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碳普惠平台

搜索文档
环保新风尚绘就绿色消费新图景
新华网· 2025-08-15 19:54
低碳消费政策与举措 - 浙江安吉创新推出竹产品碳足迹碳标签,展示产品碳排放量(如1.4944kg CO2-eq/kg-刀),引导低碳消费并帮助企业降碳 [1] - 重庆将二手经济作为绿色消费抓手,2024年二手交易规模达697.5亿元,建成57个交易市场,形成"21+20+N"市场布局,发展旧货直播基地等新兴业态 [2] - 浙江在条例中设置"低碳生活"专章,重庆规划提出到2027年显著提升消费领域绿色发展水平 [2] 技术创新驱动绿色消费 - 浙江新昌绿生活超市依托本地生活服务平台,开业10天成交额达15万元 [2] - 绿生活生态平台通过绿色积分奖励机制形成消费闭环,4月上线后获市场青睐 [3] - 上海碳普惠平台6月上线,用户绿色出行可累积碳积分兑换数字人民币等奖励 [4][5] 低碳产品与消费场景创新 - 安吉推广"竹六小件"20万套、"竹四小件"66万套,减少350余万套塑料用品,民宿采用竹制品传递环保理念 [6][8] - 上海出现可持续饮食热潮,本地应季食材采购、可重复容器使用等行为普及 [8] - 商场"农场到餐桌"餐厅、有机食品专柜等新消费场景涌现,消费可兑换生态积分 [8] 行业影响与发展趋势 - 绿色消费推动绿色产业崛起,形成绿色生产力 [8] - 建议持续释放政策红利,利用技术市场力量建立绿色转型激励机制 [8]
从公交卡到碳市场,上海碳普惠串起绿色生活价值链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10:01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 -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正式推出碳普惠平台,市民可通过绿色出行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兑换权益 [1][14][16] - 平台提供77种兑换权益包括数字人民币、商品券、热门IP周边等,涵盖"蛋仔派对异形抱枕"等潮品及各类服务券 [1][14] - 试运行8个月期间已吸引13万用户参与,典型案例显示市民每日地铁通勤可积累6.23千克减排量(对应6230积分),42万积分可兑换48.9元数字人民币 [1][16] 碳普惠机制设计 - 采用"1克减排量=1碳积分"的标准化计量方式,积分通过"沪碳行"商城转化为可交易减排量进入碳市场 [16] - 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平台互通"体系,实现减排行为激励与市场化机制衔接 [11][23] - 已接入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纯电动车4大核心减排场景,覆盖市民日常出行 [12][24][37] 个人碳账户体系 - 依托"随申办"平台建立个人碳账户,解决多场景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减排量自动归集 [12][24] - 账户具备三重功能:碳账本(记录管理)、碳资产(市场定价)、碳信用(金融应用) [12][25] - 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建立20余个访问入口支持多渠道登录 [35] 商业运营模式 - 积分商城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允许权益方将聚集积分转化为减排量通过碳市场交易 [26] - 市场联动机制使10站地铁(约6.2千克减排量)或2-3次公交即可兑换1元权益,支付宝推出1折兑换活动放大权益价值 [27] - 减排量已应用于碳配额履约、生态赔偿、活动碳中和等场景,30余家企业获"优秀合作伙伴奖" [30] 政策与技术支撑 - 2021-2025年出台《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明确减排量法律属性及市场衔接机制 [32] - 制定7个碳普惠方法学(含Ⅰ/Ⅱ类),交通场景精确到克级核算(如每公里地铁减碳97克) [33][34][37] - 应用隐私计算/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监管,未来将拓展旧衣回收等生活场景 [35]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杭州举办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13
全国低碳日活动 - 2025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在浙江杭州举办 主题为"碳路先锋、绿动未来" [1] -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进展报告(2024)》指出 我国持续落实《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在监测预警 风险管理 生态系统等领域取得实效 [1] - 《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进展报告(2025)》显示 截至2024年底 我国发布和研制中的产品碳足迹核算国家标准达70余项 团体标准100余项 [1] 上海碳普惠平台 - 上海碳普惠平台正式上线运营 包含地面公交 轨道交通 共享单车 纯电动车4种减排场景 [2] - 平台可自动记录用户绿色出行行为并累积碳积分 积分可兑换数字人民币 商品券等服务 [2] - 平台试运行8个月 累计吸引10余万市民参与 近300家企业开通碳账户 上线2个交易品种 累计交易4万余吨减排量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