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菌饮料
搜索文档
养乐多迎来危机!大陆首家工厂倒闭,消费者不认可销量暴跌
搜狐财经· 2025-11-03 07:51
前言: 2025年秋末的广州黄埔区,那座运行了24年的红色厂房终于安静下来。 作为养乐多进入中国大陆的首家工厂,这里曾见证过日均销量从不足6万瓶飙升到760万瓶的辉煌,如今 却要在11月30日正式关停。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已是养乐多一年内在华关闭的第二家核心工厂,早在2024年12月,运行20年的上海 工厂就已先行落幕。 曾几何时,这个印着繁体字的日本红瓶是街头巷尾的"健康符号",流传着"每7个日本人就有1个喝"的传 说。 可如今,中国市场日均销量从巅峰时的760.9万瓶暴跌至250万瓶,降幅高达70%。从人人追捧的"肠道 救星"到接连关厂的窘境,养乐多到底经历了什么? 巅峰到衰落 养乐多的故事,始于一百年前日本人对肠道健康的执念。 20世纪初,日本传染病频发,医学研究者代田稔下定决心攻克肠道难题,1930年成功培育出耐胃酸 的"干酪乳杆菌代田株",1935年将其制成饮品推向市场。 可谁也没想到,产能上去了,销量却开始掉头往下走。2025年上半年,养乐多在中国市场的日均销量只 有447.2万瓶,虽说比前一年略涨,但和巅峰时的760.9万瓶比,差了整整一大截。 但在那个"谈菌色变"的年代,没人愿意为这种陌生饮品 ...
养乐多一年连关两厂!
中国经营报· 2025-11-02 13:57
凭借"今天你养乐多了没"这一经典广告语,养乐多曾一度风靡中国市场。然而入华20余年后,养乐多却 频频收缩产能。 近日,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其在华布局的首家工厂——广州第一工厂将于11月30日正式关 闭,原有生产功能将逐步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工厂。这距离去年12月上海工厂关闭尚不足一年。在业 内看来,一年内两家工厂关闭并不只是产能调整,而是意味着其在华业务迎来收缩调整阶段。 战略定位专家、福建华策品牌定位咨询创始人詹军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养乐多此 次关厂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是销量大幅下滑导致产能过剩,关闭工厂可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市场竞 争加剧,蒙牛、伊利等本土巨头加码,持续挤压养乐多的市场份额。一年内两次收缩产能,反映出养乐 多在华业务面临较大压力,需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变化。 产能收缩背后 据公开资料,养乐多于2002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初期以"益力多"品牌在广州开展业务,次年以"养乐 多"名称拓展至上海市场。 中经记者 阎娜 孙吉正 成都报道 截至目前,养乐多在华仍有广州、天津、无锡、佛山等地的5处生产基地及53家分公司,并在北上广等 城市继续开展家庭配送服务。 关厂也意味着部分员 ...
一年连关两厂 养乐多在华业务难提振
中国经营报· 2025-11-01 05:17
公司产能调整 - 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关闭在华首家工厂广州第一工厂,生产功能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工厂,此为一年内第二次关厂,上次为2024年12月上海工厂关闭 [3][5] - 广州第一工厂关闭旨在优化生产体系、提升产能利用率,将原有3个厂整合为2个厂,原因包括设备老化及整体战略规划 [3][4] - 关停工厂背后原因是销量大幅下滑导致产能过剩,2025年1-6月养乐多在中国市场日销447.2万瓶,虽较2024年同期的426.7万瓶略有回升,但与巅峰时期日均760.9万瓶相比存在显著差距 [3][6] 公司经营与财务表现 - 关厂首要目的在于缓解亏损压力,并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一环 [5] - 养乐多2025财年前三季度财报显示,上海与广州两大业务主体销量分别为上年同期的81.1%和88.7%,远低于其他区域95%以上的水平 [6] - 上海子公司于2024年2月以销售疲软为由裁员约800人,约占员工总数的20%,广州第一工厂关闭后员工安置将按相关法律法规执行 [5][7] 市场竞争格局 - 市场竞争加剧,蒙牛、伊利等本土巨头加码,持续挤压养乐多的市场份额 [3] - 随着国内菌种专利到期,科汉森、杜邦等菌种包价格下降40%,伊利、蒙牛等品牌将百亿级活菌产品价格压至2元/瓶,白牌代工产品出现“99元40瓶”的促销,将品类拖入低价竞争 [9] - 本土品牌渠道创新迅速,如蒙牛与美团闪购合作共建“30分钟达”冰链,将产品铺设至5万栋写字楼自动贩卖机;伊利通过社区团购平台将产品下沉至县域市场 [10] 产品与创新挑战 - 养乐多核心产品经典“小红瓶”每100ml含15.7g碳水化合物,依据上海市饮料“营养选择”分级试点被列为最不推荐的D级,低糖款产品每100ml含糖量仍达4.5g,与传统健康消费趋势产生偏差 [8] - 公司在产品创新上未能突破“乳酸菌饮料”品类边界,在中国市场仅推出蜜桃味和青提味等口味改良产品,而本土企业如蒙牛优益C已推出1000亿活菌的0蔗糖产品,新希望乳业延伸至即食型益生菌粉领域 [9] - 乳酸菌饮品“肠道健康”的功能性红利正在消失,品类可被替代,品牌老化与口味单一是表象 [10] 公司战略调整与建议 - 公司推进渠道端加速拓展电商与零食店等新兴渠道,营销端通过跨界IP联名吸引年轻消费者 [10] - 有建议指出公司应避免价格战,聚焦“菌种的差异化”,引入日本已上市的功能菌株开发功效型产品,并将富余冷链运力开放给精品咖啡馆与烘焙店合作推出短保产品 [11] - 另有建议公司加大研发投入适应新需求,拓展新零售渠道,并通过会员制电商与O2O服务精准触达一、二线城市目标群体 [10][11]
养乐多大收缩,关厂止血
创业邦· 2025-10-23 18:48
以下文章来源于零售商业财经 ,作者RBF内容组 零售商业财经 . 新零售的思想者,新商业的参与者,新财经的见证者,中国零售大商业领域影响力媒体。 来源丨零售商业财经(ID:Retail-Finance) 作者丨静淇 编辑丨喻博雅 图源丨养乐多 据界面新闻消息,10月20日,日本养乐多本社株式会社宣布,广州养乐多启动业务重组程序。作为 此次重组的一部分,该公司将启动关闭广州养乐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养乐多")广州第一工厂 的程序。该工厂将于11月30日正式关闭,未来,广州一厂的生产功能将陆续转移至广州二厂及佛山 厂,以优化生产系统,有效利用管理资源。 养乐多在华关厂并非孤例。2024年12月,运营近20年的上海工厂已先行关停。一年之内,两家核心 工厂接连退场,官方口径下的"产能优化",似乎难掩这家乳酸菌头部玩家面临的生存难题。 公开资料显示,广州第一工厂为养乐多扎根华南的起点。随着2014年广州二厂、2019年佛山工厂落 地,三地形成11.6万平方米占地、日均600万支总产能,但设备老化与分散运营推高了成本。2025 年1-3月,广州养乐多日均销量已降至149万瓶,销售区域为广东省、海南省,这与2021年2 ...
关闭工厂、业绩腰斩,养乐多败退中国市场
36氪· 2025-10-23 12:13
业务重组与产能调整 - 日本养乐多本社宣布启动广州养乐多业务重组,将于11月30日关停其在华首家工厂广州益力多第一工厂[2] - 关闭广州第一工厂是继2024年12月关闭上海工厂后,养乐多中国再次缩减产能,其在华生产基地将从6处缩减至5处[2] - 官方称关停原因为设备老化,旨在将生产功能转移至广州第二工厂和佛山工厂,以优化生产体系、集中经营资源[2] 销量业绩表现 - 广州益力多2025年1-3月日均销量为149万瓶,不到2021年日均282万瓶销量的一半[4] - 养乐多在中国大陆的日销量从2019年峰值760.9万瓶降至2024年的443.9万瓶,跌幅超过40%[4] - 2025财年前三季度(2024年4月1日-12月31日),公司净销售额同比微降0.4%,营业利润下滑9.2%[4] - 广州益力多和上海养乐多销量仅相当于上年同期的88.7%和81.1%,是下滑最快的地区,仅中国台湾地区销量仍在增长[5] - 2025年上半年养乐多中国日均销量达447.2万瓶,略高于2024年同期的426.7万瓶,呈现触底回升趋势,但整体仍远低于巅峰时期[10] 市场竞争格局演变 - 养乐多2002年进入中国时低温乳酸菌饮料市场几乎空白,凭借“100亿活性乳酸菌”卖点实现跨越式增长,日销量从初期6万瓶飙升至2019年760万瓶[6] - 随着蒙牛推出“优益C”、伊利推出“每益添”等本土竞品,养乐多独占市场的局面被打破,在渠道和价格上受到冲击[6] - 2022年至2024年一季度整个乳酸菌饮料品类均价和市场份额双双下滑,养乐多作为高定价小瓶饮品在价格敏感的下沉市场逐渐失去优势[7] 品牌形象与产品策略 - 养乐多2021年因公开宣称益生菌可预防新冠被监管部门以虚假宣传罚款45万元,事件严重损害品牌形象和信誉[9] - 公司采取产品多元化措施应对,2016年推低糖版“小蓝瓶”,2023年推含500亿乳酸菌的“小金瓶”,2024年推蜜桃口味“小粉瓶”,2025年4月和7月相继推出青提味和0蔗糖版养乐多[9][10]
三元股份全资控股太子奶
新华网· 2025-08-12 13:55
收购交易 - 三元股份以7005.40万元竞得新华联持有的太子奶40%股权 通过淘宝网司法拍卖网络平台完成交易 [1] - 太子奶40%股权评估价为1.25亿元 本次成交价较评估价折让44% 较首次起拍价8756.76万元降低20% [1][3] - 交易完成后三元股份对太子奶持股比例由60%升至100% 太子奶成为其全资子公司 [1] 标的资产状况 - 太子奶2021年底员工人数为88人 持有房屋建筑面积11.16万平方米 [3] - 生产设备自2020年8月起停用 生产线存在严重跑冒滴漏问题 无法组织生产 [3] - 目前全线产品委托外加工 生产区约1万平方米厂房对外租赁 其余厂房处于闲置状态 [3] - 评估报告显示太子奶无恢复生产计划 生产设备将逐步处置 [3] 历史背景 - 太子奶2007年销售额达30亿元 全国经销商超7000家 市场占有率近8% 曾是中国乳酸菌饮料行业龙头 [2] - 2010年因资不抵债进入破产重整 三元股份与新华联2011年共同出资3.75亿元获得100%股权 [2] - 自2016年起太子奶营收持续下滑 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2] 拍卖过程 - 2021年8月首次拍卖评估价1.52亿元 起拍价1.06亿元 被法院中止 [3] - 2023年7月第二次拍卖起拍价8756.76万元 无人报名 三元股份放弃优先购买权 [3] - 本次拍卖为第三次尝试 起拍价降至7005.40万元 仅三元股份一家报名方 [3] 公司战略 - 三元股份明确将加大并购力度 实施战略协同型并购 通过横向并购实现产品品牌渠道突破 通过纵向并购延伸产业链 [4] - 公司目标2025年实现营业收入150亿元 扣非归母净利润4.2亿元 [4] 财务表现 - 三元股份预计上半年营业收入42.6亿元 归母净利润8787-9987万元 同比下降31.54%-39.77% [4] - 业绩下滑主因合并首农畜牧后饲料价格上涨导致成本上升 以及投资板块餐饮业务受疫情影响 [4]
605388,“地天板”
新华网财经· 2025-06-03 17:05
A股市场表现 - 6月A股迎来开门红,三大指数集体上涨,上证指数涨0.43%,深证成指涨0.16%,创业板指涨0.48%,市场成交额为1.16万亿元 [1] - 全市场超3300只个股上涨,中韩自贸区、新消费、足球概念、贵金属、医药相关板块涨幅靠前 [1] - 新消费概念股均瑶健康上演"地天板",走出6天5板;若羽臣涨停,万辰集团涨超14%,双双创历史新高;创新药龙头股舒泰神"20CM"涨停;广晟有色涨停,股价创阶段新高 [1] 均瑶健康 - 均瑶健康上演"地天板",走出6天5板,成交额超8亿元 [2] - 公司发布股价异动公告称,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事项,主营业务和基本面未发生重大变化 [3][4] - 2024年年报显示,益生菌产品产量约8599.34万升,同比增加3.54%;销量约8398.79万升,同比减少1.41%;销售收入约5.95亿元,同比减少2.71% [5] - 公司主营业务为益生菌健康食品及常温乳酸菌系列饮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于2020年8月18日在A股上市,成为常温乳酸菌饮料行业的第一家上市公司 [5] 创新药概念股 - 创新药概念股持续活跃,人气股舒泰神"20CM"涨停,5月20日以来累计涨幅达188.04%;千红制药、联化科技、九芝堂涨停,哈三联、海南海药走出两连板 [6][7] - 舒泰神最新股价31.80元,涨幅20.00%,5日涨幅83.82%;华纳药股价55.63元,涨幅20.00%,5日涨幅64.83%;冠昊生物股价18.38元,涨幅19.97%,5日涨幅35.35% [8] - 跨国医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与德国BioNTech就新一代抗癌药物BNT327达成授权协议,里程碑付款最高可达111亿美元 [9] - 舒泰神控股子公司江苏贝捷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申请的"注射用 STSP-0601"正处于公示期内,后续是否进入优先审评程序存在不确定性 [9] - 国家药监局批准11款全新创新药的上市申请,另有2款创新药拟纳入优先审评,政策端对创新药的支持持续,叠加海外授权交易不断落地,创新药景气度有望持续 [10] 稀土永磁概念板块 - 稀土永磁概念板块午后拉升,广晟有色涨停,股价创阶段新高;九菱科技涨超8%,奔朗新材、天和磁材涨超6% [11][12] - 九菱科技股价45.60元,涨幅8.57%;奔朗新材股价11.48元,涨幅6.59%;天和磁材股价50.64元,涨幅6.07% [14] 市场展望 - 预计6月A股市场将呈现震荡上行的格局,建议关注泛科技等成长领域、受益于推动国内消费政策的领域以及银行等具有业绩确定性和低估值、高股息特点的板块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