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阿波罗尼亚》
icon
搜索文档
2025中国小剧场峰会举办,大世界基尼斯中国魅力榜·年度小剧场戏剧榜正式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17 14:19
行业活动概况 - "2025中国小剧场峰会暨大世界基尼斯中国魅力榜·年度小剧场戏剧榜发布日"活动在上海大世界举行,聚焦"中国小剧场高质量发展"主题 [1] - 活动包含圆桌论坛、数据报告发布、创投会和颁奖盛典等环节 [3][4][5][7] 行业数据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音乐剧场次增长4.1%,票房增长15.1%,观演人次增长11.1%,女性观众占比达88.5% [3] - 沉浸式剧场场次增长4.5%,票房增长12.5%,观演人次增长16.9% [3] - 音乐剧《时光代理人》2024年累计票房达1100万元,创"规定时间内累计票房最高的小剧场国漫音乐剧"纪录 [7] 行业发展趋势 - 林宏鸣教授发布《中国小剧场发展的特点与展望》,马晨骋分享《演艺无界,新时代背景下的演艺产业之变》 [3] - 7位中外戏剧厂牌代表探讨"中国小剧场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 [3] - 13家戏剧厂牌参与"演艺娱乐新物种作品创投会",获得10多家创投机构关注 [4] 市场热度表现 - "年度小剧场想看榜"线上用户点击量超30万 [7] - 活动揭晓四大专业榜单:互动戏剧榜、话剧榜、沉浸式戏剧榜、音乐剧榜 [1][5] - 《大真探赵赶鹅》《暴雨将至》《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等80部作品入围榜单 [7] 行业活动延伸 - 启动"2025大世界演艺娱乐消费季",包含戏剧沉浸、演艺夜市等四大主题季活动 [7]
小剧场:实验性何妨“往回看”(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2 06:11
小剧场行业发展现状 - 2025年"北京故事"优秀小剧场剧目展演将有24部作品在3个月内轮番上演 [1] - 小剧场具有低成本制作和开放舞台空间的特点 成为文艺创作的"试验田" [1] - 行业已形成独特生态:中坚力量是兼具艺术与市场属性的作品 两侧分别是偏市场属性和偏实验性的创作 [1] - 该生态已持续近20年 推动文艺整体发展 [1] 小剧场创作成果 - 开心麻花电影《驴得水》起源于同名小剧场作品 [1] - "话剧九人"剧团从小剧场作品《四张机》《春逝》起步 逐渐发展为大剧场演出力量 [1] - 相比快速发展的演艺事业 小剧场在剧目创新和演出场次方面表现不突出 [1] 当前主流演出类型 - 沉浸式剧场:以低成本推动多场次演出 如《阿波罗尼亚》3年演出近千场 [2] - 实验性演出:如乌镇戏剧节《躺平2.0》每场仅10-20名观众 与AI共同完成演出 [2] - 阿那亚戏剧节《海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凌晨海边演出至日出 [2] 行业发展动因 - 表层原因:演艺市场繁荣抬高成本 优秀创作者流向更大市场 [3] - 深层原因:创作者受西方前卫剧场观念影响 [3] - 北京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已形成规模效应 包括昆曲、京剧和地方戏创新 [3] 传统戏曲创新 - 泉州梨园戏通过小剧场展演寻找当代表达 [3] - 浙江小百花越剧院结合沉浸式剧场与音乐剧风格 推出越剧《新龙门客栈》 [3] - 行业趋势从西方前卫艺术转向从传统出发的创新 [3]
“夜经济”点亮“夜上海” 文化消费绽放市场新活力
新华社· 2025-06-07 15:12
ff 了 " 45 长 完 7 your 新华社上海6月7日电(记者程思琪)霓虹初上,上海黄浦区的亚洲大厦外已聚集起前来观剧的人群;延长开放至夜间的书店里,坐满了前来夜 读的市民与游客;体育场馆内,歌迷们在演唱会的现场欢唱整晚……在上海,文化夜生活丰富多彩,点燃沪上夜经济消费新活力。 夜幕降临,上海亚洲大厦门口的"星空间"灯牌亮起,慕名而来的观众渐渐聚集,精彩剧目即将上演。"00后"张孜曦是音乐剧《阿波罗尼亚》的 剧迷。看剧几年来,张孜曦已积攒了厚厚几叠"星空间"音乐剧的票根,"我是从宁波来的,一般每个月都会来上海。如果碰上喜欢的演员,一 部剧刷上个50遍也很正常。" 据官方统计,2024年,在上海体育场举办演唱会、粉丝见面会、品牌发布会共32场,接待观众110万人次,产生票房9亿元。演唱会拉动周边经 济增长,以2025年周慧敏演唱会为例,上海徐汇区内8大商场首次推出单笔消费满额150元抽演唱会门票的活动,带动周末销售额同比激增 26%。多场演唱会持续串联文商旅多元消费场景,深度激活"赛娱经济"的辐射带动效应。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明确,要培育消费 ...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亚华湖剧院:小剧场打开大市场
新华社· 2025-05-26 15:07
行业背景与市场现状 - 国内音乐剧市场早期面临剧院少、观众少、原创剧目少的困境,大剧场常出现上座率不足50张票的冷清场面[2] - 传统剧院多为500人以上体量,小众剧目和实验性项目缺乏合适演出场地,难以培养新观剧群体[2] - 年轻音乐剧演员就业不稳定,多数需兼职维持生计,行业人才留存率低[3] "星空间"商业模式创新 - 利用写字楼办公空间改造小剧场,降低剧目成本并孵化爆款,单剧场可容纳约400人[1][3][7] - 采用驻场演出模式避免巡演装修成本,每年实施末位淘汰制优化剧目(2025年1-5月演出1868场,观众14.07万人)[8] - 通过社交网络营销策略(如开放最后10分钟拍照)实现二次传播,形成文商旅融合的"夜经济"范本[8] 政策支持与扩张路径 - 2019年上海出台《演艺新空间运营标准》提供政策背书,首个"星空间"于2020年8月建成[4] - 从亚洲大厦19个小剧场起步,拓展至上海第一百货8500平方米商业面积改造的19个新剧场,形成"环人广"聚集带[6][7] - 计划2026年将"星空间"数量从60余个增至100个,挖掘城市闲置空间潜力[11] 内容孵化与出海成果 - 原创音乐剧《阿波罗尼亚》首演即实现周票售罄,带动《辛吉路的画材店》等多部沉浸式剧目诞生[4][6] - 《翻国王棋》2022年10月被韩国导演选中,年底完成版权输出;《蝶变》2024年韩语版首演平均上座率超95%[9][10] - 韩国市场主动邀约中国创作人才合作,推动中韩在内容创制与人才交流领域的深度合作[11] 运营数据与市场反响 - 亚洲大厦"星空间"累计上演超万场剧目,上海第一百货穹顶剧场单场容纳量达400人[2][7] - 原创剧目从改编走向自主孵化,形成经典剧与孵化剧并存的内容矩阵[7] - 外地观众专程乘高铁/飞机赴沪观剧,"星空间"成为全国演艺新地标[6]
广州文化市场将更加百花齐放
广州日报· 2025-05-23 03:25
广东省文化产业政策包 - 广东省出台文化产业"政策包",涵盖演艺、影视、动漫等行业,被行业人士视为重大利好,预计将推动广州文化市场多元化发展 [1] - "广东演艺市场政策17条"受到广州大剧院等机构高度认可,广州大剧院启动首届"戏剧星火"大湾区青年戏剧计划,旨在培育湾区戏剧生态 [1] - 广州市演出电影有限公司成立"广文演艺院线",包含5个标准剧场和6个演艺新空间,计划链接国有院团和市场化团队引进优质演艺项目 [1] 演艺行业动态 - 一台好戏文化传媒计划在广州北京路复制上海亚洲大厦"垂直百老汇"模式,打造华南首个驻演戏剧集群,项目包括《辛吉路的画材店》《捞金晚宴》等 [2] - 该公司将推动本土戏剧发展,如粤语版《阿波罗尼亚》 [2] 动漫产业布局 - 广东咏声动漫表示政策对动漫全产业链支持力度大,公司将加强精品内容创作,保持合家欢动漫电影优势,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题材 [2] - 国漫电影《落凡尘2》已立项,《凤凰与我》等作品正在创作中 [2] 影视行业举措 - "广东影视政策15条"发布,广州市电影家协会实施"湾影青年影视人才培训计划",孵化原创项目,并推动"首映在广州"品牌活动 [3] - 广州影视产业服务中心称政策提供资金与资源双重保障,助力企业成长,并欢迎剧组来广州取景拍摄 [3] - 湾区策动影业认为政策对影视板块扶持全面,涵盖产业链各环节,为从业者提供鼓励和指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