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五五购物节
icon
搜索文档
记者观察丨激活经济新动能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速
搜狐财经· 2025-07-07 08:44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展 - 上海通过"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等消费节庆活动激发消费潜力 今年入境外籍旅客超250万人次同比增长44% 并推出"即买即退"离境退税服务 [2] - 北京优化文旅产品和消费场景布局 1-5月接待入境游客1971万人次同比增长541% [2] - 广州离境退税商店突破500家覆盖11个城区 离境退税申请单量同比上升203倍 销售金额同比上升129倍 [3] - 天津利用河海港资源建设标志性商圈 盘活古建筑引入首店经济 [3] - 重庆打造洪崖洞李子坝轻轨穿楼等特色消费场景 年均吸引游客超5亿人次 无人机灯光秀带动重点餐饮满客率超70% 酒店入住率超80% [3] 区域协同发展特征 - 上海与杭州苏州构建"长三角消费生态圈" 北京与天津雄安形成"京津冀消费联动带" 突破行政边界实现消费资源梯度配置 [3] - 五城市实践呈现"特色化+区域协同"双重特征 形成外部合力支持 [3] 政策背景与战略意义 - 2019年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文提出5年内培育专业化特色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扩大消费促进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4] - 2021年国务院批准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率先开展培育建设 [5] -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已成为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 [5] 发展模式与未来展望 - 培育路径需政策创新场景革命服务升级三重驱动 同时保持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战略定力 [6] - 更多城市加入消费生态革新将激发中国经济内需引擎爆发态势 [6]
持续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经济日报· 2025-06-18 06:13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政策背景 - 党中央作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大决策部署 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并推动高质量发展 [1] - 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5座城市被列为重点推进城市 深圳、杭州、南京、成都等城市也在自主探索 [1] -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 从8个方面推进建设工作 [1] 重点城市建设成效 - 北京优化消费地标布局 引进大批品牌首店和概念店 改造提升王府井步行街等文化时尚地标 [1] - 重庆打造四大国际消费目的地 在"2024中国城市入境游影响力榜单"中位列第三 [1] - 广州整体谋划"天河路-珠江新城"两大商圈 打造完整互补的消费产业体系 [1] 消费提振措施 - 上海打造"五五购物节"等大型消费节庆活动 带来实质性消费增长 [2] - 南京发展首发经济 引进知名品牌首店和旗舰店 打造"夜之金陵"夜经济品牌 [2] - 各地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志性商圈 激发城市消费潜力 [2] 国际化建设路径 - 上海、北京街头国际品牌云集 增强城市国际性特质 [2] - 推出"签证+消费+旅游"联动优惠 吸引海外游客 [2] - 引入沉浸式数字艺术展和大型国际赛事 吸引参赛者入境消费 [2] 特色化发展策略 - 天津利用国家海洋博物馆等载体 推出"夜游"博物馆等特色主题消费项目 [3] - 集聚古风花艺、国风手作、国潮精品等文创品牌 [3] - 打造独一无二的地标商业载体和网红旅游场所 提升城市品牌影响力 [3]
淄博以“新”破局 新场景点燃消费新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5-05 07:47
上海消费市场新场景 - 上海"五五购物节"与五一假期叠加 吸引国内外游客体验滨水商业体等新消费场景 [1] - 徐汇滨江11.4公里工业岸线改造 保留水泥厂等工业遗存并转化为商业空间 形成商旅文体展联动模式 [3][4] - 核心商圈36个时尚地标同步推出近百场品牌首秀+11个展会+20余场活动 带动餐饮住宿旅游购物全链条消费 [6] 离境退税与国潮消费 - 上海优化离境退税服务 豫园南京路等老字号店铺受外籍游客青睐 入境外籍游客数量显著增长 [8] - "五五购物节"未来两月将联动超千家企业数千品牌 推出1000余项活动及最低55折优惠 [10] 科技赋能文旅创新 - 全国"夜游"搜索量同比增超60% 山东淄博红叶柿岩景区360°水上舞台演艺带动前三天10万人次客流 直接消费823万元且营收同比增10% [11][13] - AI机器人+智能光影技术应用广泛 沉浸式体验景区门票预订量同比增20% 山海关长城光影秀等项目成为新亮点 [15] - 洛阳老君山海拔2217米金顶区域引入全息投影+机械舞台+真人演出 每日加演至6场上座率95% 外骨骼机器人等设备提升体验 [17][19] 传统文化跨界融合 - 河南戏剧幻城推出《麦子啊麦子》等4部新剧+三大非遗场馆 近千款文创产品吸引消费 [21] - 佛山南海区首创"醒狮+粤剧+功夫"跨界会演 配合国潮烟花秀及湖畔音乐会 形成多元文化消费场景 [23] - "跟着AI出游""龙舟旅行"等服务消费升温 异地游客贡献景区门票交易额同比增15%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