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家外》
搜索文档
破500亿元,微短剧首度“干掉”电影票房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1 19:14
市场概况与规模 - 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电影票房[1] - 全球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150亿美元,中国微短剧份额占八成以上[10] - 微短剧行业正经历从爆发式增长向寻求稳健“成长曲线”的转变[1] 用户结构变化 - “银发族”成为付费新主力,占比超过四成,推动了“深夜追剧潮”的兴起[1] - 女性用户仍主导消费市场,其互动、打赏、付费活跃度均高于男性[1] - 年轻人偏爱玄幻修仙等“高爽感”题材[1] 内容题材趋势 - “高反转+爽感叠加”的叙事模式逐渐退潮,行业转向精品化、多元化[1][2] - 新题材布局集中于女性成长、职场话题、家庭疗愈、校园问题等更为纵深、现实的方向[1] - 用户需求从“即时解馋”升级为渴望“营养与回味”,情感刻画细腻的作品用户黏性更高[6] 制作与技术升级 - 传统影视公司和专业制作团队入局,将长剧的工业化标准与经验注入微短剧生产[2][7] - AIGC辅助编剧、自动生成分镜已成为很多短剧公司的标准流程,AI应用使前期策划效率提升50%以上,后期制作成本下降30%[7][9] - 出现全流程AI制作的微短剧,如《中国神话》,以及为追求真实感而深入采风的制作,如《弄潮》团队赴湖南纺织厂采风[7] 产业融合与跨界发展 - 微短剧频繁跨界联动非遗、文旅、科普等领域,例如《恋恋小食光》寻访陕西美食,《一梦枕星河》融入苏绣、宋锦等非遗元素[9] - “长短联动”成为重要融合模式,通过矩阵式开发延长IP生命周期,如爱奇艺的《唐朝诡事录》和芒果TV将综艺IP衍生为微短剧[9] 出海发展与全球化 - 微短剧出海进入“全球本土化”新阶段,从简单译制输出发展为针对海外市场定制开发[10] - 海外上线微短剧应用达237款,形成以北美市场为核心,辐射欧洲、日韩、中东、东南亚的全球传播格局[10] - 领军企业如枫叶互动旗下Reelshort平台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下载量超2.5亿,付费用户规模突破1亿,2025年新增用户超5000万,月活用户超7000万[10] - 九州文化自主研发的海外发行平台上架剧集超4000部,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注册用户超9000万,去年一年上线300-500部海外本土拍摄剧及1500-2000部国产剧译制出海[12]
业界共探微短剧精品化路径 爆火之后,何以破局立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11-10 10:20
行业市场规模与影响力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同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量,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千亿元 [1] - 市场繁荣催生了《家里家外》《在桃花盛开的地方》《狮城山海》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作品,部分作品在海外市场播放量超过数十亿 [1] - 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论坛现场座无虚席,反映出极高的市场热度 [1] 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 行业存在跟风、低俗、同质化现象,伪流量倾向仍有市场 [1] - 同质化表现为题材高度集中,如“霸道总裁爱上我”“重生复仇”等,故事多遵循“身份错位—真相大白—终极打脸”的三幕式结构,人物设定趋于固化 [2] - “复刻爆款”的做法在初期能带来稳定回报,但也导致同质化隐患,观众审美疲劳在所难免 [2] 内容升级与平台举措 - 平台方提升审核标准,推动行业从“流量逻辑”转向“故事逻辑”,促使创作者注重剧情逻辑、人物丰满和故事内涵 [3] - 观众成长倒逼内容升级,受众不再满足于简单情绪宣泄,希望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及价值观引导 [3] - 行业共识认为微短剧应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深度价值传递,留下持久情感印记,例如《贝家花园的秘密》尝试用微短剧承载重大革命历史题材 [4] AIGC技术对行业的重塑 - AIGC技术正深刻改变微短剧的生产方式、创作逻辑和产业生态,腾讯已系统应用AIGC辅助剧本创作和虚拟制片,并通过眼动仪等技术使用户情绪可视化,优化内容与营销 [5] - 公司通过自建AIGC平台实现真人微短剧合成,AI应用能突破传统拍摄限制,使科幻、奇幻题材落地成为可能 [5] - AI漫剧日流水从年初百万元跃升至2000万元,采取“漫剧先行,短剧跟进”模式,大幅降低制作风险 [5] - 平台加大技术赋能探索,如芒果TV的“AIGC百部计划”和快手依托自研AI工具推出创投计划,提供一站式支持,为AIGC技术规模化应用铺路 [6] 行业倡议与未来方向 - 论坛发布多项行业倡议与计划,包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剧目、“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微短剧项目”、“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征集1070部作品,以及22家机构签署《微短剧行业依法纳税倡议书》 [6] - 行业强调需向精品化创作迈进,内容不能短缺,品质不能打折 [6]
微短剧如何从流量狂欢走向价值深耕
齐鲁晚报· 2025-11-05 20:26
行业规模与用户基础 - 截至今年第三季度,微短剧用户规模接近7亿,覆盖70%的中国网络用户 [1] - 行业正加速向千亿级市场规模迈进 [4] 行业发展阶段与挑战 - 行业从爆发式增长转向寻求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从“同质化突围”到“精品化引领”的质量跃升 [1] - 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短时间和快节奏的特性下兼顾情感深度和叙事的完整性 [3] - “野蛮生长”时期的批量化生产导致不少内容低劣作品投资难以回收,需实现从“走量”到“走心”的跃升 [4] 精品化战略共识 - “精品化是生命线”已成为行业普遍共识 [1] - 精品化主要体现在内容与制作两个维度:内容上要求剧本逻辑自洽、人物立体鲜活、情感有深度;制作上要求服化道、镜头语言贴合剧作风格,而非过度追求高成本 [1] - 创作应避免一味追求“爽感”而失去生活逻辑和价值判断,需注重情感和情怀的传递 [1] 成功案例与市场反响 - 国内首部方言微短剧《家里家外》总播放量破30亿,凭借真实温暖的故事内核引发跨代际观众共鸣 [1] - 该剧成功原因在于突破短剧“短平快”常规叙事,在年代亲情题材上以细水长流铺陈赢得市场,话题量突破50亿 [2] - 续集《家里家外2》已杀青,预计11月下旬上线 [2] 行业标准化与政策引导 - 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发布《微短剧创作生产及内容审核技术规范》,对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内容审核等环节提出明确要求 [3] - 《规范》强调传递积极正能量,避免低俗、暴力、色情内容,并设定画面质量、音效等具体标准 [3] - 该标准被视为推动行业从无序生长迈向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关键力量,将加速淘汰粗制滥造作品 [3] 平台战略与产业布局 - 各大平台积极布局:红果短剧推出“果燃计划”、爱奇艺实施精品微剧千部计划、腾讯视频制定激励机制、抖音围绕“向阳、向善、向美”主题汇聚创作机构 [5] - 芒果TV、优酷等建立“内容预选+质量评级+定向补贴”体系,央视频和地方台也以精品化为核心构建原创矩阵 [5] 未来发展趋势 - 行业将朝更规范、精品化方向发展,低质量作品逐步淡出 [5] - 精品化将分层,头部片方聚焦高质感内容,中腰部制作方在垂直细分领域突破 [5] - 商业模式多元化,从广告分账转向IP衍生、线上线下联动 [5] - 听花岛计划将原创IP比例提升至70%-80%,并通过IP系列化运营延长短剧生命周期 [5]
微短剧行业转向“做精品” 题材、表现形式日趋多元
证券日报· 2025-11-04 23:43
行业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市场,并直接或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 [2]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过“微短剧+”计划推动短剧与文旅、普法、非遗等领域深度融合 [2] - 10月份全国规划备案公示的重点微短剧共253部、8564集 [1] 题材多元化趋势 - 10月份重点微短剧备案题材从9月份的13项增加至15项,新出现“国家安全题材”和“国际传播题材” [1][3] - 都市题材占比从9月份的362%下降至10月份的332%,而科幻题材、农村题材等占比显著提升 [3] - 题材多元化转型被视为政策规范与市场进化形成的良性共振,有助于破解同质化困局并增强用户黏性 [4] IP改编与内容升级 - 行业约95%的剧集来自网文小说改编,但过度依赖导致生命周期短,行业开始尝试系列化制作以延长生命周期 [5] - 出现以中国名著《聊斋志异》及经典长剧《济公》为蓝本改编的微短剧,如《聊斋心灯》《济公冒牌降龙》等 [6] - 传统故事IP的加入为微短剧提供了天然的价值内核,避免了原创IP的市场试错成本,并提升了内容深度 [2][6] 制作模式与市场转向 - 长剧从业者及专业制作团队入局,推动行业从“赚快钱”转向“做精品”,倒逼题材突破单一模式 [4] - 精品微短剧故事不再刻意追求爽感,围绕真善美等温馨题材的故事扎堆出现 [5] - 具体案例如中文在线制作的历史题材微短剧《一品布衣》第二季预约量达302万,家庭方言剧《家里家外》第二季计划2026年春节档上线 [5]
微短剧:反套路别成新套路(看台人语)
人民日报· 2025-10-28 06:31
行业核心观点 - 微短剧行业通过“反套路”叙事成功打造爆款,但创新模式迅速演变为新的创作定式,面临陷入新套路的困境 [1] - 行业需要超越新旧模板的简单循环,在叙事主题、人物塑造和价值传达等更深层次进行探索与创新,以实现作品的独特性 [1] 市场现象与作品案例 - 现象级作品《家里家外》突破“家庭矛盾”和“恶毒后妈”等传统套路,以平实温馨的“生活流”风格实现商业、艺术和口碑的多维突破 [1] - 《好一个乖乖女》颠覆爱情剧中被动等待援助的“花瓶”女主角人设,塑造了表面温顺、实则犀利果敢的独立女性形象 [1] - 《盛夏芬德拉》播放量超过30亿,凭借精巧的运镜和置景营造“气氛美学”,推动行业追求电影级视听语言 [1] 创作趋势演变 - 在《家里家外》成功后,短剧市场出现大量聚焦生活温暖和家庭温情的同质化作品 [1] - 《好一个乖乖女》的热播导致众多微短剧扎堆出现模式化的清醒独立女主角形象 [1] - 《盛夏芬德拉》的火爆引发追求电影级视听语言的微短剧纷纷涌现 [1]
以好内容赢得深度共鸣(大地风华)
人民日报· 2025-10-07 06:01
行业规模与用户基础 - 2024年各平台共上线微短剧超过3万部,题材覆盖各年龄层 [1]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人,占网民总数比重接近70% [1] 内容创作的成功要素 - 受欢迎微短剧需引发观众情感、文化与叙事的三重共鸣 [1] - 情感共鸣通过呈现职场挑战、情感起伏等用户生活影子满足共情与代入感,例如《家里家外》聚焦80年代重组家庭细节 [1] - 文化共鸣为用户打开新世界提供新知与启迪,例如《傩戏》融入非遗元素使千年文化以故事性方式传播 [2] - 叙事共鸣通过画面张力、音乐渲染等将情感与文化有机融合,实现价值升华 [2] 代表性作品市场表现 - 《弄潮》首周播放量达3亿次,内核还原改革开放后商业风貌和时代精神 [1] - 《傩戏》推出后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相关非遗科普内容激增 [2]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微短剧从野蛮生长向规模化、精品化、生态化方向发展 [1] - 行业未来将成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载体 [3] - 通过几分钟讲述普通人奋斗、轻量化形式普及知识等方式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3]
《中国微短剧精品化发展研究报告》发布
新京报· 2025-09-29 11:18
行业演变与市场规模 - 网络微短剧作为数字文娱产业的新兴形态,最早可追溯至2018年,初期以低成本、拼贴化叙事和猎奇情节为特征,但精准契合碎片化娱乐需求,为产业化奠定用户基础 [1] - 行业在数年间实现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转型"的跨越,截至2025年6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接近7亿,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预计2025年达634.3亿元,2027年有望冲击千亿关口,规模与中国电影票房相当 [1][15] - 伴随平台资本深度参与和政策体系完善,行业已形成从剧本孵化、拍摄制作、分发传播到商业变现的全链条生态,精品化成为核心发展趋势 [1][15] 精品化转型表现 - 叙事逻辑与审美追求显著提升,替代过去"5秒一个反转"的粗糙套路,涌现出故事完整、人物立体、主题鲜明的作品,如司法题材剧《法官的荣耀》《正义之刃》、家庭伦理剧《家里家外》等 [2][15] - 微短剧从"快消娱乐"升级为"社会叙事载体",部分作品在播放量和商业回报上取得亮眼成绩,并获得主流舆论认可 [2][15] - 精品化体现在更完整的叙事、统一风格和明确题材策略,现实主义、家庭伦理等题材通过细节化表达强化情感共鸣,类型化创作强调逻辑强度与知识密度 [42][43] 用户行为与产业规模 - 微短剧用户观看行为趋于日常化,36.19%用户基本每天都看,38.15%用户每周观看几次,显示较强用户粘性 [25][27] - 截至2024年12月,参与微短剧产业的相关企业超过8万家,主体多元,包括网文公司、MCN机构、广告公司、品牌方和传统影视制作公司,形成跨界融合格局 [28] - 播出渠道从短视频平台延伸至长视频平台、搜索与综合平台、游戏直播和电商平台,构建"多元场景传播矩阵",商业模式从点播付费转向广告植入、会员订阅、IP改编等多元化变现路径 [28][29] 平台与资本作用 - 平台成为微短剧生态关键参与者,短视频头部平台持续加码,长视频平台开设专区并推进自制/联合出品,独立短剧应用入场,形成"多点承载"格局 [33] - 平台通过专项征集、定向孵化和资金扶持推动精品化生产,以快手为例,"星芒创想计划"下累计上传新剧超5.3万部,新上线短剧实现100%原创,原创剧本数量同比增加51.3% [34] - 资本重度参与,从百万级项目频出到千万级精品增多,甚至出现逾亿元投资短剧如《狮城山海》,B站"曦光计划"单项目扶持10万-300万元,优质项目投入上不封顶 [34][35] 政策与监管体系 - 监管体系从"专项整治"向"常态治理"和"制度化合规"完善,国家层面通过备案、先审后播、题材与制作规范等要求明确准入门槛与导向边界 [36][37] - 地方政策通过奖补和产业园区推动微短剧纳入文化战略,如江西、湖北、深圳等地对优秀剧本给予资金扶持,最高达100万元,形成"制度护栏+发展支持"新格局 [40][68] - 政策呈现"国家立标、地方走深、行业提质"的协同演进态势,微短剧被纳入地方文化与数字经济制度化版图 [42] 可持续发展路径 - 强化剧本创作与编剧激励,如快手"星芒创想计划"冠军剧本单赛道奖金达8万元,阅文集团提供稿酬1.5万-5万元保底及最高2%流水分账机制 [50][54] - 完善版权与分账机制,推动建立行业剧本库与版权交易平台,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水印溯源,降低维权成本 [86][90] - 推动"微短剧+"跨界融合,如与文旅、科普、非遗等领域结合,学习《好梦过长沙》等作品经验,打造文化IP新载体 [102][104] 行业面临挑战 - 内容创作模板化严重,常见"霸总、逆袭、穿越"等叙事模式过度重复,逻辑性与人物塑造存在短板,价值导向偏差问题不容忽视 [72][73] - 版权侵权现象严重,盗版问题已形成完整产业链,2023年平均每部短剧面临1224条侵权链接,总计达40.53万条,维权成本高、追责周期长 [78] - 平台算法推荐过度依赖流量指标,导致"博眼球"内容获得更高曝光,优质作品可见度受限,商业化机制仍以付费观看为主,缺乏对精品内容的长期激励 [80][82]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1:00
行业宏观数据与趋势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3]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3] - 微短剧在"十四五"期间成为新大众文艺重要业态,实现爆发式增长[3] 红果短剧平台治理举措 - 近两年平台三次大幅调整审核标准,累计拦截和下架超3000部低质短剧[1] - 平台近期将启动第四次内容标准升级,以加速提升内容质量[1] - 平台去年底启动"果燃计划",截至目前已投资超80部精品短剧,其中30多部已播出[4] 精品化发展驱动因素 - 政府通过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培训活动、设立奖项等全方位推动行业精品化[3] - 创作生态转变,专业影视机构与创作者入局注入专业能力和优质IP,推动内容与形式创新[3] - 用户消费需求从快节奏转向多层次、多元化,平台投入资金、流量与运营资源助力品质升级[3] 精品内容成果与计划 - 今年以来涌现《家里家外》《一品布衣》《弄潮》《山河回响》等多部优质爆款作品,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收益双赢[3] - "果燃计划"成片引入累计播出超100部精品短剧[4] - "果燃计划"将持续升级,成片引入不再提供保底资金以鼓励作品直面市场竞争,同时在投资扶持方面加大力度[4]
微短剧爆发式增长,“十四五”以来我国制作发行约15万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2:24
行业规模与增长 - "十四五"以来行业制作发行微短剧约15万部 电视剧(网络剧)超过1500部 动画片超过3500部 纪录片超过35万小时 [1] - 到今年7月微短剧用户规模达到6.96亿 今年微短剧市场规模有望在去年500亿元的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 [1] - "十四五"期间广电视听节目和服务出口规模增长超40% 年海外营收总额超过630亿美元 [3] 政策引导与扶持 - 广电总局采取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策略推动微短剧行业发展 [1] - 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出台了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 通过资源整合和创作引导推动高质量微短剧发展 [2] - 组织实施"微短剧+"行动计划 开展"跟着微短剧来学法"等活动以拓展微短剧题材并赋能千行百业 [2] 内容质量与监管 - 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既涌现出《家里家外》《狮城山海》等高质量作品 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 [1][2] - 广电总局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 正在制订《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形式发布 [2] - 开展专项治理和常态化监管 对"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进行纠偏 [2] 未来发展方向 - 行业未来发展方向被明确为精品化、大众化和国际化 [4] - 推动精品化方面将加强创作引导并实现优质资源向优质内容倾斜 推动大众化方面将组织群众参与创作活动 [2] - 推动国际化方面将鼓励微短剧扩大国际交流与传播 已有300多款中国微短剧应用上线境外平台 [3][4]
流量共舞更要价值共振
新华日报· 2025-08-12 07:05
中国短剧海外市场表现 - 2024年海外视听类应用收入规模Top100中中国微短剧应用包揽八席 [1] - 短剧通过15秒反转30秒冲突10秒悬念的快节奏叙事满足碎片化娱乐需求 [1] - 译制字幕帮助克服语言障碍使海外观众获得高浓度情绪体验 [1] 内容升级与跨文化共鸣 - 《家里家外》等爆款短剧证明内容可从"粗粮"升维至"细糠"兼具艺术性与商业性 [2] - 《洋女婿的中国年》等作品融合中华文化基因与当地文化转码获得海外拥趸 [2] - 对亲情爱情等普世情感的刻画成为跨越文化鸿沟的关键要素 [2] 文化底蕴赋能内容独特性 - 《一梦枕星河》以苏州非遗苏扇为主题展现江南匠人故事 [3] - 《河姆渡的骨哨声》通过古今邂逅呈现华夏文明延续性 [3] - 短剧截图服饰纹样被海外设计师嫁接形成跨文化美学风格 [3] 行业发展挑战与突破方向 - 面临题材适配性判断难内容缺乏长尾效应盈利模式不成熟等挑战 [4] - 需针对不同市场研究"审美公约数"并加大精品内容创作投入 [4] - 可探索品牌合作衍生品开发等多元化盈利途径建立可复制出海范式 [4] 短剧出海战略价值 - 微短剧成为数字时代东方叙事新载体和全球文化交流契机 [4] - 从流量共舞到价值共振的进阶助力中国文化国际传播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