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布衣》
搜索文档
微短剧行业转向“做精品” 题材、表现形式日趋多元
证券日报· 2025-11-04 23:43
行业规模与政策支持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44亿元,首次超越传统电影市场,并直接或间接带动647万个就业机会 [2] -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通过“微短剧+”计划推动短剧与文旅、普法、非遗等领域深度融合 [2] - 10月份全国规划备案公示的重点微短剧共253部、8564集 [1] 题材多元化趋势 - 10月份重点微短剧备案题材从9月份的13项增加至15项,新出现“国家安全题材”和“国际传播题材” [1][3] - 都市题材占比从9月份的362%下降至10月份的332%,而科幻题材、农村题材等占比显著提升 [3] - 题材多元化转型被视为政策规范与市场进化形成的良性共振,有助于破解同质化困局并增强用户黏性 [4] IP改编与内容升级 - 行业约95%的剧集来自网文小说改编,但过度依赖导致生命周期短,行业开始尝试系列化制作以延长生命周期 [5] - 出现以中国名著《聊斋志异》及经典长剧《济公》为蓝本改编的微短剧,如《聊斋心灯》《济公冒牌降龙》等 [6] - 传统故事IP的加入为微短剧提供了天然的价值内核,避免了原创IP的市场试错成本,并提升了内容深度 [2][6] 制作模式与市场转向 - 长剧从业者及专业制作团队入局,推动行业从“赚快钱”转向“做精品”,倒逼题材突破单一模式 [4] - 精品微短剧故事不再刻意追求爽感,围绕真善美等温馨题材的故事扎堆出现 [5] - 具体案例如中文在线制作的历史题材微短剧《一品布衣》第二季预约量达302万,家庭方言剧《家里家外》第二季计划2026年春节档上线 [5]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近两年超3000部低质短剧遭拦截或下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1:00
行业宏观数据与趋势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首次超过电影票房[3] - 截至2025年6月,全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96亿,占网民总数近七成[3] - 微短剧在"十四五"期间成为新大众文艺重要业态,实现爆发式增长[3] 红果短剧平台治理举措 - 近两年平台三次大幅调整审核标准,累计拦截和下架超3000部低质短剧[1] - 平台近期将启动第四次内容标准升级,以加速提升内容质量[1] - 平台去年底启动"果燃计划",截至目前已投资超80部精品短剧,其中30多部已播出[4] 精品化发展驱动因素 - 政府通过扶持政策、专项资金、培训活动、设立奖项等全方位推动行业精品化[3] - 创作生态转变,专业影视机构与创作者入局注入专业能力和优质IP,推动内容与形式创新[3] - 用户消费需求从快节奏转向多层次、多元化,平台投入资金、流量与运营资源助力品质升级[3] 精品内容成果与计划 - 今年以来涌现《家里家外》《一品布衣》《弄潮》《山河回响》等多部优质爆款作品,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收益双赢[3] - "果燃计划"成片引入累计播出超100部精品短剧[4] - "果燃计划"将持续升级,成片引入不再提供保底资金以鼓励作品直面市场竞争,同时在投资扶持方面加大力度[4]
从“流量狂奔”走向“价值深耕”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26 06:52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5年前8个月,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达38.5亿元,同比增长35.7% [3] - 全市微短剧企业超800家,从业人员近4万人,日均接待剧组80余个 [3] - 2025年以来,郑州已有100多部微短剧在海外发行,累计下载量近5500万次 [8] 产业生态与基础设施 - 郑州市将设立1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建设5个市级微短剧产业园,并对15个拍摄空间进行提档升级 [3] - 打造“产业园—拍摄基地—取景地”三级空间体系,推出百处微短剧拍摄取景点 [3] - 在郑州拍摄成本比一线城市低30%—40%,投资回报周期缩短至3—6个月 [3] - 聚美空港竖屏电影基地已接待650部短剧拍摄,日均接待剧组8—12个,一部短剧3—5天即可杀青 [4] - 大志影视基地在9月21日至30日期间,每天至少有7组剧组同时拍摄,最多一天达15组 [4] 内容创作与精品化趋势 - 行业强调微短剧需从“电子榨菜”转型为“文化主食”,关键词包括从“投流”到“引流”、从“走量”到“走心”等 [5] - 早期短剧成本仅2万—3万元,如今精品化推动成本与品质同步提升 [6] - 作品《一品布衣》已有220多万人在红果平台预约第二季,计划采用季播模式拍摄四季 [6] - 平台方红果短剧调整“果燃计划”为纯分成模式,并对高评级项目提供最高30%的宣发资金支持 [6] 文化融合与出海 - 微短剧与文旅、非遗、普法、科普等领域结合,案例《穿越德化街》带动街区夜间消费明显增长 [8] - 作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如轩辕文化、黄河文化、中国功夫文化等,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5][7] - 中国内容通过译制或本土化改编进入全球市场,《一品布衣》在东南亚市场表现良好 [8]
短剧江湖真相:日进斗金的平台,咬牙求生的工作室
虎嗅· 2025-09-25 14:20
红果短剧平台的崛起 - 字节跳动旗下红果短剧平台在2025年月活跃用户超过1.73亿,单日用户使用时长高达1.38小时,超越爱奇艺、优酷、芒果TV、腾讯视频等长视频平台 [5] - 平台采用免费观看模式,依托抖音集团的流量生态和穿山甲的广告变现能力,构建了完整的商业闭环 [4][5] - 红果实行“保底分成”机制,2025年3月单月分账金额突破5亿元,其中超过10家版权方单月分账超过千万元 [6] - 平台战略目标并非短期盈利,而是通过资本投入扩大市场规模,其互联网式打法类似于过去的百团大战和外卖大战 [7] 短剧市场格局与规模 - 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4年预计将达到504.4亿元,市场集中度高 [28] - 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格局,红果平台迅速崛起的同时,大量制作公司陷入盈利困境 [3] - 红果短剧日活跃用户超过5000万,单版权方年内累计分账突破亿元,累计分账破千万的版权方超过20家 [28] 制作公司面临的挑战与转型 - 传统影视公司带入的“精品化”理念在短剧市场面临挑战,短剧底层逻辑是互联网产品而非传统影视作品 [9][11] - 行业从业者增多导致产品供给过剩,用户增长跟不上产品增长,制作公司利润率大幅降低 [9] - 试图将短剧做成精品的公司90%以上将面临亏损,高投入模式如于正新剧《吉天照》成本达800万元,若无平台保底支持则风险极高 [11] - 演员群体收入与工作强度相对最高,而编剧和后期制作人员面临工作强度与回报不匹配的情况 [13] - 平台方占据了短剧行业近一半的利润份额,多数中小制作公司及基层创作者仅能分享较小比例收益 [32] AI漫剧的新机遇 - AI动态漫短剧成为制作公司应对精品化陷阱的新出路,具备低成本、高效率批量生产的优势 [14][17] - 案例《明日周一》由10人团队45天完成50集内容,80%由AI生成,效率提升7倍,成本降低40% [15] - 生数科技Vidu AI制作的《一品布衣》将单集制作周期从传统的30-35天压缩至3天,制作成本节省93%以上,核心团队从30人精简至1人 [16] - AI漫剧公司高峰期日收入超过百万元,分钟成本从早期数千元降至百元左右,且成本仍在持续下降 [2][17] - AI技术通过智能角色生成、场景搭建和剧情辅助编写等工具,使动态漫短剧单月产能提升30%至50%,实现多项目并行开发 [18] 农村土剧的下沉市场策略 - 农村小土剧制作成本控制在5万元以内,采用“一天拍摄、剪辑5天、剧本1天、一周上线”的高效模式,成功率约30% [19][20] - 此类剧集题材贴近下沉市场用户生活,精准抓住目标用户情感需求,虽制作粗糙但市场反响良好 [19][21] - 案例《闪婚老伴是豪门》上线半个月累计播放量达5亿次,冲上全网短剧热度排行第一 [21] - 微短剧的中老年用户群体显著增长,40岁到59岁用户占比高达37.3%,60岁以上用户占比12.1%,该群体对内容质量要求不高但对情感共鸣要求高 [22] 传统长视频平台的困境 - 爱优腾等传统长视频平台在短剧领域布局艰难,其“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的重资产模式与短剧轻量化、快速迭代的本质相悖 [23][24] - 传统平台决策链条长,剧本或选题审批流程可能长达两个月,而红果平台一些项目几分钟即可敲定,效率差距巨大 [25][26] - 传统平台在市场初期存在“叶公好龙”现象,未能及时把握机遇,待市场成熟后因试错成本高而错失良机 [25] 小平台的生存空间 - 在红果和传统长视频平台的夹击下,小平台独立生存空间有限 [27] - 部分小平台通过聚焦特定区域或垂直题材,结合本地化运营,在细分市场中寻求生存机会 [29] - 随着头部平台持续扩张和内容精品化加速,小平台的生存空间预计将进一步被压缩 [29]
短剧难逃「内热外冷」
36氪· 2025-09-12 20:43
暑期档短剧行业表现 - 短剧平台如红果短剧和河马剧场通过免费模式、CP营销和系列化内容推动数据增长 单剧播放量突破30亿[1] - 长视频平台如爱奇艺和腾讯视频通过IP改编和竖屏短剧加入竞争 爱奇艺的《成何体统》创站内热度纪录 腾讯视频举办首届短剧节[1][17][19] - 社区平台如快手和小红书利用社区优势推出热度作品 小红书的《关于我和死对头同名这件事》播放量接近3000万 话题浏览过亿[1][20] 内容创作趋势 - 系列化续集成流量主力 红果短剧的《十八岁太奶奶2》播放量破30亿 多部续集如《云渺4》《乡下真千金2》持续推出[10] - CP营销工业化 如何聪睿与刘念三搭的《念念有词》和王凯沐与马乐婕四搭的《善男信女》成为平台战报核心[13] - 男频短剧和漫剧崛起 《一品布衣》《穿越古代儿孙满堂》等进入10亿播放俱乐部 漫剧因AI成本可控成为新风口[14][16] 行业数据与用户规模 - 短剧播放量达十亿级 总观看量突破300亿 行业迈向50亿和100亿流量时代[3][23] - 用户规模接近饱和 短剧用户总量达7亿 占网民总数近70% 增量空间受限[31] 市场挑战与困境 - 内容同质化严重 叙事模式套路化如"重生逆袭"和"霸总甜宠" 导致观众疲劳[26][27] - 短剧缺乏破圈现象 社交媒体热搜稀少 观众被动消费而非主动讨论[23][30] - 影视化趋势抬高成本但未提升观感 短剧失去短快爽优势 难以复制长剧文化影响力[34][36] 平台竞争策略 - 长视频平台发挥IP和资源整合优势 爱奇艺通过长短IP联动 腾讯视频加强竖屏短剧布局[17][19] - 社区平台依赖社区驱动 小红书通过影展合作和话题营销制造小圈层热度但整体收益有限[20][22] - 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平台密集上线内容争夺同一批用户注意力[31][33]
2025暑期档,短剧交出了怎样的答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1 18:52
行业总体表现 - 暑期档短剧行业实现从"流量至上"向"质量为王"转型 成为"娱乐正餐"并重塑文娱市场格局[5] - 红果短剧暑期档头部作品带动总观看量达311亿次 超越长剧TOP 20总播放量156亿次[7] - 短剧集均播放量快速接近长剧水平 已有5部短剧集均突破2000万《十八岁太奶奶2》集均达2500万[7] - 行业进入"10亿时代" 暑期档16部短剧累计观看量破10亿[9][12] 平台用户与生态 - 红果短剧用户规模持续扩张 月活用户从3月1.73亿增长至6月2.1亿[9] - 平台通过"一本多拍"机制推动内容创新 同一IP多版本竞争筛选爆款[11] - 爆款短剧采用元素叠加策略 融合穿越/家族/女强/航天等热门题材实现观众全覆盖[11] 内容创新趋势 - 短剧呈现系统性创新 突破"霸道总裁""甜宠虐恋"等同质化套路[14][15] - 叙事节奏转向生活流表达 《念念有词》通过语言轰炸与沉默反差构建戏剧张力[15] - 人物关系颠覆传统设定 《夫人她专治不服》以"女A男O"反差人设带动"娇夫文学"热潮[17] - 审美风格突破视觉疲劳 《朱雀堂》融合中式恐怖美学与民俗仪式感[17] 社会议题融合 - 短剧深度结合社会议题 《十八岁太奶奶》融合女性龙傲天/跨代亲情/科技报国等多重主题[17] - 男频短剧实现突破 《一品布衣》《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转向家国叙事与寒门仕进题材[19] - 短剧成为"时代情绪显微镜" 承载个体焦虑/文化认同/代际冲突等宏大命题[19] 平台政策调整 - 红果短剧升级剧本政策 最高保底提至20万/分成比例升至40%/严厉打击抄袭[22] - 快手关闭短剧小程序业务 将第三方付费短剧全面回归平台原生链路[23] - 腾讯视频与爱奇艺调整分账策略 爱奇艺为独家作品提供最高35%阶梯分账激励 腾讯对S+作品提供22万元剧本激励[24] - 平台分账核心指标转向"会员有效观看时长" 降低"拉新"权重[24]
一场文化出海的战略深潜:中文在线短剧业务国内塑精品、海外拓蓝海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6 14:22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5.56亿元 同比增长20.40% [1] - 短剧等创新业务持续贡献动能 推动公司整体转型与生态布局深化 [1] 短剧行业规模与趋势 - 2024年底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 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 与即时通讯持平 [1] - 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达505亿元 首次超过全年电影票房 [1] - 2025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634亿元 2027年有望逼近千亿 [1] - 短剧从流量快消品走向内容新主流 [1] 政策支持导向 - 国家广电总局网络司司长2025年7月调研公司 充分肯定创作+技术+场景融合探索 [2] - 主管部门强调微短剧应坚持内容为王 走精品化路线 [2] 国内内容生态建设 - 公司2024年7月成立精品短剧部 2025年1月组建自制剧团队 实现从版权分销向内容自制战略转型 [3] - 《一品布衣》上线20天观看量突破20亿次 为红果短剧唯一破20亿播放男频短剧 [3] - 《太子殿下今天破戒了吗》跻身红果短剧周榜TOP3 《团宠小奶包》位列热度总榜TOP4 [3] - 拥有17K小说网等原创平台 支撑超过560万种内容资源及450万名作者 [4] - 形成可复用低成本高效率的工业方法论 原17K小说网总编辑带队推进网文IP短剧化 [4] AI技术应用 - 2025年上半年AI漫剧产能突破百部 多部作品持续登榜 [4] - 自研AI工具链下半年全面启用 实现漫剧全流程智能化 [4] - 通过大模型多语种创作与精准翻译能力 实现剧本跨文化适配和高质量本地化 [6] - 已建成覆盖美日韩等市场的超1000部多语言短剧库 [6] 出海战略布局 - 新孵化FlareFlow平台2025年4月底上线 3个月用户月充值收入增速超500% [5] - 累计下载量约千万人次 团队规模快速扩张至350余人 [5] - 采取在地团队+全球协同运营策略 在目标市场建立本土团队 [5] - 通过东方灰姑娘等普世主题实现中国故事全球化表达 [6] - 横琴国际短剧拍摄基地建立 结合AI内容生成与本地团队制作补全全链条出海能力 [6] 战略定位与行业展望 - 公司董事长判断中国短剧将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1] - 国际短剧市场被认定为未来十年全球内容产业最大战略机会 规模可能达千亿级或更高 [5] - 公司通过国内精品内容打造、成熟IP生态转化、国际化制作发行能力构建 打出精品短剧行业厂牌 [7]
别只盯着女频,男频也开始在短剧市场抢“钱”了
36氪· 2025-08-12 18:55
男频短剧市场崛起 - 中文在线制作的《一品布衣》上线红果平台不到五天播放量突破10亿 成为暑期档最受关注短剧之一 [1] - 2024年底至2025年中 《凡骨:问道篇》《重回1985东北往事》《权弈天下》《逆流1992:枭雄崛起》等男频短剧均取得不俗成绩 [1] - 男频短剧受众从男性向女性扩展 《一品布衣》女性观众占比达39% 打破男性专属内容刻板印象 [8] 内容制作升级 - 剧情设计从简单逆袭转向深度成长叙事 注重角色发展、权谋博弈和群像互动 [1] - 《一品布衣》采用底层小人物硬刚逆袭设定 《我有一张小丑牌》创新学院风题材 《丹帝转世》聚焦修仙重生 《老千》主打复仇剧情 [4] - 制作水准逼近长剧质感 改变快餐消费印象 形成"以短打长"新模式 [7] 用户结构变化 - 女性观众转向男频剧主因是女频题材严重同质化 霸总契约/真千金打脸/前世今生等套路使观众审美疲劳 [9] - 男频剧减少后宫情感线 专注事业成长叙事 女性观众认可逻辑自洽的情绪递进 [11] - 社交平台传播由女性主导 小红书女粉丝积极剪辑成长线/混剪配乐/群像推荐等内容 [17] 商业模式转型 - 平台加大投入力度 红果平台为《行道者剑二十四》提供保底费用 看好男频商业价值 [21] - 男性用户付费意愿强劲 愿意为优质内容氪金/开会员/催更 [21] - 男频题材覆盖玄幻/商战/复古/监狱/重生等多元类型 叙事空间大于女频 [15] 行业竞争格局 - 2025年短剧市场进入专业博弈期 从"量多价低"转向内容质量竞争 [1] - 女频短剧在TOP20榜单中占比超70% 但市场出现过度开发导致增长乏力 [20] - 男频赛道尚未出现顶流演员 成功依赖剧本质量而非明星效应 [26] 发展挑战 - 权谋/军事等宏大题材在短节奏中难以完整呈现 存在逻辑支撑不足的问题 [26] - 行业需要突破题材限制和叙事天花板 需精准把握男性用户"上头机制" [26]
男频短剧的出路在哪里?
36氪· 2025-08-04 09:41
短剧市场现状 - 红果平台男频短剧仅出现2部播放量破10亿的爆款,而女频爆款达17部,市场占比悬殊[3] - 男频短剧市场份额从70%下滑至30%,女频占据主导地位[3][12] - 2025年第一季度男频短剧产量仅911部,占总推送量23%,较2024Q3下滑12%[10] - 男频短剧过稿率不足30%,平台对剧本要求显著提高[12] 《一品布衣》成功要素 - 播放量突破10亿次,上线5天人均观看时长77分钟,追剧人数超200万[3] - 红果热度累计达8500万,单周热播指数1.71万创平台纪录[3] - 改编自17K小说网同名小说,共105集(每集3分钟),叙事复杂度远超常规短剧[3] - 采用"平民英雄 乱世救国"主题,突破传统男频龙傲天模板[3][5] - 三条叙事线(经商/权谋/打仗)并行构建立体成长史[5] - 前五集采用慢节奏铺垫世界观,单集仅1个事件(常规短剧含3个事件)[7] - 塑造老官差、田松、常公子等有血有肉的配角群像[7] - 通过家国情怀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拉动长尾效应[9] 男频短剧行业趋势 - 2024年8月至2025年4月产量从521部降至312部,进入精品化阶段[10][12] - 新规淘汰涉及情色/伦理的擦边内容,推动行业向2.0品质时代转型[12] - 爆款需具备三要素:开拓新类型(如《一品布衣》突破身份梗)[13]、男女通吃(家国情怀/裁员等普世主题)[14]、应用AI技术实现科幻/玄幻题材落地[17] - 需建立主打男频短剧的平台才能与女频市场抗衡[17]
续作多连响,短剧“IP宇宙”迎收割期
36氪· 2025-08-03 15:05
短剧IP系列化市场表现 - IP系列化在短剧圈形成新趋势,暑期档涌现《云渺》《太奶奶》《一品布衣》等多个系列短剧,涵盖女频修仙、家族亲情、男频古装等题材,均取得高热度与播放数据 [1][2] - 《太奶奶》系列第二部上线首日红果热度值破亿,刷新抖音短剧最快破亿纪录,红果观看量突破10亿并占据热播榜TOP1,带动第一部热度回升,第三部预约人数超130万 [3] - 《一品布衣》上线第五天红果热播、推荐、飙升三榜第一,云合数据单日有效播放达2.38亿,红果站内观看量突破10亿,第二部预约人数近100万 [3][4] - 《云渺》系列三部均创热度高峰,第一部红果平均热度值7000万、充值额超5000万,第二部首日热度值9491万、总播放量破10亿,第三部上线前预约人数300万+,第四部定档8月2日 [5] 成功IP系列化的核心要素 - 适合多季开发的IP基础与首部市场知名度是关键,如《云渺》原著为长篇连载小说,《太奶奶》构建了家族振兴与家国情怀的双线世界观 [7][9] - 内容需延续前作风格并创新,《太奶奶》第二部新增角色"二孙子"纪言庭的"扫腿舞"成为出圈名场面,强化亲情互动喜剧点 [11] - 叙事品质决定持久吸引力,《一品布衣》以乱世小人物逆袭替代传统爽文套路,105集篇幅融合历史质感与人文温度,群像刻画获好评 [11] - 短剧形态具备系列化优势,制作周期短可快速满足粉丝期待,新观众易跟进,巩固用户粘性 [11] 行业趋势与案例特征 - 头部厂牌听花岛(《太奶奶》)、格物致知(《一品布衣》)、百川中文(《云渺》)通过系列化建立品牌,形成稳定观众群 [3][5][11] - 反赌博主题《老千2》、穿越宅斗《乡下真千金2》等续集即将上线,显示多题材IP系列化持续扩容 [6] - 爆款IP突破"昙花一现"限制,系列化开发成为可持续商业路径,市场期待更多同类案例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