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激光扫描

搜索文档
名校合作、多年技术积累的手持扫描仪是什么样的?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7-05 17:12
产品概述 - GeoScan S1是一款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主打轻量化设计和高性价比,核心功能包括厘米级精度的三维场景实时重构和多模态传感器融合 [1] - 设备采用Ubuntu系统,集成电源手柄,可通过D-TAP转XT30接口为雷达、摄像头及主控板供电 [2] - 由同济大学刘春教授团队与西北工业大学产业化团队联合开发,经过上百个项目验证 [4] 核心技术参数 - **扫描性能**:每秒生成20万点云,测量距离70米,水平视角360°,支持20万平米以上大场景扫描 [1][23][24] - **精度指标**:相对精度优于3cm,绝对精度优于5cm,采用微秒级同步技术实现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16][28][29] - **硬件配置**: - 搭载Intel N5095处理器(4核2.9GHz)、16GB内存/256GB存储 [16] - 集成Livox Mid-360激光雷达、Intel D435i深度相机、RTK UM982定位模块及双广角鱼眼相机 [17] - 航空铝外壳,整机重量1.9kg(含88.8Wh电池),续航3-4小时 [16][20] 功能特性 - **实时建模**:支持彩色点云输出(PCD/LAS/PLY格式),结合SLAM算法实现动态场景构建 [16][21] - **扩展能力**:配备千兆网口、双USB 3.0接口及Micro SD卡槽,支持ROS系统开发 [16][17] - **场景适应性**:适用于写字楼、隧道、矿场等复杂环境,通过25°倾角雷达设计提升采集效率 [9][32][33] 应用场景 - **无人化作业**:可适配无人机、无人车等平台实现跨平台集成 [38] - **数字孪生**:选配3D高斯模块可实现高保真实景还原,支持地理信息采集与工程监控 [44][46][48] 产品版本与定价 - 基础版19800元起,深度相机版23800元,3DGS在线版39800元,离线版67800元 [51]
耸立在原点的“山峰” 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准原点管护团队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6-19 15:48
行业背景 - 中国统一高程基准面以青岛长期验潮计算的平均海水面作为全国高程零起算面[3] - 新中国成立前各地高程零点不统一导致相邻省份高度差达五六十米[3] - 青岛具备中纬度区位优势、100多年连续验潮资料及稳定地质条件成为水准原点选址关键因素[3] 技术体系 - 水准原点网由原点/附点/参考点/验潮站组成 20世纪70年代增设备用原点网[4] - 1985国家高程基准确立水准原点海拔72.260米并沿用至今[4] - 开发集成GIS/大数据的电子保护区管理系统实现科学化管护[7] 运营维护 - 青岛市勘察测绘研究院62年持续管护 每半月例行巡查 特殊时期加密频次[6] - 管护流程包括清理旱井积水/玛瑙石保养/周边环境维护等多道工序[5][6] - 隧道净空测量效率从全站仪7天/公里提升至三维激光扫描仪2小时/公里[9] 应用场景 - 支撑全国1.2万公里水准路线观测 实现珠峰8848.86米高程精准测量[8] - 为青岛轨道交通提供全周期测绘服务 包括施工定向控制/轨道铺设监测等[9] - 开展测量机器人自动化监测科研项目 提升隧道断面监测能力[9]
毫米级精度复刻 数字技术这样守护鼓浪屿世界遗产瑰宝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4 09:42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 国家文物局将公布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新成果和新进展 [1] - 厦门鼓浪屿作为世界遗产展示数字化手段的应用 [1] 鼓浪屿文物保护现状 - 黄荣远堂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存在混凝土脱落、屋面漏雨渗水、局部围墙基础移位等问题 [3] - 厦门大学专家团队使用立式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数据采集为建筑病害诊断和数字复原做准备 [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 - 三维激光扫描仪以每秒30万点速率扫描获取物体表面三维空间坐标、色彩和纹理信息 [5] - 地面扫描仪与无人机协同作业构建毫米级精度实景三维模型生成建筑信息模型 [7] 鼓浪屿数字化进展 - 已完成63处区级以上文保单位数字建档9处国保2处省保建筑三维建模 [9] - 1 88平方公里鼓浪屿数字孪生模型与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系统对接便于保护管理 [11]
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加快打造“双零”示范区
齐鲁晚报网· 2025-05-02 11:37
文章核心观点 胜利油田地面工程维修中心采取多种措施打造“零泄漏”“零动火”示范区,提升地面工程安全维保水平 [1] 分组1:隐患治理协同机制 - 胜北维修服务部与甲方建立隐患治理协同机制,应用管道剩余寿命分析预测模型,精准摸排5公里老化管道,定位防腐薄弱点,采取多种方案降低安全环保风险 [1] 分组2:生产运行方式转变 - 采取“计划性维修 + 预防性维保”方式,推动“应急抢修”向“超前维保”转变 [1] - 转变生产运行方式,采取数字化建模、新技术应用、标准化设计等措施,推动管网隐患超前治理与高风险作业源头消减 [1] 分组3:试点项目 - 以孤东采油厂KD521接转站为试点,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地面流程三维模型,建立阀组流程数据库,打通全环节数据传输通道,提高维修质效 [1] 分组4:新技术新工艺推广 - 应用卡箍连接与螺纹补偿器等动火作业替代技术,改变连接方式,避免焊接动火作业 [2] - 对深埋地下难修复管线,应用高强度抗腐蚀单流阀、抗冲刷陶瓷弯头等部件,降低腐蚀风险,延长使用寿命和维修周期 [2] - 应用管道检测、碳纤维修复加强等新技术,以及水力切割、冷焊粘接等非动火工艺,实现源头减量、风险降级 [2]
加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权威发布)
人民日报· 2025-04-29 06:36
对文物保护的热爱,在他们穿越春夏秋冬、山地河谷的足迹里—— 4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5名文物保护领域代表围绕"加 强文物保护 传承中华文明"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文物事业发展的每一项成就背后,都凝聚着文物保护 工作者的智慧与坚守。他们或扎根田野,用脚步丈量历史,或心怀敬畏,用匠心守护遗存,以实际行动 诠释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 "我们在工程修复中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测绘、激光雷达等科技对建筑存在的问题'精准用药', 建筑修复过程中尽量使用原来的老构件。"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中心的刘汉 兴,长期参与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王宫遗址项目,在吴哥古迹修复工作中提供着中国智慧和中国方 案。"我们要继续与国内外交流,加强文物保护的合作利用,与国际上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 接轨,进一步做好文物保护。"刘汉兴说。 20余年来,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副部长、副研究员宋淑霞坚持为游客讲述敦煌文化。对她来说,讲解 是在搭建古今对话的桥梁。如今,前沿科技手段赋能敦煌文化的传播。例如"飞天"专题游览线路,在敦 煌数字化资源、虚拟增强技术等加持下,游客参观结束后可以在窟外 ...
加快打造“双零”示范区
齐鲁晚报· 2025-04-28 05:12
行业技术升级 - 胜利油田地面工程维修中心应用管道剩余寿命分析预测模型精准摸排5公里老化管道并定位防腐薄弱点 [1] - 采用"碳纤维修复加强技术+金属表面重防腐防护技术"进行预防性加固和更换治理 [1] - 推动"应急抢修"向"超前维保"转变 采取"计划性维修+预防性维保"方式打造"零泄漏""零动火"示范区 [1] 数字化与创新应用 - 在孤东采油厂KD521接转站试点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建地面流程三维模型并建立阀组流程数据库 [1] - 打通设计、预制、施工全环节数据传输通道以提高维修质效 [1] - 推广卡箍连接与螺纹补偿器等动火作业替代技术改变站内阀组和井口流程连接方式 [2] 长效工程解决方案 - 对深埋地下难修复管线应用高强度抗腐蚀单流阀和抗冲刷陶瓷弯头等部件延长管线使用寿命 [2] - 采用管道检测、法兰密封防护、管线清洗、储罐外壁自动除锈等新技术实现风险降级 [2] - 应用水力切割、冷焊粘接等非动火工艺减少源头风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