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赫莱
搜索文档
八位全勤生,八年进博会:跨国药械企业经历的巨变
第一财经· 2025-11-07 21:05
文章核心观点 - 政策和人工智能是影响跨国企业在华业务的两大关键因素,中国市场的监管改革、市场准入便利化及本土创新生态的完善,正推动跨国企业从单纯的产品引进转向深度本土化投资与研发合作 [1][14][16] - 中国新药审评审批速度显著提升,实现“当年获批、当年上市、当年纳入医保”,跨国企业通过进博会平台加速创新产品落地,并与中国供应链、研发体系深度融合 [3][7][9] - 跨国企业积极应对集采等政策带来的市场格局变化,通过加码本土制造、拓展创新管线、拥抱AI技术,在激烈竞争中挖掘中国老龄化、慢性病管理等长期需求机遇 [14][15][17] 新药审批与上市加速 - 赛诺菲创新药物可倍力从递交申请到获批仅用时6个月,受益于罕见病治疗药物优先审评政策 [3] - 罗氏制药称“当年获批、当年上市、当年纳入医保”已成为现实,其乳腺癌治疗药物赫赛汀、帕捷特等改变中国患者治疗格局 [3] - 诺和诺德明星产品诺和盈在去年进博会首展后一周内上市,从展台快速走向临床应用 [3] 进博会推动产品创新与首发 - 罗氏制药在进博会展示40多款已上市和未来管线产品 [3] - 飞利浦展出近50款创新解决方案,包括十大“中国首发首展”新品 [5] - 西门子医疗展示近40款先进设备,涉及脑机接口手术支持及重症诊疗 [5] - GE医疗展出近40款创新产品,18款首发新品中9款为全球首秀,60%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5] - 拜耳在800平方米展台带来26款亮点展品,包括5个全球首展、8个中国首展 [8] 本土化生产与供应链深化 - 赛诺菲投资10亿欧元启动北京胰岛素原料药项目,提升端到端本地生产能力 [7] - 罗氏制药投资20.4亿元在上海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加强供应链本地化 [7] - GE医疗天津磁共振基地启动五年5亿元投入计划,打造磁共振东半球总部,承担全球超半数磁共振研发任务 [9] - 西门子医疗深圳基地累计交付一万台医疗设备,65%销往全球,总投资超10亿元的新研发制造基地预计2027年投产 [9] - 飞利浦在中国设立五大研发中心与五大生产基地,95%产品实现本土研发制造,苏州影像基地实现高端磁共振100%国产化并出口全球 [10] 政策环境与产业生态优化 - 中国出台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便利化等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医疗器械行业 [9] - 2024年10月国家药监局启动生物制品分段生产试点,允许跨国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落地中国 [8] - 拜耳·亦庄开放创新中心于11月运营,健康消费品中国创新合作中心在上海揭幕,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8]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生态合作 - 飞利浦报告显示中国84%医疗专业人士认为AI能在早期干预中发挥关键作用,44%患者更积极接受AI医疗应用 [16] - 西门子医疗与张江集团联合打造上海创新中心,加速医工转化和科研临床合作 [17] - 飞利浦将AI置于企业战略核心,称中国正成为全球AI创新高地和医疗AI接受度最高市场之一 [16][17] 市场竞争格局与本土创新崛起 - 集采政策使跨国药企原研药高利润时代结束,但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每年一调为创新药带来市场机遇 [14] - 中国本土制药企业如信达生物、先声药业快速发展,为供应链企业带来大量订单 [14] - 强生将超声刀等产品从进口转为国产,通过本土化生产和与中国企业合作研发适应中国患者需求的产品 [15]
2025年度“北京普惠健康保”特药清单升级至121种
证券日报· 2025-06-10 13:43
北京普惠健康保特药清单升级 - 2025年度特药清单由106种升级至121种,新增15款药品,扩展患者受益覆盖面 [1] - 新版特药清单自2025年6月10日执行,但对2025年1月1日至6月9日已发生符合新特药清单的保障责任可追溯赔偿 [1] - 保留原清单中已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包括维泰凯等6款药品及百泽安等5款药品对应的部分适应症 [1] 特药清单具体调整内容 - 扩展原清单中部分药品适应症,增加可瑞达等10款药品新获批的适应症 [2] - 替换国内清单无理赔药品,将已进入医保且无理赔的赫捷康替换为新上市的医保外药品伊赫莱 [2] - 新增药品聚焦北京市高发肿瘤用药,全面覆盖全治疗周期、全靶点用药 [1] 项目背景 - 北京普惠健康保是北京市唯一的由政府指导推出的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 [1] - 2025年度项目共保体成员包括多家保险公司 [1]