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伊利畅意100%
icon
搜索文档
养乐多迎来危机!大陆首家工厂倒闭,消费者不认可销量暴跌
搜狐财经· 2025-11-03 07:51
前言: 2025年秋末的广州黄埔区,那座运行了24年的红色厂房终于安静下来。 作为养乐多进入中国大陆的首家工厂,这里曾见证过日均销量从不足6万瓶飙升到760万瓶的辉煌,如今 却要在11月30日正式关停。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已是养乐多一年内在华关闭的第二家核心工厂,早在2024年12月,运行20年的上海 工厂就已先行落幕。 曾几何时,这个印着繁体字的日本红瓶是街头巷尾的"健康符号",流传着"每7个日本人就有1个喝"的传 说。 可如今,中国市场日均销量从巅峰时的760.9万瓶暴跌至250万瓶,降幅高达70%。从人人追捧的"肠道 救星"到接连关厂的窘境,养乐多到底经历了什么? 巅峰到衰落 养乐多的故事,始于一百年前日本人对肠道健康的执念。 20世纪初,日本传染病频发,医学研究者代田稔下定决心攻克肠道难题,1930年成功培育出耐胃酸 的"干酪乳杆菌代田株",1935年将其制成饮品推向市场。 可谁也没想到,产能上去了,销量却开始掉头往下走。2025年上半年,养乐多在中国市场的日均销量只 有447.2万瓶,虽说比前一年略涨,但和巅峰时的760.9万瓶比,差了整整一大截。 但在那个"谈菌色变"的年代,没人愿意为这种陌生饮品 ...
养乐多一年连关两厂!
中国经营报· 2025-11-02 13:57
凭借"今天你养乐多了没"这一经典广告语,养乐多曾一度风靡中国市场。然而入华20余年后,养乐多却 频频收缩产能。 近日,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其在华布局的首家工厂——广州第一工厂将于11月30日正式关 闭,原有生产功能将逐步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工厂。这距离去年12月上海工厂关闭尚不足一年。在业 内看来,一年内两家工厂关闭并不只是产能调整,而是意味着其在华业务迎来收缩调整阶段。 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乐多此 次关厂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是销量大幅下滑导致产能过剩,关闭工厂可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市场竞 争加剧,蒙牛、伊利等本土巨头加码,持续挤压养乐多的市场份额。一年内两次收缩产能,反映出养乐 多在华业务面临较大压力,需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产能收缩背后 据公开资料,养乐多于2002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以"益力多"品牌在广州开展业务,次年以"养乐 多"名称拓展至上海市场。 中经记者 阎娜 孙吉正 成都报道 截至目前,养乐多在华仍有广州、天津、无锡、佛山等地的5处生产基地及53家分公司,并在北上广等 城市继续开展家庭配送服务。 关厂也意味着部分员 ...
一年连关两厂 养乐多在华业务难提振
中国经营报· 2025-11-01 05:17
公司产能调整 - 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关闭在华首家工厂广州第一工厂,生产功能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工厂,此为一年内第二次关厂,上次为2024年12月上海工厂关闭 [3][5] - 广州第一工厂关闭旨在优化生产体系、提升产能利用率,将原有3个厂整合为2个厂,原因包括设备老化及整体战略规划 [3][4] - 关停工厂背后原因是销量大幅下滑导致产能过剩,2025年1-6月养乐多在中国市场日销447.2万瓶,虽较2024年同期的426.7万瓶略有回升,但与巅峰时期日均760.9万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3][6]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关厂首要目的在于缓解亏损压力,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 [5] - 养乐多2025财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上海与广州两大业务主体销量分别为上年同期的81.1%和88.7%,远低于其他区域95%以上的水平 [6] - 上海子公司于2024年2月以销售疲软为由裁员约8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0%,广州第一工厂关闭后员工安置将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5][7]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竞争加剧,蒙牛、伊利等本土巨头加码,持续挤压养乐多的市场份额 [3] - 随着国内菌种专利到期,科汉森、杜邦等菌种包价格下降40%,伊利、蒙牛等品牌将百亿级活菌产品价格压至2元/瓶,白牌代工产品出现“99元40瓶”的促销,将品类拖入低价竞争 [9] - 本土品牌渠道创新迅速,如蒙牛与美团闪购合作共建“30分钟达”冰链,将产品铺设至5万栋写字楼自动贩卖机;伊利通过社区团购平台将产品下沉至县域市场 [10] 产品与创新挑战 - 养乐多核心产品经典“小红瓶”每100ml含15.7g碳水化合物,依据上海市饮料“营养选择”分级试点被列为最不推荐的D级,低糖款产品每100ml含糖量仍达4.5g,与传统健康消费趋势产生偏差 [8] - 公司在产品创新上未能突破“乳酸菌饮料”品类边界,在中国市场仅推出蜜桃味和青提味等口味改良产品,而本土企业如蒙牛优益C已推出1000亿活菌的0蔗糖产品,新希望乳业延伸至即食型益生菌粉领域 [9] - 乳酸菌饮品“肠道健康”的功能性红利正在消失,品类可被替代,品牌老化与口味单一是表象 [10] 公司战略调整与建议 - 公司推进渠道端加速拓展电商与零食店等新兴渠道,营销端通过跨界IP联名吸引年轻消费者 [10] - 有建议指出公司应避免价格战,聚焦“菌种的差异化”,引入日本已上市的功能菌株开发功效型产品,并将富余冷链运力开放给精品咖啡馆与烘焙店合作推出短保产品 [11] - 另有建议公司加大研发投入适应新需求,拓展新零售渠道,并通过会员制电商与O2O服务精准触达一、二线城市目标群体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