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碳信用
icon
搜索文档
低碳大米提振东南亚农业竞争力
经济日报· 2025-07-29 05:52
低碳水稻技术应用 - 越南湄公河三角洲试点低碳水稻模式覆盖4518公顷土地,每公顷产量提高5%至10%,利润增加114美元至190美元,同时减少1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1] - 核心技术为交替湿润灌溉,结合精准施肥后单季可削减3吨至1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氮肥和40%灌溉用水量 [1] - 泰国正大集团推出"皇族金辉低碳大米"进入欧洲超市,将低碳概念转化为农业竞争力战略 [1] 生产体系协同优化 - 越南芹苴农民整合节水灌溉与秸秆回收,每公顷降低生产成本41.8美元,增加40万越南盾秸秆销售收入 [2] - 缅甸28家出口米厂安装41.9兆瓦太阳能系统,塞因莱米厂实现487kWp光伏供电延伸至产业链下游 [2] 国家农业转型框架 - 越南"百万公顷优质低排放水稻计划"目标2030年覆盖湄公河三角洲50%产区,已授权7家公司生产1.92万吨低排放稻米,中安高科公司以820美元/吨高价出口日本 [3] - 泰国正大集团通过订单农业提供250泰铢/吨补贴,计划将低碳大米产量从2025年2万吨增至2026年4万吨 [3] - 菲律宾南哥打巴托省投资1.2亿比索(约210万美元)建设废弃物制能项目支持生态农业 [3] 全球市场影响 - 泰国白米价格2024年5月跌至431美元/吨同比降30%,低碳大米通过绿色溢价创造新利润空间 [4] - 越南试点农户每公顷利润提高36.7%,泰国品牌溢价抵消市价压力,越南筹备将低碳稻纳入碳信用体系 [4] 产业链挑战 - 越南同塔省因灌溉渠道老化无法满足技术要求,硬件升级具紧迫性 [5] - 碎片化土地限制技术效率,泰国正大集团需250泰铢/吨补贴激励农户 [5] - 减排量缺乏统一核证,认证体系缺失可能导致绿色溢价沦为炒作工具 [5] 碳市场发展 - 越南立法构建碳交易框架,稻作碳汇完成认证后湄公河三角洲可产出可交易碳信用 [6] - 东南亚低碳大米革命既是农技升级也是全球竞争力重构战略 [6]
IMO新规将深刻影响船燃市场
中国化工报· 2025-07-16 10:00
新规影响 - 国际海事组织(IMO)将于2028至2035年实施船舶能源温室气体强度阈值标准,对未转型船东实施惩罚性财务措施 [3] - 仅使用重质燃油的船东运营成本到2035年将翻倍 [3] - 排放高于较低阈值但低于较高阈值的船东需缴纳10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附加费,高于较高阈值的需缴纳380美元/吨 [3] - 排放低于较低阈值的船东可生成碳信用并出售给超标船东 [3] 燃料市场变化 - 5月新加坡市场船用低硫燃油(VLSFO)平均到岸价为504.35美元/吨,含24%废食用油甲酯的B24生物混合燃料为713.84美元/吨 [4] - 目前全球99%船舶为传统动力船,仅能使用生物柴油和石油基燃料 [4] - 标普预计2050年石油和液化天然气在船用燃料消费中占比将从98%降至56% [4] 转型路径 - IMO目标2050年实现航运业净零排放,将从2035年起进一步收紧标准 [5] - 生物柴油、生物液化天然气、生物甲醇和电子甲醇或于2030年代初广泛供应 [5] - 可再生氨燃料可能在2030年代下半叶出现 [5] - 全球新船订单中8%可使用液化天然气,5%可使用甲醇,1.8%可使用液化石油气,0.5%可使用氨燃料 [5] 技术进展 - 瓦锡兰集团2024年研发支出增至2.96亿欧元,占净销售额4.6%,高于3%历史平均水平 [6] - 2026年"维京能源"号将完成改造成为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船 [6] - 瓦锡兰推广的碳捕集与封存系统碳捕集率达70%,成本50至70欧元/吨 [7]
从公交卡到碳市场,上海碳普惠串起绿色生活价值链
中国环境报· 2025-07-08 10:01
上海碳普惠平台上线 - 2025年6月25日全国低碳日上海主场活动上正式推出碳普惠平台,市民可通过绿色出行行为积累碳减排量兑换权益 [1][14][16] - 平台提供77种兑换权益包括数字人民币、商品券、热门IP周边等,涵盖"蛋仔派对异形抱枕"等潮品及各类服务券 [1][14] - 试运行8个月期间已吸引13万用户参与,典型案例显示市民每日地铁通勤可积累6.23千克减排量(对应6230积分),42万积分可兑换48.9元数字人民币 [1][16] 碳普惠机制设计 - 采用"1克减排量=1碳积分"的标准化计量方式,积分通过"沪碳行"商城转化为可交易减排量进入碳市场 [16] - 构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市场运作、多平台互通"体系,实现减排行为激励与市场化机制衔接 [11][23] - 已接入地面公交、轨道交通、共享单车、纯电动车4大核心减排场景,覆盖市民日常出行 [12][24][37] 个人碳账户体系 - 依托"随申办"平台建立个人碳账户,解决多场景数据孤岛问题,实现减排量自动归集 [12][24] - 账户具备三重功能:碳账本(记录管理)、碳资产(市场定价)、碳信用(金融应用) [12][25] - 采用区块链技术保障数据安全,建立20余个访问入口支持多渠道登录 [35] 商业运营模式 - 积分商城对接互联网/金融平台,允许权益方将聚集积分转化为减排量通过碳市场交易 [26] - 市场联动机制使10站地铁(约6.2千克减排量)或2-3次公交即可兑换1元权益,支付宝推出1折兑换活动放大权益价值 [27] - 减排量已应用于碳配额履约、生态赔偿、活动碳中和等场景,30余家企业获"优秀合作伙伴奖" [30] 政策与技术支撑 - 2021-2025年出台《上海市碳普惠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明确减排量法律属性及市场衔接机制 [32] - 制定7个碳普惠方法学(含Ⅰ/Ⅱ类),交通场景精确到克级核算(如每公里地铁减碳97克) [33][34][37] - 应用隐私计算/智能合约技术实现数据不出域监管,未来将拓展旧衣回收等生活场景 [35]
服务全国、链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生态合作大会在沪举办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6-09 20:18
可持续发展生态合作大会 - 大会于6月7日在上海碳博会宝山馆举行,聚焦绿色低碳供应链与碳信用合作 [1] - 由上海市宝山区发改委指导,中冶检测、中建八局、联合赤道等五家机构联合主办 [1] - 发布《碳信用合作共识2025》,成立"碳信用联盟",成员包括中国节能协会、德勤中国、同济大学等30余家机构 [1][8] 绿色标准与平台发布 - 全国首发四项标准:《高效集中式空调系统供应商评价规范》《商业综合体购物中心绿色低碳与可持续发展评价规范》《生命科学园区及建筑碳中和评价标准》《可持续零碳社区评价标准》 [3] - 绿链平台-建筑碳管理板块由中冶检测首席专家金立赞发布,联合国环境署-同济大学杜欢政等专家参与启动 [3] 碳信用产品动态 - 联合赤道核证三省建筑碳信用产品上市:浙江省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项目"杭奥体游"、吉林省长春净月潭益田喜来登酒店项目"长春益田"、辽宁省大连泰达柏爵酒店项目"大连泰达" [5] - 中建八局购买10吨碳信用产品(4吨"杭奥体游"+3吨"长春益田"+3吨"大连泰达")实现活动碳抵消 [5] 绿色金融与产业合作 - 浙江纳海石油化工与联合赤道合作绿色金融项目,助力舟山下游产业拓展 [7] - 上海酷奥制冷与联合赤道签约,打造全国首单制冷剂再生产品碳足迹 [7] - 绿地金创旗下贵州绿金低碳交易中心为高力国际、钛和认证等新晋服务商授证 [7] 区域发展与战略规划 - 宝山区杨行镇计划成为碳信用开发示范镇,振扬公司总经理侯玉萍介绍区域建设进展 [8] - 中建八局推动埃及新行政首都等项目碳资产开发,联合赤道参与编制"一带一路"转型金融报告 [10] - 宝山区全面推进绿色低碳供应链核心功能区建设,打造"宝山样本" [10]
知行集团(01539)发布全球首款获碳信用认证ESG灯 可节能近90%
智通财经网· 2025-06-09 08:46
全球碳市场发展 - 全球碳市场发展如火如荼,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发展空间广阔 [1] -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呈持续上升趋势 [5] 知行集团ESG碳信用灯 - 公司发布全球首款获得碳信用资格认证的ESG灯,由旗下马来西亚子公司Synergy ESCO推出 [2] - 该灯具功率为4.5瓦,节能约89%,预计使用寿命达18万小时(约40年) [5] - 灯具使用过程中累积碳排放权,公司可通过碳市场交易获取对价 [5] - 公司计划与马来西亚雪兰莪州政府合作Light+Green One Day项目,改造6000处公寓使用ESG灯,预计碳减排量相当于2500万吨二氧化碳或6.3亿棵树的吸收量 [5] 公司业务与战略 - 公司业务覆盖自主节能解决方案、可再生能源、ESG数字化垂直室内农业等领域 [6] - 公司是全球灯具行业首家采用碳排放权管理的企业 [6] - 计划将ESG灯集成到ESG数字化农业领域,预计减少70%能源使用同时提升作物产量10倍 [7] - 业务已覆盖马来西亚、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日本、印尼、中东、南非等地 [8] - 正在推动马来西亚二次上市,有望成为首家于马来西亚二次上市的香港上市公司 [8] 行业背景与政策 - 马来西亚提出2050年碳中和目标,计划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例 [7] - 中国风电光伏发电装机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火电装机 [7] - 公司2022年承接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大型节能项目,通过安装超高效节能照明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7]
非洲开发银行将启动碳市场支持机制 推动非洲碳信用交易发展
中国新闻网· 2025-05-30 15:00
非洲碳市场支持机制 - 非洲开发银行宣布设立"非洲碳市场支持机制",旨在推动非洲碳信用市场建设,助力缓解气候变化影响[1] - 该机制分为两部分:协助各国政府制定碳交易政策法规,以及推动碳信用供需增长并建设市场基础设施[1] - 机构设想碳信用未来将能够在非洲证券交易所作为可交易商品流通[1] 非洲碳信用现状 - 非洲多数碳信用来源于林业、土地利用和农业项目,主要在自愿市场上交易,价格较低[1] - 若能纳入强制履约市场,碳信用价格可能提升至当前的10倍[1] - 非洲目前仅获得全球气候融资的1%[2] 非洲气候变化挑战 - 非洲54国碳排放量占全球比例微小,却首当其冲承受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威胁[2] - 面临的威胁包括马达加斯加等印度洋岛国的热带风暴、非洲之角的严重干旱,以及南部非洲沿海的气候灾害[2] 非洲开发银行动态 - 非洲开发银行第60届年会主题为"让非洲资本更好地服务于非洲发展"[1] - 毛里塔尼亚前经济部长西迪·乌尔德·塔赫当选为新一任非洲开发银行行长[2]
创新金融工具及其在管辖REDD发展中的作用+
世界银行· 2025-05-09 07:10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给出行业投资评级 但指出REDD+市场具有显著潜力 未来可能对热带森林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5][18][71] 核心观点 - 实现全球净零碳排放需要充分利用热带森林作为碳汇 但目前REDD+市场发展不充分 规模远低于需求 [4][11] - JREDD+方法通过区域范围量化减排量 在环境完整性方面优于传统REDD+项目 是规模化减少森林砍伐的关键 [14][15] - 创新型金融工具(森林碳债券 期权合约)可降低风险 撬动私人资本 帮助热带国家实现减排量货币化 [18][32][55] - 巴西案例显示 通过金融工具可动员900-180亿美元期权收入和450亿美元债券投资 远超当前保护资金规模 [68][94] 行业现状分析 - 2023年REDD+减排量平均价格为11.21美元/吨CO2 较2019年3.9美元显著增长 但仍低于30-50美元/吨的可行成本 [11][12] - 自愿碳市场中森林碳交易量从2019年2800万吨CO2增至2021年1.42亿吨 但2023年回落至3580万吨 占市场总量34% [22][23] - 目前12.6GtCO2e(占全球排放24%)纳入碳定价计划 价格区间0.46-176美元/吨 政策强化将刺激REDD+需求增长 [21] 金融工具创新 森林碳债券 - 本质是对碳减排信用额的远期购买 债券持有人支付初始金额 到期兑换约定量减排证书 [44][48] - 设计包含反转缓冲机制 仅分配永久性保证的减排量 收益率曲线随政策可信度和碳价预期波动 [48][61] - 巴西案例显示可通过债券筹集450亿美元前期投资 远超终结非法砍伐所需资金 [68][94] 期权合约 - 看跌期权帮助国家锁定最低销售价格(如10美元/吨CO2) 降低借款成本 [56][58] - 看涨期权允许企业对冲合规成本风险 巴西通过交易2030年期权可获90-180亿美元收入 [57][94] - 期权组合可实现风险对冲 看跌期权确保最低回报 看涨期权保留价格上涨收益 [62][64] 实施路径 - 初期依赖发展机构/ESG投资者支持 后期转向合规市场 发行由减排量支持的债券 [53][61] - 需建立监测报告核查(MRV)机制 采用前瞻性基线(非历史数据)评估毁林风险 [67][84] - 多边机构可支持市场创建 巴西因成熟金融市场和碳汇规模具备领导潜力 [7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