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上海碳普惠
icon
搜索文档
从公交卡到碳市场,上海碳普惠串起绿色生活价值链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10:01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 -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正式推出碳普惠平台,市民可通过绿色出行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兑换权益 [1][14][16] - 平台提供77种兑换权益包括数字人民币、商品券、热门IP周边等,涵盖"蛋仔派对异形抱枕"等潮品及各类服务券 [1][14] - 试运行8个月期间已吸引13万用户参与,典型案例显示市民每日地铁通勤可积累6.23千克减排量(对应6230积分),42万积分可兑换48.9元数字人民币 [1][16] 碳普惠机制设计 - 采用"1克减排量=1碳积分"的标准化计量方式,积分通过"沪碳行"商城转化为可交易减排量进入碳市场 [16] - 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平台互通"体系,实现减排行为激励与市场化机制衔接 [11][23] - 已接入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纯电动车4大核心减排场景,覆盖市民日常出行 [12][24][37] 个人碳账户体系 - 依托"随申办"平台建立个人碳账户,解决多场景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减排量自动归集 [12][24] - 账户具备三重功能:碳账本(记录管理)、碳资产(市场定价)、碳信用(金融应用) [12][25] - 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建立20余个访问入口支持多渠道登录 [35] 商业运营模式 - 积分商城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允许权益方将聚集积分转化为减排量通过碳市场交易 [26] - 市场联动机制使10站地铁(约6.2千克减排量)或2-3次公交即可兑换1元权益,支付宝推出1折兑换活动放大权益价值 [27] - 减排量已应用于碳配额履约、生态赔偿、活动碳中和等场景,30余家企业获"优秀合作伙伴奖" [30] 政策与技术支撑 - 2021-2025年出台《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明确减排量法律属性及市场衔接机制 [32] - 制定7个碳普惠方法学(含Ⅰ/Ⅱ类),交通场景精确到克级核算(如每公里地铁减碳97克) [33][34][37] - 应用隐私计算/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监管,未来将拓展旧衣回收等生活场景 [35]
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 实现“生态+司法”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6-26 14:04
上海碳普惠正式上线 - 上海碳普惠经过8个月试运行后正式上线,累计吸引13万名民众参与,近300家企业开通机构碳账户,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 [1] - 碳普惠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民众绿色行为(如公交出行)量化成减排量,可转换为"碳积分"兑换各类权益,增强公众环保意识 [1] - 上海环交所负责碳积分商城建设和运营,已引入十多家权益方,上线超70种权益商品,包括数字人民币、出行优惠券等现金类权益及各类实物虚拟商品 [2] 碳普惠市场机制 - 已上线2种减排量产品,纳入碳排放配额管理的单位可购买减排量用于清缴履约,企业也可自愿注销用于碳中和 [2] - 实现"生态+司法"创新,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方可购买碳普惠减排量履行替代修复责任 [2] - 碳积分市场流动形成"市民低碳有激励,权益贡献有回馈"的良性循环,促进企业绿色发展和上海低碳转型 [2] 低碳日活动与配套措施 - 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以"碳路先锋,绿动未来"为主题,展现减污降碳协同成果 [1] - 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将通过民众捐赠的碳普惠积分和碳信用实现碳中和 [3] - 设置低碳市集,颁发"上海碳普惠优秀合作伙伴奖"给30家参与单位 [3] 政企合作与行业协同 - 上海市节能减排中心与上海环交所、检察院签订合作备忘录,加强公益诉讼运用碳普惠机制 [3] - 发布第二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秀案例,推广低碳技术应用和管理经验 [3] - 举办碳普惠共建单位圆桌论坛,电力、交通、金融等多领域企业代表探讨机制落地路径 [4][5] 低碳宣传与创新产品 - 发布上海低碳主题游线视频,提出"一江一河"低碳生态主题Citywalk倡议 [3] - 推出"碳险乐园"主题桌游,增加碳排放量维度,设置"碳交易所"模拟交易过程 [4]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13
全国低碳日活动 -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办 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 [1] -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 我国持续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在监测预警 风险管理 生态系统等领域取得实效 [1] -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显示 截至2024年底 我国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 团体标准100余项 [1] 上海碳普惠平台 -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包含地面公交 轨道交通 共享单车 纯电动车4种减排场景 [2] - 平台可自动记录用户绿色出行行为并累积碳积分 积分可兑换数字人民币 商品券等服务 [2] - 平台试运行8个月 累计吸引10余万市民参与 近300家企业开通碳账户 上线2个交易品种 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