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水
搜索文档
年轻人的养生革命:从“贴秋膘”到“轻养生”
36氪· 2025-09-28 12:30
文章核心观点 - 当代年轻人群体的养生方式正从传统“大补”转向以“灵活、碎片化、低门槛”为特点的“轻养生”,这既是健康观念前置化的体现,也催生了新的消费浪潮 [1][2][7] - “轻养生”的流行反映了年轻人在高压生活下对健康和生活掌控感的追求,其消费行为游走于“自律”与“放纵”之间,呈现出独特的“中间态” [15][18][20] - 商业力量敏锐地捕捉到年轻人“既想养生,又怕麻烦”的心理,通过概念包装将健康追求商品化,催生了包括中式养生水、家用养生产品在内的新消费赛道,但也存在产品效果存疑等问题 [8][9][11][12] “轻养生”消费行为特征 - 饮食上呈现高度个性化,包括自制养生茶饮、选购便利店“养生水”以及新式茶饮的跨界特调,如红豆薏米水、苹果黄芪水、“草系奶茶”和“陈皮红豆拿铁”等 [3] - 养生场景多元化,工位或家中常备艾草锤、刮痧板、家用拔罐器,差旅携带便携按摩仪、蒸汽眼罩,使养生不受时空限制 [5] - 存在大量“不消费”的养生习惯,如利用通勤间隙做小动作、跟随智能手表提醒起身活动、在社交平台学习并跟练“八段锦”等 [5] 新兴消费赛道与市场表现 - 中式养生水赛道自2022年“一整根”人参水(售价近20元)爆红后快速发展,前瞻产业研究所预测其市场规模到2028年有望突破百亿 [9][11] - 泡脚包等家用养生产品以“祛湿驱寒”为卖点,定价多在10多元(30包),但上海市消保委2024年抽检显示60款热销产品中仅2款完全合格 [11] - 据天猫健康报告,18-29岁年轻群体是褪黑素最大消费群体,占比超过1/3,05后尿酸仪消费增速达40%,00后消费增速达8.6% [12] 消费心理与商业驱动 - 商家擅长从日常小事切入,通过概念包装放大产品价值,例如将植物饮料赋予“养生属性”以支撑溢价,某品牌无花果亚麻籽水内容物总添加量仅约15.5克/瓶,但能以近5元/瓶热销 [8][11] - 年轻消费者的养生消费心理复杂,既包含对便捷养生的真实需求,也存在为“买个安心”而持续下单的非必需购买行为 [9][12] - 商业营销通过放大健康焦虑来推动消费,但真正的健康根植于规律作息、均衡饮食等需要长期坚持的朴素常识 [14]
“朋克养生”年轻人,喝出100亿大买卖
36氪· 2025-07-02 07:28
行业概览 - 中式养生水行业2023年市场规模达4.5亿元,同比增长超350%,2024年前5个月同比增长94.5%,预计2028年突破100亿元,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88% [4] - 18-36岁消费者占比近70%,其中27-36岁占48.6%,18-26岁占21.3%,年轻群体为消费主力 [2][4]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头部品牌可漾和元气森林合计市占率超90%,其中可漾占40%,元气森林"自在水"系列2024年销售额破10亿占58% [4][12] 产品与市场特征 - 产品主打"药食同源"概念,包括红豆薏米水、人参水等,包装和宣传强化健康属性,定价4-6元,较普通无糖茶溢价30%-50% [1][4][10] - 生产成本较无糖茶高20%,因使用中药材如红豆、薏米、人参等,480ml红豆薏米水代工价0.55元/瓶,总成本2.15元/瓶 [10] - 复购率低,消费者多因尝鲜购买,但因口味独特或价格较高难成长期习惯,部分门店回头客仅占少数 [6][7] 竞争格局与品牌策略 - 新锐品牌好望水"照顾系列"半年销售额破亿,增速超元气森林"自在水"(4个月破亿) [4] - 传统巨头如康师傅、统一、农夫山泉等推出决明子大麦饮、汉方植物饮料等产品,但线下渠道存在感较弱 [4][5] - 盒马、山姆等零售商联合李良济、同仁堂推出中药配方养生水,最高定价达4.9元/瓶 [5][7] 渠道与营销 - 一线城市连锁便利店覆盖率超80%,写字楼附近门店500ml装日销30瓶,补货周期3-7天 [7][9] - 线上渠道增速显著,2024年前5个月线上销售额同比增94.5%,天猫/京东"中式养生水"搜索量增356% [9] - 元气森林通过线下快闪店"水煮工坊"和小红书博主合作强化"古法熬煮"差异化认知 [9] 行业趋势与挑战 - 技术门槛低、利润空间大导致大量玩家涌入,但头部品牌已形成壁垒,中小品牌通过功能细分(助眠、消肿)、区域特色(新会陈皮水)和高端化(10-15元人参水)突围 [12] - 市场仍处增长期,新进入者可通过差异化定位获取份额,但需面对渠道、品牌等竞争壁垒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