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拉压体机器人

搜索文档
吉林大学钱志辉教授:《源自人体的启示: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原理与技术》
机器人圈· 2025-05-21 17:40
论坛概况 - 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在杭州举行,聚焦仿生机器人和智能控制两大领域,吸引近400人参会,1万余人次线上观看 [2] - 吉林大学钱志辉教授作《源自人体的启示: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原理与技术》主题报告 [2] 人形机器人现状 - 人形机器人因"人机共融"需求受关注,但技术处于"展示优先"阶段,存在人机接触安全性差、手臂操控弱、运动能耗高等问题 [4] - 人形机器人行走能耗COT值显著高于人类:波士顿动力Atlas为5,本田Asimo为1.6,人类仅0.05 [5] 机器人技术瓶颈分析 - 材料组成:机器人部件多为刚性材料,而人体骨骼仅占体重11%,其余为柔性材料 [6] - 关节结构:机器人关节需承受多类型载荷,生物关节主要承受简单拉压载荷 [6] - 动力系统:机器人驱动传动分离效率低,生物骨骼肌为驱动传动一体化柔性系统 [6] 仿生拉压体技术突破 - 提出仿生拉压体(Layagrity)原理,结合受压硬质构件和受拉柔质构件 [7] - 仿生拉压体机器人实现2.0-4.5 km/h稳定行走,COT值0.069-0.107,仅为传统机器人1.38-2.14倍 [11] - 膝关节设计实现自稳定,足踝系统实现变轴踝关节和变刚度足弓 [10] 灵巧手技术进展 - 仿生手研发占整机工作量50%以上,面临刚性手与软体手的技术矛盾 [11] - 采用三维动态X光成像系统捕获人手生物力学特征,精度达0.1mm平移和0.3°旋转 [14] - 仿生灵巧手成功复现人手关键运动特征,解决多自由度协同等技术瓶颈 [14] 机械臂创新 - 传统机械臂在非结构化环境表现不佳,运动灵巧性、环境柔顺性和驱动能效比存在缺陷 [15] - 研发磁吸电驱系统,实现类肌肉的力-速度-位置三参数解耦控制 [16] - 仿生机械臂自重6公斤可承载4公斤,支持乒乓球对打等高实时性任务 [19] 智能控制系统 - 集成视觉-触觉-本体感觉多模态大模型,构建具备场景认知能力的"数字小脑" [19] - 采用多模态增强训练(MAT)学习范式,模拟人类大脑决策-小脑执行机制 [19]
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
机器人圈· 2025-05-13 18:44
论坛概况 - 2025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论坛在杭州举办,由中国计量大学主办,多家机构联合承办,聚焦仿生机器人与智能控制两大前沿领域 [3] - 论坛吸引近400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及高校师生参会,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达1万 [3] 核心观点 - 仿生技术与智能控制是人形机器人实现规模化应用的关键 [7] - 人工智能、新材料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推动仿生机器人更高效、更安全地服务人类社会 [21] 专家报告亮点 康复外骨骼机器人 - 电子科技大学程洪教授强调外骨骼与脑机接口技术在医疗康复中的发展趋势,目标是提升人类生命质量 [10] 穿戴式机电系统 - 哈尔滨工业大学董为教授指出轻量化驱动、意图识别算法与安全评估体系是突破穿戴式机电系统技术瓶颈的关键 [12] 气动仿生机器人 - 南开大学孙宁教授指出气动人工肌肉具有质轻、安全、功率体积比大等优点,但存在强非线性、迟滞性等挑战 [14] 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 - 中国计量大学王斌锐教授强调仿生神经网络与人工肌肉驱动结合的重要性,团队研发的仿生拉压体机器人通过CPG实现类人步态 [16] 仿生拉压体机器人 - 吉林大学钱志辉教授探讨了模仿人体肌肉骨骼系统开发仿生机器人的原理,最新研发的原型在高度、重量、步态等方面接近人类 [18] 动物运动仿生学 - 浙江工业大学宋逸副研究员从动物运动仿生学切入,旨在提升仿生机器人在能耗、效率等方面的性能,分享了壁虎黏附机制与蝗虫水陆运动仿生机器人的研发进展 [20] 行业动态 - 机器人行业上市公司2024年报已出炉,75家公司的业绩表现成为关注焦点 [22] - 人形机器人量产爆发,价格战激烈,产业重构与社会想象成为热点 [22] - 机器人概念上市公司2024上半年业绩普遍承压,但机器人与AI结合带来新机遇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