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老千》
icon
搜索文档
男频短剧的出路在哪里?
36氪· 2025-08-04 09:41
短剧市场现状 - 红果平台男频短剧仅出现2部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而女频爆款达17部,市场占比悬殊[3] - 男频短剧市场份额从70%下滑至30%,女频占据主导地位[3][12] - 2025年第一季度男频短剧产量仅911部,占总推送量23%,较2024Q3下滑12%[10] - 男频短剧过稿率不足30%,平台对剧本要求显著提高[12] 《一品布衣》成功要素 - 播放量突破10亿次,上线5天人均观看时长77分钟,追剧人数超200万[3] - 红果热度累计达8500万,单周热播指数1.71万创平台纪录[3] - 改编自17K小说网同名小说,共105集(每集3分钟),叙事复杂度远超常规短剧[3] - 采用"平民英雄 乱世救国"主题,突破传统男频龙傲天模板[3][5] - 三条叙事线(经商/权谋/打仗)并行构建立体成长史[5] - 前五集采用慢节奏铺垫世界观,单集仅1个事件(常规短剧含3个事件)[7] - 塑造老官差、田松、常公子等有血有肉的配角群像[7] - 通过家国情怀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拉动长尾效应[9] 男频短剧行业趋势 - 2024年8月至2025年4月产量从521部降至312部,进入精品化阶段[10][12] - 新规淘汰涉及情色/伦理的擦边内容,推动行业向2.0品质时代转型[12] - 爆款需具备三要素:开拓新类型(如《一品布衣》突破身份梗)[13]、男女通吃(家国情怀/裁员等普世主题)[14]、应用AI技术实现科幻/玄幻题材落地[17] - 需建立主打男频短剧的平台才能与女频市场抗衡[17]
迈向50亿时代?短剧播放量膨胀背后的焦虑凸显
虎嗅· 2025-07-29 12:49
红果短剧播放量增长 - 红果短剧播放量从10亿常态快速膨胀至30亿时代,《念念有词》上线20天突破30亿播放量[1][6][9] - 一季度5部10亿播放量短剧,二季度数量翻倍,10亿成为爆款入门标准[4][5] - 播放量增速显著提升:《老千》27天破10亿,《念念有词》4天破10亿、11天破20亿[5][6][9] 平台算法与数据真实性 - 播放量增长依赖平台算法精准投放和内部刷量,内容实际影响力与数据不匹配[7][11] - 红果修改热度值统计规则:从14天累计改为7日均值,取消上限后出现"千剧涨停"现象[15][16] - 制作方无法获取播放量具体构成数据,平台单方面告知播放量结果[19][20] 内容同质化与创作困境 - 短剧题材高度集中于番茄IP改编和甜宠剧模式,缺乏创新与深度[14][24] - 算法主导的流量陷阱导致内容生产同质化,类似长视频平台历史问题[12][13] - 商业化模式促使内容快餐化,快速消费特性加剧创作单一性[24][31] 行业寡头化趋势 - 听花岛垄断红果爆款短剧:上半年10亿+作品中《念念有词》《家里家外》等均由其制作[25][26][27] - 听花岛持续打破平台记录,如首部热度值破亿短剧《十八岁太奶奶驾到2》[28][29] - 其他制作公司如重庆四月联盟仅靠产能碰运气,体系化能力不足[32][33] 行业潜在危机 - 播放量虚高可能引发"预制爆款"时代,用户审美疲劳将导致行业反噬[37][38] - 过度依赖单一制作公司(听花岛占比超60%)阻碍行业多元化竞争[26][31][33] - 短剧行业未形成良性竞争生态,与长视频/电影行业多极格局形成对比[30][31]
短剧深陷复制狂欢:“一本多拍”让跟风越演越烈?
36氪· 2025-06-06 18:38
短剧行业"一本多拍"现象分析 行业现状与模式特点 - "一本多拍"指同一剧本被不同团队改编成多部短剧 已成为短剧行业常态化操作模式 不同版本在细节和情感呈现上存在差异化处理 [2] - 该模式形成动态创作生态 制作团队根据观众反馈和流行趋势加入新元素 如《京枝欲夜》改编出10个"西门礼臣"版本 观众通过演员标签区分不同演绎 [2][4] - 平台算法优先推荐高点击率作品 形成"流量-观众-点击率"正向循环 制作方倾向选择已验证市场潜力的剧本而非原创 [11][12] 平台战略与IP开发 - 七猫小说投入1.5亿元用于微短剧创作 开放10000+小说IP 剧本保底费上限提至15万元 [14] - 阅文推出2000部IP短剧计划 编剧可获得3-10万元保底+1%-2%付费投流分成+10%-20%版税分成 [14] - 咪咕发布"繁星·沐光"3.0计划 投入2000万剧本基金 免费开放2万+IP 原著作者可获5%收益分成 [14] - 番茄小说与抖音红果短剧深度绑定 改编剧《老千》《云渺2》获10亿级播放量 平台单月分账达5亿元 [16] 市场反馈与用户行为 - 观众对剧情改动接受度良好 制作团队根据反馈调整细节 如《前妻攻略》衍生上百个版本 涵盖现代/古代/民国/修仙等背景 [6][8] - 部分用户对同质化表达不满 典型如"前妻攻略"模板化剧情被套用于都市/校园/悬疑/仙侠等多类型短剧 [6][8] - 创新案例《不是我电子女友咋成剑仙了》因一周内上线3个版本及性转版 最终均未跑出市场 [17] 行业影响与发展瓶颈 - 制作方通过低成本翻拍热门IP实现高回报 如平台豪砸上亿元推动"量产爆款" [9][10] - 同质化导致审美疲劳 小红书数据显示该关键词成为用户弃坑主因 [19][21] - 版权纠纷风险上升 不同团队对原著理解差异可能引发争议 多版本竞争加剧流量分配矛盾 [21]
《好一个乖乖女》分账风波,是短剧行业商业模式的变化
36氪· 2025-04-30 15:22
短剧行业动态 - 红果短剧春节期间有四部短剧站内观看量突破十亿,包括《好一个乖乖女》《老千》《咬清梨》《他偏要抢》[1] - 《好一个乖乖女》成为春节档爆款,是首个破一千万收藏的短剧[6] - 红果短剧App月活跃用户在2024年11月达1.4亿[8] - 红果平台2024年6月总分账突破1亿元,2025年3月出现单剧单月分账破千万作品[9] - 芒果TV推出精品微短剧分账合作模式,对S/A/B级作品实施阶梯分账[12] - 腾讯视频升级分账规则,新增会员拉新激励和优秀作品激励计划[15] - 红果短剧与芒果TV达成战略合作,3月分账金额突破5亿元[15] - 河马剧场App用户数量2024年暴增10倍,月活突破6000万,单月广告收入破亿[16] - 百度短剧生态DAU破4000万,"乘风计划"投入10亿资金千亿流量[16] 商业模式演变 - 短剧行业从投流模式转向分账模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充值8000多万仅盈利200多万[8] - 红果平台采用产品思维做短剧,复制网络小说"免费阅读+激励拉新"模式[8] - 爱奇艺升级分账规则,2024年12月产生首个单月分账过百万微剧项目[10] - 芒果TV推行"会员分账+阶梯奖励+自主招商分成"模式[12] - 平台间合作加强,如红果与芒果TV的"果果剧场"实现内容互通[15] - 长视频平台开始将短剧内容纳入招商范围[16] 内容创作与IP开发 - 《好一个乖乖女》改编自番茄小说爆款IP[6] - 当风起文化传媒参与该剧剧本创作和50%制作投资[2] - IP开发过程中出现分账争议,双方对418万元分成金额存在分歧[2][4] - 点众科技通过子公司当风起布局短剧,拥有大量小说IP版权优势[16] - 行业趋向精品化内容创作,需要持续产出优质内容实现良性循环[16] 平台竞争格局 - 红果平台通过免费模式和加大分账力度快速崛起[8][9] - 各平台纷纷升级分账规则吸引创作者[10][12][15] - 市场处于跑马圈地阶段,平台通过不同模式争夺市场份额[16] - 长视频平台与短视频平台采用差异化运营策略[8][16] - 内容创作规律与互联网产品思维需要找到平衡点[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