交 [5] 拉布布产品吸引力来源 - 产品设计不符合传统审美 以尖耳獠牙的“丑萌”特点形成独特性 契合部分消费者对标准化审美的厌倦 [1] - “丑萌”特点成为消费者彰显独特性的态度宣言 [1] - 产品初期大热依赖稀缺性 拥有稀有款成为无声炫富的方式 [1] - 非隐藏款也曾出现一盒难求的情况 产品成为彰显独特品位和好运的社交货币 [1] - 社交媒体疯狂刷屏和二级市场价格暴涨引发从众心理 促使爱跟风的消费者参与购买 [1] - 盲盒机制是一种仪式感消费 激活了消费者对不确定性的痴迷 提升了消费的情感价值 [2] 拉布布市场热度降温原因 - 产品过度曝光导致审美疲劳和逆反心理 降低了消费冲动 [2] - 商家大量补货导致产品失去了稀缺性特质 [2] - 初代玩家具有小众潮玩圈层的社群归属感 产品破圈大众化后独特感消失 [2] - 产品人手一盒后 驱使核心玩家寻找新的更小众圈子重建身份认同 例如泡泡玛特旗下哭娃和星星人系列热度飙升 [2] - 消费者对盲盒快乐机制适应后变得理性 多次购买后惊喜感减弱 [2] - 多次抽不中的挫败感累积 导致消费回归理性 玩家进行价值重估 [2] - 二级市场出现明显不合理溢价时 价格敏感的消费者退出游戏 [2] 行业消费驱动力与趋势 - 泡泡玛特旗下其他IP如哭娃CryBaby系列和星星人系列盲盒热度飙升 部分款式出现断货和二级市场高溢价 [2] - 消费初衷是喜欢 盲盒玩法提供了买得起的即时满足 [3] - 彰显态度的小玩偶是消费者情感投射的载体和逃避负面情绪的避风港 [3]
LV在首尔开餐厅3只饺子卖243元,这么“奢侈”的饺子贵在哪?
新浪财经· 2025-09-29 16:24
核心观点 - 路易威登全球首家独立餐厅通过天价产品和高规格场景设计 将餐饮体验转化为品牌营销和客户培育工具 构建沉浸式消费生态 [2][3][4][5] 产品定价策略 - 三只韩牛饺子定价45000韩元(约合人民币243元) 单只价格超过普通餐厅整份餐食 [2] - 单只饺子食材成本不足15元人民币 价格主要包含由奢侈品符号构成的“氛围定价” [2] - 定价策略在奢侈品餐饮得到验证 如巴黎Dior咖啡厅一杯拿铁售价18欧元 大阪LV咖啡厅年均营收达1.2亿日元 [2] 品牌场景构建 - 餐厅场景包括爱马仕前设计师打造的钛合金餐具 悬挂墙面的村上隆真迹壁画 服务生身着定制LV围裙 [2] - 78%的顾客在上菜后拍照超过15分钟 这些内容在抖音平台产生相当于数千万元广告的曝光量 [2] - 顾客支付的金额中至少80%用于购买社交分享的资格 [2] 营销与稀缺性 - 餐厅每日仅接待30组客人 预约通道开放后15秒即告罄 二手交易平台单次用餐资格被炒至2000元人民币 [3] - 人为制造的稀缺性将餐饮体验转化为类收藏品属性 [3] - 目标顾客多为金融 公务员 传媒等行业的中高收入群体 餐饮体验成为其社交平台上的身份象征 [3] 商业战略布局 - 通过“Louis Vuitton Culinary Community”计划 品牌已在巴黎 纽约 东京 曼谷铺设餐饮网络 中国首店预计落地成都 [4] - 餐厅由米其林名厨主理 将本土食材进行奢侈化重构 如首尔店的泡菜用LV定制陶罐呈装 [4] - 超三成顾客在用餐当日购买LV皮具 品牌完成从“舌尖诱惑”到“购物冲动”的转化 [4] 行业趋势与影响 - 奢侈品行业竞争进入“情绪经济学”新战场 Z世代对价格的敏感度让位于体验反馈值 [5] - 奢侈品跨界的高阶玩法是把食物变成道具 让餐厅化作剧场 让食客成为品牌故事的活体广告牌 [5]
正安康健梁冬:谷歌、腾讯等大型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已涌现出新型数字国家形态
凤凰网财经· 2025-09-25 13:46
论坛背景与主题 - 凤凰湾区财经论坛2025于9月23-24日在广州举行 论坛主题为“新格局·新路径” [1] 货币发行权变革 - 货币发行权正从美联储和政府转向谷歌 腾讯 亚马逊 苹果 Meta等大型科技公司 [3] - 这些大型科技公司已显现出新型数字国家形态 [3] 稳定币与社交货币前景 - 未来的稳定币可能不仅是流通货币 还将包含公司业务功能的属性 [3] - 拥有庞大消费场景的公司 例如亚马逊 未来可能发行自己的社交货币 [3] - 亚马逊生态体系已整合买卖 消费 储值 积分 会员体系等信息 [3]
暑期档过后,中国电影往哪走?
新浪财经· 2025-09-12 16:12
行业降本趋势 - 电影行业上游面临投资失利和融资困难 必须将降本作为头号问题 未来除《哪吒》《流浪地球》等极少数系列电影外 全部项目都需要成本收缩 [1] - 暑期档总体票房基本持平去年 但大量头部项目票房失利 中间梯队"黑马"作品涌现 导致投资回报不稳定 [1] 票房与观影数据 - 2025年暑期档总票房与去年基本持平 但观影人次大幅增长12.75% [3] - 平均票价降至37.2元 比去年同期减少3.6元 票房前列影片除《F1:狂飙飞车》和《侏罗纪世界:重生》外 票价均低于38元 而去年普遍在40元以上 [3] - 2023年暑期档200亿票房高点被确认为不可持续的特殊现象 [1] 观众结构变化 - 观众平均年龄提升至32.5岁 比去年增加2岁 40岁以上观众占比达到22.7% 同比上涨近5个百分点 [6] - 老龄化原因包括亲子观影比例高和影片对年轻观众吸引力弱 [10] - 25岁以下用户文化娱乐消费占比达28% 但影院观影参与度仅50% 在所有线下娱乐活动中排名倒数第三 [13] - 三四线城市票房占比为近五年来最低 一线城市票房占比为近五年来最高 下沉趋势出现拐点 [16] 内容创作策略 - "刚需理论"依然奏效 如《南京照相馆》的"勿忘国耻"、《孤注一掷》的"反诈宣传"和《长安三万里》的"语文教育"需求 [17] - 国产电影缺乏创造"社交货币"的能力 只能依靠"刚需"题材拓展受众 [19] - "大片崇拜"策略失效 如堆明星的《酱园弄·悬案》和讲求大场面的《东极岛》都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19] - "小人物"和"现实主义"题材过度饱和 已成为商业片陷阱 需要更多尝试宏大议题或想象力题材 [21] 成本控制实践 - 《南京照相馆》成本控制出色 拍摄仅54天 从杀青到上映历时4个月 通过高效制作提供"伪大片感" [22] - 剧组效率提升空间大 如《好东西》剧组遵守8小时工作制并提前杀青 互联网行业反腐经验可借鉴 [24] - 电影产业资金内循环 业外资金涌入少 今年《哪吒2》观众中近6成此后未进影院 超8成首次购票用户未再观影 [24] 类型片市场表现 - 喜剧类型缺席暑期档 市场面临从喜剧演员到创作者的极度匮乏 [27] - 动作片通过审美更新焕发生机 如《捕风追影》借鉴短视频节奏加快剪辑 [30] - 惊悚片潜力巨大 《死神来了:血脉诅咒》在删改情况下获1.64亿票房 超越多部漫威作品 [30] - 动画电影表现突出 《时间之子》实现长线逆袭 票房1.89亿 受众下沉属性强且偏低龄 [31] - 万达电影IP衍生品销售额达1.06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94% [33] 未来发展方向 - 动画电影优势明显 不仅票房表现稳定 在IP开发方面具有无与伦比优势 [33] - 市场生态可能向日本模式靠拢 动画电影吸引年轻人 真人电影降低成本转向中小成本剧情片 [34] - 需要关注观众喜好变化 让电影内容焕发新生 [34]
「最大公约数」救不了中国电影
36氪· 2025-09-12 07:44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4年暑期档票房达120亿元 超2023年同期水平[3] - 档期票房前五影片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 其中三部豆瓣评分超8分[3] - 观影总人次较2023年减少近2亿 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6.9%[4] 观众结构变化 - 电影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32.5岁 显示核心观众群体老龄化[4] - 00后群体在2020-2022年影院关闭期未能形成观影习惯 导致新增观众断层[9] - 新一代观众更倾向"网络化"互动娱乐形式 如游戏直播《原神》版本更新[9] 市场竞争格局 - 短视频/短剧/3A游戏构成替代娱乐 家用投影设备挑战影院奇观体验[10][12] - 电影票价上涨至40-50元 需投入2-3小时不可中断时间 成本显著提升[15] - 行业出现两极分化现象 头部影片占据优质资源 中等成本电影缺失[26] 内容生产模式转型 - 行业转向"社交货币"创作模式 通过情绪标签制造话题性[16][19] - 《消失的她》成功捕捉女性安全焦虑 提炼"提防身边男人"传播标签[19] - "牛马电影"聚焦30岁职场群体 利用职场困境引发共情[21] - 创作趋向保守化 依赖安全情绪标签作为票房保障[26] 行业发展历程 - 2010年后银幕数增长超10倍 影院建设下沉至三四线城市[6] - 2014年票补大战将票价压至9.9元 培养用户观影习惯[6] - 《捉妖记》《大圣归来》等片标志本土化叙事成熟[7] 优质内容特征 - 《南京照相馆》创新历史微观叙事 《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小人物命运[28] - 《捕风捉影》坚持老派动作片风格 未滥用特效迎合议题[28] - 垂直领域深度创作替代泛化表达 满足分化市场需求[28]
iPhone 17的冰火两重天
虎嗅· 2025-09-10 20:11
发布会关注度变化 - 苹果2025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关注度显著下降 熬夜观看人数减少 朋友圈及科技媒体讨论iPhone 17内容明显减少[1] - 媒体转向次日发布汇总内容而非实时跟进 因信息差价值降低且流量收益与付出不对等[3][5] - 用户因新机神秘感消失且缺乏颠覆性创新 对发布会即时关注需求减弱[4] 新产品配置规格 - 推出四款新机型:iPhone 17、iPhone Air、iPhone 17 Pro、iPhone 17 Pro Max[7] - 全系搭载A19系列芯片(标准版6核CPU+5核GPU Pro版6核CPU+6核GPU)[8] - 内存配置升级:标准版8GB RAM Pro系列12GB RAM 存储空间256GB起步 最高支持2TB[9] - 屏幕全系120Hz自适应刷新率 峰值亮度3000尼特 尺寸覆盖6.3寸至6.9寸 iPhone Air厚度仅5.6mm[10] - 摄像系统差异化配置:标准版双4800万像素 Pro版三摄融合系统 Air版单摄二摄一体设计[11] - 电池容量区间3149mAh至4823mAh Pro Max视频播放达37小时 支持40W有线快充[12] 市场评价与产品策略 - 口碑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用户认为创新不足且顶配价格达17999元 另一部分认可存储升级/120Hz屏/新配色等改进[13][14][15][16][19] - 采用"加量不加价"策略:同价位存储空间从128GB提升至256GB起步[31] - 外观设计突破:iPhone Air超薄单摄设计及新增橙色版本增强产品辨识度与社交属性[24][26] 销售前景与竞争环境 - 预计销量将超越前代机型 因产品性能提升及老用户换机需求(电池续航/屏幕破损/内存不足等驱动)[20][23][29] - 累计iPhone出货量达30亿部 中国用户数量创历史新高 庞大用户基数为换机提供基础[27] - 高端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缺乏能真正从产品层面挑战iPhone的竞争对手 过度营销使用户更关注实际产品力而非宣传口号[30] 行业趋势与用户行为 - 智能手机行业创新进入平台期 颠覆性技术突破罕见 用户换机动力从技术驱动转向实用需求驱动[4][21][22] - 消费决策更理性:用户倾向于根据实际产品表现而非营销宣传做出购买选择 价格敏感度提升[30][32]
“最大公约数”,救不了中国电影
虎嗅APP· 2025-09-07 10:51
暑期档票房表现 - 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达120亿元 超过去年同期水平[6] - 票房前五影片为《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捕风追影》《长安的荔枝》《侏罗纪世界:重生》 其中前三部豆瓣评分均超8分[6] - 《哪吒2》票房达150亿元 创历史新高[5] 观影人群结构变化 - 2024年暑期档观影总人次较2023年减少近2亿[7] - 全国影院平均上座率仅6.9%[7] - 观众平均年龄从2021年27.7岁升至2024年32.5岁 显示核心观众群体老龄化[7] 电影市场发展历程 - 2010年后银幕数量十年间增长超十倍 影院建设快速下沉至三四五线城市[8] - 2014年在线票务平台通过9.9元票补培养用户习惯 将观影转化为高频日常娱乐[8] - 2016年调研显示票房增长主要依赖新增影院带来的新观众 而非现有观众观影频次提升[9] 行业面临的挑战 - 2020-2022年影院长期关闭使00后群体缺失观影习惯养成期[10] - 新一代观众偏好"网络化"双向互动娱乐模式 与影院"课堂式"体验存在根本冲突[10] - 短视频/短剧/3A游戏/家用投影等多维度替代品冲击影院"奇观"体验[10][11] - 电影票价上涨至40-50元 且需投入2-3小时不可中断时间 消费决策成本显著提高[13] 行业转型策略 - 电影产业转向制造"社交货币" 通过引发全民讨论提升票房[13] - 采用"标签化"内容生产模式 提炼社会情绪制造传播热点[14] - 典型案例包括2023年《消失的她》提炼"提防身边男人"情绪标签[14] - "牛马电影"聚焦30岁职场人群困境 如《年会不能停》《长安的荔枝》引发共情[14] - 默许"屏摄"行为促进电影成为社交谈资[16] 商业模式风险 - 情绪标签化创作易引发舆论反弹 如《逆行人生》因脱离现实遭口碑票房双败[17] - 过度情绪输出导致观众"情感脱敏" 需持续加大刺激强度[17] - 资源向头部超级大片集中 中等成本电影生存空间受挤压[18] - 创作趋向保守化 故事和人物塑造让位于传播性"金句"和"名场面"[18]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垂直领域深度开发优于追求"最大公约数" 《南京照相馆》创新历史微观叙事 《浪浪山小妖怪》聚焦小人物获得成功[20] - 《捕风捉影》凭借扎实的老派动作片制作异军突起 未滥用特效或迎合社会议题[20] - 需要建立多元电影生态 满足不同观众需求 避免过度依赖少数爆款[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