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旅产品
icon
搜索文档
“凑热闹的人”正在杀死文旅消费?
虎嗅APP· 2025-10-17 08:09
文章核心观点 - 文旅行业当前面临的核心矛盾并非“凑热闹的人”过多,而是行业自身缺乏足够丰富和高性价比的文旅产品来有效承接和转化客流,导致“人来了,钱却没来”的现象 [6][7][8][21] - 将游客消费低迷归咎于“凑热闹的人”是一种认知误区,这些游客本质上是带着消费预算的“有待开发的宝藏流量”,问题的关键在于行业需要从“引流”思维转向“变现”思维 [23][28][32] - 成功的案例表明,通过提供高性价比、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能够有效激发游客的消费意愿,将所谓的“无效流量”转化为有效的文旅收入 [30][31][33] 文旅行业现状与问题 - 行业出现一种新趋势,即抱怨“凑热闹的人”太多,这类游客被定义为只旅游不消费、挤占资源的人群,尤其在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尽管国内出游人次增加,但人均旅游消费持续下降 [6][7] - 热门旅游目的地人满为患与大量景区、酒店、餐饮门可罗雀形成巨大反差,部分观点认为“凑热闹的人”正在毁掉当地文旅经济 [7][8] - 行业普遍采用“文旅引流三板斧”来吸引客流:策划举办大量文旅活动(如演唱会、马拉松)、主打“免费”牌(如景区门票免费)、打造网红城市,这些方法在刺激客流方面立下大功 [11] “人来了,钱没来”的矛盾分析 - 各地通过“三板斧”吸引来的游客,其消费远不及预期,流量呈现“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特点,例如演唱会或马拉松期间仅热闹三五天,景区免费则吸引大量“穷游”游客 [14] - 典型案例显示,梅河口年游客量从500万人次飙升至2000万人次,但相应的文旅收入仅从50亿元增长至70亿元,游客量增速与收入增速严重脱节,表明存在大量“无效流量” [18][19][20] - 问题的根本在于当地缺乏种类丰富、多层次且数量充足的文旅产品承接流量,游客“不是不想花钱,而是找不到一个花钱的理由” [21] 有效流量变现的解决方案 - 成功的变现案例表明,提供高性价比产品是关键,例如苏超坚持用最好的场馆收最便宜的门票,将专业赛事定义为大众参与的文旅活动,从而点燃游客消费欲望 [30] - 南宁演唱会经济通过文旅部门与主办方深度合作,在社交媒体共建热点话题、调整公共交通、派发优惠券、设置应援打卡点,并推荐当地泛文娱活动,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并促进消费 [31] - 行业下一阶段的重心应从“引流”转向“变现”,即认真对待和服务好每一位游客,通过打造匹配其需求的文旅产品来实现流量价值的最大化 [28][32]
“凑热闹的人”正在杀死文旅消费?
虎嗅· 2025-10-16 17:48
这两天国内多地马拉松被取消的消息铺天盖地,其中劲旅君看到一个有趣的评论: 这样也好,可以让那些"凑热闹的人"被刷掉,让真正热爱马拉松的人得偿所愿。 无独有偶,前几天网上探讨博物馆热时,有声音开始呼吁"博物院要适当收门票"。 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些观点看来,完全免费的博物馆吸引了太多"凑热闹的人",导致一群根本不爱逛博物馆的人把 真正爱逛博物馆的人挤走。 其实最近这两年,文旅业抱怨"凑热闹的人"太多近乎成为行业趋势。 而这一抱怨在今年十一达到巅峰。 长达8天的假期里,尽管国内出游人次依然在增加,但人均旅游消费却持续下降。一边是热门旅游目的 地摩肩接踵,人满为患;一边却是很多景区、酒店、餐饮、娱乐场所门可罗雀。 这种巨大的反差让当地诸多文旅从业者烦不胜烦,大家私下里都将这些只旅游不花钱的人称之为"凑热 闹的人"。 更有观点直言,这些"凑热闹的人"正在毁掉当地文旅经济,获得不少文旅从业者的赞同和共鸣。 事实果真如此吗? 在聊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这些所谓"凑热闹的人"到底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众所周知,文旅经济做的是"人口流动的生意"。 一 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旅经济想要快速发展,大前提是要吸引到足够多的游客。 这 ...
“小包裹”助力消费跑出“加速度” 9月份电商物流指数创年内新高
央视网· 2025-10-16 12:26
电商物流整体表现 - 9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2.7点,环比上升0.4点,连续7个月增长并创年内新高 [1] - 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为132.5点,较上月上升1.1点,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回升,中部地区涨幅最大,环比上升3.5点 [1] - 行业需求持续增长,经济活力持续向好,国庆中秋假期出行筹备、换季消费及开学季等多因素推动线上消费热情高涨 [1] 农村电商物流 - 9月份农村电商物流业务量指数为132.7点,环比回升1.0点,创年内新高,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回升,西部地区涨幅最高,环比上升2.3点 [3] - 政策与金融支持助力农村电商发展,如青海在“信贷+助销+冷链”体系支撑下实现高原蔬菜产业全链条升级 [3] - 物流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外销,湖南平江县通过“客货邮”融合试点,利用85台客车链接23个乡镇,设立434个村级站点实现统一收发货 [3] 企业运营与效率提升 - 需求稳步上升增强企业信心,企业通过增运力、强技术、优服务等措施保障居民线上消费 [5] - 9月份物流时效指数、履约率指数、满意率指数和人员指数均回升且保持在100点以上,人员指数连续6个月回升,满意率指数年内首次达103点 [5] - 企业通过供求适配、无人配送等措施推动降本增效,成本指数连续下降,为2023年以来最低 [5] - 国庆中秋假期及“双十一”预热将推动需求,10月份电商物流指数有望再次创年内新高 [5]
9月份电商物流指数继续刷新年内新高 “小包裹”折射经济活力持续向好
央视网· 2025-10-16 12:14
电商物流指数表现 - 9月份中国电商物流指数为112.7点,环比上升0.4点,再创年内新高 [3] - 电商物流指数已连续7个月保持增长,反映出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和经济活力向好 [5] 业务量指数详情 - 9月份电商物流总业务量指数为132.5点,较上月上升1.1点 [3] - 分地区看,除东部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有所回升,中部地区涨幅最大,其总业务量指数较上月上升3.5点 [3] 需求驱动因素 - 国庆中秋假期出行筹备、换季消费及开学季等多种因素共同促进线上消费需求提升 [7] - 线上消费热情较高,热销品类包括月饼、文旅、文化传承类产品、汽车用品、节日礼品和出行装备等,秋日消费渐成规模 [7]
深圳推动深港两地文化产业重点领域提质增效
中国发展网· 2025-10-14 01:21
政策概述 - 政策自10月9日起实施,围绕税收、影视、演艺、动漫游戏等17个领域推出系统性支持政策,旨在丰富高质量文化产品与服务供给,推动深港文化交流合作 [1] 税收与消费支持 - 符合条件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2] - 对在前海工作的香港居民,其个人所得税税负超过香港税负的部分予以免征 [2] - 对境外高端及紧缺人才,按内地与香港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给予补贴,且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 [2] - 对举办文旅促消费活动的A级景区、酒店、实体书店等机构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支持 [2] - 每年安排最高500万元用于发放消费券等促销措施 [2] 影视与动漫游戏产业扶持 - 对符合条件的深港合作电影、电视剧项目出品方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取景地在前海的作品每部可叠加奖励50万元 [3] - 对开展影视作品后期制作服务的企业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 对在前海举办主题动漫、游戏展览活动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补贴 [3] - 对游戏技术研发和内容原创企业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 为原创游戏企业提供出版服务的出版企业可获得每年最高100万元支持 [3] 文化IP开发与转化 - 支持企业孵化、落地特色IP项目,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奖励 [3] - 鼓励优质IP项目在前海转化,对符合条件的机构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3] - 对投资建设IP文旅街区、体验馆、主题公园等设施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支持 [3] 文化出海与深港联动 - 对出海游戏企业、广告企业、微短剧企业分别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100万元、100万元支持 [4] - 支持在前海建设文化出海服务平台,提供境外市场研究、法律咨询、版权交易等服务 [4] - 支持香港演艺团体在前海演出,对符合条件的团体给予每年最高200万元奖励 [4] - 对为香港演艺团体提供场地支持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给予每年最高300万元奖励 [4] - 对拓展演艺新空间、发展新型演出项目的商业载体给予每年最高100万元奖励 [4] 旅游产业激励 - 对在前海实际经营的港澳旅行社给予一次性15万元奖励 [5] - 对开发深港精品旅游路线的旅行社给予每年最高150万元奖励 [5] - 对组织境外旅游团来深圳旅游的旅行社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励 [5] - 对打造入境游产品的线上旅游平台给予每年最高50万元奖励 [5] - 对进行境外旅游推广的机构给予每年最高5万元支持 [5]
晶采观察|读懂“假日经济”里的消费新趋势
央广网· 2025-10-12 08:57
假期旅游市场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8天假期全国国内出游人次达8.88亿[2] 旅游消费结构性变化 - 三线及以下城市游客规模占比达61% 显示旅游市场下沉趋势显著[2] - 内蒙古阿尔山 云南腾冲 甘肃敦煌 江西婺源 吉林延吉等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2] - 消费需求呈现追求“性价比”和“体验感”的特征[2] 消费新趋势与新场景 - 消费“向新”力十足 首发门店 AI互动等新场景成为热门打卡地[3] - 新场景催生“非刚需但愿意付费”的新消费需求 如深圳龙岗机器人主题街区 北京亦庄机器人主题餐厅与4S店[3] - 文商旅体四大要素深度融合 北京“中网”与世界乒联中国大满贯“同城双赛”是典型例证[3] 政策支持与市场潜力 - 第四批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690亿元已下达 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政策加速落地[3] - 消费“向新”打破地域与品类边界 同时挖掘城市消费升级潜力与激活县域乡村消费增量空间[3]
吸引海外游客,从译好“麻婆豆腐”开始
人民日报· 2025-10-09 06:11
试想一个场景:入境游的海外游客,想在上海的街区体验有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他们需要怎样"入 门"? 此外,规约还提及:鼓励餐饮商户提供多语种菜单,采用"中文+拼音+外语"格式,主菜名附加食材成 分、烹饪方式说明。 《 人民日报 》( 2025年10月09日 10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近日,《上海市长宁区入境旅游示范街区建设规约》发布。这份"指南"细化到标识如何清晰、翻译怎样 规范等。 "从数据看,越来越多年轻的海外游客正选择以散客方式入境。"在一家从事入境游业务的企业,工作人 员介绍,这种趋势下,游客对语言方面的服务有了新期待。比如,对一些美食的翻译,不少外国游客反 映"看不懂"。"对外国人来说,'绿色沙拉'这种菜品的表述所见即所得。但中国美食名称讲究意会,'麻 婆豆腐'按字面翻译,外国人很难看懂。因此,我们建议在菜单中加一些外国人能看明白的食材说明, 如'麻婆豆腐'是猪肉加上豆腐。"这名工作人员说。 ...
旅游消费“燃”起来,活力中国“动”起来
环球网· 2025-10-04 10:26
假期旅游市场总体表现 - 国庆中秋8天假期为旅游消费市场注入强劲动力,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3.6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2%左右 [1] - 全国多地景区与商圈呈现火爆景象,特色体验如“躺在酒店床上看日照金山”、“庭院温泉赏星空”等搜索热度大幅上升 [1] 文化赋能与消费新趋势 - 文化成为假日消费的“流量密码”,各地深挖属地文化资源推出一系列文旅产品和活动以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1] - 具体案例包括湖北省秭归县举办楚风巡游、非遗展演,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展现古村魅力,江苏淮安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品“文化大集” [1] - 文化要素的创造性转化延续了传统节庆文化脉络,塑造了现代消费审美趣味,使游客实现精神享受与物质消费的统一 [1] 交通保障与出行便利化 - 交通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多元的选择空间,使“说走就走”成为现实 [2] - 铁路部门优化12306系统资源配置并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以保障购票系统平稳运行 [2] - 民航部门聚焦“入境游、低空游、研学游、亲子游、银发游”以壮大航空旅游消费规模 [2] - 公路部门针对高速拥堵和新能源车充电排队问题采取“一段一策”疏堵保畅和“一区一策”提升充电服务能力 [2] 政策支持与消费创新 - 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应季优质产品、特色活动和优惠措施,并组织游历山河、中秋团圆、亲子游乐及夜间消费等活动 [3] - 启动“百城百区”文旅消费三年行动计划,推出消费券、支付满减等优惠以及入境旅游消费便利措施 [3] - 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正成为假日消费市场新热点,助推旅游消费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3] 行业长期发展前景 - 假期旅游消费市场的火热景象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集中体现 [3] - 下阶段需继续深化文旅融合创新,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培育特色旅游品牌,以激活文旅市场内在动力 [3]
成都探索会展新范式:以“慢生活”激活“快消费”
中国经济网· 2025-09-25 14:45
展会概况与核心成果 - 首届成都悠享生活博览会暨蓉城嗨购消费季于9月19日至21日举办,采用室内展馆与户外体验双场景模式[1] - 活动汇聚260余家展商,覆盖母婴、乳品、家居、旅游等多个消费领域[1] - 三天展期共吸引近4万人次参与,线上线下合计拉动消费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1] 展会模式创新与体验 - 展会在30000平方米的布展面积内实现“室内专业陈列+户外沉浸体验”的有机结合[2] - 桂溪生态公园户外展区设置为“城市牧场”和生活市集,提供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首日即吸引超1.2万人次入场[2] - 展会模式旨在打造“可触摸、可参与、可分享”的场景,满足专业采购需求并强化市民互动[2] 消费反馈与市场效应 - 消费者可选购母婴用品、文旅产品,并享受公园休闲氛围,现场优惠力度大[2] - 面对面了解旅游信息的方式有效激发了新的消费意愿[2] - 活动为成都消费市场注入新活力,探索了会展与城市生活融合、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路径[1][2] 城市支持与未来发展 - 成都完善的会展设施、“一企一策”政策支持以及浓厚的消费氛围是展会成功的基础[2] - 成都兼具创新活力与安逸节奏,被认为与会展业高度契合[2] - 未来将持续打造“悠享生活季”IP,进一步推动会展与城市生活的融合[2]
选取50城开展试点,推动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涌现
第一财经· 2025-09-17 21:31
服务消费政策框架 - 商务部等9部门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 提出19条具体举措 涵盖培育消费促进平台 丰富高品质供给 激发消费新增量等五方面 [1] - 政策核心目标为扩大服务消费 解决堵点卡点问题 体现"三个坚持"原则:惠民生与促消费结合 优化供给与激发需求结合 对外开放与对内放开结合 [1] 试点城市建设计划 - 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城市建设 通过竞争性评审选择50个左右人口基数大 带动作用强 发展潜力好的城市 [2] - 试点城市将推动场景创新 模式迭代 业态升级 形成"一地创新 多地联动"模式 促进区域消费资源整合 [2] 服务供给提质扩容措施 - 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推动人工智能在服务消费领域应用 赋能各类服务企业 [3] - 深化线上线下 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 鼓励企业打造新场景 拓展新体验 挖掘新需求 [3] - 依托职业院校和龙头企业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增加高技能服务人才供给 [3] - 在托育 养老 家政 旅游等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3] 文旅消费创新举措 - 培育群众性文化活动和赛事品牌 支持世界文化遗产 文博场馆等挖掘传统文化IP市场价值 [4] - 实施旅游景区强基焕新行动 提高旅游景区 度假区发展水平 改善服务品质和消费体验 [5] - 发展工业旅游 红色旅游 乡村旅游 开展"四季非遗购物月"活动 推出非遗好物 [5] - 打造中国时尚产业盛典平台 推动开发国潮时尚产品 [5] 入境旅游促进方案 - 提升入境旅游服务便利化水平 开展"你好!中国"国家旅游形象海外推广活动 [6] - 落实离境退税政策 在境外游客集聚区域增设退税商店 推广"即买即退"措施 [6] - 增加非遗产品 文创产品 消费类电子产品供给 吸引境外游客来华旅游购物 [6] 金融支持政策 - 综合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 支持金融机构扩大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投放 [7] -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 加强对多元化消费场景及重点项目的支持 [7] - 截至7月末全国服务消费重点领域贷款余额2.79万亿元 同比增长5.3% 比年初新增1642亿元 [7] - 推动汽车 消费 信用卡等零售类贷款资产证券化增量扩面 1-7月汽车金融公司等发行金融债券215亿元 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484亿元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